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读论语滋味长02

(一)井论

十年前,看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讲述了生命中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如何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当你展望未来时,你不可能将这些片断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过去时将他们串在一起。所以你必须相信这些片断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勇气、命运、生命、因缘......这个过程从来没有令我失望,只是让我的生命更加地与众不同。

第二个故事:有关爱与失去。

第三个故事:关于死亡。

十年间,我根据第一个故事把管理理论转换成“点-线-面-体-魄”,四处推广。

时至今日回首再看,人生路上的这个“点”字,翻译成“井”字可能会更有味道一些:

1、原生家庭环境造就人生初始之井。或甘甜,或苦涩;或初始甘甜而后苦涩,或初始苦涩而后甘甜;或留恋,或逃离……

2、义务教育的学习提供了转换井口的桥梁。小学之井,中学之井,井中的众人各自搭建各自的桥梁,或径直通往社会,或继续在求学之井中搭建桥梁由此井通向彼井。

3、进入社会上,企业也好,政府机关也罢,也不过是一口口井中生活。某一天井口上方一抹靓云飘过,井水荡漾起来,于是有了爱情。在追逐爱情的路上,又创造了一口口爱情之井,最终生根成为家庭之井。钱钟书把这口家庭之井叫做《围城》。

4、井中生活可以安逸舒适,也可以束缚视野格局……井中生活会使人陷入蹇困之境,有人会静待时机运转,有人则就此意志消沉……有的人四处挖井却从不深入耕耘,有的人穷尽一生仅维护一口井……有人会将自己的井包装成精彩绝伦的故事四处兜售,有人爱站在井口听着空中传来其他井口的八卦……

5、如果井会说话的话,那它会对每个人说,大家都有平等的权力对自己生命之井赋予各种不同的意义,否则千篇一律的生活,我觉得尴尬狼狈……

(二) 学而第一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段讲的是对孔门弟子的基本要求:

入则孝:在家要爱父母

出则悌:出门要爱兄长

孔门弟子要先学会如何去爱亲近的人,才能把与人相处的经验运用到社会社交中,与他人和睦相处

谨而信:谨是小心,避免犯错误的意思;信有三重意思:1自信2信人3被他人信

孔门弟子要自信,但要小心不能自大;孔门弟子要信人,但要甄别小心对方是否说话严谨,是否走脑子;孔门弟子要被他人信,搭建关系纽带。

泛爱众:爱众与爱人、爱民有本质的区别。上位者爱民,对位者爱人。处弟子之位要随大流,不能独树一帜唱反调。不唱反调则对人无害,对人无害就不会形成对立面被人伤害。

而亲仁:这三个字讲的是交什么朋友,接触什么群体才能保持泛爱众。日常要多和认可孔门学术的人交往,抱团。日常交往必须要有所选择,同类相聚,远离异类。

能做到以上四点的弟子们,如果还有能力的话,要将成果书写出来,进行宣传,宣传工作很重要。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孔门弟子基本要求中讲了选择朋友的重要性,这一段则借子夏(第三位出场弟子,十哲之一)之口讲如何真正了解一个人值不值得做你的朋友——不要听他说而要观察他的实际行动。

子夏说:了解一个人要看实际行动而不是表面文章。人的通性是以貌取人,但日久相处贤能被人发现,人则会对有贤能的人肃然起敬;交朋友看他侍奉父母,能否鞠躬尽瘁;看他侍奉领导,能否尽心尽责;看他与朋友交往,能否言而有信。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话,那这个人即使没有受过孔门教育,我认为他已经学到了孔门的精髓,是值得你们交往的。

君:与君子是对应的。是管理者与接班候选人之间的关系。论语中的君子一般都是候选人,下属之流。而非后世所说的品德高尚的人。

论语中的君子之说对应的是《乾》卦之爻辞: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讲的是庙堂之外的候选人应当怎样当好候选人的象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讲的是初入庙堂之流应当如何做事的象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讲的是在庙堂上成为红人的象

上九:亢龙有悔。讲的是在庙堂上红到顶点,功高盖主的象

九三为君子,九四、九五、上九为君。再之上为君上、君主、天子、天……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段用孔子的话来解释,为什么要对孔门弟子有要求。为什么要上进以及如何上进。

君子:候选人、接班人

不重则不威:不威,没有威信、威望。没有威信和威望的接班人怎么会被选中进入庙堂之上呢?就算选中了,也会被人嘲笑成山间竹笋或者墙上芦苇:

不重。学则不固:嘴尖皮厚腹中空,头重脚轻根底浅这样的不重之流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也不可能牢固。

没有本事或者本事不到家的候选人想要被选入庙堂之上,机会有多大?

所以孔门才会对弟子有上面的要求,要求弟子不断上进。那么接下来就在讲如何上进,如何增加进入庙堂的胜算及经验值:

1、信奉孔门的忠信之道,多交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的朋友,补充自己的短板。

2、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不要害怕犯错误,错了要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正。。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段借曾子的话,解释了为什么对孔门弟子的基本要求里要有“泛爱众”

曾子说:“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坚持全心全意想群众之所想,才能受到群众的拥戴,形成庙堂之上的政治资本。”

慎:通“顺”;慎独的意思是顺从圣人之道。

慎终追远:出自《尚书》:“慎厥终,惟其始,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意为“谨慎地对待事情的开始,也谨慎地对待事情的结局,这样才不会最终招致困窘;若不考虑事情的结局,最终一定会陷入困窘的境地。”

关于“追远”曾子还有句话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这段借小师弟(子禽)与师兄(子贡)的对话来反驳孔门之外的人士对孔门的抨击,

史书上明确记载的,孔子、孟子之流在历史上是求着各国诸侯接纳孔门学说的。而五行家邹子之辈则是各个诸侯国抢着邀请来指导工作的。

针对这样的有力抨击,子贡答复小师弟说:“咱师傅老师性格随和、能力出众、待人宽厚、行为得体、让人为先,老师的请求和其他人的请求是不一样的。要不然历史上怎么会有分庭抗礼这个成语呢?”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段借孔子之口讲学——如何观人。

父在:父亲在家,领导在位:

观其志:对应的是观其行,这个时候看候选人的行为是没用的,因为他一定是遵照领导或者父亲的指令行事。这个时候观察他要观察他的志向。

父没:父亲不在,领导下野,

观其行:这个时候看一个人的品性就是看他的行为了。

三年:身处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的一段时间

无改于父之道:所做所为仍和父亲在,领导在的时候一模一样。

可谓孝矣:这样的人表里如一,能称之有孝道。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段借有子之口讲学——礼的作用。

为什么不是借孔子之口?因为孔子是继承礼学讲仁学的。

礼的作用:

1、和为贵:顺其自然,夏商治理国家就是倡导“礼”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2、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管理之事无大小,必须通过“礼”对人的行为及欲望做限制。一味地满足人的欲望必然会影响他人或者未来。通过“礼”有所不行则既能保障正常需要,又能避免需求过度。

3、知和而和:和众人解释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及我们为什么要顺其自然规律的原因。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相比给众人讲解明白顺从自然背后复杂的科学道理,不如直接用礼节告诉众人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段借有子之口讲思想言行如何一致。

信近于义:在正确的范围内做出承诺(义的范围)

言可复也:这样才能信守诺言

恭近于礼:在正确的范围内对人恭敬(礼的范围)

远耻辱也:这样才能远离旁人的羞耻、诽谤

因不失其亲:结交家庭和睦的人做朋友(因:人睡在席子上)

亦可宗也:效仿他们,形成值得别人信赖的品格(宗:效仿)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段借孔子之口讲君子的言行举止要求。

君子:期望进入庙堂领域的候选人

1、食无求饱:不暴饮暴食

2、居无求安:居住不奢求安逸

3、敏于事:做起事来手勤腿快

4、慎于言:言谈谨慎

5、就有道而正焉:没事的时候就向老领导老前辈虚心请教

可谓好学也已:这样的候选人能称得上是好学之辈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通过孔子与子贡的对话讲述孔门弟子贫时及富时的要求,并告诫弟子们要灵活运用会举一反三。

贫而无谄与贫而乐:贫穷时能做到不奴颜婢膝是好的做法,但更好的是贫穷时仍能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富而无骄与富而好礼者:富贵时能做到不骄横自大是好的做法,但更好的是富贵却知道保持如何对别人彬彬有礼。

切、磋、琢、磨:是加工玉石的工艺。用白话说就是盘它,盘物时的满足感与恒心不一样,盘出的器物就有高低好坏之分。人的进步就像把玩玉器一样,对自己不满意就会继续向前,对自己满意了就会停下来。

告诸往而知来者:举一反三、推古济今。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是学而第一最后的一段,也是给孔门弟子处于“人不知”之境的精神良药。与开篇人不知而不愠首尾对应。

上位者、身边人不认可时,不能陷入牛角尖越看自己越对。怪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当反思自己是否有问题,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弄明白身边人及上位者到底需要什么,而我能提供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注疏】《弟子规》出处注 | 孟晓路
如切如磋,君子履之。
学而第一
和霍老师一起学《论语》(6)
安德义论语解读2——为政篇第二
孔子语录精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