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找到抗衡人性之恶的力量|乱谈

(2014年,我赋闲在家,有一搭没一搭地在马连道过着非常店小二的生活,有客人时帮着招呼个客人,没客人时安心读书或码字。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月刊》的林茶居老师,因为我们俩在新浪微博有些互动,希望和我聊聊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尽管我是一个外行,而且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但是却也有不少切肤之痛。于是有了两人在马连道茶室的长聊,后来林老师把我们的谈话整理成文,刊发在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号的《教师月刊》上。时过境迁之后,重温当年我们俩的聊天,我觉得很多担心的东西并没有消失,反而更严重了,而当年的聊天,也并没有过时。于是翻检出来,发在公号。感谢《教师月刊》,感谢林茶居老师。)

(北影,父女俩)

我终于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

教师月刊:  朱老师你好!你离开《中国周刊》总编辑任上已有一段时间了,不过似乎还是很忙,出游,讲学,写作,一点也没有“赋闲”的意思。

朱学东:可能停不下来吧。不过有一点变化是明显的,那就是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这是我做了父亲以后的最大的成就:终于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所以我说,我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在学校教育之外,尽一个父亲的教育责任,跟学校争夺孩子。

教师月刊:为什么说是“争夺”?

朱学东:这听起来有点刺耳,但确实是争夺。你不用力抓住,再用力往回拉,孩子就被那个无所不能的考试机器卷进去了。我不是说学校不好,教师不好,我的意思是,考试的指挥棒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太大了。在这个指挥棒下,学校的教学基本上成为一种控制,一种逼迫。
孩子回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写作业。那些作业不是重复训练就是过早训练,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游戏的时间,发呆的时间,都被挤占、被剥夺了。我家丫头,有一次作业竟打印了三十多张A4纸。你说,这么多的作业,长年累月的,有多少是对学习、对人生真正有用的?我们的孩子都很听话,一般都会认真完成,这得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我的家庭还稍微过得去,你看我要给孩子准备多少“学习设备”?打印机,复印机,等等。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就可能被学校的种种“要求”给排斥掉了。

教师月刊: 我曾经听一个朋友说过,他的孩子一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取出作业本开始忙活,而不是先跟爸爸妈妈问个好,孩子来不及、顾不上。

朱学东: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有一种作业的焦虑、考试的焦虑、分数的焦虑。我家丫头告诉我,她的成绩在班里不算高。我跟她说没关系,因为小学生考98分跟考96分没啥差别,不必放在心上。还好,她听进去了。

教师月刊: 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争夺”?

朱学东:主要就是跟孩子分享我的学习心得、成长心得,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学习有很多种方式,成长有很多种途径。还有很重要的事情是,引导她看更多的书,培养阅读的习惯。读书不是为了增加知识,囫囵吐枣也没有关系。对于人生来说,阅读就是播撒种子,合适的时候,多少总有一些种子会萌芽。
今天吃午饭的时候,我们父女俩还一起探讨了打小报告“举报”的话题。丫头告诉我,她们班有个同学,带了手机上学,忘了关声音,课间休息时,去上洗手间,手机响了,有同学报告了老师,结果手机被老师收了。丫头说,我才不报告呢,我上次看到同学带了,就提醒他小心藏好,不要玩。我夸赞她做得对,打小报告是个特别不好的习性。我说学校有规定不许带手机,你带了是不对,但打小报告的人更不对,私下提醒在学校别玩才是对的。
还有什么比这更好?我的女儿,对身边的人和物都心怀善意。

教师月刊:  你自称现在是“失业的老汉”,其实是专职的父亲。我觉得这个“职业”更好,至少对你的孩子来说。

朱学东 :我经常跟丫头讲,父母的知识和经验会为你挡阻人生的风浪,减少人生的险情。这个道理,她慢慢地在懂。

教师月刊 :你教过孩子写作文吗?

朱学东:很惭愧。这个我的丫头不相信我。她说自己写可以得七八十分,按爸爸说的写估计不及格。

教师月刊 : 你主要让孩子读什么样的书?

朱学东 : 大体上说,就是书中要有爱的教育,有人性的教育,有不同的人物命运。

我一直反对小孩子读四大名著。为什么?从人性的视角看,四大名著里面恶的东西太多,又没有与之抗衡的力量、与之抗衡的另外一面。
如,《水浒传》,“108条好汉”中,基本上就鲁智深一个好人。这牵涉一个问题,英雄之恶的问题。我小时候也为武松叫好,现在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还在叫好。我经过无数的阅读、思考,才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才找到与之抗衡的东西,找到与“英雄之恶”抗衡的力量。这种抗衡的力量是什么?像《简·爱》,《呼啸山庄》,里面虽然也有残酷的命运,但同时包含人性的光辉,两者形成一种相互抗衡的张力。
所以我鼓励孩子读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作品,它们中有人性的复苏、有人道主义的元素。当然,还有像《诗经》这样的文本,其他唯美的文本。

教师月刊 : 对于小孩子来说,这里应该有一个阅读难度的问题、能不能接受的问题,你怎么看?

朱学东 : 我家丫头6岁的时候,自己在我的书房里找了《汤姆叔叔的小屋》来让她妈妈读给自己听,听不懂。我说不要紧,你就乱翻吧,不要担心这是浪费时间,人总得经历一个“乱翻书”的阶段。我小时候也有过这么一个阶段,乱翻书,读各种在大人眼里无用的书。我的体会是,正是那些“无用”之书,构成了我的生命底色。

教师月刊 :你好像在哪篇文章说过,你的书房很乱。

朱学东 :是极乱,不过哪本书在哪里我记得清清楚楚。我最怕我太太给我整理书房,她一整理我就找不到了。

为了职业的阅读

教师月刊:  近些年你似乎特别关注西方自由主义的东西,读了很多西方自由主义的著作。

朱学东:  应该说是职业的需要,是思考的需要,是有意识的阅读,主要是以赛亚·伯林的书。
此前做《中国周刊》,我提出一个理念,就是“触摸活的中国”。如何把这个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杂志内容?作为总编辑,我需要各种理论支撑,包括社会学家、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等,从中找到分析当下中国问题的框架、方法、工具,同时转化为自己的判断。当然,我们只能“触摸”,触摸人的命运和社会的真相,而很难深入多少。

教师月刊 : 为什么主要选择西方学者的理论?

朱学东:  我的个人感受是,西方的理论,西方学者的研究,有足够的实证支持,观点、结论比较可靠。

教师月刊 : 这是不是同时意味着你对中国本土理论研究的失望?

朱学东 : 当代中国缺乏原创性的思想。除了费孝通。

教师月刊  :李泽厚呢?

朱学东 :李泽厚先生曾经是我的思想导师,当年他的的《美的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等,都对我产生深刻影响。近些年他的书,我没有读。但思想导师是一辈子的。

教师月刊 : 为了职业的阅读,因阅读而不断拓展职业的宽度、提升职业的高度,让职业与阅读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这个方面,你可以说是典范。很多年轻的媒体从业者,都尊你为导师。我相信,这一定跟你的这个“读书人”的职业态度有关。

朱学东:  我要感谢这些年轻朋友的信任。我不是作为学者的那种阅读,不是为了研究的阅读。另外,我不能读原著,只能读译本,这是很遗憾的。比如普鲁斯特的《阅读的时光》,中文版译自法文,译得不好,但我只能看这个。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先天不足:英语基础太差。

我愿意为未来社会的更加美好而努力

教师月刊:  你在一些博文中提到中小学生活,对于当年的老师,你总是用那种比较多温情的笔触。

朱学东:  《中国周刊》曾经做了一个清华专题,在那一期的卷首语“大学何为”中我说到,我求学时代的老师,知识水平、文化视野,自然无法和现在的老师比,但他们没有功利之心,有真正的言传身教的力量。对于我的大中小学老师,我一直心怀感恩。

教师月刊 : 你的心目中是否有一个好教师的形象?

朱学东: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对自己真诚,对学生真诚,对真理真诚,对事业真诚。具体说来,“师范”二字是最合适的解释,学为师,行为范,就是通过言传身教,教授有用的知识,培养健康的人格,渗透积极的情感,然后促进知识、人格、情感转化为成长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教师月刊:  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好教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或者说,好教师的人生是围绕促进人的成长、促进社会进步而展开的?

朱学东:  对的。我不是教师,但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媒体研究者,我有两个人生维度,一个是我愿意为未来社会的更加美好而努力,一个是我必须为孩子未来的幸福而努力。

教师月刊:  这两个人生维度,应该是对自己人生的长期反思之后而逐渐明晰的吧?

朱学东: 是的。我出生在1960年代江南的一个普通农家。那个年代,中国人尤其农民,哪怕是身在鱼米之乡,哪怕非常勤劳,也难逃困顿的生活。即使是这样,我的父母对我们兄弟的教育,依然是“勤劳能够改变命运”。虽然,勤劳一辈子的他们,命运并无多大改变,但老人们至今仍然持守着自己的人生信仰。毫无疑问,父母顽固的信条深深地影响了我。
天道酬勤,自此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但是,彼时我对天道酬勤的理解,还流于表面。因为我还不能理解,我的父辈如此勤劳,却不能过上优裕的生活,一定是哪儿出了问题。
我离开体制后做媒体,从北到南,从南到北,在政治和市场夹缝中的经历和努力,让我渐渐地把对天道酬勤的理解,更多地指向一种建设性的努力,而不仅仅是与个体事功关联。
我之理解,勤勉之余,更要在这个时代允许的空间里,认真做好自己有能力做好和应该做好的每一件事,而不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给社会之恶,更不因社会之恶而放弃努力,随波逐流。我时时惕励自己,也经常提醒我的朋友,纵使千万人堕落,也不是自己堕落的理由;哪怕是在螺丝壳里,也要有一颗做道场的心。
但同时,我们还要反思:我们为什么这么苦?人家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没有?父辈们总是认为他们那个时代好,我就问,为什么家乡环境这么好,祖父祖母这么勤劳,我们小时候还吃不饱穿不暖?我们要清理蒙蔽在真相上面的那些东西,不让这些东西一直蒙蔽下去。
所以,我们既要为上一辈人说话,否则耻为人子,还要努力为下一代人留下一个干净的未来,否则愧为人父。
我很喜欢一句话:“用创造对抗破坏,尽管规模很寒碜,但终究有所作为。”这是被苏俄放逐的俄罗斯文学家奥索尔金在回忆过去的岁月时的感慨,也是对“天道酬勤”的另一种解读。现在我失业了,我把这句话印在我的名片上,就像用一首诗激励自己。

教师月刊:  说实在话,刚才你的这番话,听起来有点悲怆。

朱学东:  这么多年做媒体,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孤单,世界越来越陌生。当年批判的问题,现在更严重;当年是个案,现在成普遍现象;当年呼吁的事情,现在依然要呼吁,而呼应的人越来越少。
个人的觉醒和担当,当然很重要,但如果这个社会的进步只是靠一个个个人的努力,而不是由一种制度性力量在推动,那是很可悲的事情,也是无法持久的。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魔鬼。这个魔鬼一直蠢蠢欲动。谁敢说,我管得住这个魔鬼呢?

教师月刊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遭遇不公的时候,这个魔鬼最容易跑出来。比如,你的亲人受到伤害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赔偿,你的“复仇”之心可能就出来了。

朱学东 : 现在我每天早晚都会抄诗,我称之为晨课、晚课,除了为了与人分享我的阅读与发现外,还为了锁住心中的魔鬼。

教师月刊 :我发现,你的晨课以现代诗为主,而晚课则以古典文化为主,如诗经、楚辞。是有意为之吧?

朱学东 : 是的,为了有一个平衡,避免自己钻进牛角尖。

教师月刊  :不管在北京,还是出游在外,你基本上都坚持每天暴走,八公里十公里,这是很考验人的毅力的。

朱学东:  为什么每天暴走?我曾经说过,一是为了陪女儿成长,二是为了和那些坏的东西比寿命。

教师月刊 : 这么多年,你一直在写“流水账”,每日一篇,一两千字,事无巨细,坚持不懈。大凡聚餐、喝酒、出游、沙龙,乃至家长里短,在你的笔下都显露无遗,几乎就是自我曝光。我也注意到,“感谢”一词出现得尤为频繁。

朱学东 :确实如此。家人、朋友、同事、行业前辈,有太多我应该感谢的人。活在当下,把日常生活当作自己的殿堂,当作自己的宗教。这是纪伯伦对我的教导。

教师月刊:  我觉得你是一个特别怀旧的人。

朱学东:  前不久我出版了《江南旧闻录》一书,主要就是写那些已经失去、正在失去的东西。丫头看到这本书,表示疑问:我们老家真有这些东西?我跟她说,你没有在爸爸游过的那条河里游过泳。你说,那么多东西没了,它还是我的故乡吗?它不过是一个“物理的故乡”罢了。
前一段《生活月刊》杂志要做一个地方文化册子,约我写一篇,说是要以“江南名士”的身份。我写了一篇叫《碧水青天是故乡》的小文章,我说只有碧水青天才能养育我的灵魂,呵护传统之美。水清则灵,水清则有淳朴的民风。现在这样的环境,灵魂怎么可能干净?人们怎么可能心平气和地做事情?

教师月刊:  对于以后的生活,你有什么打算吗?比如回到大学教书,或者重新做媒体?

朱学东:  我本来就是浙江传媒学院的兼职老师,每年都会去一些高校讲学。离开《中国周刊》以后,确实有一些大学找过我。不管以后从事什么职业,或者不做什么职业,我都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收几个私淑弟子,主要讲怎么做一份优秀的媒体,跟年轻人分享我的经验和思考。我相信,影响的人越多,社会、未来越有希望。这个社会,诱惑太多,商业、技术的诱惑太多,我想以合适的方式,以足够的内容,守住自己,守住一生。


关于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教师,令人悲伤的职业
朱学东:反抗的代价|父女谈
老师待遇不好,我为什么还选择当老师?
做一个美丽快乐的教师
关于爱与责任教师演讲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