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叔本华:一个人最大弱点莫过如此,这个弱点也是人性中最大的自卑
userphoto

2023.09.03 湖北

关注

文/世鑫的笔记

编辑/世鑫的笔记

亚瑟·叔本华的一生

亚瑟·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对意志、欲望和苦难的思考而闻名,他于1788年出生在德国的达姆施塔特,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父亲是一名商人。在家庭的压力下,他开始了商业学习,但很快对学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叔本华的第一次哲学启蒙始于他在格丁根大学攻读哲学和心理学,他接触到康德和笛卡尔的思想,并对伊凡·弗洛伦斯基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他转学至柏林大学,深入研究了康德的哲学。

他的重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于1818年出版,这本书包含了他的意志哲学理论。他认为世界是由无休止的意志驱动的,而这种意志是导致人类欲望和苦难的根本原因。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如尼采和弗洛伊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叔本华对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他的思想在当时并不被广泛接受。他的作品缺乏普遍的认可,他的演讲也没有吸引力。他在学术圈子中感到孤独,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默期。

在晚年,叔本华的著作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赞誉。他作为一名哲学家和作家赢得了一些财富和声望,但他的个人生活依然充满了苦难和挫折最终在1860年去世,享年72岁。

叔本华的意志与解脱

在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中,他认为世界是由无休止的意志驱动的,意志是一种盲目而无目的的力量,它存在于一切生命和非生命事物中。对于叔本华而言,意志是欲望、冲动和动机的根源。

同时他也探讨了人类如何通过解脱与意志的束缚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他认为,苦难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欲望和欲求的追求,而解脱的关键在于超越个体欲望的范畴。

对于叔本华来说,解脱意味着通过超越个体欲望意识到自我的本质,并将自己的关注从个体欲求转向更高层次的意识与智慧。这种状态被他称为'意识的突破'。在这种境界中,个体意志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为一体,达到了内心的安宁与宁静。

他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追求智慧和美的境界,而不是个体欲望的满足。他推崇冥思默想、艺术鉴赏和道德实践作为达到解脱的途径。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超越个体欲望的追求,通过理性、审慎和艺术的美感来达到内心的解脱。在这种解脱的境界中,个体与世界合为一体,实现了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与形而上学

叔本华对于形而上学问题的态度是悲观的,他认为世界是由无休止的意志构成的,而这个意志是盲目的、冲动的、无目的的力量。他反对传统形而上学中关于世界是有目的、有意义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世界充满了苦难、欲望和无尽的追逐,是一个永无休止的痛苦的存在。

他认为我们所直接感知到的世界只是表象,是根据我们的感知和认识能力所构建出来的,并非真实的本体。他主张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实质是意志,而不是物质或者理念。

他的哲学更加关注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苦难,而非探讨宇宙的本质和结构。他对于道德、艺术、宗教等领域的思考更为深入,而对于形而上学问题则相对较少。

他强调人类内心的苦难和解脱,对于世界和现实的本质持相对悲观的看法。尽管如此,他仍然对形而上学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并在哲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德哲学中的叔本华

叔本华对于道德价值的起源提出了一种超越主义的观点。他认为道德并非基于理性的推导或社会规范,而是来自于个体内部的意志和冲动。

他将道德行为解释为个体内部意志的表达和追求,而不是符合外在准则或规则的行为。他认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是出于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和共感,以及对自身幸福的追求。叔本华对于道德的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种悲观的看法。

他认为道德的核心是对他人苦难的关注和同情,而苦难是世界的本质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欲望和痛苦,道德行为只能稍稍缓解这种痛苦,不能完全消除。因此,他主张对于道德行为的期望应该保持谦虚,并意识到道德行为无法解决全部问题。

此外,他也认为道德判断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评价,不存在客观的标准。他提倡个体应该发展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并且遵从内心的真实意愿和决定。

叔本华的道德哲学与传统伦理学有一些根本性的不同,他将道德行为看作是对他人苦难的关注和个体意志的表达。他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内心的真实性,认为道德判断是基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这些观点使得叔本华的道德哲学与伦理学的一些传统观点存在一定的分歧,但也为现代伦理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角度。

叔本华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叔本华将艺术视为生命的拯救者和逃避现实的手段。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表达方式,能够帮助人们逃离琐碎和痛苦的现实,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他将艺术比喻为一座桥梁,可以将个体从苦难中解脱出来,达到对生命的肯定和赞美。叔本华强调艺术的表现力和观赏者的参与。他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备强烈的表现力,能够激发观赏者的感官和情感。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内心的意志和情感,而观赏者则要以全神贯注的态度与作品互动,从中获取情感共鸣和启示。他强调艺术体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和参与,只有当观赏者完全沉浸其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艺术的力量和美学价值。

叔本华还对不同艺术形式的价值进行了一些区分,他认为音乐是最高尚的艺术形式,因为它能够直接表达出人内心的情感和意志,而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形象或符号。他将绘画、雕塑等视为次于音乐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们需要通过物质形式来表达,相对于音乐更具有限制性。

对于文学,他的评价则较为复杂,他认为文学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出内心的意志和情感,但由于语言的局限性,文学作品往往无法完全表达出个体内心的真实。叔本华的美学观强调艺术的拯救力量和参与性。

他将艺术视为逃离现实、追求内心宁静的一种手段,并强调观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全身心投入。他对音乐的评价最高,认为它能够直接表达出人的内心情感和意志。这些观点为后来的美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并对艺术的理解和赏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叔本华对宗教与信仰的批判

叔本华对宗教的起源和本质提出了一种悲观的解释。他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于苦难和痛苦的恐惧和无力感,通过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来获得一种心灵的安慰和解脱。

他将宗教比作一种麻药,可以暂时地减轻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但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是一种对抗生存困境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的道德规范往往是将个体的幸福和满足置于来世的永恒救赎之上,宣扬自我克制和牺牲,忽视了个体的真实需求和欲望。他批评宗教的道德教义过于抽象和离群,与个体的现实生活相脱离,无法解决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此外,叔本华还对宗教的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宗教往往通过对超自然存在的信仰来否定现实世界的价值和意义,将个体的生活目标和追求转向来世的永恒救赎。

他质疑这种虚无主义的观点,强调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和意义,主张关注当下的生活,并积极追求个人的满足和幸福。叔本华对宗教和信仰持有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宗教起源于对苦难和痛苦的无力感,宣扬虚无主义和对来世的依赖,忽视个体的真实需求和欲望。

他呼吁关注个体的现实生活和幸福,质疑宗教的道德教义和超自然信仰。这些观点对于宗教和信仰的理解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考角度,并对后来的宗教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叔本华的心理学观点与意识研究

叔本华的心理学观点与意识研究有一些关联,但他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研究,而是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提出了一些关于意识和心理活动的观点。叔本华对意识的本质持有一种悲观的看法。

他认为人的意识其实是一种无法满足的欲望和无休止的渴求,它使人处于不断的追求和焦虑的状态。他将欲望比作火焰,而意识则像是这火焰的燃烧,无止境地产生着欲望和渴望。叔本华认为这种无休止的欲望和渴望使人们陷入苦难和痛苦之中

他认为大部分人的行为都是受到欲望和意识的驱使。他将人的意识比作一匹无法驯服的野马,人们需要通过自我克制和理性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意识,从而避免被欲望所主导。

他提倡超越意识的境界,通过冷静和理性的思考来摆脱欲望的困扰。此外,叔本华还对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思考。

他认为意识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没有固定而稳定的实体存在。他主张通过内省和自我觉察,人们可以认识自己的欲望和动机,从而更好地控制和引导自己的行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世界哲学源流史》唯意志主义之一:叔本华2
叔本华和佛家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
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观
欲望无穷满足却有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