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秦文学】何跃文:【托水沟 】(散文)


本期编辑:秦岭人家



 托水沟

文/何跃文

在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区,沟、坎、梁、峁、塬遍布,最不缺的就是沟。

从泾阳县的口镇入山,逆流而行号称40里黑松林的冶峪河谷——通秦直道的必经之路,到达淳化县城,向左,上润镇塬,下塬,翻一道沟,又是一个塬,叫十里塬。这条沟,叫托水沟。

站在十里塬,面南,向沟道水流方向。右边是一条更大的沟,泾河从沟中流过;左边,就是托水沟。

托水沟从淳化县城南老街口,通入冶峪河。冶峪河汇入清河,清河汇入石川河,石川河汇入渭河。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

汇入托水沟的,是一些不知其数的毛沟了。托水沟在黄河水系中的位置,由此可见。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托水沟建了一座水库。当地人叫皂角树水库——水库东坡上的村,叫皂角树村,因水库离此村最近,故称。水库上建设了大型扬水站,往润镇塬输水。扬水站管理站,在我表哥西边,托水沟半沟坡。表哥曾领我去扬水站看过电影。把电影安排在这里,可见上级对扬水站的重视。扬水站输水管道很粗,小孩们可以轻轻松松在里面跑着玩。

水库开始建设的时候,我从工地路过过。那是清明时节,父亲领我去祭祖,要翻过托水沟,走正在填筑的水库大坝。水库大坝是土坝,建设者削坡取土筑坝。我和父亲是从很陡的取土坡,坐着溜下去的。新土很干净,拍拍就行,无所顾忌。我很兴奋,咯咯笑着,就溜到了人声鼎沸的沟底坝面上。

水库修成了,扬水站建起来了,没听说浇灌啥的,就知道塬上人们吃水解决了,不再吃窖水,不再用毛驴驮着巨大的木桶从沟底驮水。

再后来,国家给塬上人们打深井,水送到了各家各户,拧开水龙头,甘甜的水哗啦啦。井水甘甜,做饭冲茶喝凉水都好,淳化人破天荒比山外人有了优越感。现在,淳化人改善了吃水条件,柳拐病没了,瘸子不见了,高原红少了。年轻人腿修长、身板直,走路带风,身体健美壮硕,比山外人更帅、更美,如这里温差大的水果品质。

这样,建在托水沟的水库,没了啥用,扬水站也废弃了。我们住在山外的秦川人,都唏嘘,感到可惜。水库存了水,就养鱼、种植莲藕。

一开始,水库鱼是野生的,没人管。水库到底有多少鱼,长到多大,人们不习惯吃鱼,也不关心。一次表哥去水库玩,在库区捡到一条搁浅的大鱼,鱼太大,弄不动,表哥用一条绳子拴起来,拖着走。被咸阳城里的人遇见,5块钱卖了。我听到这,总想象这皂角树水库啥样了,有点神奇了,一直没捞着去看。后来,表哥搬家了,弃了原先的地窑,搬到了去润镇的大公路边的何村,建了漂亮的平方,白墙、红门、高屋、明窗,很显眼。

表哥的地窑被国家投资给复垦了,复垦成平整肥沃的耕地,谁的庄基地复垦了还是谁的。说是复垦费,国家一亩地给一万元。群众说起来啧啧称奇,说国家咋舍得。我说国家想问题是“肉烂烂锅里了”。再说,土地的帐不敢算,一算账,咋算咋合适。我黑娃爸告诉我:“咱这里的地膜玉米,单产一亩地2200斤,匀匀的。”一斤玉米1.2元,一年就收入2640元,几年功夫就收回投资了。土地可是传递万代子孙的财富啊。

皂角树水库现在现在咋运行的,我不得而知。我知道冶峪河支流上的秦庄水库、官庄水库存水卖水,很挣钱。水很贵啊!到了灌溉季节,干流上的黑松林水库缺水,就要卖水,供应我老家泾阳县西北旱塬,浇一亩地,水费要一百五六十元,还争不到手。国家投资打了一些井,成的不多。你想,这西北旱塬,背靠山,东是冶峪河谷,西、南是井河河谷,旱塬高高在上,地下水早跑了,哪有那么丰?幸运打成的井,较黑松林水库水费,水涨船高,还没营养,水气凉,不中用。

皂角树水库存水也能卖啊。水库在黄河治理的大系统中也该发挥作用了。

我在黄河河口搞黄河文化建设,读了几十部黄河文化书籍,其中彭镇华的《黄河史话》告诉我:

到2010年,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建成淤地坝,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5得到初步治理,建有梯田4600万亩,取得坝地500多万亩,造林1.5亿亩。

当地有谚语:“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大坝如修仓,拦坝如种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

书里还说:沟里拦沙坝,淤地坝的目标是,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沟里这么一道坝,意义多重大,从一个外国学者面对浑浊的黄河所说的话,可见一斑。他说:黄河流淌的不是泥沙,那是中华民族的血。

这话如何理解?一是黄河每年流失的16亿吨泥沙,氮磷钾含量3000万吨。宝贵的水土流失了,广大的黄土高原贫瘠了,人民的生活艰难了,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二是,大量的黄河泥沙淤积到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黄河频繁决口,不光造成流域内灾害,还北可乱海,南可乱淮。我们的京杭大运河就因为黄河泛滥,多次淤塞停航,漕运受阻,改为海运,路途遥远,运费奇高,还不安全。

能有今天这以淤地坝、梯田、植树为代表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我国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功不可没。是他首提黄河治理上、中、下、游并重的治河理念。改变了以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舍本求末的纯防洪做法——下游派。

我经常想,李仪祉先生是我们陕西省蒲城县人,他是黄土高原的子孙,黄土沟壑的后代,他熟知这沟沟壑壑、痛惜这沟沟梁梁。是这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地貌地形,满目疮痍的沟壑启发了他的智慧,他才有了这科学、全面、先进的治河理念。这一道道深不见底的沟,记录着历史、叙说着过往、展示着水土流失之痛,也见证着一代代水利人,依偎在黄河身边,咀嚼苦难、殚精求索、探寻对策的历程。

这平凡的沟,是我们的老师啊。包括这名不见经传的托水沟。

我的黑娃叔,现在还怀念沟的往昔。他说,那时,托水沟可是好地方,沟底到处是泉眼,满沟汩汩涛涛着山泉水。只有财东才住沟里,在沟里,他们能建得起房屋居住,才能尽享这水利之便。沟里有他们的水力磨坊、油坊,可以就近经营。沟里用水方便,他们规划的农田,旱涝保收;沟里草丰树茂,他们牛群马圈羊栏遍布。

是啊,据说从战国到秦统一,这黄土高原腹地,就是牧区。泾河上游有个牧业主,养的马牛羊不知其数,买卖论沟,一沟多少钱,买主自己去逮。这事听起来很神奇、很浪漫、很不可思议,却道明了一个事实,这黄土高原起初是游牧民族聚集的地方,后来逐步被农业民族取代。那时候的沟,一定不如现在这么宽、这么深、这么陡。那时的高原地貌,没现在这么复杂多样。更早时,这里的润镇塬、十里塬,也许就是一个塬。据说周人发迹之地——周塬,过去就很大,现在变小了。

黑娃爸说,沟里过去狼很多。成群成群的狼。晚上会循着猪牛羊的气味,跑到住家,抓门挠窗。吓得人们用杠子顶着门,用木板封了窗,大人小孩在土炕上,拥被靠墙,瑟缩发抖。穷苦人,谁家门上没留下狼爪印,谁家的猪羊没有被狼托走过。

黑娃叔说,狼灵得很,他们逮着碎羊娃,咬死背在背上走;大的沉的猪羊,咬着耳朵领着走。还说,猪羊一见到狼,就很乖,不哼不哈,让咋着就咋着。有人说,狼和狗本是一家,猪羊看见狼,以为是狗。


小时候听妈妈说,狼会背着猎物跑,我不信。看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里“葛里高利一下子把她(安克西尼亚)抱了起来,就像饿狼把咬住的绵羊甩到自己背上那么快”,我还犯迷糊在真假。

那时,狼吃娃的事情经常发生。一不注意,狼就把叼走了,有的甚至从炕上把娃拖走。丢娃时间不长,找到时,已经只剩下破碎的衣物了。我就更理解祥林嫂的阿毛的遭遇了。竟然觉得祥林嫂的艺术形象不那么特殊,也不那么疼人了。

我想到,狼那么多,那时沟里一定有很多的兔子、野猪、野鸡、狐狸、黄鼠狼等狼的猎物。我小爸开大货车,就曾在40里黑松零碰死过一头大野猪。小爸把它弄回去,分给朋友吃稀罕了。

我过托水沟时,不见黑娃爸说的流水,更别说涌泉了。心里便神往起来。黑娃爸说,修大坝把水脉断了。

从过沟的公路上看,沟里草深、树茂,人难涉足。过去,沟两岸人们往来,到处有人们翻沟走出来的小道,有外处人来沟里打柴火的小径。现在柴火用不着了,翻沟有宽敞的柏油路,家家户户有车。除大公路,下沟的小路径,早已长满了草木荆棘,人下不去了。

托水沟就成了一个动植物的世外桃源。我问黑娃爸,现在还有狼吗?黑娃叔说,早没了,不见影影子了。修坝的时候,放炮,把狼吓跑了。

现在,到处都是人下不去的沟,沟里一定有各种动物,狼也一定有,就是不露面而已。你看那野鸡,一到黄昏,一片片飞到麦田吃埋苗,它们在和人打游击战。狼也一样。

看着、想着,不能涉足的托水沟,我想象那是另外一个世界,各种动植物和平共处,自成体系的世界。这时托水沟这个名称,在我心里充满诗意。过去在这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托水沟托起的甘泉之水,托起了人们屡经挫折不舍的希望。今后的托水沟,要将托起生态之美、描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景。

狼会出现的。在我有生之年,一定会听说,在某个清晨,狼站在山梁上,冲着太阳嚎叫;在冬日的雪野,狼在轻捷追捕。我希望着狼的出现,因为北方男人身上有可贵的狼性。

狼一定会重新出现在这托水沟中。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何跃文:祖籍陕西咸阳泾阳县。一生致力于黄河和口治理与保护。现居黄河入海口垦利。

往期回顾

【三秦文学】何跃文:【北仲山】(散文)
【三秦文学】何跃文:【大姑挨打记趣】(散文)
【三秦文学】何跃文:【节节麦现象】(散文)
【三秦文学】何跃文:【脚织故乡土地】(散文)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稿

三秦文学团队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问: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史   波   杨   强

策划:李书忠

宣传推广:鼎文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慧质

总编:鱼儿姐姐   徐萱波

主编: 谢亚红   处 寒   谭文群

编委:

 刘旭平    唐桂英   吴远红   梦而诗

 润    隆   米兰花   刘马陵   水云天

 刘军英   王宝群   张晓强    孙传志

       喝   茶   南友锋   马永清    徵   蔚 

       张兴军   凤尾竹   吴风平

 秦岭人家     秋日私语

三秦文学

欢迎关注

获取更多精彩!

点击分享此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975年
郭育成||随“黄河流动扬水站”说开去
黄河边找了一个小水沟野钓,和食儿期间大板鲫突然上钩,真过瘾!
日照养猪厂污染
井陉凉沟桥村,简直是北方小九寨啊
蒋高明:当年创造辉煌的农田水利设施惨遭废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