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漫长的路是从家到公司,承受极端通勤的你究竟爱上了北上广深的啥?

我不懂我那些朋友,挤在沙丁鱼罐头般的地铁里到底在见什么世面,

正如他不懂我,骑个破电动一个月挣两千到底在开什么心。

——知乎作者:陈子杨

Dr.outside

作者:李硕


北京天通苑地铁站,一个小伙子在拥挤的地铁里不小心踩到了一位老大爷的脚,小伙子道歉后,大爷依旧不依不饶,这位身高将近一米八的男生,竟然被老大爷骂到崩溃痛哭。

其实,这位小伙子并不全是因为被骂而哭,来到城市打拼,不仅要承担着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每天还要长时间被“困”在犹如沙丁鱼罐头一般地铁里,被挤压得不仅仅只有身体,还有梦想与尊严。

视频来源于网络

网上常说,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只在一瞬间,也许这一次的踩脚冲突,只是引爆这一瞬间的“导火索”。

12月4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共有超过1,000万人正在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占通勤人口的13%

报告一出,#超千万人正承受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并引发各个平台网友热议。

每一个冰冷数字背后,是海量“社畜”的日常,“上班如取经”不仅仅是一句调侃而已,而是每一个“打工人”面对的残酷现实。

通勤时间长并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的“大城市病”。

此前海外网曾报道,上班族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越来越长,尤其居住在大城市的人。

市场调查公司Dalia曾对全球各大国家的通勤时间做了一个统计,结果显示,全球员工的平均通勤时间是69分钟。

Data

最新调查显示,美国目前有大约350万人的单程通勤时间在90分钟以上,比2005年增长了31.7%——他们被称为“超级通勤族”。

作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日本东京每天大约有838万人搭乘地铁上下班,上班单程的平均时间是58分钟,而地铁推手也成为了日本的一个职业。在第二天要上班的情况下,上班族们每天平均睡眠时间只有不到6小时。

英国工薪族的通勤时间是欧洲最长的,超过370万通勤族每天的通勤时间超过2小时。

在俄罗斯,人们的平均通勤时间是1个小时,而在莫斯科平均通勤时间是2个小时,40%的莫斯科市民声称,他们经历过超过3个小时的单程通勤时间。

据韩国一项民意调查显示,韩国上班族每天早上上班平均需要花费53分钟。

... ...

以上数据来源于网络

由此可见,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国家,甚至是每座城市,都有着同样的通勤难处。

根据麦吉尔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不论是坐地铁、公交,骑自行车,还是开私家车,通勤时间过长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



01
被城市推出去的“打工人”

城市是诞生奇迹之所 

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 

是最健康、最绿色、最富裕、最宜居的地方 

如果你热爱自然,请搬到摩天大楼里;如果你热爱地球,请搬到城市里。

——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

城市出现之后,大量的资源、人口聚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形态,更利于人类生存与生活。

近些年,尽管大城市的地铁线路修得越来越多,马路也越来越宽,但早晚高峰的拥堵却仍是常态,大多数人在压抑的通行中不得不选择默默忍耐。

但也有人开始崩溃,逃离大城市的论调甚嚣尘上,“极端通勤”只是众多不满的一个切面而已。

那么,为何在交通路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原因在于,“极端通勤”并不是简单的交通问题。

前程无忧发布的《2018职场人通勤调查》曾显示,上班族理想的平均通勤时长为32.3分钟。

然而,近日公布的《报告》却显示,上海极端通勤平均时长高达98分钟,与理想时长相差65.7分钟。

这也许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吧。

为什么城市的规模越大,通勤时间就会越长呢?

首当其冲的原因也许就是“钱”!

城市的“美好”吸引着大量的人才,但城市地段的“金贵”,却也造成了土地供应紧张。

大城市的企业往往会存在同行业扎堆的现象,北京西二旗、上海陆家嘴、深圳华强北,只要附近有产业园区,员工人数便是成千上万。

当可供住房面积无法追上人口扩容的速度时,租房买房的价格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贝壳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0年毕业季租房洞察报告》显示,有近七成毕业青年可接受的租金水平在2,000元以下。

可在大城市,这个价格肯定是住不到什么好位置的。

以北京为例,中心城区合租房的月均租金在3,500元左右,2,000元及以下能合租到的房子距离市中心在18-20.2公里左右,也就是基本处于五环外了。

租房如此,买房亦是如此。

很多年轻为因为高房价,被迫开始了“双城”生活。

天津武清,天津对接北京的门户,距北京市区71公里,距首都国际机场90公里。每天往返于武清和北京南的城铁多达十几趟,且仅要22分钟。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上“合适”的价格、学区和周边设施使这里成为近年来“北漂大军”买房时最先关注的区域。

然而,有报道曾统计,如果工作地点不在北京南站附近,从武清到北京的单程通勤时间大约在1.5小时以上。住在武清的上班族如果9点上班,至少要7:30出门。

除了武清,北京周边的燕郊、廊坊;上海周边的昆山、嘉善;深圳周边的东莞、中山...都是承载着成千上万在大都市打拼的上班族的“睡城”。

《2018职场人通勤调查》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中,平均有4.17%的职场人过着“职住分离”的“双城生活”。

这意味着藏身于大都市高端写字楼里的“专业人士”,每100人中就有超过4个人会在工作结束后,披星戴月地离开这座城市。

换句话说,很多上班族是被大城市高不见顶的房价给“挤”出去了。

另一方面,交通拥堵也是大城市的“固有疾病”,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变得日益难以解决。

大城市在享受人口红利的同时,本身也必须承受交通拥堵的压力。

即便是生活在城市中心的有车一族,恐怕也难以避免导航上显示一路飘红的堵车状况。

有时候,原地等待的煎熬并不比地铁上的摩肩接踵好多少,至少地铁,它在动...

02
弹性工作制or远程办公,福兮祸兮

十点半的地铁,终于每个人都有了座位。温柔的风,轻轻地,静静地吹。身边的姑娘,胖胖的她,重重的靠着我睡,我没有推我不忍心推,她看起来好累。

——《十点半的地铁》

如今,大城市依然不停地吸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长时间通勤的这段路程由谁来缩短,如何缩短成了一道摆在劳资双方面前看似无解的“难题”。

虽然,企业与员工无法单方面解决极端通勤的现状,却可以在现行框架下,尽量优化通勤和工作体验

近年来,弹性工作制成为企业帮助员工缓解通勤压力最流行的方式。

对于员工而言,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他们错峰上班,避免忍受地铁的“压迫感”。

对于企业而言,付出的只是一点管理成本,而且员工的满意度也很高。

只不过,这个方法只解决了员工通勤路上的体验问题,对于缩短通勤时长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此外,疫情期间,远程办公模式也备受追捧。

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工作模式不仅能抵御病毒,似乎还解决了极端通勤的问题。

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一个为期9个月的试验,在参与试验的16,000名员工当中,一半的人留在办公室作为对照组,另外一半的人则可以在家办公。

实验结果证明,穿睡衣的员工绩效比办公室衣冠楚楚的员工要高13%。

因此,很多文章也纷纷发表观点称:“远程办公模式是未来趋势。”

可是,远程办公模式真的适用于中国吗?

一方面,远程办公基本上全靠移动办公产品,一旦网络崩了,公司很有可能与员工“失联”。

在今年年初,钉钉、企业微信等在线办公App集体出现问题的新闻早已不胜枚举,远程办公产品的硬件是否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企业和员工用户群体,这里我们先打个问号。

另一方面,有多少中国职场人,既想要外企式的运营模式,又想要国企式的宽松环境,还想要“大厂”式的薪酬福利,却没有高级人才的办公能力和职业素养。

说白了,就是个自律问题。

没有办公室的工作环境,员工在家远程办公,真的可以不被冰箱里的零食和网络上的综艺所诱惑吗?

再加上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公司的管理成本也跟着急剧上升。

从员工个人的角度来说,远程办公模式,实际上也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朝九晚五也变得不再清晰。

如何认定加班?如何对劳动者的休息权利进行保护?如果员工在家里办公时受伤能否被认定为工伤?这些都是目前中国企业无法给予明确解决方案的问题。

因此,企业采取的以上两种解决方案还是让人觉得治标不治本。


03
面对极端通勤难题,看似无解,实则有方

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

——陆铭《大国大城》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冉江宇认为,城市的职住空间分布越均衡,越有利于缩短整体平均通勤距离。

所谓的职住平衡,就是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居民中的劳动者数量和就业岗位数量大致相等,以确保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办公。

这样不仅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还能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是解决极端通勤的有效方式。

如何做到合理分布职住空间?这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大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教授孙斌栋认为,对于特大城市来说,多中心结构比单中心在交通、生态、住房、经济等各方面绩效上都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一个职住均衡的多中心结构,外围居民可以就近在次中心就业,流向主中心的通勤交通也会得到分流而使拥堵缓解。

近年来,伴随着政府多中心建设和政策扶持,许多知名企业和“大厂”已逐渐从大城市中心迁往次中心地区,甚至是非一线城市。

例如:高新技术制造巨头霍尼韦尔将其北京分公司从亮马河商圈的鹏润大厦搬迁酒仙桥兆维工业园;耐克将大中华区总部迁入上海城市东北角的尚浦领世项目;小米更是在武汉光谷设立了公司的新总部。

企业选址城市边缘化的趋势不仅能够缩短员工的通勤时间,还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获得更多办公用地。

除此之外,许多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会为员工提供住房补贴、班车、早餐等福利。

例如:字节跳动的员工只要住在步行30分钟内可以抵达公司的地方,公司就会为员工提供1,500元的住房补贴;而腾讯、阿里等大厂的接送班车和打车报销福利,也是职场上出了名的。

这些措施在缩短员工通勤时间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人才竞争力,可谓是双赢。

不过,以上方式都适用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如果要每个企业都达到这样的标准,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那么在这样的解决方案没有做到职场普及的情况下,上班族应如何缓解“极端通勤”带来的“痛苦感”呢?

我们不妨反向思考,长时间通勤真的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虽然大多数上班族是被迫选择长时间通勤,可也有一部分人会主动将公司与家的距离拉远。

家住上海外高桥的小R每天单程通勤的时间在一小时二十分钟左右,但她却很享受这段通勤的时间。“这段通勤的时间让我感觉到我的工作与生活是真正分开的,只有这样,我才能确保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都可以高效集中。”

不仅如此,小R还会利用每天上下班通勤的时间来学英语、看书、思考自己的未来。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她每天与自己相处的时光,惬意自在,珍贵异常。

都市人好像每天都很忙,忙着工作、忙着生活、忙着社交,我们总感叹时间不够用,几年职场生活下来,好像除了按时工作,几乎没什么其他的自我提升和收获。

我们常说碎片化学习,可扪心自问,当你拥有碎片化时间时,你真的会用它学习吗?

仔细想想,如果我们每天能有效利用半个小时的通勤时间来看书、学习、思考甚至是冥想,一年就是80、90个小时,到时候你所获得的提升和机遇是你在地铁里玩手机或发呆所无法实现的。

也许看到这里,你会觉得这种解决方式太过于“鸡汤”,甚至是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

作为普通的上班族,在寄希望于城市规划和企业提供的通勤支持措施外,这或许也是我们在通勤路上获得“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吐槽大城市,宣扬“逃离北上广”的内容,反观却很少有写“留在大城市”的文章。

一方面是因为比起讲道理,宣泄情绪的爽文确实会更容易抓人眼球。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我们决定离开一个地方时,我们总需要一些理由来证明自己的决定是明智的,但选择留下的人,他们不需要理由,他们需要的是努力而认真地生活。

虽然大城市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对于职场人来说,这里的机遇已最大程度的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有机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这也许就是大部分人依然“爱着”北上广深的原因。正如汪峰那首《北京北京》里所唱的那样:

在这儿我能感觉到我的存在

在这儿有太多让我眷恋的东西...



本文系HRoot原创,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来源:HRoot)。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如因版权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在看”我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长道短“宅办公”(附照片)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远程办公,可以。
“一想到明天要花2小时通勤,我又想辞职了”
2013年上班族适合“裸跳”吗
回公司坐班一周,有人又开始“想家了”
疫情蔓延下,职场人该如何应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