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却思想深度远高于常人?

锴哥的世界

用心看世界!欢迎关注!

为什么有的人年轻轻轻,思想高深度却远高于常人?

有人说主要靠经验,有人说靠天赋,但真正的原因真的只有这些吗?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工作了很多年,而且也经常看书学习,却一直平庸,而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却拥有远高于常人的思想深度呢?

我想,主要原因有4点:

理论篇

第一,那是因为极致的痛苦,以及超乎常人的深刻反思。

人是什么时候开始长大的呢?什么时候开始变强的?

痛苦过一次就开始长大了!

当然,并不是说经历过痛苦就能获得超乎常人的思想深度,只有超越痛苦才能。

正如《看见》这本书中,作者柴静写到,陈虻曾对她说过的一句话:“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读过史铁生的书,你一定会惊叹他文笔的细腻和深刻的洞见,然而,这与他的痛苦经历分不开,正值意气风发的年龄,二十岁时,他突然双腿瘫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活在痛苦中,思索了好几年才终于想通了,而这份对痛苦的思考以及痛苦本身最终也成了他宝贵的“财富”。

路遥,他在开始写《平凡的世界》之前,曾在无数个焦虑而失眠的夜晚,为此痛苦过。

一边是心中的梦想,要写出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长篇小说,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另一边是不确定这样做最终是否有结果,他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因为这是一部费时数年,甚至可能耗尽他一生主要精力的作品,绝不能盲目而任性,不能用「实验」的态度投入,他曾在随笔中写道:“老实说,我不敢奢望这部作品的成功,但我也「失败不起」。”

钢琴家莱昂·弗莱舍,在他36岁时,将迎来自己钢琴生涯的20周年纪念,他有整整一年的巡演计划,将要在世界各地一场接一场地表演他精心挑选的曲目,然而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医生却告诉他,他的右手得了肌张力障碍症,这也意味着他的右手失去了演奏的能力,这一打击曾让他想过自杀,开始酗酒,跟妻子离婚,把自己关在家里,也盲目地尝试一切办法,相信过巫师,扎过针灸,也做过电击治疗,甚至还尝试了牵引手术。

因为他是一个极度完美主义者,从小到大,他一直在自我苛责的练习下,希望能达到更完美的演奏。

后来,突然有一天,他想开了,他不再在公众场合遮掩自己的右手,右手的问题再也不能妨碍他对音乐的完美追求,他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

后来,弗莱舍曾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我就只能逼着自己去寻找最适合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想法,展现音乐需要的感受力。这反而让音乐的交流避免了很多误解,我也成为了一个更好的钢琴老师。”

因为经历过,极度痛苦过,所以才深刻,而如果能顺利超越这段痛苦,在痛苦中进行深刻的反思,当TA熬过了这段痛苦的时期后,TA所得到的东西自然比寻常人多,对问题的思考肯定也会更深刻。

第二, 长时间的刻意练习!

如果你有关注过李叫兽,看过他的文章,你会发现他的思想深度确确实实远超常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大多数人完全不能做到的事情,一些大师级人物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做到。

他们为什么能这么厉害?

那是因为刻意练习!

心理学家艾利克森经过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他认为,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内浸润数年而没有多大提升,很可能是因为他只是在进行天真的练习。

什么是“天真的练习”?

那就是漫无目的的,机械地练习,很少能发现练习中的问题,也就很少能进行改进优化,因此,这样的练习即便持续再长的时间,也只是在进行低水平的重复而已。

而刻意练习则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比如,顶尖的足球运动员,他会在练习中不断地寻找自己现有能力的不足,并不断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战并练习高难度的动作。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努力工作十年或者学习十年,却表现平庸,而有的人只需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够有卓越的表现。

第三,习惯于分析事物的本质原因!

你有多久,没有死磕过一个问题了?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二战时期,美国空军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展开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然而返航的飞机往往损失惨重。美国空军对此十分头疼,很多人发现每次幸存回来的轰炸机中,机翼中弹的数量很多,而机身中弹的却很少。因此有人建议要加固飞机的机翼。

然而,当时空军请来的数学家亚伯拉罕·沃尔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应该加固飞行员的座舱和尾翼。因为幸存的飞机中,除了飞行员的座舱和尾翼外,其他地方几乎都有弹孔,这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机翼中弹多还能飞回来,而如果是座舱和尾翼中弹的飞机就大多坠毁,无法返航了。

这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到的解决方案。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厉害的人,总能轻易洞察事物背后的本质,快速找到问题的真正解决方案,而普通人却怎么也看不透。

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缺少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以及刻意的锻炼。

如果每次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能习惯于死磕这个问题,直到找到问题背后的本质,找到事实形成的原因,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规律。

那么,当长期经过这样的锻炼后,无论是思维的深度还是敏捷度,将会有巨大的提升,也就能拥有快速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电影《教父》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教父柯里昂说:“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你是希望成为前者,还是后者呢?

第四,积累和灵活运用思维模型!

事实上,如果细心留意,认真去观察那些厉害的人他们所写过的文章,或发表过的演讲,会发现,他们特别擅长运用一些思维模型去分析问题,他们往往拥有系统思维、多元思维,并且能灵活套用思维框架。

比如,如果老板问你如何提升公司某一产品的销量,你或许会想到可以打折促销,或许想到线上线下联动营销……

但,厉害的人则习惯于自上而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他们可能会利用营销“4P”理论,从产品、价格、促销、渠道这四个方面进行拆解和分析,又或者使用“4C”理论来解决问题。

通常来说,按照现成的分析框架或对现有框架进行改进,又或者发明用于高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往往能事半功倍,并且能做到不遗漏,不累赘。

很多时候,面对同一问题,并不是因为他们能想得周到,而是因为他们大脑里装了很多思维框架,面对不同的问题只需找出合适的框架套上去就可以了。

方法篇

如何提升思维深度?

1、刻意练习:

事实上,没有人会愿意去经历痛苦,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超越痛苦。

那么,要想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远超于常人的思想深度,刻意练习是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所有方法中的“捷径”。

如何进行刻意练习,以下这4个步骤可以借鉴使用。

①自检问题,避免自动完成:

比如新手学车,刚开始你会刻意去练习和记忆该如何刹车,如何换挡,当经过一段时间后,你会随着练习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熟练。

直到某一天,你会发现不需要怎么思考都能本能地去完成某些动作。

这意味着你进入到了一种“自动完成”的状态中。

这时,很多人往往会永远停滞在这个节点上,要么已经很满足当下的成就了,要么就是自身发现不了问题,找不到继续进步的方法。

而真正想达到专家水平的车手,则绝对不允许自己进入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他会在日常的练习中不断给自己找问题,并且刻意去练习提升。

②离开舒适区,着重长远利益。

通常来说,人在面对任务时,心理上会有3个区域,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意味着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学习区则是稍微高出能力范围;而恐慌区则是远超现有能力范围,所以才会恐慌。

刻意练习要求的是想办法让自己更多地停留在“学习区”,去做一些高于自己当下能力范围的工作。

而如果停留在舒适区,则永远只能重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得不到成长。

③找到问题关键,并进行大量重复练习。

无论是学习一项技能,或者做一项陌生的任务,总会存在一些能够“以少数力气,撬动关键结果”的要点,这也就是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如果能做到这些关键要素,那么练习的过程中或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四两拨千斤,做到事半功倍。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刻意练习的过程,最关键的一点是,一定要随时获得反馈,只有得到反馈,才能根据反馈不断修正练习,而不是低着头走路,直到撞到墙才返回。

2、锻炼自己分析事物本质原因,死磕问题的习惯!

死磕一个问题,需要找到问题的本质,也需要从全局上考虑问题,以下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地锻炼这些能力。

①多问问题!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可以多问自己问题,来帮助自己寻找问题背后真正有效的答案。

锻炼方法有5Why思考法、5So思考法等。

Why也就是为什么的意思。5Why思考法指的是针对一个问题要多问为什么,这也是俗话所说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当然,5Why思考法,并不是说一定要问够5个问题,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问问题的次数,如果是深入问两三次就得到了有效的答案,那也就没必要继续问下去了。

需要注意的是,问的问题一定是有效问题,以及问问题时要尽可能避免带入个人情绪,比如愤怒、悲伤的情绪,当一个人愤怒时,如领导面对犯错的下属,带着愤怒情绪问问题,那么所得到的答案也只会是情绪化的答案。

5Why思考法一个由果溯因的过程。

而5So思考法,则是指,思考一个问题时,多用所以呢、然后呢、接下来怎样呢这样的词语,直到得到有指导性的答案。

这是一个由某个现象推论到事实原因的过程,5So思考法是一个向后追寻结果的方法。

②不要轻松给自己一个答案!

大脑是一个极度耗能的器官,特别是在进行深度思考时,大脑所消耗的能量会更多,所以很多时候,大脑为了节省能量,总会想偷个懒,轻易给出一个答案。

通常情况下,面对陌生的任务或有难度的问题,如果轻松就得到一个答案,或许这个答案并不是真正有效的答案,因为“大脑想要舒服”,而寻求“真相”往往是不舒服的。

③也不要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带着预设的答案去分析问题,就如同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看到的和实际的不同。可以用假设法去分析问题,但不要认定一个结果,然后通过各种办法去证明自己是对的。

3、专注才是王道!

在当下,一个鼓吹跨界、斜杠青年的时代,我更建议你专注,当专注一件事,直到做到极致后,做通了一件事,其他事情也就通了。

我认为,一个没有背景、缺乏资源的普通人,唯一能够成功逆袭的方法只有专注,这是几乎所有普通人的出路,当然,中彩票或突然成为拆二代的人例外。

专注,也就是要把你几乎或者至少80%的时间、精力、资源等,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去,而不要分散到多个地方。

比如你希望在写作上有所建树,那就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写作提升上,而不是把精力和时间切割成很多小份,什么都做一点。

为什么要专注呢?

那是因为,投入和产出,从来都不是成正比的。

你或许会唱歌、会跳舞、会写作、会下棋、会做视频……

但,如果你希望这些兴趣爱好能为你带来收入,仅仅会还不行,你还需要精通。

通常来说,当我们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去练习某项技能时,进展通常是缓慢的,或许能达到自娱自乐的水平,但这个水平离产生收益还很远,只有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更多的资源,才能获得飞速的提升。

这个过程类似于“S形曲线”(如下图),初期水平提升很慢,即便你再投入多一点资源进去,提升也不大,只有继续投入大量的资源进去,水平才会得到快速提升。

(本图来自叶修的书《深度思维:透过复杂直抵本质的跨越式成长方法论》)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希望在短期内,比如三五年内能有所成就,方法并不是什么都做一点,多尝试不同的职业或学会很多技能,如果真这样做,只会是每一个技能都只停留在低速启动区间。

相反,专注,集中力量围绕一个点去突破,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最后,我要和你谈一谈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效应——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源于《新约·马太福音》里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现实生活中,马太效应指的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

为什么要特别提一提马太效应呢?

那是因为,马太效应往往比其他规律或心理学效应更加强大,当它和其他规律起冲突的时候,往往能够覆盖、推翻其他规律。

马太效应在很多领域都有所应用,比如金钱名利,富人更容易赚到更多的钱,有名气的人很可能会更加出名,而穷人则会因为稀缺倾向于一直穷下去,默默无名的人很容易一直沉默。

在知识的积累中,也是如此,掌握越多知识的人,他学习新知识以及理解能力也越强,因为很多知识其实是相通的,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会与大脑中已有的旧知识相关联,辅助理解和记忆,所以,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新知识就越容易。

而学习越高效,学习过程中所带来的成就感以及知识变现的金钱收入也会间接提高学习动力,进而学习更多的知识。

所以,在最后提一提马太效应,我是希望这个回答,不要进了你的收藏夹里吃灰,而是能把它变成行动,当别人在玩乐时,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提升自己,或许你会由于最初积累很慢,迟迟看不到效果而放弃,但你要明白,知识的累积从来都不是线性的,马太效应一直都存在,只要在正确的方向上持续投入,终有一天,你得到的收获将不负你当初的投入。

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是“锴哥的世界”,2020年开始坚持读书,全年读书60+,写作原创输出70+,今年我的目标是至少读书70本,输出100篇有价值、有深度的原创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维异于常人,更容易看透生命的本质
深度思考法,4个步骤 6个方法,让你的生活从混乱变为井井有条。
如何透过现象看透问题的本质?高手常用的3个神奇方法,送给你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思想却深度远高于常人?
22种黄金思维
深度思维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