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流的静室文化

王宜峻

        清流,古属黄连,后晋时归属宁化麻仓里,设清流驿。北宋元符元年(1098),提刑王祖道巡境至驿,认为宁化地界旷远,难于管理,遂划宁化六团里、长汀二团里置清流县。清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因南明隆武皇帝逃难途经清流,“六七高缁”遁隐山野创立静室。这群文化达人明里诵经礼佛,暗中图谋反清复明,执着地进行儒家思想文化传播。为此,“静室文化”成为清流独有的地方文化现象。虽多数存续时间不足百年,却给当地书院文化,乃至茶叶种植和饮茶文化都带来了深远影响。

龙吟静室

一县九静室,方志中的记忆

        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以“静室”命名佛寺,放眼全国都属罕见。而在清流偏偏就有这么一批佛寺,它们在清流仓盈、梦溪两里间一个面积不大的区域内,几乎同时创建,统一以缀“静室”为名。惜年远久湮,大多化作尘土。可喜还有龙吟、龙峰等静室流传至今,让后人得以管窥当年盛况。

        民国之前,清流县历史上共修纂了5部地方志,分别为明嘉靖陈桂芳、明崇祯邓应韬、清康熙王士俊、清道光乔有豫、民国林善庆主修。清康熙以后修纂的3部县志,均有鹤山、龙峰、道人山、祇园、龙吟、凤山、松林、观音、龙华9座“静室”记载,归入“寺观”或“庙祀”。

        清流静室一度十分兴盛。据康熙王士俊修纂《清流县志·寺观》记载:“顺治初年,有一二高僧自吴越来,博通内外典,乐游此地,遂缉斗室居焉。依山种竹,伐土艺蔬,甘贫守寂,泊如也。不十年,从龙峰五里殚力恢拓,室庐联络相望,俨然有十方常住,佛法丛林之渐。”

        静室文化遂成为清流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民国林善庆修纂的《清流县志·庙祀志》中,专设庙、祠、坛、寺、观、庵、堂、室等类,除了观音静室外,余皆归于“室”,以别于其他宗教活动场所。

隆武突至,“六七高缁”创建静室

        南明,是明朝宗室在中国南方建立的多个政权的合称,先后弘光、隆武、永历三位皇帝,历时18年。1645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拥立下于福州称帝,改元隆武,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诏亲征,影响颇大。时江浙、安徽、江西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抗清号召。然而,由于军政大权掌握在地方实力派郑芝龙手里,隆武帝本人也为其挟制,实在难有作为。隆武二年(1646),清军攻下浙东浙南,即挥师南下。郑芝龙暗中与清军洽降,撤兵还安平镇,福建门户洞开,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被迫出奔汀州,不久即被清军追及擒杀,他可能是历史上唯一到过清流的皇帝。

        据民国林善庆修纂《清流县志·大事志》载:“明隆武二年八月,清师入仙霞关。二十二日,帝自延平出奔。二十七日抵汀州,驻二日,清兵追击之,遂执帝于朱紫坊之赵家塘,曾妃同受絷,宫眷从臣死者十余人。总兵周之藩战死,知府汪指南降。妃至九龙滩死于水,帝死于福州。”明末清初宁化人泉上龙乡人,著名方志家李世熊在《寒支集》中的相关记述,对此历史事件进行补充:“八月二十六日,隆武驾突至清流,二十七日,至汀州,是日驾陷。”肯定隆武帝曾“突至清流”。由于情况紧急,隆武身边的“六七高缁”不得不停下南逃的脚步,奉命遁隐清流山野,择机开辟静室:

        鹤山静室  在仓盈里龙峰对岸,崇祯丙子年(1636)僧白雪开辟,今废。

        龙峰静室  在仓盈里九龙溪岸侧,顺治初年(1644)僧我静建,群峰竦立,溪流环绕,种竹栽茶,规模爽朗,俨然丛林。有联曰“松声竹声钟鼓声声声自应,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仿佛若有书香遗韵。1984年重修,称龙峰禅寺。

        道人山静室  在仓盈里鹤山东南三里许,顺治年间僧天宝、藻鉴开辟,禅心朗彻,蔬圃翛然。今于松竹掩映间,依稀可辨荒废的墙基、柱石、茶园等遗迹。

        祇园静室  在仓盈里南山坪,顺治年间僧普印开辟,栽竹种茶,颇有韵趣。今废。

        龙吟静室  在梦溪里东坑,顺治庚寅年(1650)僧是岸初创,高山峻岭,地平宽衍,广台曲榭,池水四时不涸,莲花馥郁。2017年依旧制重建。

        凤山静室  在仓盈里下药范,顺治庚寅年(1650)僧普乐、应然[照]开辟,长松若柏,若图绘然。今废。

        松林静室  在仓盈里龙峰南里许,康熙癸卯年(1663)僧我静原建普同塔,名松林。苍翠松林,傲然屹立。其徒孙超然顶栖于兹,今废。附近有我静高徒戒月瘗塔,碑文使用“天运”年号。

        观音静室  在罗村里南山下,又名罗村庵,康熙丁卯年(1687)僧奇木开辟,松林积翠,路径幽雅。清流知县邢昊《题罗村庵》诗云:“小庵重结倚罗村,山削芙蓉紧对门。佛性有灵香不断,禅心无碍衲常温。”

        龙华静室  在仓盈里上药范,康熙辛巳年(1701)僧冰鉴创建,竹林交加,溪流环绕。20世纪80年代初,因安砂水电站建设,迁今址重建,称华林寺。

清流静室文化现象

        李世熊《梦溪塔铭》对于“静室”的记述较隐晦,唯有结合历史背景才可基本厘清:隆武帝一行至清流仓盈里沦龙村(今嵩口沦龙村)时,由于清兵前锋紧逼,前途又十分渺茫。“潆洄是王仆之因,徜徉即蕉鹿之境”。于是,“六七高缁”止步清流,遁隐山野,相继创建9座静室。绝大多数静室在仓盈里沧龙村,以龙峰静室为中心的半径1公里左右范围内开辟,室庐相望。开始,这些人一边念经礼佛,一边做着反清复明的梦。尔后,又迁梦溪塔(普同塔)于东坑龙吟静室之左畔。“梦溪塔者,避乱禅贤之所建也”。对此,李世熊解释道:“诸贤者,庐州是岸、扬州藻见,自博山天童来者也;金陵白雪、钱塘善生、自杭州真寂院来者也。富阳慈云,自云栖山来吉安,我静亦自博山来者也。南昌公允、仁和应化,则先诸贤而逝者也……他日东流复西,龙象供役,即诸贤之灵也夫。”有学者研究指出《梦溪塔铭》的“引”中,竟然暗藏着帝服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的信息。细品李世熊的《梦溪塔铭》,不难看出,这位前明遗老小心谨慎地寄语后人,应继续复明事业,当有复明梦想的心愿。

        隆武皇帝在万般无奈中作出的一个决定,无意间促成了清流“静室文化”现象产生。几乎同时间创立的一批静室,不仅使“清流仓盈、梦溪二里,佛庐相望”,还给清流文化教育诸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隆武是南明政权中的一位较有作为的帝王,他如果生在太平盛世,很可能是一位贤明而有作为的君王,史书对隆武帝的评价甚高。黄道周曾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称赞说:“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见也。”不少史籍中都说隆武帝喜欢读书,无声色犬马之好。隆武帝是南明政权中的一位较有作为的帝王,只可惜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改变整个局势。黄宗羲在《行朝录·卷一·隆武纪年》中记载了,即便是危难紧急的逃命关头,酷嗜读书的隆武帝仍然“载书十车以行”,边逃边读,边读边逃。“路狭书沉”,导致拖慢了逃跑速度。最后,在清流,隆武不得不将他珍爱的书籍留给“六七高缁”。显然,这批书籍为此后“清流静室文化”现象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条件。

        不久,隆武于汀州朱紫坊赵家塘被絷消息传至,遁隐清流山野的“六七高缁”已然没有必要继续奉旨秘密行事,他们又不得暴露身份,只得转而专注儒家思想文化传播。正是这批从江南来清“外僧内儒”的文人志士,坚守清邑,怀揣梦想、不甘寂寞地传播儒家思想,进行文化交流,才不经意间极大地推动当地教育发展和书院建设。如龙吟静室的僧人是岸见闻广博,阅历深厚,颇受当地民众敬仰。静室不仅传播佛教文化,还经常开展讲教活动。作为文人学士求知问学的精神家园,陈允升曾多次来此讲学。是时,分布在清流仓盈、梦溪山野间各静室,成为当地一个个思想文化交流的中心。当年,住寺的僧人也多默默担当起知识分子传播文化和教书育人的使命。此后百余年,龙峰、鹤山等静室都是清流最为著名的佛寺兼书院。20世纪70年代,由龙峰静室改名龙峰禅寺的佛寺,曾辟为当地小学校址,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文化人才。

清流静室与书院教育

        古代书院与宗祠、庙宇合为中国文化传承最为重要的三大载体,尤其是书院,它更为突出的教学和研究功能,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发扬立下了不朽功勋。唐宋以来,书院与禅寺是儒家和禅宗重要的教育机构,它们同时兼有官、私双重性质,在江西、浙江、湖南、福建四地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且在不同时代中表现出相似的发展趋势。同时,在融合的氛围中,书院与禅寺在创建者、学习方式和方法、藏书功能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它们互相借鉴,共同推动了我国学术思想和民间教育的发展。清流静室的禅院本质,正是它此后转向文化教育的内生动力。清初,清流的书院教育深深地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因为它与“清流静室文化”现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有着广博知识的“六七高缁”,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抱负,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为存续中原文化,在清流的东坑、沧龙等地,努力地践行知识分子的崇高使命。清流静室文化中努力传承的儒家思想文化,以及它本质上异于常规教学的方式,不仅对东坑书院产生了深刻影响,刺激东坑竞相创办书院,耕读传家,培养出一批人才,造就了东坑"一村九书院"文化奇观,而且此后百余年间,静室文化所倡导的讲教之风充斥清流各地书院,使清流不少书院名闻遐迩。龙津书院、观澜书院是明清时期清流城关的两大书院。龙津书院源于首任县令刘叙在县城之南雷氏祠创办的儒学,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才改称龙津书院,它是清流最负盛名的官办书院,书院设山长、首士、学士各1人,由乡社士绅公议。山长主持讲学,首士学士入院讲课,课程有《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写作等。东坑人陈光晋,清道光五年(1825)拔贡,丙戌(1826)乡试举于乡,授拣选(候选)知县,尝执教于龙津书院,嗣应连城县令受聘于冠豸教授,俱以热心教育,蜚声两县。观澜书院设于城东樊公庙侧,当时县内文人多于此会课文艺,切磋诗赋。此外,在清流,还有嵩溪的玉华书院、福潭书院,赖坊的南山书院、东壁山房,塘前的云霄岩书院、寨墩书院、园墩书院,里田的醉经书院、豫章书院,灵地的西峰草堂、锄经书院以及长校的校溪书院等都比较有名。在永得里玉华铺之半岭玉华驿,设于当孔道旁的玉华书院,由于明代汀郡太守王廷抡经常来玉华洞游玩,曾捐俸修建玉华亭,时人因之称“王公书院”,许多文人墨客于此学习交流,历代留遗诗文40多首。这是由于官绅名士支持推动的一座民办书院。在里田田头村的醉经书院,则由于经常组织沙县、宁化等地诗友会诗而著名,是时李彩高、伍多功、王家宾、陈方炜、余楚材等清邑名士多会聚于此唱和,每课冠军者获丹青图屏等奖品,老冠军不夺标则送笔墨。保留下来的赛诗会存稿有《焦石山房诗草》,内含十课诗会作品百余首和参加诗会人员名单等,是研究清流古代书院文化非常珍贵的资料。

桂园书馆

一村九书院——东坑书院寻迹

        东坑,古称东溪,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古村。明清两朝,东坑村出过1名进士、5 名举人、14名贡生,任知县以上主管8 人。比较著名的有经略滇西、战功赫赫的云南巡抚陈用宾,有“引史证经,士林贵之”著有《易史一隅》的陈允升,有“书通三昧,誉重兰亭”美称的书法名家陈荣棆,有受到皇帝诏见,赏赐“昭勇将军”的陈孔俊,还有八年谋划、筑寨安民的乡贤陈定应等。不可否认,明末清初僧人是岸在东坑村创建的龙吟静室,是清流尤为著名的书院,对东坑书院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东坑村陈氏族人先后设立桂园书馆、琢玉书院、黄岗书院、六有轩书院、卧云山书房、坑头书房、坑源书房、慧山经馆8座书院。一村九书院,一时间,儒释道文化在这个小山村相互交融、熠熠生辉。

        明清之际,只有三百来户人家的东坑村竞相建立了8个书院:

        桂园书馆 于村尾水口处临水宫的右侧,陈泰禧明万历1572-1620。陈允升曾馆内讲学传授易经。陈允升(1732—1813),字旭卿,号椒墅,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科贡生,授文林郎候补儒学教谕。初设帐秋口、安砂,尔后受聘于永安“丛桂书院”主讲,从学者有永、宁、归学者30余人。著有《易史一隅》,“引史证经,士林贵之”。

        琢玉书院  位于总祠仰峰堂的下方始建于明永乐(1403-1424)。清嘉庆1796-1820),陈隆照先生曾于此任教。陈隆照,字起,号辉山,清乾隆乙亥科(1779)贡生,钦赐副榜。设教于龙吟静室,远近之从学者日众,教诲不倦十余年,得其传者四十九人。以明经受职清流儒学。志气凌云,终不肯安于小就,赴乡试十余科,至老未尝。抗日战争时期,曾辟为战时国民学校,有匾“积厚流光”。

        黄岗书院  清康熙年间1661-1722陈所闻建。陈所闻,字醒真,号廉溪,明万历年间邑庠生,骨性坚毅,取与必严。遵祖训设立学田,喜购书,入泮后益精勤,既耄犹手不释卷,支持儿子陈泰禧创建“桂园书室”。士人荐之“文学乡饮正宾”,并以“德行文章”匾额褒奖他。

        六有轩书院  清嘉庆年间贡生陈荣标建,陈廷枢曾于此任陈廷枢,字天行,号健庵,名启崧,赐进士出身。清乾隆八年(1743)入泮考取秀才,从学嵩溪余日乾先生,为文用意刻入。嘉庆三年(1798)福建第三名副榜举人,丁卯(1807)钦赐正榜第七名举人、知永安县事文林郎,时已年85岁。

        卧云山书房  清嘉庆间举人陈荣陈荣棆(1763—1843) 字茂醇,自号酌雅学者,“壮岁提登榕省,肄业鳌峰”。醉心书法,有钟王之笔法,“当时重之,后世宝之”。清道光五年(1825)以岁贡授修职佐郎,候选训导。道光二十三年(1843)钦赐第四名举人,时已年80岁。

        坑头书房  清陈大韶房所建,现仅存墙基。陈大韶,字宗舜,官至苏州府经历,与明末名宦黄文焕相交甚密。《东溪陈氏族谱》中载有“古闽黄文焕额奖华鄂联芳”,明示二人兄弟友爱之情。

        坑源书房  位于村东北面,“飞来石上方,清代陈毓离建,现墙基尚存

        惠山经馆  在惠山古冢正前方,五音堂对面二层吊楼书房,东坑明经进士陈荣桢曾执教于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誉驰百里。遗址尚有建筑残迹

        在东坑比较像样的民宅建筑中,正厅前天井两侧的房间称作书院间,这里是全屋光线最好的地方,适宜读书人学习写字,在其门窗上常有大量人物的雕刻,寄寓村民朴素的耕读传家美好愿望。而民宅内的池塘也是别具情调,为整个建筑群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在完整的建筑体中,一进门楼,一眼就可望见一个长方形或半圆形的池塘,如古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云,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的知识。陈仰西家的书院间门楹上选用樟木雕刻“二十四孝图”共有人物90余个,不仅人物细腻生动,而且人物活动的背景如房屋、树木、茶几、书桌等都能巧妙结合,图画立体感强,是一个艺术价值较高的古代木雕艺术珍品。这些人物雕刻故事,教化寓意明显,折射出东坑村民追求崇文重教的心理。石桅杆,代表着科举功名,是荣誉、庄严和威武的一种标志,有彰显荣耀和激励后人的作用。如各地一样,东坑家族中倘若有人考取进士,除在祠堂大门或厅堂上高悬“进士及第”的匾额外,照例也要在祠堂或周围屋门前竖立石桅杆。过去,东坑村有大量的石桅杆,现多不知所终。

        清流东坑村重视文化教育,往往是家族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接续创办书院,勉励子孙读书,这几乎是东坑陈氏各房族的共同愿望。陈所闻家族几代人皆恪守祖训,其祖陈廷珍立遗嘱“分关授产又抽祭田外,抽学田20石”,他从尝田划出一部分作为学田,从学子收租,激励学子完成学业。赴考榜首学者还资10亩,从取得功名当年起三年内均为学田,再从尝田中划出3亩资助赴府、京考费用。他本人“训六子规范严饬”,以耕田和读书为本,创办家族学校、延师教子。当时,县、乡一些名流曾以“德行文章”匾额赞美她。他的儿子陈泰禧又抽置学田,建立“桂园书室”,为东坑村培养出不少人才。世人皆称东溪为清邑书香之地,笃行勤学者代不乏人,抑皆其祖父教育有方,故能绵远勿替。此后,陈所闻家族“仍代代抽学田”修建学校、资助贫困子弟读书。子孙中有陈遇春亲自在桂园书馆当老师,治学严谨,白天教授的课文,晚上必定要求学生诵读到鸡叫。《东溪族谱》称赞他治学“祖先庭训德行文章,延师教子身立名扬。维公志业推动州乡,师严道遵比户书香”。这是东坑村兴学重教的典型,也是回答小小东坑村为什么人才辈出、成为远近闻名书香之村的一个例证。此外,东坑《东溪陈氏族谱》中有不少关于劝子孙读书的家训:“呼儿早起勤耕种,训子迟眠好读书;绵世泽莫如树德,振家声还须读书;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且读书;孝悌传家绳祖武,读书继世翼孙谋;处世无多方唯有读书为上策,传家虽有计但能勤俭是良谋;教子以义方愚则耕贤则读,生财有大道勤于体俭于家。”这些悬于宗祠的楹联式家训,把读书至上、勤劳节俭摆在关键之处,对仗工整,训诫有力,使人为之叹服。

清茶发端静室,依松萝制之

        清流县地处闽西、九龙溪上游,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福建著名的茶区。清流茶叶起源,众说纷纭。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南方有8个小国参加盟会,其中包括濮国,当时濮国曾带去产于闽越的茶叶献给周武王。当然,其时茶叶或还不叫“茶”,而只是一种产于闽越山间的野枞,但此传闻却隐藏着建茶肇始于西周的信息,而清流当时还是建州蛮荒之地,故清茶起源或可追溯至此。

        然而,清流茶叶历史真正有文字可考的却是源起静室,据清康熙王士俊修纂的《清流县志》记载:“顺治初年,有江南僧至境,遍山种茶。依松萝制之,香味并妙,与闵茶无异”。松萝茶为历史名茶,创于明初,产于黄山市休宁县休歙边界黄山余脉的松萝山。松萝茶的采制技术,早在四五百年前已达到精湛娴熟的程度,它具有色绿、香高、味浓等特点,属绿茶类。闵茶,安徽省所产的上等茶。显然,“六七高缁”开创了清流茶叶广泛种植的先河。这批从江南来的僧人,于佛寺周围“遍山植茶”的行动,带动清流民间种植茶叶,并传播先进制茶工艺和饮茶文化。清道光乔有豫修纂的《清流县志·食货志》则称:“迄今玮埔、梓材、薯坑等乡间传其种。惟九龙峡中所产者,叶虽粗而味尤永,然亦叹可代卢仝之第七碗耳。”“卢仝之第七碗耳”出自唐代诗人卢仝《七碗茶诗》中:“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写出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被后人广为传颂。在民国林善庆修纂的《清流县志·物产志》中更进一步明确清茶:“种之山者为山茶,种之园者名园茶。山茶味厚,而园茶次之,视作手以为精粗。”清流收藏家杨剑斌先生收藏了一份关于嵩溪青溪人买卖茶园的契约,这份茶园交易合同是清嘉庆十九年(1815)一个叫熊元坤的人出卖茶园的文书,所指茶园即今之青溪村黄坊,是清流当时就已普遍大面种植茶叶的有力证明,也是研究清流茶叶种植历史的重要史料。如今,在青溪村仍可寻觅当年的“风雨亭”,当地人称之为“茶亭”的残迹,该亭在青溪黄坊路边,原为砖木结构,倾圮的青砖上面尚有文字依稀可辨。此外,还有随处可见的古茶树,甚至还有始建于明初供奉茶神杨伯公的“茶神庙”,这些都是青溪种茶历史悠久有力物证。迄今,清流茶园面积达3500公顷,为福建著名重点茶叶产区。茶叶加工产品多次入选“福建名茶”和“福建名牌农产品”,知名品牌有梦园、双秋、东方美人等,获得权威机构认证,产品远销欧美等地。

        总之,静室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静室文化是佛寺与书院融合物化的文化的真实表现,清流静室文化是一个时期独特的地方文化现象。静室文化对促进清流书院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天,我们从旧志检视清流静室文化的这段历史,并于历史的回顾中重视和传承书院文化的精华,仿佛还能听到那禅茶一味的书声朗朗,无不为其曾经顽强的生机而赞叹不已。静室文化是我们融合和重构地方文化、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丽乡村丁家塝村游记
露源村第一书记文化走亲桐山后金村文化礼堂
江西。15条自驾游路线,推荐给你
中国的三山和五岳,大美中国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五 学校志 《龙津书院课士田产记》观澜书院田租)
【邓氏倡议书】重建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坑(永安市地界)邓氏祖祠倡议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