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流玉华书院

书院,作为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场所和文化形式。所谓书院,必须满足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要求。然而,在清流,却有这么一处曾经十分喧闹的书院,它就是“在永得里玉华铺之半岭,当孔道旁”的玉华书院,孔即玉华洞也。虽然它一开始只是个别官员和少数文人墨客亲近自然吟咏抒怀的数间小楹,但它的灭失和永远不可复制,却是无数文人内心永远无法释怀的痛。

      关于玉华洞,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王源昌入闽游历路过此处时曾记曰:“闽有玉华洞二,一在将乐,幽折离奇,几与武夷争胜。其在清流者,名不甚著,土人仅呼之为小玉华洞耳。”清流玉华洞素有“仙子修真处,清虚小洞天”“石心寒到骨,六月始如春”“石泉滴疏雨,古木映溪流”之赞誉。江南长洲进士,康熙三十三年(1694)任清流知县汤传榘在《玉华洞书院记》中写道:“去县四十里许,当东西孔道,有洞名玉华,层崖耸拔,隐伏天外,体势历落而奥折,宋元名人叙记、碑刻犹存藓苔榛莽之中。其巅旧有玉华亭,倾塌十余年矣。公(汀郡太守王廷抡)以公事过此,娱目骋怀,超然物外,遂捐俸新其亭,额曰'小有洞天’……此后,公每往来,必登眺竟日,至暝犹然命烛盘旋,自为诗歌,琅琅若出金石……乃建书院三楹于兹山麓,用寄瞻仰之意。辟小径达于洞口,为小亭以憩行人。东偏创茶亭,招住持,四时给浆以济行旅;置田若干亩,供薪茗、修葺之费。”

旧时,清流曾设九铺,位于玉华洞的玉华铺为东七铺之一,明洪武三年(1370)知县朱仲恭建玉华驿。成化十年(1474),都御史张瑄以上杭北平安里距府远,徙玉化驿置于上杭平安里,改此地为玉华公馆。二十年(1484),知府黄埕以此地冲要,不可无驿,奏闻,遂复其驿。玉华公馆在玉华驿之右,明弘治十一年(1498),知县傅乾建,明嘉靖六年(1527)兵备佥事储置重修如旧制。明崇祯八年(1635)汀州知府唐世涵,他十分喜欢游览各地山川,自称“独向山林称傲客”,当他来到玉华洞时,为胜景感染,欣然题诗:“玉华丈人天际峰,石床丹灶留仙踪。洞门阴阴秉烛入,窈窕直与元都通。桃花流水迷津路,几度寻春春不暮。松声半夜沸飞涛,岚气终朝喷成雾。”

清康熙辛巳年(1701)秋,王霖挂冠自三晋归,过玉华洞时写下《玉华洞书院记》称:“玉华洞,清之胜景也”。王霖,字雨臣,号作庵,康熙壬子科拔贡,清流嵩口人,王审知三十四世孙,镶蓝旗官教习,历任江南苏州府吴县知县、山西朔平府马邑县知县。王霖少时曾游玩玉华洞,这次回故里途经玉华洞,见到人咸称“我郡宪王公书院”的玉华书院,用是喟然叹曰,清流人以“王公书院”作为书院之名,如同虎丘白公塘、西泠苏公堤、牛首张公祠、石湖韦公祠之名由来,“不可谓非山灵之幸也”。王霖认为世人在品读这些碑记时,“亦止叙其风雅诗词,地以人重之故,未尝稍涉于功业勋名也。”受三韩人,清流知县王士俊的邀请,王霖回籍后负责撰修《清流县志》。其父王名佐,甲寅闽变,群盗四起,逼城廓,名佐率仲子雯,偕乡子弟与贼对垒两日夜,保城廓无恙,深爱人民爱戴。乾隆五年(1740年)赐进士第文林郎加三级,以子霖恩封吴县知县。

玉华书院是清流古代最负盛名的民办书院之一,它几乎与官办的清流龙津书院、观澜书院等齐名。龙津书院为宋元符元年(1098)清流置县后,首任县令刘叙在县城之南雷氏宗祠创办的儒学,后迁皇华驿故址,经费除县库拨给外,尚有学田租谷,乾隆二十八年(1763)改称龙津书院,清顺治元年(1644)改设丰山书院。皇华驿地处县东北,南宋建炎(11271131)间移建儒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奉诏停办,改为县立敦本小学堂。观澜书院位城西樊公庙侧,县内文人多在此会课文艺,切磋诗赋,经费来自民众捐助的田产和钱。据汤传榘《玉华洞书院记》记述,玉华书院的创立源于郡太守王廷抡的一次公务出行,途经玉华驿,在玉华洞前王公兴致大发,拿出薪俸修建了这座书院。邑人明经进士雷行章作《玉华洞王郡伯书院》诗赞:“逶迤群峦耸,玉华一径偏。瑶山朝旭媚,皇驿晚霞妍。绝壑疑无地,深林别有天。鹤眠桦顶坞,蝉噪竹间泉。芝草缘衣绿,榴花照眼鲜。鲜莓酿暮雨,桑柘迥秋烟。历世蒙榛莾,崇皇开埠埏。力期蓊翳辟,工毕榭亭连。梵帜藏禅衲,慈云护佛肩。颇能爽夜气,或得遇游仙。贤守芳徽在,千秋名迹传。”

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是一种在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对中国古代教育、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清流也不例外。古时候许多文人喜欢远离乱世,至僻静山间风景秀丽的地方读书,于是一种崭新的文化教育形式随之出现在山水清幽的静地,不少书院选择建在清幽僻静山林。汤传榘《玉华洞书院记》言玉华书院位处“去县四十里许,当东西孔道名玉华,层崖耸拔,隐伏天外”之所,是一个可以让人“娱目聘怀,超然物外”的洞天府地。同时,玉华峡还是清代邮驿的一个重要节点,其时玉华驿负责传递政府公文、官员信件、车事文报以及外交使团信件等,它实际上扮演着“国家大动脉”的角色,对传宣号令、巩固政权、飞递车情以及发展社会经济等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么看来,玉华书院既置于风光旖旎的清幽僻静之所,又处在交通便捷的古驿站上,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诸要素。结庐在仙境,自有车马喧。

清流历代书院建设少不了民间力量的加持。是时,有条件的寺观多喜创办书院,如清流上阳山寺、金莲寺、东华山等,一度因书院而名闻县内外。明吏部尚书厚裴应章曾于温郊上阳山寺读书,为其题写了“去天五尺”匾额和“西域佛来还有佛,向阳山外更无山”楹联。清邑诗人赖以传《登上阳山怀古》云:“为问尚书读书处,绳床石几不胜情?”寺观创办书院(读书处)多以考取功名为目的。玉华书院当属官员私办,讲学之风相对较自由,且得益于玉华洞天福地,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登临赋诗。太守王廷抡有诗云:“清流之涧玉华洞,拔地三峰紫云滃。嵯峨灵石上层霄,云去云来峰不动。洞天在昔驻仙人,青松白鹤断红尘。仙人跨鹤归何处?剩得虹龙涧水滨。何用生公来捧喝?何用米颠来跪拜?峭壁中藏数卷书,未遇留侯何足怪!隔溪萧寺鸣疏钟,予始停骖令尹从。秉烛同登万籁寂,一天星斗豁心胸。”读此诗,没有明显政治观点,轻松愉悦之情溢于言表。此外,唐世涵、王源昌、何乔新、王乔桂、李得阳、伍堣、伍拔、裴汝甲、雷可升、雷得章、李于坚、伍多功、雷紫霄、叶宫桃等人也留下诗文。历代文人墨客在玉华书院留下许多诗文,洞外摩崖石刻曾有数十处,后人得以相像当年玉华洞迷人风景和玉华书院生机勃勃的文化现象。汤传榘在《玉华洞书院记》开篇就写道:“穹窿上下,自五岳四渎而外,绝岩奇嶂足以荡心目而离垢氛者,所在多有。学士大夫仅借以为蹑屐舒啸、载酒燕乐之地而已,不知景物之废兴,实与生民休戚相系属。使朝夕之间,无以给其求而遂其生,则将忧水旱、备凶荒、饿寒疾苦之声不绝于闾阎,虽有仙源灵区,亦零落于荒烟蔓草,无有过而问之者。故必俟在上之君子,能忧生民之忧,而后可以乐山水之乐也。”是时,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正如赖功敏《书院教育的“对话”精神及其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一文中提出:“中国书院教育有着一个重要的内在精神即'对话’。这种对话具有自然特性,对人格形成实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它的实质在于通过对话达到一种真正的人性的觉悟。它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对道德理想与知识独立的追求。正是通过对话这种生动而有活力的形式和过程,教育的陶冶力量才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并渗透到心灵的深处,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在特质,使完善人格的形成成为可能。”

倘若真要实现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玉华书院恐怕未必能完全达到这个要求。显然,玉华书院无论是择址,还是经费供给,乃至教师、藏书等都与官办的龙津、观澜等书院大有不同。由于玉华书院是自筹经费,教学上基本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自然更不受到传统社会的待见。但书院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却是不争实事。玉华书院建成之后,曾一度十分喧嚣,在东偏创建茶亭,还招了住持管理。“回思数十年来,岩穴荒凉,人民凋瘵,岂易有此形胜?”汤传榘认为,这一切都是王公之治行的结果,可“与欧、苏二公辉映先后”。因此,文人士大夫犹为钟情。通常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相对完备,在教学上注重启发引导,实行开放式教学研究,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相结合。但玉华书院均无较长时间的持续的教学活动,“讲会”等制度也是空有其名,根本不可能发生“百家争鸣”的令人兴奋的事件,再则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特点,也对玉华书院的教育方式和文化交流产生了一定影响。一直以来,玉华书院经费主要靠官员和民间捐献,难以为继,未免落得最后被抛弃的命运。至清末,玉华书院几乎完全沉寂。至道光初年亭朽,虽知县黄在中复建,但书院已全无昔日辉煌。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政府在玉华峡炸山取石建水泥厂,王霖所言“深岩怪石,种种出奇,谓不当让将乐之洞”的清流玉华洞胜迹毁于一旦,荡然无存,以致如今完全淡出人们视野,清流玉华书院的历史亦从此少有人知晓。但仍有个别文人对玉华书院情有独钟,难以割舍,从旧志中找寻痕迹和依据,作为精神寄托,在嵩溪上坑亭农家小筑挂牌立院,孜孜不倦地宣扬这段人文历史,抑或是一件好事?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城乡融合、协调推进、产业融合、文化守护和改革创新的国家战略,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题中应有之义,通过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有效地凝聚发展力量、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书院作为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它的产生和发展对当地文化教育乃至民间习俗都曾经产生过深远影响。当下,书院文化仍在丰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应该予以充分的研究和足够重视。一部清流明清书院史,玉华书院得其半,也许是一种夸大说辞。但玉华书院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荟萃,影响深远和广泛,比肩于当时清流域内的龙津书院、观澜书院等著名书院,玉华书院一点也不逊色。书院人文教化是儒家文化中的精髓,注重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规范人与人间的交往,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平等民主,对真理精思善疑及道德践履及仁爱贵和等方面的追求,彰显求真务实的作风,体现知行合一的精神。今天,我们检视玉华书院的这段历史,并在历史的回顾中重视和传承书院文化的精华,正是我们融合和重构地方文化、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王宜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舆地山川17)
第45章 大酉书院
深柳书院
肥城古八景
汀州 | 五月,给安乐与玉华
上饶市怀灵书院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