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寨:清邑永恒的地标

南寨:清邑永恒的地标 

置身于有“太极之城”美誉的山城清流,随便站在哪个地方,南寨很容易进入人们的视野。“南寨兀立,鹅峰耸峙,水缠元武,玉带束身,两桥为襟,狮象捍门。”我认为,这是古人对清流城关的最为生动的刻画。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三韩人王士俊出任清流知县,他主修《清流县志》时在《清流城池图说》文中写道:“城池之设,所以保障人民,防御盗寇也……(清流)城仅弹丸,而山尚占有其半,形肖荷包,东西两桥如左右带,又堪舆家言为渔翁撒网。南顾楼像人形,而城圆似网罟,登高视之,无有异也。”

山雨欲来风满楼

清流城大如斗,在崇山峻岭怀抱之中,南寨居高而下,三面临水,四面皆堪瞭望。山雨来临,劲风满楼。龙津河水绕城而过,水宽流急,险滩巨石散布河中,涉水攻城尤为不易。每遇寇警,守御者往往恃南寨为建瓴之地。只要固守南寨,控制东、西两桥,清流城实难以攻破。若要保存实力,退还可以遁入南山,修整旗鼓,以待援兵。

清流古城墙的根本作用在于军事防御。宋元符元年(1098)清流置县时,便有子城,周二百丈,门有四:东曰“迎恩”、西曰“登瀛”、南曰“平陂”、北曰“拱辰”。除南门,其余三门俱为水门。扩驿为县,最要紧便是修建城墙。经过详细勘察,首任知县刘叙认为县治朝山南山横贯东南角,因为这是个制高点,在防御上有重要地位,修建的城墙必须把南山围入城内。于是由东到西,翻越南山山巅的城墙初步建成,而由东门经北门、到西门,再到南门的城墙,河流几为天堑。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兵乱,清流城内百姓因城墙低矮,无险可特,十分惊恐,邑绅郑思诚曾招集避难流民,以供饭食为条件,组织他们挑石筑墙。岁久倾圮,但存故址。

更具体点说,南寨其实就是指建于南山最高处城墙上端的敌楼,它是用来加强防御能力的高台建筑,战时可供部队指挥、瞭望敌情,平时放置器械物资,供守城军士遮风避雨休息之用。“城随一水曲,楼出众峰高”。和平时期,这里会有文人墨客登高赋诗抒怀。然而,作为一个主要用于军事用途的建筑,南寨对第一次战事都有更加切肤的感受。元末红巾之乱,邑人陈有定依南山之险,垒石为城,又加筑东西两冀城墙。同时,陈有定还在城北屏山(北山)屯兵御守,南北遥相呼应,守护清流城。为加强南路防御能力,陈有定还在南山脚下的南门增建敌楼一所。从此,南寨成为保障清邑安全的最重要军事设施,它的存在对城中百姓精神上是莫大安慰。

至明季,清流沿河城道皆为民居侵占,唯南门城楼犹存。天顺年间(14571465),知县吴中清开故址,民便之。不久,吴中以丁忧离任,民复侵焉。正德四年春(1510),流寇攻陷宁化,危及清流,知县林湜多方设备,计沿河城四百四十丈,寨城四百二十余丈,运石增高六尺,于每丈筑修筑凹凸形状的垛口三座,共计二千余垛,粉饰完固。次年,林湜又于县城东南山脚处修建敌楼一所,招募民壮守御。此关被称作东隘,上依悬崖绝壁,下临激流险滩。“一夫当关,万夫莫入”。不久,广寇窃发,攻劫各县,清流城垛半塌,器械罔存。署县通判戴旦据邑民条陈,疏通马道,增砌垛眼,以便守御。又增设窝铺一十二所,敌楼一所,额曰“南顾”,民赖保障。

嘉靖五年(1526)洪水为灾,城墙倾塌,城南敌楼窝铺尽归漂没。此后,三十年来城厢内外无界。嘉靖四十年(1561)辛西四月,又有流寇千余人自连城来,于南山之巅扎营,攻打清流城,日夕冲突。清流知县俞文朋督民兵坚壁防御,城赖以全。隆庆六年(1573),清流知县桑大协以“南顾”改为“来熏”。万历二十九年,知县蒋育馨担心虑城墙低矮容易攀逾,复运石增之。万历三十九年(1592),“来熏”失火,知县方兆麟重建,更名“南台”。未几,复火,署县同知黄色中、知县邓应韬重建,匾为“南熏楼”,额书“卷阿解阜”(卷阿,崎岖的山陵;解阜,解愠阜财)。邑人潮州知府叶元玉有“绝顶南山上,斯楼亦壮哉”诗句,称赞南熏楼雄伟壮观。

崇祯五年(1632),邑人光禄丞荚华先因沿城马道崩坏,捐金修砌。崇祯十年(1638),邑人龙川县令伍仪捐资,铁裹五门。岁乙酉(1645),广冠环攻六昼夜,邑人两浙学道李于坚、兵部职方司主事李言,贡生邹观龙、邹观夔集邑之殷实而精武艺者,仿昔日林湜守御之方,出厚资招募数百人,日夕登城巡视。又统民间游兵,协心救援,而流寇辟易,生民安堵。至清末,南熏楼完全倾圮,嘉庆十一年(1806),知县邓万皆又置小楼,年余复毁。民国初年再次重建,至民国三十六年废。

南山下面对县治之间有小一块平地,古人认为这里是通邑过脉停蓄之所。据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任清流知县的汤传榘撰写的《重扩后龙山记》:“宋设邑以来,此地古木参天,深林积翠,称邑胜览。明季广寇来侵,山野农民揭竿从而翼之。逼攻城邑,附郭民仓皇入城,暂于此架茅以住。历时既久,聚众益密,渐造广厦,附以列屋,至百六十余家,沿成街衢,名曰新兴坊。”因为清邑斗大之城,来脉高而急,非有以纾之不可,皆云地宜复。康熙二十八年,郡司马郎公来署邑事,倡率绅士各出资钱,命民自实其间架之数,随其多寡分给之,伸拆而他徙。民果踊跃愿徙,于是悉还其旧。又令坊民疏通衢路,浚治水道,十年之内,火患少息,更令树木其上,为长久计。

南极山是后龙枕山,于县为朝山,高出群峰,其巅里有白云舒卷,遥望如匹练。邑人明经伍嘉猷《南极白云诗》云:“南来一脉几峰尖,袭陟成英一再连。笑指白云浑不脱,原来跏坐有神仙。”与南山隔河相对的是笔山左支鹅峰髻,它与东华相连,顶高一拳,四面斗峻,青翠如削芙蓉。西南远望二十余里,水自北而东,蜿蜒如线。下连渔沧湾,石壁巉岩。又东为崆峡岭,元陈有定屯兵于此,其上曾设有关隘,临溪有观音岩,嶙峋森秀。旁有巨石,对峙如门。这些一起构成了南寨军事防御体系。

至民国初年,城防在军事中的作用已不如从前那么重要,加之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只好任其自行坍塌,沿河城墙上的马道也多被居民侵占建房。但沿河残留东西北三个水门和多个小水门,却一如从前,继续为居民日常生活挑水饮用、洗刷器物提供方便。

黑云压城城欲摧

苏区时期,南山上城墙大多只剩残墙断壁,而南寨敌楼仍在战火中巍然挺立,见证了清流苏维埃红色政权创立。是时,因为清流城是中央苏区南来北往的交通咽喉和连接闽北、闽西、赣南三大苏区的重要枢纽,敌我双方围绕清流城,发生过多次激烈战斗。因此,南寨与北寨同时成为敌我双方极力争夺的制高点。各方都视控制南寨为占据清流城的关键,进城之后都要派重兵扼守。红色政权也不例外,1932年正月二十二日,城关一区游击队员杨圣希在南山顶放哨时,就遭敌机轰炸牺牲。

19332月,国民党卢兴邦52师乘闽西苏区开展反罗明路线斗争内部空虚之机,大兵进犯清流。卢兴邦进占清流后,在南山、北山构筑大量工事,挖掘绵延数公里的壕沟,并在城北大基头村驻兵一个营,妄图以清流为据点进一步染指中央苏区腹地。为此,中革军委决定立即组成东南作战军,于3月下旬攻打清流城守敌。东南作战军清流城攻坚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发生在清流境内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双方共投入兵力近2万人。

当时,卢兴邦驻守清流城有装备精良的3个团共3000余兵力,它在南寨驻兵一个团,北寨驻兵两个团,城内有师直属部队等武装。卢兴邦在大基头驻兵一个营,在嵩口坪驻兵一个团,对以扼守苏区内南冯往来交通要道,至为关键。另有,卢兴邦还联络地方反动靖卫团、大刀会、童子兵等2000余武装力量在城外附近策应。凌晨5时,战斗打响。东南作战军选择清流城南寨、北寨和坪背三个方向为进攻点,其中以南寨和坪背为主攻点,意图先行占领清流城东南和西山两处高地,然后从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把敌人挤压到龙津河对岸再行歼灭。由独3师、独10师组成的西线部队首先向西山守敌发起进攻。红军趁天色未明,一举突破敌人两道防线,占领城西的一些山头。

在东南作战军密集冲锋和勇猛火力打击下,卢部南线守兵逐步退至南寨山头,进攻南寨的中央模范团一个营和东南游击支队,在打到敌人阵地前100米左右,再也攻不上去,与敌形成对峙之势。向北寨敌人发动进攻时,红军也遭敌强大火力抵抗,连续4次冲锋受阻,独3师师长杨梅生在战斗中受伤。而驻防城外的敌靖卫团、大刀会、童子兵,又回援至城外;敌归化方向2个主力团援兵已陆续到达清流城附近,与担任阻敌任务的新编独立7师发生激烈交火。东南作战军腹背受敌,战斗进入胶着状态。在此情形之下,为避免陷于被动和减少不必要牺牲,叶剑英及时调整战斗部署,果断命令部队停止进攻,坚守原有阵地,待黄昏时,开始有计划有掩护地撤退下来,分批转移至黄地桥、安乐、丁坑口等地驻扎。此战,尽管东南作战军最终没有攻下清流城,但这场战斗有效地打击了卢兴邦嚣张气焰,遏止其继续向西进犯中央苏区腹地的野心,对保卫中央苏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41126日,主力红军长征后,清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坚定地执行闽赣省军区“备足粮食,坚师城池”的命令,在清流城周边设置多道防线,奋力抗击来犯之敌,誓死保卫苏维埃。清流保城保卫战是苏区时期清流域内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南寨是这场保卫战最重要的战场。当时,清流县城和附近的防卫力量只有游击队和闽赣181000多人,其中,城内守军仅县保卫队、游击队和政府人员等600余人,闽赣18400余人驻下窠。1126日清晨,国民党52师和地方反动武装约6000余人,分两路进袭清流城。敌一路以司令部及师直属队156旅和308团的一个营,由嵩溪、大路口、牛屎塘逼进清流;一路以308团的两个营由嵩溪、青溪、岭下、龚坊并进。敌307团由林畲向嵩溪移动,阻击宁化湖村方向的红军游击队援兵。在南寨,县委书记林圣才率最后几名游击队员坚守阵地,弹尽援绝,壮烈牺牲。敌人攻占清流城后,又在南寨山上修建了四座碉堡,现仍有迹可寻。

为保卫中央苏区,清流苏区积极做好御敌的各项准备工作,坚拒敌人于国门之外。此时,清流为主力红军执行第五次反“围剿”战略任务提供安全通道和后勤补给,为迟滞敌人进犯中央苏区,做出了重要贡献。清流城保卫战是在五次反“围剿”失利和失去红军主力依托的历史大背景下,保卫清流苏维埃政权,支援主力红军的坚守之战。这是是一场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惨烈之战,此战之后中央苏区全面进入游击战争阶段。就在清流城保卫战战斗打响的当天,闽赣省军区还接到中央军委指示,称赞清流在9月下半月以后,游击战争的发展,群众情绪高、参战热烈。

为保卫闽赣省委和支援宁化,清流城失陷后的第三天,闽赣18团及游击队等400余人在大基头与暖水塘之间,阻击向暖水塘一带推进的敌52156旅。激战之后,闽赣18团向西北方向石林寨转移。石林寨是闽赣17团、18团最早开展游击战争的区域。清流、宁化失陷后,敌52师多次组织大规模“清剿”行动,放火烧毁房屋百余间,屠杀不少帮助过红军的群众,企图割断红军游击队与群众联系。闽赣17团、18团不得已撤往湖村、拔口、翁地、高地等大山中,继续与敌周旋,开展游击战争。

无论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为主力红军往来执行战略任务提供安全通道保障,还是在清流保卫战中军民同仇敌忾拼死抵抗敌人的进犯,甚至是主力红军长征后的三年游击战中,清流人民始终坚定地与红军同生死、共呼吸,展现清流苏区人民同仇敌忾、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清流城保卫战是充分展示清流军民坚定信念、忠于职守、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这场战斗因其历史意义重大而被载入《中央革命根据地词典》。

保护遗址 功在当代

如今,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清流城关旧貌换新颜,新楼鳞次栉比,城区北进南拓,面积比原来增加十几倍,人民安居乐业,旧时城墙、兵寨、关隘的踪迹已难寻觅,惟南山古城墙上的敌楼南熏楼的断墙残垣和散落各处的古砖碎瓦,无声地诉说这里曾经的烽烟往事。南寨更像一件饱经沧桑的古董,激发人们深入研究它的历史意义,情不自禁地欣赏它的革命精神。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清流古邑名县,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有很多文化遗址都非常值得保护利用。加紧对清流保卫战南寨战斗遗址保护,深入挖掘这一红色历史文化在当代的利用价值,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去年来,清流县委、县政府曾将这一项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相关部门多次开展调研进行项目策划,并请专业团体对建设项目勘察设计,初步提出了保护建设方案。

坚守初心,做足红色主题。清流是中央苏区的东方屏障,当年全县2000多平方公里全部为红色区域,是中央苏区最早的21县之一,全县近6万人有近一半人参加革命,6000人参加红军、游击队等地方红色武装。清流保卫战是清流军民誓死保卫苏维埃,彰显清流军民坚定信念、忠于职守、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最真实感人的革命壮举。清流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南寨是迄今为止清流周边各县,唯一在城内保存完整的红色战斗遗址。这不仅是清流人民必须下大力加以保护的理由,也进行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清流保卫战南寨战斗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应当坚持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这一初心使命,围绕红色主题展开。

突出重点,加强遗址保护。清流保卫战南寨战斗遗址保护的重点是南寨的部分城墙和南山顶上坍塌的敌楼遗迹。古城墙、南顾楼遗迹,它更像是一部凝固的史书,既可体会古代清流人民的建筑智慧和军事思维,还可在这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从南寨到原汽枪厂地块线路的大闭环,甚至跨过龙津河到东华山的更大闭环线路建设,可在二、三期规划设计中予以体现。显然,南顾楼是一个具有暸望塔性质的塔式建筑,它足够的高度和视野,使人们更好地观察周围的环境,防范敌人的袭去,保卫城地。在旧志《清流县志》图说中,南顾楼的形状为方形三层塔楼建筑。若要重建南顾楼,或依旧制设计成方塔,以五层为好。因建筑地面积较狭,楼体不可太大,以免头重脚轻。此外,清流城内县治东南坳上又云马家山,曾有万寿寺,左边有神农庙祀伍谷真仙。宋淳祐五年,县令赵必达建。元至正六年毁于寇,明洪武二十年重建,为祝天子圣诞之所,始题此额。万历七年灾后,至二十九年知县阮宗文创始,知县翟廷策继之,建塔山顶。雁塔落成之后,清流士子在科举乡试中便有人以第一名被录取。为此,翟廷策为塔雁撰写铭文,称“雄凌五岳,秀孕三元”。邑人裴应章为之记。据旧志图说,雁塔为七层。顺治四年火后又草创为清邑八景之一,名“雁塔晓钟”。这或可为设计重建南顾楼提供帮助。

植入业态,提升利用效率。清流保卫战南寨战斗遗址公园开发建设的重点,目前主要以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利用为主,要强调它的社会效益,一时也很难产生明显经济效率。因此,最初植入的业态可以更多地考虑红色教育方面的内容和设施,如清流红色历史文化展示、清流保卫战实景体验、森林防火等。通过趣味、新奇、互动的方式,打造沉浸式红色体验游,让人们在参观游览中重温革命历史故事,感受厚重历史、铭记光辉岁月,使之成为广大市民、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品红色教育基地。

循序渐进,逐步扩大空间。清流保卫战南寨遗址公园开发建设,是清流人民热切期待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城市形象工程,投入巨大,广大群众必然十分关注。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审慎对待,广泛征询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多向群众做宣传解释工作,科学制定建设方案。项目建设要把握当前中央出台扶持革命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机遇,抓紧实施,让群众真切受益,同时在进一步树立清流城市形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除红色文化外的其他文化植入,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充分论证,综合考虑,量力而行,待条件成熟,逐步推进。(王宜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视频 | 山西古长城系列:太行八达岭
西安城墙溜个弯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卷一三○四
类书集成·漳州府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城池图说)
徒步北水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