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区清流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主要贡献

苏区清流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主要贡献

王宜峻

清流,中央苏区最早的21个组成县之一,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亲身进行革命实践活动的地方,是一片浸染烈士鲜血的红土地。清流对于中央苏区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发挥了非常积极且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央苏区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斗争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面对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大规模“围剿”,清流军民全力以赴,誓死保卫苏维埃,为主力红军实施战略转移行动以及此后更加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清流是第五次反“围剿”中,主力红军迂回往来执行作战任务的安全通道

清流东面永安,南毗连城,西邻长汀,西北与宁化交界,东北与归化接壤,出西南经连城、长汀或经宁化过石城均可直达红都瑞金,出东北经泉上或归化可通将乐、建宁、泰宁及黎川,清流占据南来北往交通咽喉和连接闽北、闽西、赣南三大苏区枢纽的重要位置。九龙溪由西向东,自古以来就是一条闽西通往闽中的水上重要运输线。同时,清流还是中央苏区面向永安、延平一线的东方门户和重要屏障。

东方堡垒,安全屏障。1929年3月11日红4军第一次挥师入闽,攻占龙岩、永定,成立两县革命政权,并乘胜分兵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扩大地方赤卫队,建立各级革命政权,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革命风暴波及清流。1930年1月上旬,红4军回师赣南途经清流,在清流播下革命火种,不久后李坊农民暴动,建立清邑首个红色政权,从此清流土地革命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从1931年清流苏区正式形成至1934年主力红军长征后清流苏区沦陷,在前后三年多时间里,清流城十余次易手。清流是敌我双方竭力争夺的重点区域,这在中央苏区其他县比较少见,清流为此蒙受更大损失,却换取中央苏区腹地的安全、巩固和发展。毛泽东曾盛赞中央苏区东面的清流等闽西北等地区是“东方好区域”。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苏区范围扩大到30多个县,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取得很大成绩,主力红军红一、红三、红五军团扩大到8万余人,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亦有很大发展。此时,在清流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后共建立1个县、8个区、57个乡苏维埃政权,成为中央苏区东边的一个个“前哨阵地”和“东方堡垒”。1933年7月东方军入闽作战后,清流苏区政权建设处于鼎盛时期,此后,整个清流在中央红军长征之前都是一个相对安全的红色区域。1933年底,蒋介石解决了十九路军以后,又从东线上分两路极力向苏区进攻,沙县、将乐、泰宁、归化相继失守,后在东北红军的反击下,不独保卫了建宁、夺回了归化,还进占了敌人的宁洋和永安,在东线战场上阻止了敌人的前进。此时,由清流城关经嵩口坪、沙芜塘至永安,或由清流城关经里田、长校至连城,抑或在清流南边的灵地、赖坊、李家等几条主要交通线上的刀团匪多被肃清或被抑制,直至1934年7月,国民党汤恩伯纵队、李延年纵队,由于我苏区军民顽强抵抗,均被阻于苏区之外,敌52师始终未能踏进清流,这为主力红军执行作战任务,提供了可迂回穿插的广泛的活动区域和安全通道。

兵站运输,有效保障。第五次反“ 围剿”斗争从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8日主力长征,历时一年多。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清流军民同仇敌忾,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为主力红军提供大量帮助。兵站和兵站运输,是红军后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苏区时期,中央高度重视兵站建设工作,广大后勤人员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开创和发展兵站工作,以利战时运输和军事行动,为这一时期的革命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斗争发展和反“围剿”需要,1934年6月,中央开始进行战略性转移准备,为更好地服务主力红军战略性行动,中革军委决定在苏区内增设一批兵站,动员群众组织运输队,完善兵站运输线,保证后勤供应,为部队运输粮食、子弹和一切必需品。8月中旬,闽赣省派出工作团200余人进驻清流,在嵩溪设兵站,林畲设立数百人的运输队。嵩溪兵站不仅要充分保证部队人员的转运和护送,以及伤病员的前接和后运,还要积极做好作战物资运输和机关文件转移,尤其是武器弹药和粮食的运输。这一时期,经嵩溪兵站运输的粮食有数十万斤、子弹4万多发。主力红军长征后,嵩溪兵站仍继续发挥作用。1934117日,归化城失守,明溪苏区干部和部分游击队员携带大量物品和重要文件,退入清流。24日,敌52154旅进犯林畲,25日,敌继续进犯嵩溪。此间,嵩溪兵站和林畲运输队全力协助游击队和苏区干部,做好安全有序的撤退工作。

红色驿站,及时相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与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为加强与南方联络,建立了瑞金至长汀等“中央红色交通线”,它不仅传送着党中央与苏区的往来文件,运送苏区急需的物质和经费,而且出色完成党的中央机关由上海到中央苏区的重大转移,安全护送一批党中央领导和党、政、军负责同志到达中央苏区。为支持中央苏区的创建,沿线各地党组织和人民承担红色交通各中转站的任务。在这条红色交通线分支上的清流,相应地设置了一批红色驿站(交通站),主要承担主力红军往来服务保障工作,提供情报、带路、警戒等帮助。1934年7月6日,为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由红七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经过长汀、宁化、清流、连城、永安、大田、尤溪县境进到闽中地区,其中北上抗日先遣队一部经安乐方面进入清流田口宿营后,又分兵两路在清流域内行军。与此同时,中央命令红九军团担负掩护任务,由宁化城关进入清流,经杨家店、横口、嵩口坪、沙芜塘、洞口,于22日进抵永安,协同红七军团对永安城实施钳形包围。为掩护红九军团和少共国际师搬运胜利品,红一军团提前开赴永安小陶一带阻敌。红一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都选择清流境域相对安全通道行军。红一军完成小陶阻敌任务后,于8月25日分两路向西边的清流移动,分别经田源、里田前往曹坊、罗溪等地集结,然后进至南山坝、大田区域。随后,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和红24师,由聂荣臻统一指挥,在连城温坊成功反击国民党军。这一时期,清流各红色驿站在地方党组织领导下,竭力帮助往来清流境域的红军部队,为红军探路、筹粮、挑运物资等。

二、清流是第五次反“围剿”中,主力红军粮食补给和兵员补充要地

清流为主力红军提供了大量粮食补给和兵员补充。据不完全统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清流人民为革命战争提供粮食30.26万公斤、银元6.24万元、货币9.67万元、草(布)鞋1.64万双,购买革命战争和革命建设公债券6.33万元,约6000名优秀儿女加入红军和游击队等地方红色武装。

物产丰饶,补给基地。鼎盛时期的苏区清流,其行政范围包括现清流全境以及今属永安市辖的罗坊乡和今属连城县辖的塘前乡,以及今属宁化县辖的安乐、谢坊、马家、路背、洋背等区域,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是当时中央苏区中行政范围较为宽广的一个县域。清流境内山地纵横,土地肥沃,稻谷及菜籽、油茶、香菇、木材、毛竹等经济作物为其主要产品。由于交通僻塞,经济发展相对封闭,导致自给自足程度较高,有一定可供给战争的物质基础。清流苏区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不仅长期以此为工作区域的红4军、(闽西)新老红12军、东方军、福建独立第7师以及其他一些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部队的自身需求得到有力支持和充分保障,同时还为中央及各级苏维埃政府承担越来越多的战略资材补给任务。尤其是清流中部的田口、东边的沙芜和南边的赖坊等地,自然条件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农耕与商业均较为发达,是清流往永安、连城的主要通道和重要的商贸区,为第五次中央苏区反“围剿”主力红军往来清流时的后勤补给提供了可能。这期间,有超过十万人次红军在清流各地共获得数十万斤粮食补给。此外,清流人民还为红军行军往来,提供侦察、带路和沿途补给、急救等具体帮助。1934年7月,红九军团奉命执行掩护红七军团东进任务时,经行秋口、沙芜塘、大岭头时,还得到当地百姓无微不至的帮助。时任红九军团供给部队主任赵镕在《长征日记》中这样记述:“顺九龙溪往东,就完全是白区了,这里是红色游击队常来常往的地方……老百姓同样早早烧了开水,摆在路旁,以便红军边走边喝。”显然,红军在苏区清流受到老百姓热烈欢迎。

发展生产,挖掘潜力。1975528日,在清流县长校公社黄坑大队发现一束红色文档,其中《人民委员会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是一份19323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下发至各苏区县执行的油印件,为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此类红色文档。“决议案”阐述了开展植树造林与发展生产、改善群众生活、防治灾害发生的重要作用,要求苏区军民大力开展造林运动,并规定每年春天开展植树造林运动竞赛活动。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开展植树运动中成效突出,受到特别表彰。《红色中华》193459日第186期刊载的《福建春耕运动的检阅》文章中指出,福建开展的植树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省开垦荒田一万四千余担”。在1934528日第194期刊载的《春耕运动总结奖夏耕的任务》文章又指出:“就是多山的福建,也种了二十一万三千八百多株,并且还种了木梓种(油茶籽)一千六百九十九斤。”目前,清流里田、长校、余朋、嵩口等地还保留有当年红军种植的木梓(油茶)林,每年还能生产出不少茶籽油。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经济封锁,支援红军战争,1934年2月,城关、嵩口、长校等地区苏维埃政府组织红军消费合作社,进行商品调剂,发展苏区经济长校红军消费合作社设于江坊村“柳恕娄谦”堂,主要开展土纸等土特产品收购和食盐、布匹等重要商品的销售。旧址内现存落款“中国工农红军”的“公卖公买”和落款“红12军”的“消灭保卫团”的红军标语共832条,以及当年交易场所内使用过的煤气灯等。消费合作社运动,引起国民党反动派惶恐不安,堡里团防团总罗启明将每逢农历二、七的草坪圩强行调整到深渡,以便严格管控食盐、药品等重要物资的交易。针对国民党对苏区经济的封锁,红田区苏维埃政府决定在田头“上店子”开设临时圩场进行货物交易。

同仇敌忾,支持革命。随着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形势越来越严峻,尽管清流是中央苏区较早建立红色政权的区域,群众对红军的感情深厚,参军扩红的热情高涨,但也无法阻止苏区域内物价飞涨,粮食及各类物资越来越紧缺,征兵筹粮越来越困难。为突破敌人围剿,苏区中央政府一方面广泛开展扩红运动,努力打造一百万铁的红军,以争取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查田运动、节约运动、借谷运动、秋收保卫运动和发行经济公债,以及征罚各种税赋等方式不断加强军粮征集,强化战略物资储备。1933年10—12月短短三个月时间,参加福建省少先队县区大队长联席会、福建省第三次党代会和福建省苏大会的清流代表自动认领完成扩红任务2450名。1934年5月,中央在瑞金召开苏区各省、县委书记和苏维埃主席、省军区司令员、保卫局长参加的军事会议,讨论如何加强地方武装斗争的问题。清流县委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又动员300余青年参军作战,为壮大红军有生力量做出贡献。这时期,清流地方红色武装如独立营、游击队等以连排或整个游击队为单位参军600余人。与此同时,清流各级苏维埃政府积极动员县、区、乡干部和赤卫队员、少先队员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如在长校、留坑、李坊、田头、林畲等地,青年成群结队入伍,出现妻送夫、父送子、兄弟相送争当红军的感人场面。妇女的革命热情被极大地动员起来,她们为驻地的红军战士浆洗、缝补衣被,协助红军临时医院做好伤病员护理,还为红军编织草鞋等。由于执行任务紧急,战士带的粮食通常不足,往往需要在沿途取得粮食补给。在清流里田、长校等地,由于受于国民党军队和刀团匪多次“清剿”,兵荒马乱,很多田地无人耕种,生产萧条,民众生活极端困难。但即便是在这种自顾不暇的情况下,苏区群众仍省吃俭用,把节余下来的粮食借给红军,支持革命。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根据地实行残酷的清乡运动,疯狂报复曾将谷子借给红军的群众

三、清流是第五次反“围剿”中,地方红色武装的重要战场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期间,清流是中央苏区向东的前哨阵地,一直是敌人首选进攻的目标之一。为保卫中央苏区,清流地方红色武装配合红军参与多场战斗,为进一步巩固红色政权,更好地支持和帮助主力红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击刀匪,巩固政权。为保障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主力红军执行作战任务,途经清流境域安全畅通,清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展地方红色武装,积极打击刀团匪,作为稳固苏区政权重要手段。1933年2月8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执行《为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紧急动员决议》,调最得力干部到宁、清、归三县,开展组织苏维埃政权、分配土地、建立地方武装和成立各群众组织工作。11月,红军一部在连城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出击灵地,打开大小两个“土围子”;东南游击支队及清流地主武装进攻田口之敌,将田口刀团匪基本消灭。12月5日,《红色中华》第132期载文《连城庆祝红军胜利大会》称,“林[灵]地、李家一带的工农群众现在已纷纷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农自己的革命委员会”。同月,为发展地方武装,福建军区下辖的宁清归军分区从宁化、清流、归化三县独立营中抽调部分兵力,在嵩溪组建军分区主力部队——红军独立7团,下辖3个营,有600多人。独7团成立后,立即向嵩溪团匪开战。1934年春,清流独立营扩编,主要工作仍是加强对各地刀团匪打击;同时清流保卫局组建有50余人的保卫队,担负维护交通线,护送领导干部来往苏区,侦察、警戒敌人破坏活动,参与打仗,肃清反革命、刀团匪,以及护送伤病员、护送机要文件、邮政的传递等任务。7月7日,闽赣游击队还在沙芜塘地域剿匪,以保证沙芜塘等地红色驿站能够正常运转。

全力抗击,阻敌会占。由于清流战略位置极为重要,1934年6月,蒋介石调动重兵,妄图以清流为突破口,冲破中央苏区的东方屏障,汇合东、北两路兵力,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6月16日,蒋介石电令汤恩伯纵队由建宁南进,限于25日占领宁化安远,同时命令李延年纵队由连城逐步推进,“与汤纵队对向筑碉,7月10日会占清流”[1]蒋介石这一军事行动的目的,显然是企图通过占据清流进一步“围剿”中央苏区。面对敌第3、第9和第52师的来犯,清流苏区军民在党的领导和主力红军的支持下,同仇敌忾,全力抗敌,挫败敌人会占阴谋,并一直坚持到主力红军出发长征,始终未让敌人踏进清流苏区一步,成为中央苏区最为巩固的东方堡垒,为主力红军在频繁的战斗间隙赢得宝贵的喘息时机,使其在实施战略转移前尽可能地进行战略思想、兵员补充和战略资材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顺利实施和长征最后胜利奠定基础。6月14日,《红色中华》第212期载文《清流城市工人热烈参战》称:“清流城市工人在党和工会的领导下,十分之七加入了模范营。他们经常出发作战,并担任城市警戒。在过去的战斗中,没有一个表现疲倦。他们还准备到各区去消灭团匪、童子兵。”11月26日,闽赣省军区接到中央军委的指示,充分肯定清流县九朋份以来,在发展游击战争中,群众情绪高、参战热烈。

备足粮食,坚师城池。1934年11月26日清流县城保卫战,是土地革命斗争时期苏区清流县域内有组织、成规模的最后一战,也是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后闽赣苏区乃至整个中央苏区城市保卫战中最为悲壮、革命斗争力量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是役,清流苏区军民在“与城市共存亡”的口号下,坚定地执行中央和闽赣省委、军区“备足粮食,坚师城池”的命令,以区区数百人地方武装和少部分苏区干部的微弱力量,同国民党整编52师及地方反动民团6000余兵力进行殊死搏斗,并以近乎全军覆没的惨重代价,践行“誓为苏维埃流最一滴血”的诺言,同时为迟滞敌人向闽赣省机关驻地宁化进犯、保卫闽赣省领导机关安全、保卫中央苏区硕果仅存的最后一片红色区域,做出了特殊贡献。敌入城之际,清流县委书记林圣才等领导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毅然放弃从南寨突围的机会,坚定地率领余下的游击队员和苏区干部继续同敌人打巷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清流县苏维埃主席王兴旺等人被捕后,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丝毫不动心,大义凛然,被杀害于城北沙洲坝。据民国年间连城新新书局承印的《清流县志·大事志》记载:“卢部驻城时,住民仅余二十七户,计口共四十八……”可见此战之惨烈。清流苏区时期建立起来的地方红色武装损失殆尽,但其意义却十分重大。清流县城保卫战,就其实质而言,是为保卫闽赣省领导机关及其驻地安全而战,同时也是保卫中央苏区的最后一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为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争取了更大的空间。

    四、清流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区域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退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清流苏区政权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持斗争近两个月。清流城失陷后,清流人民又与闽赣、闽西南等地方红色武装并肩作战,坚持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坚定地护卫着革命的火苗,从另一个方面给予主力红军战略转移有力地配合和支持。

石林会合,重整旗鼓。红军主力长征后,清流、泉上、泰宁三个县的独立营,加上宁清归军分区直属队及归化保卫局,合编为闽赣军区第18团。团长邱尚聪,政委温含珍,参谋长陈叶珍,转战宁、清、归一带。1934年11月26日,清流城保卫战打响之际,在距城15里城北下窠,闽赣18团红军游击队获悉敌人大举进犯县城,出动百余兵力前往增援,在楼下、龚坊一带与敌军遭遇,展开激战,歼敌一部,直至下午2时半撤出战斗,返回下窠。清流城失守后第三天,闽赣军区游击队400余人在城北大基头与暖水塘之间,阻击企图向暖水塘一带推进的敌52师156旅,后向清流西北方向撤退,并与从宁化城关退出的闽赣军区17团等部在石林寨会合,开启更加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由于闽赣军区司令员宋清泉不顾闽赣省委书记钟循仁、闽赣省苏维埃主席杨道明等人反对,坚持与敌人正面硬碰,结果损失惨重。1935年1月24日,清流县保安第一分队队长罗斌在林畲曾坊“追剿”闽赣17团等部,激战3小时,闽赣军区17团撤往宁化曹坊坪上。5月8日,闽赣军区17团、18团在接近仙游时遇国民党部队阻击,闽赣省军区司令员宋清泉,参谋长徐江汉等对革命失去信心,投降敌人,除省委书记钟循仁、省苏主席杨道明等20余人突围外,至此,闽赣省委彻底消失。

炭山突围,巧妙周旋。1935年3月21日,敌第52师、第3师在宁化、清流边境合围闽赣军区17团、18团红军游击队,游击队由宁化进入清流在邱坊、谢地、林畲等地游击。敌52师顽命追击,在谢地、眉溪间,闽赣军区游击队同敌人发生激战,游击队伤亡惨重,队伍被打散,转入永安地域。其中,敌52师307团尾随闽赣军区18团一部至梧地,乘游击队员休整时,突然发起进攻,当地百姓机智地掩护游击队安全转移。为甩开尾随敌人,闽赣军区18团独立营战士进入余朋炭山,国民党军52师307团一营由明溪追踪而至,将游击队包围于村中。在这次突围战斗,闽赣军区18团独立营在当地交通员的帮助下,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反包围,以少胜多,共毙敌40多人,俘敌50多人,缴获步枪100多支。这次战斗是主力红军长征后,红军游击队在清流取得的最好战绩,予国民党军有力打击,为留守闽西的红军游击队壮大声势。

分散斗争,坚持游击。1934年春,福建军区独立第9团受命到永安、宁洋、连城边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这些地区建立小块游击根据地。1935年2月,闽赣军区18团在宁化淮土遭卢兴荣52师第11团伏击,部队被打散,一部经清流城北暖水塘、拔里等村转至明溪盖洋等地,一部转至嵩口坪一带,继续开展游击战。6月中旬,从闽西北突围出来的闽赣军区17团、18团少部分战士,在龙岩溪口与闽西第一作战区方方领导的部队会合,部队转战在永安、清流连城、宁洋边境地区,开辟新的游击区,打击牵制敌人。1936年1月1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作出决定,闽西游击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原四个作战分区调整为三个作战分区,下辖7个支队。3月,刘汉率领闽西南第一作战区第一支队,频繁在清流下洋、古洋源一带活动,近使 国民党清流县政府发出严密防范命令。4月下旬,这支队伍又从姑田进入清流、连城边境和永安上坪、下坪活动,造成敌52师惶恐不安。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军事机关档案(二十五)》P933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埔县老促会全力打造革命老区红色走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
红色武北:火红的世界|上杭|武北|武平|武平县|苏维埃政府|长汀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苏区的3万红军结局如何?3年后剩下2千
福建革命英烈6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