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白一文搞懂投资经济学之需求理论
userphoto

2023.01.30 湖北

关注

小白一文搞懂投资经济学之需求理论

在整个经济学里,按重要程度排序,“需求”可以排逬前三。它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细细揣摩。

假设消费者买某样产品,是什么决定了消费者对这个产品的需求?有诸多因素会影响到消费者买或不买的意愿,比如他的可支配收入、商品的亮眼之处……但在所有因素之中,最值得考虑的就是价格,价格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先聚焦到价格与需求的关系上。

需求量

在某个价格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被称作需求量。

上面这句话是概念定义,是我在课本里摘抄的。但如果我们只遵循课本,就很容易忽视其中的信息含量。“愿意”且“能够”, 这两个词代表的是形成需求必须有的两个隐藏要素,分别叫作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能够形成有效的需求,必须两者兼备,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一个都不能少。

什么叫购买意愿?

在10年前还流行鸡汤文的时候,看过一篇鸡汤文:怎样把梳子卖给和尚?可以包装一个说法——头发是烦恼丝,可以给梳子开光,卖给进香的客人。如此,便激发了和尚对梳子的购买意愿。

电影《华尔街之狼》里也有类似卖笔的桥段。如果大家注意 英文字幕,会看到用词是“supply and demand”(供给与需求), 即供需原理。

沿着激发购买意愿出发,会扩展出很多销售技巧,甚至能衍生出一本《市场营销学》。但如果认为购买意愿代表的只是销售技巧,也是不对的。在我看来,销售技巧只在“术”的层面,而 “道”的层面,其实是我们能够有更强的同理心,去体察别人的福祉,观察哪些地方能够改进。这个范畴比较大,需要我们爱己爱人,同时爱生活爱社会。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同理心很强,真的爱护小动物,那么就能做出好的宠物用品;如果真的心怀悲悯,能够真切关注老年人,那么就能做出好的老年用品;如果真的热爱人生,积极对待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还有无数没被满足的空间。

所以,我对未来经济抱有非常乐观的心态,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过上好日子,我们还可以更幸福。只要有提升的空间, 就有经济增长的空间,下个10年或者20年,经济增长依旧不会差。

如果我们能够抱着同理心,以关爱别人的心态,去体察别人的福祉,那么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文化差异导致的水土不服问题。

清朝中后时期,人口世界第一、GDP高、消费能力强,各个国家的商人纷纷跑来做生意。美国人做的生意,是往广东一带运 送冰块,冬天开凿,春天登船运输,到的时候一般已是夏天,于是供不应求。英国人则想到了另一种生意,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纺织业生产力增长很快,所以英国人打算往中国卖睡帽,结果都能猜得到,哪个中国人睡觉要戴帽子?于是英国人又来出口西餐刀叉,结果次滞销。同样的市场,美国赚了钱,证明不是中国人没有购买能力,而是对睡帽和餐刀餐叉真的没有购买欲望。所以没有购买欲望,就等于没有有效需求。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大量外企进入中国,但是很多都水土不服,失败离场。很多原因都归结于他们高高在上的心态, 缺乏同理心,并不试图去理解用户。而能在中国活下来的国外品牌,一定是要为本土消费者做改进的,就像肯德基愿意卖油条一 样。同样地,以后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如果有 一天我们也看到别的国家没有我们发达,开始产生高高在上的心理,丧失同理心,那我们的企业也就离失败不远了。

真的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这是产品的第一位,也是根基,是 “道”的层面。但“术”和“道”并不矛盾,可以两者兼顾最好 不过。毕竟,如果东西不好只靠宣传,便有忽悠之嫌。但如果东西很好,却宣传不出去,便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设计产品的时候,如果缺少关于用户购买意愿的思考,会是重大失误。

第二个隐藏要素是购买能力,即买不买得起。如果只是想要,但买不起,是无法形成有效需求的。很多人常犯的一个错 误,便是把欲望当成需求。但我们学了经济学,知道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没有购买能力的欲望,不能被算作需求。

所以在经济学里,没有“刚需” 一词。买得起就是买得起, 买不起就是买不起,只有有效需求和无效需求之分。在报道房价的时候,媒体特别喜欢说买房是刚需,诸如结婚必须有房子等, 所以无论房价多高都会有人买。但经济学中,没有任何东西能被称为刚需,如果你去ICU病房看一看,会发现无数人无钱治病, 又或者虽然拿得出钱,但认为这些钱需要另作他用,所以拒绝治疗,这是很现实的现状。在生死面前,尚且没有刚需,所以只要缺少购买意愿,或者购买能力,需求就不是有效的,再怎么刚需也没用。

所以网上有句著名言论,说“京沪房价永远涨”,你相信吗?你心中应该已有论断。当然,有的时候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之间,并没有太明显的界限区分。曾经我看到一块半平方米大的真丝地毯,非常好看,但是一看价格一万五,我就不想买了。这到底是购买意愿,还是购买能力的问题呢?分不清楚。总之在这个价格下,我的需求消失了。

综上所述,需求中隐含的两个要素为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通俗点说,即我愿意买还买得起的,才能算是有效需求。

获取了这个知识点,我们来尝试分析一个案例。

一位朋友位于三线城市,想要换行业,听说整理师比较火热,他应该转行吗?作为新兴职业,我们首先需要分析需求,去考虑用户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

什么样的用户会雇用整理师呢?前提条件应该很多。首先, 用户家里东西必须多,成百上千件衣物才有整理的基础。其次, 用户家里的东西应该讲究质量,因为快消品换代迅速,无须整理。从马斯洛理论来看,这类用户家中的消费产品要处在第4层到第5层,必然非常富裕。在三线城市里,这样的目标客户数量大概会比较少,需求不足,所以我给的建议是不要转行。

需求定律

需求量,即在某一特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那么,如果我们把多个价格下的需求量都列出来,会发现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关系。在其他所有因素都相同的条件下,价格越便宜,需求量越大;价格若上升,则需求量就会减 少。这种关系,就叫作需求定律。

需求定律里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条件,就是除了价格,所有其他因素,诸如购买者的收入、开销,或者外部政策等影响因素, 都要保持不变。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定律几乎是绝对成立的。历史上经济学家发现过几个例外,但最终发现,都是由于其他条件改变而造成的。

这种反向关系的出现,大概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因:

第一,替代效应。很少有商品是独一无二的,大部分商品都有替代品。当一种产品涨价后,它的替代品就会显得更便宜,消费者也会更加倾向选择替代品,从而减少对该商品的消费。相反,如果这种产品降价,它也会替代其他产品。

第二,收入效应。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也可以等同于消费者的收入购买力增强,即消费者能够买得起更多这种商品。

在价格变化的过程中,这两种效应是同时发生的。需求定律整体比较符合我们的直觉---便宜多买,贵的少买,这里不做过多案例解释。

需求曲线

从需求定律出发,再做一步动作:

我们画一个图表,用纵轴表示价格高低,横轴表示消费者对该产品的需求数量,然后把各个价格下的需求量标注进图,如此形成一个一个的点。

以鸡蛋为例,如果每斤3元,我会买5斤;如果每斤6元, 我会买2斤。我们把不同价格下的需求量在图上标点,再把这些点连在一起,就会得出一条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可以相加的,如果还有100个人跟我的选择类似, 就会得出一个100人的需求曲线。

基于需求定律,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所以需求曲线会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线。

因为模型只是真实生活的简化版本,所以为了简便,需求曲线常常会画成直线,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个需求曲线不太可能是直线。

如果把幅度拉大,会发现需求曲线更有可能是一条向内弯曲的曲线。因为财富不是均匀分配,富人极富,所以当价格高到将普通人排除在外,只剩富人的需求量时,比如鸡蛋涨到100元 1斤,没有普通人会买,需求曲线就会越来越陡峭。相反,在价格低到某个程度,比如鸡蛋一毛钱一个,拿来浇花也不心疼的时候,需求量就会急剧放大。所以价格越低,需求曲线就会越平。那么,如果我们把特别贵和特别便宜的情况都考虑进来,需求曲线肯定是弯曲的。

不过,如此极端的价格区间是非常罕见的。正常情况下,价格区间只在一个小范围内。在很小的价格区间内,我们把需求曲线简化成一条直线,是没问题的。这样的简化,会让我们在做分析和计算的时候更加方便简单。

我们提到,理论和模型的内涵比较相似。需求定律是一个理论,需求曲线是一个模型,它们内涵基本上一样。

假设在300年前,需求定律和需求曲线还没问世,如果我们想率先开宗立派,提出这样一个理论和模型,那么按照模型方法里的四步走。第一步提出假设,我们假设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第二步解释假设一一原因是基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第三步不断做实验、找数据。第四步是看结果。

在过去的两三百年里,无数经济学家对需求定律做了大量实验,在全世界各个地区做了无数的研究,结果都认为需求定律是真的,需求曲线这个模型可以接受。

需求变动:推着需求曲线移动

在需求曲线的基础上,再做一步递推。

需求定律里的重要条件,是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如果其他条件发生了变化,会导致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有哪些因素会导致这些变化?

以牛仔裤为例,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财力购买,在不同的价格下,我们可以画出一条牛仔裤的需求曲线。然而牛仔裤销量绝不仅仅受价格影响,还可能受到连衣裙的价格影响,受到消费者的收入影响,甚至受热播影视及广告的影响。这些价格以外的其他 因素,被称为需求变动因素。

在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变化,将会导致消费者改变他们在每一个价格下的需求量。我们通过平移需求曲线来表示这种影响。如果把整条需求曲线都向右推动,代表的是在每一个价格下,消费者的需求量增加。相反,如果把整条需求曲线都向左平移,代表的是在每一个价格下,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减少。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需求,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我们来分析一下一些主要的因素:


一、第一个因素,收入的变化。消费者的收入会影响其购买商品的意愿和能力。假如你升职加薪,肯定会规划自己的收入,增加一些消费。

经济学上把商品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常商品,另一类是劣等品。正常的商品,会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而需求量增加;随着消费者的收入减少,而需求量减少。比如吃牛排、乘飞机旅行、 买名牌,等等,都是收入越高,消费的数量和次数越多。

收入水平对耐用品的需求影响很大,这种效应在欠发达地区更加显著,例如在2004年印度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结果农村地区对拖拉机和摩托车的需求剧增,是上一年度的3倍。

但是收入增加,也会导致某种商品的需求减少,经济学上将这种商品称为劣等品。比如,我国曾经是自行车大国,但随着收入增加,在同样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对自行车的需求量显著减少。这里必须特别说明,劣等品并不意味着产品质量差,劣等品更多是人随着收入上升之后,因为改善生活的需要,而逐渐放弃的某种商品。比如收入上升之后,人们会更少地吃罐头、泡面, 转而投向新鲜的果蔬肉品。

怎么区分正常品和劣等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自身出发,想想自己有钱以后,更愿意消费什么产品,更想跟什么产品说再见。

随着居民收入上升,你或者你身边的哪个行业会受到影响?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呢?

我们一定要看到中国的人均收入上升的趋势并没有暂停,还会继续下去。所以这一道思考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希望大家仔细思考。

第二个因素,替代品。当两种商品能够互相替代时,两者的购买量就会此消彼长。所以,如果替代品价格下降,就会导致商品受到影响,需求减少。这也意味着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在全部价格下的需求都会萎缩。相反,如果替代品价格上升,就会导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替代品的典型例子有鸡肉和猪肉、雨衣和雨伞等功能相同的产品。举例来说,当禽流感出现,导致鸡肉供应减少的时候,人们对猪肉的需求量必然会增加。但是替代品并非局限于功能相同的产品,比如电影票和户外用品也是替代品,因为它们都是人们在闲暇时间的休闲选择。

曾经有一个读MBA的例子,以在上海读 MBA为例,能够跟它对比的替代品很多,比如去国外读MBA。所以如果上海的MBA学费价格上涨太快,就会有更多人选择去国外读MBA,因为国外学费没有太大变化,反之亦然。这就是替代品价格对需求的影响,只要替代品的需求出现了变化,被替代商品就会受到影响。比如2020年,因为国外疫情控制缓慢,去英国读MBA的需求大大减少,所以,作为英国MBA的替代品, 当年报考上海MBA的人数就会大幅增长。

那么EMBA会有这种影响吗?与年轻的MBA学生群体不同, 读EMEA的人往往在35岁以上,事业比较稳定,很难中途放弃。所以对这些人来说,很难去遥远的地方读书,那么英国EMEA就不太可能成为上海EMBA的替代品。所以,无论国外疫情如何,对报考上海EMBA的人数应该都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个因素,互补品。两种商品或者服务,能够互相补充的 时候,就会形成互补品。消费者对其中一种产品的需求增多,就 会带动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比如,智能手机和手机应用程序,就是一对互补品。在智能 手机刚出现的时候,除了安卓和ios两大阵营,还有一些小众系 统阵营。当时魅族的第一款智能手机,就因为系统小众,用户数 量太少,导致愿意专门为它服务的应用程序也很少,由此愿意买 魅族的用户就更少了,这款手机的需求也随之降低。

作为互补品,手机应用或者相关产品越多,就越能增加手机的需求。我就曾经因为收到一款只能连接苹果系统的智能手表, 不得已又去买了个iPad。

懂了这个道理,再看小米手机和小米生态圈,就会意识到小米的战略非常有意思。小米布局了很多智能设备,这些智能产品不需要关联小米手机,任何手机都能使用,那么这些智能设备与小米手机就是一种弱关联性。但这些智能设备之间可能会有更强的关联性,也就是你买了小米智能灯之后,有可能会去继续买小米其他的智能产品。这种产品之间的关联性,是美的、格力等传统厂商所不具备的,所以未来小米的智能设备种类越多,影响力就会越大。

互补品会影响需求,这件事是值得大家仔细思考的。

比如我自己没什么时尚嗅觉,买衣服的时候经常犹豫,不知道怎么搭配。而现在北京、上海的大公司里,人们都很讲究穿搭,会有一些职场潜规则,讲究每天要换衣服,展现自己的 职场面貌,这种潜规则早晚会流行到更多的城市里去。所以卖衣服的朋友们,不妨像销售成套化妆品一样,先替消费者做好搭配。

另一个例子,来自一位开小龙虾店的粉丝,他来找我咨询, 寻求改进建议。我看完菜单后,便发现了问题,他的店里只卖小龙虾,但一顿饭如果只吃小龙虾,很难吃饱,顾客如果吃了四斤小龙虾,花了一百多元还没有吃饱,这就是店家的过错。对于顾客来说,一顿饭既没吃好也没吃饱,钱还花得多,下次就再也不会来了。所以互补品必须弄起来。

还有一个截然相反的案例,同样来自开饭店的粉丝。他的菜单非常丰富,既有火锅,又有烧烤,还有南北各种炒菜。但问题在于,炒菜和烧烤是互补品,用户可以既吃炒菜又吃烧烤。但是炒菜和火锅之间有矛盾,因为火锅锅底很贵,要89元一份,只有吃火锅的人多,下火锅的菜多,这一顿均摊下来才划算。但是加入烧烤和炒菜之后,客人不会点太多下火锅的菜。如此一来,花销比只吃火锅要更贵,用户心里不爽,当然会责怪店家。

所以最后我给的建议是:火锅与其他产品互斥,其他产品之间则为互补。所以,要么留火锅,把其他所有东西都去掉;要么就只去掉火锅,把炒菜和烧烤都留下。

第四个因素,人的变化。通俗来说,如果让买者的数量增加或者缩小,就会立即推动着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或者向左移动。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房子限购限贷政策,当限购政策出现之后, 买方人数极大减少,需求曲线大幅向左移动。

在人的变化这一领域,我们最需要注意的,是社会总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因为这代表着整个社会总体的消费者数量。

比如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会导致需求增加或者减少。整个漫长的20世纪里,全世界人口持续增加,这导致食品需求曲线大幅向右移动,从而产生了很多食品行业巨头。

人口特征的变化,也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化。人口特征包括年龄结构、种族结构、性别,等等。以美国为例,近30年来, 白人人口比例下降,拉丁裔人口比例上升。所以在二三十年前, 最流行的女明星是像麦当娜一样金发碧眼的白人形象。而现在美国流行的是卡戴珊这种黑发深肤、具有明显拉丁裔人种特征的女明星。这也改变了女性化妆品、服饰等产品的潮流风向,西班牙语的图书、网站、视频和音乐都会随之需求增加。

同理,还有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当出生率升高时,对婴儿产品的需求会显著增加。不同年龄结构的人,所需的商品类型不 同,比如30-40岁消费者人数的增多,将导致房地产类商品的需求增加。10年前的70后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现在是80后,下个10年将是90后。所以大家需要多关注人口普查以及各年龄段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

90后的数量会毫不意外地少于80后,所以国内的房子再想 要普涨是不太可能的,后期是存量博弈的阶段,这就要看哪座城 市更能吸引到年轻人过去工作。这也是各座城市开放限购,不断 抢人落户的原因。

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提高,对医疗服务、家庭护理的需求将 日渐增加。中国的50后和60后出生于生育高峰期,人口数量大。如今50后开始逬入70岁,60后开始逬入60岁,老年人群数量 是巨大的,而这种态势还要持续多年。作为商家,一定要关注老 年人的需求。

我从我妈身上就看到了很多需求。她每天要洗两遍澡,担心自己会有味道。她不愿意跟我出远门旅行,因为上年纪后如厕 繁,担心出门找厕所不方便。她会担心自己长老年斑,头发刚变白的时候会想要染黑,如今,她发现了白头发的好处,又开始想要尝试红色、粉色、紫色——这一代人曾经是20世纪80年代 的时髦女青年,经历了改革开放,亲历过中国巨大的变化,他们跟再上一辈的人生经历不一样,他们年轻时追求过物质、追求过美,到了老年还会如此。

作为子女,我也会有一些需求。随着父母年龄渐渐增大,我们也会担心,如果市场上 有能监测心跳或者呼吸的产品,我肯定会愿意花钱买安心。

总之,当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之后,就应该意识到整个商业体系,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也会发现很多市场空白点。经济学的要义,就是赚钱与做好事是相通的。想消费者之所想,急消费者之所急,那么不仅自己能赚到钱,还能够让消费者过上幸福指数更高的生活,特别有意义。

以上就是人的变化对需求的影响。

第五个因素,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消费者要做的选择不仅仅是购买什么,还包括什么时候买。如果他们预期几个月之后房价会降低,那么现在对房子的需求就会减少。但要注意的是,当前购买量只是对未来购买量的替代,是时空上的转移而已。

消费者的预期也不仅仅局限在价格上。比如2019年,汽车行业非常难过,因为那一年汽车排放标准由国五改为国六,于是一些消费者预期等一等,买新的国六车,另一些消费者则预期厂商要打折清国五库存,也决定等一等。结果共同的预期,造成2019 年的车价打折到了骨折。

除了价格和政策预期,对收入变化的预期,同样影响着消费者的需求。如果一家有2000名员工的公司开始集体裁员的时候, 哪怕只裁100个员工,其余未受影响的员工也会惶惶自危。即便他们的收入没有减少,但因为害怕也被裁员,也会缩减消费。同一个行业里,各家龙头公司之间也会有这种影响力。

与之相反的是另一面,当很多资产价格上涨的时候,会让无 数人产生货币幻觉。比如,股市或者楼市涨了,哪怕钱没有到自 己的腰包里,很多人依然会觉得自己变富了,并且会乐观地预期 未来还会更富。

这就是预期对需求的影响。

第六个因素,消费者的喜好、偏好的变化。比如,当你开始追求健康时,就会减少摄入奶茶和甜点。当你开始关心环境时, 就会自觉减少一次性塑料产品的使用。当某个明星开始引领潮流时,也会增加大家对潮流品的需求。

举例来说,护肤品中有一类成分叫角鲨烷,据说可以没有任何副作用地让皮肤变好,早先在广泛宣传之后,角鲨烷吸引了大批消费者,需求曲线大幅右移。后来角鲨烷被曝出要从鲨鱼中提 取,很多人看到姚明的公益广告后心生愧疚,于是需求曲线大幅左移。再之后企业开始宣传可以纯植物提取,不再需要伤害鲨鱼,需求曲线转而又发生了变化。

如何去影响消费者的偏好,这也是营销专家、广告经理、市场部门试图想要解决的问题。广告、促销,甚至是政府报告,都可能通过影响人们的偏好而影响需求。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人的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密集地抢占人脑的信息,就能够影响到人们的决策。在几年前,这种事还不太可能做得到,然而最近几年,各种软件都开始搞人机交互,根据用 户的喜好逬行智能推送,这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

比如我有黑头、体重超标,如果手机里经常推送护肤视频和减肥视频,这种密集的信息一定会影响并增大我对护肤和减肥的需求,而我继续观看视频和购买相关产品的行为,又会持续加深这种影响。

所以现在的软件智能推荐,正在逐渐地利用我们人类的弱点。我们未来会看到更多的这种现象,很多人会沉迷于收集某类东西,比如买一堆的口红、买一堆球鞋、买一堆的JK服……这种 信息对人脑的挤占,也不仅仅停留在商业领域,如果一个人被家暴、PUA、骗婚等新闻信息环绕,也难免产生极端恐婚心理,这 与坚信爱情是童话的想法一样,是两个极端。

消费者的喜好、偏好很难琢磨,会受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广告、潮流文化、新闻,或者政策。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魔头》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女主角穿了 一件蓝色毛衣,对时尚潮流不屑一顾。女魔头看见了就对她说, 你以为这件毛衣是你自己的选择吗?其实一年前,我已经选择了蓝色作为下一个季度的主打色,于是各大厂商开始不断推出蓝色的服饰,随后小品牌开始跟逬,铺满了所有的商品橱窗,然后你才选择了蓝色。这个电影片段,反映的是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 服装产业的潮流掌握在时尚巨头们的手里。

以上六种因素都会推着需求曲线左右移动,而沿着需求曲线运动的原因只有一种,就是这个商品自身的价格发生变化。所以在此,我们必须强调这两者在专业术语上的差异。

沿着需求曲线在变化,叫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只有一种原因,也就是价格。而推着需求曲线左右移动,叫需求变动,需求变动的原因有很多,但绝对不是价格。需求的变化和需求量的变化仅一字之差,但含义完全不一样。

以上就是本节的全部内容,共有四点,总结如下:

第一个是需求量。需求量是在一个固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隐含因素是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

第二个是需求定律。是把多个价格下的需求量列在一起,就得出价格与需求量反向变化的关系。

第三个是需求曲线。把需求定律用图形表示出来,会得到一 个需求曲线。价格变动引起的变化,叫作需求量变化。需求量变化,沿着需求曲线上下移动。

第四个是需求变动。由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引起。需求变动推着需求曲线左右移动。这些因素常见的有六种,分别是收入、 替代品、互补品、人的变化,消费者的预期,以及消费者的偏好 喜好变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白经济学丨除了打折,还有哪些因素能“促销”?
注意区别需求和需求量
2012年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单元预测题1
需求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笔记3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