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秦文学】鹏鸣:【《中国艺术史略》先秦乐舞】(节选)


鹏鸣:

《中国艺术史略》先秦乐舞

——《鹏鸣·中国史略》(五卷本)芬兰版

先秦乐舞
夏代 
四五千年前的中原一带大约处于古籍中所记的夏代。那时已出现早期的国家,传说有一位叫大禹的英雄带领人民战胜了洪水。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创造出一种叫《大夏》的歌舞。《大夏》一直流传到春秋时代,在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宫廷里演出。
据记载,演出时,每八人站成一行,称为一“佾”。舞者头戴皮毛,袒露上半身,下身穿白色短裙,右手持羽毛,左手持一种像排箫的吹奏乐器。在南方也流传一种怀念禹的情歌。结尾的部分有起伏的旋律,歌词中有重复的词语,说明早期的抒情歌曲已初具形态。 
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古人已能制造陶质吹奏乐器——埙。埙是椭圆形,顶端有一个吹孔。埙体上有的有按音孔,有的没有,可以吹出小三度音程。近年又出土年代较晚的彩陶埙,其形体呈鱼形,有三个按音孔,能吹出相当于,即宫、角、徵、羽四个骨干音。可以推想,埙是给《大夏》一类歌舞伴奏的乐器。
商代
商代宗教盛行,在举行祭祀仪式时,巫常以唱歌跳舞来配合,所以商代音乐具有明显的宗教性,随着商王朝的日益强盛,歌舞场面也越来越大。大型歌舞刺激了乐器的发明。
商代后期,乐器的品种更多了,制作工艺也愈益精巧。先秦歌舞打击乐器有各种铙、铎、磬和鼓等。青铜的铙有单个的,也有多枚组合成的编铙。商代王室墓中曾发现5枚一套的编铙。
按质地划分,磬有石制、玉制和青铜制三种。单个的大磬有安阳武官村商代大墓出土的虎纹石磬。这枚磬上刻画着美丽的纹饰.敲击时能发出轻越的声音。编磬一般分为三枚一套,也有五枚一套的。
大鼓用木制成,外施漆绘,鼓面蒙着鳄鱼皮。鼓身下面有鼓座,鼓身上面装饰着羽毛。
吹乐器有埙、和、言、竽,等。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一套三枚的陶埙。埙有5个按音孔,已有了绝对高音的功能。“和”可能是一种小笙。“言”很像一种单管的吹乐器,可能是箫的前身。
商周之交已有七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角与徵之间的变微,以及宫与羽之间的变宫。古人所说的“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左传·昭二十五年》)讲的是五个正音始终是音阶的中心。
西周
西周政权在继承夏礼乐制度的基础上增订修改,制定了一套法定礼乐制度。通过这种制度体现社会等级,规定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上下关系。
宫廷设立相应乐舞机构,创作大型乐舞《六代舞》,纪念先王。其中有歌颂黄帝的《云门》、尧的《大章》、舜的《大韶》、禹的《大夏》、商的《大灌》和周武王的《大武》。前五个乐舞是前代流传下来的,叫“文舞”。《大武》是为纪念周武王战胜商纣王而创作的乐舞,叫“武舞”。
《六代舞》对歌词、曲调、音律、服饰、动作、队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比如,给君王表演时有64人,给诸侯、大夫、士等不同级别的贵族表演时人数要减少。表演的姿势多为礼仪动作,演员表情庄重,手持道具,进退整齐。
《六小舞》包括执道具的《帔舞》、执鸟羽的《羽舞》、执盾牌的《干舞》、插羽毛或抗鸟尾的《皇舞》等。这些舞蹈是贵族子女受教育的必修课,因为乐舞是贵族的修养内容之一。
《六小舞》和《六代舞》是最早的雅乐雅舞。雅乐、雅舞是宫廷贵族的艺术,以弘扬伦理道德为宗旨。除此之外,民间歌舞“散乐”、各民族舞蹈“四裔乐”、求雨的“雩”祭,还有逐鬼的“傩”祭也是主要乐舞。在乐官“大司乐”的领导下,包括伴唱、舞蹈、器乐及其他人员的乐舞队有近1500人。西周时期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乐舞教育机构,不仅有专门人才教舞、编舞、组织演出,而且君王也亲自过问乐舞,定期视察。
西周的乐器随着歌舞的繁荣也日益丰富,形成以钟磬(编钟、编磬)为核心的“金石之乐”,甬钟和镩也是重要的乐器。甬是青铜乐器,形状如两片瓦合在一起。西周早期一编有三件甬,到西周中晚期一编有八件。考古发现,西周中晚期甬钟已有双音。正鼓、侧鼓音都能有规律地敲击出音乐。当时已注意到歌唱与乐队排列对音响效果的影响。乐队把唱歌的演员和音量最小的弹弦乐器“瑟”放在离听众最近的地方,音量较大的管弦乐器就放得稍远些,音量最大的打击乐器如鼓、钟、磬放在最后。这样奏出的音乐就比较和谐动听。
据考证,西周乐谱不仅有五个正音的记载,而且也有了由不同半音构成的“十二律”。西周乐工可以用五音组合成各种音调,并与十二律配合,建立各种调式。
春秋
春秋时期中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礼乐制度也随着西周王权的衰弱而动摇。诸侯们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公开在自己家庙中表演天子的乐舞,被孔子痛斥为“是可忍,孰不可忍!”越来越多的人偏爱欢快的民间歌舞。“礼崩乐坏”已成大势。
春秋时期,民间歌舞越来越兴盛。王室定期下乡“采风”,收集和整理民间歌舞。《诗经》中的部分诗歌就是舞曲歌词,有的甚至是男女的情歌。一些著名歌手也出现了。齐国韩娥的歌声可以使人悲,可以使人欢,她的歌声在空间回荡,“三日不绝”。
许多诸侯和贵族无视西周礼仪制度和伦理道德,纵情地追求享受。歌舞的规模越来越大,质量也不断提高。许多家族养着高水平的舞女,她们身体柔软,体态轻盈,舞技娴熟。
楚国把祀巫仪式和歌舞结合,以歌舞娱神。著名诗人屈原所作的《九歌》就是依据祭祀歌舞的歌词而创作的。当时楚国舞蹈对服装的要求也很特别,舞衣有长袖,腰束得很细。飘逸轻盈是楚舞的特点。楚民歌有人人会唱的《下里》和《巴人》,也有少数人能唱的《阳春》、《白雪》。歌舞不仅可以娱乐,而且是外交和政治的工具。各国都以歌舞迎送贵宾,以舞乐为礼品,以赠送歌舞表示友好。
在政治斗争中,以乐舞表达政治态度和愿望,以歌舞讽喻时事,以乐舞达到政治目的。总之,乐舞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春秋时代的乐器种类也有增加,出现箫、瑟及南方民族的铜鼓。笙是能吹奏和声的竹管乐器。根据出土的文物,可以断定笙有十六管,能发出悠扬复杂的乐声。琴和瑟是弦乐器。从文献记载中得知,春秋时期已出现许多弦乐器的演奏名冢,如鼓瑟的瓠巴,鼓琴的伯牙。伯牙鼓琴时,他的知音钟子期可以从乐声中听出他对高山和流水的赞颂。
战国
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七个强国。七国的文化各具特色,乐舞也不例外。文献记载当时有秦声、楚声、越声、吴歌等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和歌曲。乐器制造和乐理知识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发掘,向全世界展现了一座埋葬了两千年的音乐宫殿。“曾”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受楚国文化影响很深。“乙”是曾国的侯,死于公元前433年左右。他的墓中有钟、磬、鼓、笙、箫、琴等乐器共123件。最引入注目的是一套编钟,共65件,总重2567公斤,分三层八组悬挂在L形的钟架上。架高约3米,总长近11米。最大的一个甬钟高125.3厘米,重203.6公斤。可以说这套编钟是当时世界上体形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乐器。每个甬钟都能发双音,钟上镌刻着这两个音的音阶名。
编钟总音域跨五个八度,现在仍能演奏世界名曲。与编钟配合的还有一套编磬。全套共41枚,分上下两层悬挂。每磬各发一音,钟与磬可以合奏,相互烘托。古人认为“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音彰”(《淮南子》)。曾侯乙墓的乐器品种多,规模大,音域宽广,制造精美,充分说明当时中国的音乐水平居世界前列。


乐论
先秦时代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学者对音乐当然也感兴趣。墨、道、儒三家对音乐的本质、功能及其他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辩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公元前480~前420)提出“非乐”的主张。他认为音乐使人陶醉,松懈人的意志,于国于民都没有好处。他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看到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但他因此而完全否定音乐的价值,也是偏激的。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否定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认为“五音令人耳聋”,但他们并不否定音乐自身的价值。老子认为有声与无声是相互转化的。最好的音乐是“大音希声”,是听不见的。庄子则认为音乐“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庄子·天运》)。他们都觉察到音乐内在的美和音乐与世界的深层关系。
儒家音乐思想主要体现在《乐记》这本书中。《乐记》作者公孙尼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在这部系统的音乐论著中,他继承了儒家的基本思想,认为音乐是人对世界的反应。世上有物,人心才动,人心动,就生音乐。
音乐由人心而生,所以乐声安详,政局就平和;乐声悲怨,政局就混乱。音乐与政治不可分离,音乐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乐记》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认为好的音乐能提高人的道德,但音乐也应有艺术性,要有美的形式和节奏旋律,这样才能感动人。儒家音乐观肯定了音乐的世俗性,把音乐从宗教中解放出来,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贡献。但过分强调音乐的实用性和政治性,也往往会束缚艺术的健康发展,而道家音乐观更重视艺术的内在美和自然美。

特点
先秦时代历经夏、商、周三代,长达二千年之久,艺术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总结其历史大约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先秦艺术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夏代,艺术表现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恃点。陶器、玉器、石器仍占主导地位。青铜器的残片已偶有发现。龙凤崇拜已开始形成。从墓葬中发现,阶级分化已开始。在一些富人的墓葬中有大量的精美的陶器和其他殉葬品。奴隶殉葬已大量出现。歌颂帝王的歌舞已出现,最早的吹奏乐器埙也已发明。商代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性。原本是食具、酒具的用品变成庄严神秘的礼器。尤其是青铜鼎,它代表着神权和政权,具有极大的威慑力。青铜器的造型非常庄重,纹饰追求神秘。各种龙凤纹、饕餮纹遍布器身,线条迂回曲折,表现出与天地同在、与神祗相通的神奇作用。音乐也具有浓厚的宗教性,音乐和舞蹈主要配合占卜和祭礼仪式进行,巫术中的乐舞被认为有通天的功效。石制、玉制的打击乐器逐渐丰富。
西周艺术中的神秘色彩减少,人文成分增加。礼器中的铭文明显增多,记录着当时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大事,具有保存文化和史实的功能。各种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形象出现在青铜器中,表现出对生活与生产的关心和重视。音乐歌舞赞颂帝王的功德,宫廷歌舞迅速发展。乐舞成为安邦定国、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因而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春秋艺术具有变革的特点。旧的奴隶时代的艺术衰落,新的封建时代的艺术兴起。新时代的艺术自由活泼,形式多样,突破了旧制度的规定和限制,深入到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民间歌舞、爱情歌舞大受欢迎。“礼崩乐坏”已是大势所趋。
战国处于中国文化大发展大扩散的时期,因此战国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七国的艺术都有各自的特点,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金银器、玉器、青铜器和乐器的制造工艺更为精湛。楚国的绘画和音乐达到当时艺术的顶峰。
其次,中国艺术重视线条的传统开始形成。无论是青铜器和玉器上的纹饰,还是丝绸上的图案,以及漆画和帛画的人物,都以线条的盘旋回转为美。中国人不喜欢短直的线条,不注意形象的凸凹和明暗,却非常重视线条的造型功能。在艺术中,线条可以表现出天地万物,万物都是在盘旋曲折中生成和变化的。
再次,中国艺术重夸张、变形、拼合的趋势已经形成。中国艺术讲究神韵的观念已经明确。和其他古代艺术相比,尤其和古希腊艺术相比,中国艺术不重视摹仿,尤其不重视毫发毕现的摹仿。中国艺术家抓住对象的特征,尤其是最能体现对象生命力的特点,然后以夸张等手法表现,使艺术留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在艺术家的心目里,艺术应该表现的不是感觉到的样子,而是通过理解或者神交,表现出本质的样子。艺术把本质形象与人的生活结合起来,使人的生活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因此,贵族的用品都高度艺术化了。
节选自鹏鸣《中国艺术史略》一书。
注:因该书的《绪论》无法发出。无奈之下,只好发正文了。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鹏 鸣(英文名:彼特peter)1956年生,陕西白水人。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专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语种版本。

往期回顾


【三秦文学】鹏   鸣:【罩眼的色彩】(诗歌)

【三秦文学】鹏  鸣:【生命的呐喊】(诗歌)

【三秦文学】诗词歌赋群:【同题《巾帼颂》专集】(第49期)
【三秦文学】诗词歌赋群:【格律精选】(第314期)

【三秦文学】诗词歌赋群:【格律精选】(第313期)

【三秦文学】戴相华:【桃花缘:崔护的芳菲恋曲】(散文)

【三秦文学】刘马陵:【“官场”观花——读王跃文小说随感】(二)

【三秦文学】岭南鱼:【一个人的爱情——和好如初】(长篇小说连载四十七)

【三秦文学】董苏敏:【智能机器人惊艳冬奥会之感慨】(随笔)

【三秦文学】张世武:【202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江南春十首)

三秦文学团队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平台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  问:

段恭让 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史  波

李   静    杨  强

策  划:李书忠 
平台讲师:方 天
宣传推广:鼎文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慧质
总 编:鱼儿姐姐   徐萱波
主   编:白云故乡   杨洪民  高  涛
副主编:长青山人  陈杰
编 委:

水云天    唐桂英    米兰花    刘马陵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刘旭平    冯   彪    谭文群    刘军英

王宝群    润   隆    梦而诗    张晓强

孙传志    吴风平    莲  生     喝    茶

查   爱       秋日私语    秦岭人家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甘肃兰州】歌舞翩跹器乐繁
试述民间音乐的特征
千年礼乐文化,大包容的精彩与发展——隋唐音乐文化
西域龟兹古国的乐舞被誉为“天宫飞来的歌舞”,影响至今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笔记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