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激荡四百年修订版(69)主少国疑(附音频)
点击此处,边看边听
王敦既灭,该以谁来坐镇荆州呢?几乎没有经过什么讨论,东晋朝野一致选择了陶侃。他不仅资历够,能力也够,更关键的是他之前就在荆州任职十几年,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
公元325年五月,东晋朝廷正式以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坐镇江陵。
得知陶侃重回荆州,荆州男女老少交相庆贺,可见实至名归。
陶侃确实是个治世能臣,在荆州时,他整日盘膝正襟危坐,对军府中众多事务检视督察,无所遗漏,没有一刻闲暇。
陶侃常常对下属道:“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阴,至于一般人,更应当珍惜,怎能只求优游卒岁、舒服自在?活着对时世毫无贡献,死后默默无闻,这是自暴自弃!”
当时,士人中流行樗(音同出)蒲(一种带赌博性质的游戏)和清谈,陶侃的参佐幕僚也不例外,还有人因此荒废政务。
陶侃命人没收了他们的酒具和樗蒲,全都投于江中,将吏们则加以鞭责,痛斥道:“樗蒲是放猪的奴仆们玩的!老庄崇尚浮华,并非先王之法,不切实用。君子应当威仪整肃,怎能放浪形骸以名士自居!”
有一次,陶侃出游,看见有人手持一把未成熟的稻子,问道:“你拿来干什么?”那人道:“走路时看到的,随手摘下来而已。”陶侃大怒:“你既不亲自劳作,为何要毁坏他人的稻子!”抓住他一顿鞭打。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陶侃的惩恶扬善下,荆州百姓辛勤耕作,家资不缺,人人丰足,重新恢复了元气,于国于民都是幸事。
七月初七,东晋朝廷又以尚书令郗鉴为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兖州刺史,镇守广陵。
广陵位于长江以北,之所以让郗鉴坐镇于此,是因为他既是士族出身,又是流民帅的代表,可以起到协调朝廷和流民帅关系的作用。
从这时起,郗鉴被正式授予东晋的股权,成为执行董事之一。
内有王导平衡南北,外有陶侃和郗鉴坐镇地方,司马绍本人也表现出了非凡的领导能力,眼看着东晋即将走上正轨迎来中兴。
然而,就在这节骨眼上,年仅二十五岁的司马绍忽然身患重病,随时可能一命呜呼,离平定王敦之乱才过去了一年。
对此,我能说什么呢?我只能说一句既愚昧又迷信的话,司马氏作恶太多,连老天都不肯让他兴旺,有点苗头就给你掐了。
不仅要掐了这点苗头,老天还刮了一股妖风,让东晋陷入和西晋一模一样的魔咒,那就是外戚争权。
司马绍掌权后,朝中有两股势力,一是以右卫将军虞胤和左卫将军南顿王司马宗为首的禁军,二是以王导和庾亮为首的外臣。
虞胤是司马睿的小舅子,庾亮是司马绍的大舅哥,两代外戚。司马宗是司马亮第四子,宗室的代表人物。
这天夜里,庾亮入宫奏事,向司马宗求取宫门钥匙,司马宗不仅不给,还斥责道:“宫里难道是你家吗?”平日里早就看司马宗不顺眼的庾亮,对他更加不满。
司马绍病重后,不想见人,群臣难得一见。庾亮疑心司马宗、虞胤以及司马羕等人有异谋,强行闯宫跑到司马绍病榻前痛哭流涕,痛斥司马羕和司马宗等人谋议废黜大臣,自请辅佐朝政,废黜司马羕和司马宗等人,司马绍没有同意。
司马绍当然不会同意,你口口声声说要避免八王之乱,但谁知道你不是另一个杨骏呢?既要防着宗室,又要防着外戚,司马绍太难了。
闰八月十九,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司马绍将太宰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阳尹温峤等召至宫中,让他们接受遗诏辅佐太子,轮番入殿当值宿卫。
接着,又授予卞壸为右将军、庾亮为中书令,和陆晔一起领尚书事。这个陆晔是陆逊的侄孙,江东士族的代表人物。
从这个名单可以看出,司马绍还是颇有大局观的,没有让虞胤和司马宗参与辅政,却也没有让庾亮一家独大,互相牵制。
闰八月二十五,司马绍驾崩。第二天,年仅四岁的皇太子司马衍继承帝位,是为晋成帝。
司马绍既能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平定王敦之乱,又能在战后协调各方势力,充分说明他是个合格甚至优秀的皇帝。如果上天多给他三十年时间,东晋说不定真的能迎来中兴,他的死实在太可惜了。
司马衍登基那天,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群臣向司马衍进献玉玺时,发现唯独少了王导。一问得知,王导因病告假。
新帝登基都要请假?你是病得喘不上来气吗?生性刚正的卞壸忍无可忍,在朝堂上正色道:“王公还有大臣的样子吗?大行在殡,嗣皇未立,岂是人臣辞疾之时也!”王导听说后,这才抱病前来。
登基典礼完成后,司马绍的皇后,也就是庾亮的妹妹庾氏被尊为皇太后。随后,群臣以皇帝年幼为由,奏请让庾太后临朝称制。
庾太后名为庾文君,比司马绍大两岁,时年二十八岁。庾文君性情仁和,姿容淑美,司马睿正是看中她这一点才为司马绍聘之。
一开始,庾太后并不想临朝称制,但架不住群臣的反复奏请,再加上司马衍实在太小,只能勉为其难的站上前台。
九月十一,庾太后临朝称制后,立即以王导录尚书事,和中书令庾亮、尚书令卞壸辅佐朝政。由此可见,庾太后还是颇有大局观的。
三人之中,王导既是开国功臣,又是前朝宰相,东晋想要维持运转,不可能绕开他。庾亮是皇帝的舅舅,太后的哥哥,当然有资格辅政。
卞壸是个直肠子,也是清流领袖,主要是用来平衡王导和庾亮的。
不过,由于庾亮和庾太后的特殊关系,朝廷大事基本都由他说了算,这让王导心里很不爽,以消极怠工表示抗议。
这一天,王导以有病为由不肯上朝,却私下送别郗鉴。王敦死后,王导需要寻求外援,和握有一定兵权却朝中无人的郗鉴一拍即合。
卞壶听说后,弹劾道:“王导破坏朝法以遂私欲,丧失了大臣的操守,请免除他的官职。”弹劾虽没有成功,朝臣却也因此害怕卞壸。
卞壶为人俭朴廉洁,对事情的裁断贴切、直率,性格方正,崇尚实干,不肯随随便便迎合潮流,受到名士们的贬责。
当时,世家贵族子弟大多仰慕王澄、谢鲲的为人,放荡不羁,卞壶曾在朝中严厉斥责道:“违背礼义、有伤教化,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本朝中途倾覆,实在是由此而起。”想要治他们的罪,但王导和庾亮自己也是名士出身,怎么可能治其他名士的罪,坚决反对。
公元326年六月初五,平定王敦之乱时立下大功的徐州刺史刘遐病逝。六月十五,东晋朝廷以车骑大将军郗鉴兼领徐州刺史,以征虏将军郭默为北中郎将、监淮北诸军事,统领刘遐的部曲。
刘遐是北方流民帅的代表人物,东晋朝廷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借机将他的势力拆分,此举引起了刘遐部曲的不满。
当时,刘遐之子刘肇年龄尚幼,刘遐的妹夫田防及刘遐的旧将史迭等人不愿归属郭默,推举刘肇承袭刘遐旧位,准备反叛。
刘遐的妻子是邵续的女儿,骁勇果敢,颇有父亲遗风。刘遐曾经被后赵围困,邵氏一人带领数骑,从万众之中把刘遐救出来。
和父亲一样,邵氏也对东晋忠心耿耿,极力反对他们这么做,屡劝不听。恰好临淮太守刘矫知晓了田防等人的图谋,暗中偷袭,邵氏便暗中点火,把铠甲兵仗全都烧光,所以田防等人很快失败。
最终,念在邵氏的忠诚上,司马衍下诏以刘肇承袭刘遐的爵位,算是保全了刘遐的宗族。
刘遐的势力得到了完美处理,另一个流民帅苏峻就没那么好说话了。
王导辅佐朝政时,以宽和颇得人心,而到了庾亮独揽大权时,依法断事,两相比较之下,显得异常严厉,很多人对他心怀不满。
如果说朝廷内部有不和谐的声音,还不至于捅出大篓子,毕竟都只能拿嘴嚷嚷几句,手段强硬一点,还可以起到整肃朝纲的作用。
但在地方上,庾亮的这一套就行不通了,毕竟东晋的刀把子还握在地方军阀手里,比如豫州刺史祖约和历阳内史苏峻。
祖约自认名望不比郗鉴和卞壸差,却没能参与顾命,也没有得到开府的尊荣,心里很不爽。
等到司马绍驾崩时,遗诏中提拔、褒奖了一大批人,又没有祖约和陶侃的份儿,两人都疑心是庾亮擅自删除了。
苏峻因平叛有功,威望日增,手下精兵达到万余人。手中有兵,心就野了,他开始招纳亡命之徒,不将朝廷放在眼里。
不仅私自扩编武装,苏峻还经常向朝廷索要生活物资,陆运、水运络绎不绝,稍不如意,就肆无忌惮地斥骂。
庾亮既怀疑苏峻、祖约的忠诚,又惧怕陶侃的深得人心,便任命温峤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镇守武昌,尚书仆射王舒为会稽内史,大修石头城,防备他们作乱。
总而言之,司马绍死后,东晋主少国疑,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朝廷对他们不放心,他们对朝廷也无敬畏之心,互相提防,就连陶侃这样的贤良之臣都对朝廷心怀不满,其他人可想而知了。
对于这种局面,有识之士心知肚明,比如新任丹阳尹阮孚,私下里对人道:“江东朝廷创业尚浅,君主年幼,时世艰难,庾亮年轻,德行和信誉却未能使人信服,在我看来,祸乱将要发生了。”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阮孚既然预见到了危险,又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那就避而远之吧。于是,他自请出任广州刺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野史乱弹]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14
大动荡,再次从幼主登基开始│696五胡十六国
【读通鉴】27 苏峻之乱(一):国舅爷庾亮一纸调令,邵陵公苏峻打算造反
五胡乱华系列九:庾氏当权之一:晋成帝即位与庾亮专权
中華歷史名人全錄:中华历史十大权臣 --- 宦海风云(一)
庾亮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