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力资源的肉|《人力资本管理》专栏
徐亦立
演讲者 
咨询师 
《人力资本管理》专栏作家
徐亦立,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在苏州,九十年代移居到上海,先后获得文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进修心理学课程。

徐亦立先生曾就职于多家知名跨国公司,在组织发展、人才发展、战略招聘和人员开发方面拥有二十年经验,他的兴趣包括旅行、摄影、阅读和写作,以及间断的管理咨询。

徐亦立先生在领英有超过一百七十万关注者,并入选“领英最强音2018”和“领英最强档案2017”。

2012年,我开始为《人力资本管理》写专栏。如今到了第一百零一篇。

当时全世界都在担心,玛雅人历法意味着世界末日。如今全世界都在担心,流行病、生态灾难加上种族骚乱,意味着世界末日。

当时王力宏还是单身,王宝强已有老婆。如今两人婚姻状态换了位。

当时魔力红乐队主唱亚当·列文身上还很干净,如今布满了刺青。

就连《人力资本管理》也从纸质杂志变成了电子刊物。

时代变了,审美变了,媒体变了,文字也变了。

第一篇专栏《人力资源的肉》(文章见本文末),名字有些古怪。文中特地有段注解:

受人之邀担任一场研讨会的主持,席间一位嘉宾激动地说道:人力资源工作者一定要知道我们的肉在哪里!当时我彻底愣住了,作为在人力资源行业工作多年的人,一直以为我们的肉就在自己身上连着骨头呢,就跟其他人一样。这演的是哪一出啊。


直到后半段,嘉宾再次重复这句名言时,我才幡然醒悟,他其实说的是中英混杂语——人力资源的role(角色)在哪里,而不是肉(flesh)。

八年之后,人力资源的肉——或者说role——有没有发生变化?

疫情发生前后,我看到两个相关例子。先有华为员工体验官胡玲发文声讨人力资源部,

奉劝各位兄弟,不要相信HR,他们没有诚信。员工关系高级专家,每年最主要的绩效就是紧急事件处理,如果有兄弟累死了,他能想办法让公司没有责任。

后有云南某总经理邮件公开斥责人力资源总监,

在这企业生死存亡期,我需要的不再是数字游戏!更不需要你那些花花绿绿的图表!我需要你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告诉我,企业怎么可以活下去?

后来看到报道,该企业宣布,撤销人力资源部。

员工的思路通常和胡玲一样,人力资源部要为劳动者,尤其是基层利益代言。管理层的思路通常和那位总经理一样,人力资源部要为企业,尤其是股东利益代言。

从两起事件前后的众多争论来看,对于人力资源部究竟为谁代言,目前并未形成社会共识。当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有冲突时,人力资源部总是首当其冲,被架在火上烤。我有亲身经历,苦不堪言。

这种困境在入行时已然注定,时至今日未有改善。人力资源从业者可说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我请教同行,人力资源如何定位。她们的答案部分证实了我的想法:

有时候是变革的推动者,有时候政策的执行者。HR可能相对其他职能部门,有时候被过度简单化有时候又被过度神秘化。

一是公司制度的管理维护和强有力的实施者。二是人力资源各个模块的最佳服务供应商。第一个是这个企业多年来形成的。第二个是现在领导要求的,让人事转变些角色。


当然,有识之士或正能量专家会说,人力资源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努力加智慧,在两者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个想法貌似合理,但平衡点是否稳定存在,我高度怀疑。调和企业与员工间的矛盾,难度不亚于促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间的和平。目前来看,两者都遥遥无期。

管理大师拉姆查兰说,要拆掉人力资源部。我的理解是,作为组织形态,人力资源部越来越难以落实定位、彰显价值,不如拆散成更小的功能单元,有些并入前线业务,有些充实到中台,有些成长为独立机构。每个单元交付结果明确,生存空间反而会更大。

打比方的话,整猪越来越不好卖,索性切开,分成猪颈肉、梅花肉、里脊肉、五花肉、坐臀肉、后腿肉等等,精准满足顾客需求,就连猪下水也有人要。

人力资源的肉,未来会长成这样子吗?未来到来前,我又写了多少篇专栏呢?

 


下文为徐亦立先生在《人力资本管理》发表的第一篇专栏文章,首发于《人力资本管理》2012年03月刊

人力资源的肉


作为HR,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肉(role)”在哪里!人力资源的角色包罗万象,与人相关的事都沾得上边,同时又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每过几年再看都会不同。HR们,你知道自己的“肉”是什么吗?

受人之邀担任一场研讨会(seminar)的主持,席间一位嘉宾激动地说道:“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工作者一定要知道我们的肉在哪里!”当时我彻底愣住了,作为在人力资源行业工作多年的人,一直以为我们的肉就在自己身上连着骨头呢,就跟其他人一样。这演的是哪一出啊?

直到后半段,嘉宾再次重复这句名言时,我才幡然醒悟,他其实说的是中英混杂语“人力资源的role(角色)在哪里”,而不是“肉(flesh)”。显然在场听众和我一样,被他的口音和重音位置带入了迷惘,在我的解释后则陷入大笑。我当然不会放弃调侃的机会,总结道:在外资企业呆久了就会有这个毛病,英文没学好,中文也说不利索。

这让我不禁想到,是时候向同仁们提供些实在的英文指导了。我说的不是正规教育(formal education),那应该在大家踏入职场前就该完成的;我说的也不是号称语言培训专家的商业机构,在那里你不一定会学好英文,却有可能变得疯狂(crazy),甚至像某机构创始人一样实施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

我敢于承担这份重大责任,基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来我的本科就是读师范专业的,对如何进行外语教学有扎实的训练,虽然我必须说明本人当时主修的并不是英语;二来我在外资企业工作的十多年间,以英语为媒介和各色各样的外国人一同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听说读写实战经验;三来我长期积累的讲师资历和心理学知识,让我能理解学员面临的各项困惑,并提出有见地的回答;最后的要点(last but not least),我小时候进修的相声表演(stand-upcomedy),能保证无论大家最终的学习效果如何,过程一定是非常愉快的。

怎么样,现在有没有觉得信心倍增(take a leap of faith)?不管你是与不是,反正我是。

说正经的(on a serious note),人力资源的肉,呃,role(角色)究竟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the whole story, the long and short of it)。企业刚刚成立,或者规模还很小的时候,企业主包揽一切管理工作,即使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作量仍然不足以支持设立专职部门的动议。我熟悉的一家民营企业的人员管理等工作,就是长期由老板娘亲自负责的,颇符合中国文化“男主外,女主内”的教诲。

人力资源的前身是人事管理(personnel management),是在企业发展到相当规模后才出现的,主要的重点在于人员工资定额管理、劳动效率和纪律等,而在今天这仍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很重要的部分。

我大学刚毕业时进了国营外贸公司,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人事劳动科长,这个名称包含两部分:“人事”指代对干部(cadre)的管理,就如我这样坐办公室搞外贸业务的人;“劳动”指代对工人(worker)的管理,包括仓库车队等等。当时这条鸿沟很深,“提干”对很多人是可望不可及的目标。科长是个性情好的阿姨,当时她的角色也就是每个月发工资奖金,发点福利品,平时考勤,年底让大家交总结,夏天组织大家出去旅游一类的事。搁在今天的人力资源人士眼里,简直“弱爆了”!其实没有这些基础工作,其他人力资源的功能,如缘木求鱼(seek roses in December),是难以实现的。

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人事管理都是通过共享服务中心(shared service center)实现的。据我在一家跨国企业的近距离观察,服务中心的人通常是人力资源部门中最辛苦、加班最多、但又最不讨好的,做错了有人骂,做好了没人表扬。确实,哪个员工会因为每个月都准时收到正确的工资而给你发锦旗呢?难怪有人形容当年我们那位服务中心负责女士是“披头散发”了。

到上海进外资企业工作后,发现负责同样工作的人的头衔变成了人力资源经理,而且部门还下设多个组,呈现专业化(specialization)程度提高的趋势。具体来说,人力资源包括了多项功能,如招聘、薪酬、培训等等。后来发现,这是进入正规运作的人力资源部门的典型配备。与时俱进,专家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COE)模式的设立将它们的专业性又推到新的高度。

招聘(recruitment)人员,有时也叫员工配置(staffing),主要负责给公司在合适时候找到合适的人填补合适的岗位,如今这工作难度很大,因为提出要求的经理多半像大龄单身女青年一样,老想着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一个完美对象。于是,招聘人员把这些难题扔给外部的一些倒霉蛋,这就是“猎头(headhunter)”,但他们通常不喜欢这个名字中人类学语义所带来的不快联想,偏好被叫做寻才(executive search)公司。

培训(training)人员的任务是提高整个员工和组织的知识、能力、工作态度,开发员工的智力潜能,以增强人力资源的贡献率。很多工作是通过课程(course)或者工作坊(workshop)的形式展开,内部资源充分或者预算有限时,培训人员比较多利用内部讲师(internal trainer),否则他们会依赖培训公司或者独立顾问(freelanceconsultant)。很多培训人员自己也讲课,虽然不一定都讲得很出色。有时他们根本不用讲师,而买现成的教学资料让学员自学,比如那些你在机场经常看到的管理大师们唾沫横飞的DVD。

薪酬(compensation & benefit)人员喜欢管自己叫C&B,就像英特尔的工程喜欢标榜自己学的是double E(electrical engineering 电子工程)一样,没必要的缩写形式带给他们高人一等的感觉。他们分析大量数据,建立薪资结构,设立绩效考核体系,期望能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为公司工作。从事该项工作的人通常不善言辞,我曾同事过的薪酬总监被人送外号“漫反射”,以突出其思路的发散和说话的无序。所以当有人宣称某位薪酬职能出身的人力资源总监“简报做得很棒(great presentation skills)”时,我真的不敢相信。后来了解到说话的朋友是折服于他出色的PowerPoint和Excel技巧,我莞尔一笑,原来如此。

总结一下,招聘人员的特长是循循善诱,诱到应聘者被忽悠进来为止;培训人员则是侃侃而谈,侃到学员对老师佩服为止;薪酬人员应当是闷骚内秀,秀到决策者被数据折服为止。

非常有趣的是,近来有对职能重新命名的做法,比如招聘如今被时髦地叫做人才引进(talent acquisition);培训升级成了学习发展(learning anddevelopment, L&D),甚至组织发展(organization development,OD);我还见到本来就不太让外行看得懂的C&B(薪酬福利)被改成让圈内人都摇头的R&R(rewards & recognition, 奖励和表扬)。改名可能代表了一种很好的意图,预示着更为精深的工作内容和更为专业的工作表现,但很多时候与现实并不配套,由于从业人员的素质没有提高,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只是加速名词的贬值。打个比方,凤姐光改名为李冰冰不整容,一不会让男人对她动心,二让其他女人闹心,三给真李冰冰添恶心,完全达不到她的初衷,所以我有理由怀疑她去日本从事女优行业的前景。

读完商学院后,我自己也开始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接触到了人力资源的最新发明——业务伙伴(business partner),理论上说,业务伙伴要起到业务部门与人力资源之间桥梁的作用,担负起组织重构(restructuring)、建立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和推动企业变革等责任。

但凡是和我一样真的做过这工作的人都会发现,实际情况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造化,可以变成空谈为主的所谓人力资源战略家(strategist),也可以继续是沉浸在具体事务中的人事行政操作者(administrator),或者是跟在老板背后团团转听指挥打杂的handy man(小工)。我尤其对“伙伴”这个词感到不解,至少在人际关系中,它往往含有“享受共同的活动,但不愿意或不能用法律形式确定关系”的含义,比如婚姻法只保护夫妻,而不保护伙伴。用这样的方法来形容人力资源与业务部门的关联,实在是很诡异。

所以人力资源的角色包罗万象,与人相关的事都沾得上边,同时又在不断演变(evolution)的过程中,每过几年再看都会不同。

怎样,这一课讲得还不赖吧?有什么不足,还请读者多包涵,我都说了不是念的英语专业。最后用我的本行俄语向您表示感谢吧,большоеспасибо!
 




本文系HRoot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如因版权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核心员工管理
人力资源年度目标(范本)
一次让您看懂人力资源与管理
企业管理人员胜任力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能力自述
如何留住员工的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