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权威解读】教你认识一个真实的小麦茎基腐病

本文帮您全面了解小麦茎基腐病


自开春返青以来,今年的小麦可谓多灾多难,低温、晚霜、大风、冰雹、连续阴雨,等等,几乎春夏能发生的坏天气,都让这一季小麦赶上了。可屋漏偏逢连夜雨,人们陆续发现麦田里黄苗、死苗增多,进入灌浆期,又开始出现了白穗。仔细观察,人们发现,今年出现的小麦死苗、白穗症状,似乎和往年的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造成的死苗、白穗有所不同。植保专家告诉我们,今年的表现零星白穗的小麦不是纹枯病、也不是全蚀病,而是被称为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害。专家还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全新的病害,而是我们植保战线上的一个老对手了。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专家的讲述,来全面地认识一下这种被称为“老对手”的小麦病害。
图为:杨文香教授(左)在田间和小麦产业体系团队成员调查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情况
出场专家:
杨文香
河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教授
河北省农业产业体系小麦产业创新团队绿色防控岗位专家
一、今年的小麦白穗严重,小麦茎基腐病是罪魁祸首
图片1

今年4月底至5月,我省冬小麦陆续出现了植株枯死、白穗现象,多表现为抽棵死(一株小麦整株枯死,或一株小麦主茎和分蘖中仅有 1 个枯死)(图片1.2.),极个别表现为点状或片状死,且在地头处较多。今年的小麦不仅出现大量白穗,而且出现白穗比往年要早,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罪魁祸首是小麦得了镰刀孢茎基腐病,同时小麦镰孢茎基腐病与根腐梨孺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引起的小麦普通根腐病在同一田块混合发生,也可以在同一株上混合发生。各种致病镰刀菌存活在植物病残体中,其中黄色镰孢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病残体中的镰刀菌在土壤表面萌发侵染小麦分蘖茎或主茎,随着小麦的生长扩展至小麦的茎基部。目前的秸秆还田和玉米连作制度均利于病原基数的不断增大,因此病害呈逐年上升趋势。加上去冬的干旱、今春的倒春寒、农事操作不当以及秸秆还田带来的菌量的积累,所以危害加重。

图片2
二、小麦茎基腐病是一个怎样的病害?

小麦镰孢茎基腐病是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小麦主要生产国均有发生。我国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就发现大面积发生茎褐腐病,当地农民称之为“酱油秆病”,后来陈厚德等有对该病的病原、发病特征进行研究,定名为小麦茎基褐腐病。

自2012年河南农业大学李洪连课题组对引起河南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进行研究以来,对该病害有了更多的认知并得到相关部门的逐步的重视。目前,该病害已经遍布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等黄淮海麦区各省。一些地方发生严重,有的近乎绝收。

1.病原菌

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种类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假禾谷镰孢( Fusarium psedograminearum)、禾谷镰孢(F. graminearum)、黄色镰孢( F. culmorum)、燕麦镶孢( F. avenaceum)等,以假禾谷镰孢为优势病原菌。但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研究结果。向向等(2014)报道,我国冬小麦主产省小麦茎孢菌基腐的主要病原种类是禾谷孢菌复合种,包括亚洲镰刀孢 F. asiaticumF. graminearum),另外还有少数F. acuminatumF. pseudograminearunF. avenaceum。赵琴等(2017)报道,亚洲镰孢菌( F. asiaticum)是我国部分冬小麦产区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但河南农业大学近年研究发现,河南、河北、山西及山东等地区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以假禾谷镰孢为优势种,而安徽、江苏等地以禾谷镰孢复合种为主。可见,不同麦区引起该病害的病原存在差异。

病原菌通常从小麦植株根部、茎基部侵入,与不同田块土壤中病原菌的分布情况有直接关系。在免耕田块,病原菌多存在于土表或地面,以茎基部及以下位置为侵染点;在小麦植株残体密集地块,病原菌主要从根茎部入侵。

2.典型症状

典型的症状有3 种:

(1)死苗、烂种。此情况多发于种子萌发前受到病原菌侵染,而导致苗期枯萎,茎基部叶鞘、茎秆变成褐色,也表现为小麦根部出现腐烂。

(2)茎基部变褐色。该类情况多发于小麦生长期,茎基部 1~2 个茎节出现褐变,严重时延伸至第 6 茎节,但不会影响到穗部。在雨水潮湿条件下,茎节处可见红色或白色霉层(图片2abc)。

图片2a

图片2b

图片2c
(3)白穗。受害麦田多出现零星的单株麦子死亡的白穗现象(图片1.2)。

基腐病从小麦分蘖期到成熟期均有可能发生。最早出现在11 月中下旬,地面以上叶面发黄,茎基部出现褐变;初春返青期小麦生长加快,抗寒力下降,此时诱发茎基腐病发生;4 月下旬至 5 月上中旬,气温上升,加之降雨影响,为茎基腐病多发期;小麦生长后期,因田间小麦植株密度大,温湿度高,加剧茎基腐病的危害。

3.发病条件

(1)连年秸秆直接还田但没有采取深耕措施的麦田发病概率大,病株率高,采用机械深耕技术且耙细、耙匀、无明暗坷垃、上松下实的麦田发病概率小。

(2)播种早、播量大、播种特别深的麦田发病概率大,病株率高;同一区域,种子采用包衣技术的麦田病株率相对较低,发病程度也较低;采用土壤药剂处理的麦田发病概率低。

(3)播种时水分不足、整个春季没有浇过水或只在返青期浇过一次水的,土壤墒情不足、水肥供应不足的麦田发病概率大,病株率高,死穗现象出现早;同一区域,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等防治效果较差和植株长势弱、麦株苗脚不利落、病害严重的麦田,茎基腐病病株率相对较高。

(4)小麦品种不同,对茎基腐病抗性有较大差异。

(5)气象因素表现为旱(秋旱、春旱)、冷(冷的早,冷的时间长)、秋冬寡照、春季阶段性温度变化剧烈等,对小麦生长不利,利于病害侵染、传播。如今年秋天湿度大,冬天干旱,春天干旱,没有镇压的,春天倒春寒均利于该病的发生。小麦整个生长季节内,田间小气候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天气干旱但浇水次数多或一次浇水量过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在孕穗—抽穗—扬花期,降雨次数多但降雨量极小,仅能增加表土层土壤水分或田间湿度,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小麦前期长势好但中后期因肥水不足等各种原因造成长势衰弱的麦田发病重;冬前麦苗长势弱且在越冬期、返青期甚至拔节孕穗期遭受冻害且较严重的麦田发病重;管理粗放,水肥跟不上,或水肥虽到位但其他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或不彻底的麦田发病重;冻害、干旱现象严重的麦田发病重。

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也能造成白穗
小麦茎基腐病跟这些病是一回事吗?

可以肯定,虽然都导致小麦白穗,但小麦茎基腐病和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都不是一回事。

确实,在小麦上有多种根部病害也会造成白穗,如纹枯病、全蚀病、普通根腐病。首先引起这些病害的病原不同,广义上来讲引起茎基腐病的主要病原属于镰刀菌(往往每层是粉红色的),全蚀为顶囊壳属(漆黑),纹枯病菌为丝核菌(白色霉层,有菌核)。普通根腐病的病原为平脐孺孢,病菌为黑色。第二,从症状上看,茎基腐病危害后茎秆像酱油泡过(图片2a),纹枯病菌危害后在叶鞘上会形成云纹状的斑纹,茎秆上出现眼斑(图片3);全蚀病往往在地里点片发生,植株生长势下降,病植株有黑脚特征(图片4),根腐病幼苗受侵,芽鞘和根部变褐甚至腐烂;严重时,幼芽不能出土而枯死;在分蘖期,根茎部产生褐斑,叶鞘发生褐色腐烂,严重时也可引起幼苗死亡。成株期在叶片或叶鞘上,最初产生黑褐色梭形病斑,以后扩大变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中央灰白色至淡褐色,边缘不明显(图片5)。在空气湿润和多雨期间,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用手容易抹掉。

图3 小麦纹枯病云纹斑和眼斑

图4 小麦全蚀病黑脚症状

那么怎鉴定是那种病引起的白穗呢?从外观看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即拔一根白穗的小麦即可鉴定出来是哪种根部病害造成的。

首先,小麦茎基腐病:拔的时候感觉非常省劲,而且拔起来时大多不会带根,而多是从茎秆基部断掉,这是判断茎基腐病的关键之一;另外,茎秆基部呈黑褐色表现,像酱油泡过的,细看茎节处有可见红色或白色)霉层(图片5)。

图5 小麦根腐病不同部位的症状(引自网络)

若是小麦全蚀病,一般能够连根拔起,茎秆完好,但根部一二节间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即“黑油漆”状。所以,人们将其也称之为“黑脚病”。另外,小麦发生全蚀病的田间表现为一片一片的,也就是说它往往造成成片的白穗,不是单茎零散分布!(图片6)

图6 全蚀病在田间成片出现

而小麦纹枯病出现的白穗也能连根拔起或严重时从茎秆病斑部断裂,但看基部1-2节与其他病害明显不同,它有的是有云纹状斑(图3),更通俗地说像小孩尿床的花斑,斑的大小或与黄豆粒相差不多或更大些,边缘呈褐色。严重时,茎秆呈斑状花杆,危害叶鞘后危害茎秆,在茎秆上形成灰白色的眼状病斑(俗称眼斑)(图3)。该病害的英文名称就叫做wheat sharp eyespot。

小麦根腐病的病穗开始发病时有水浸状斑,后变褐色或“白穗”。病株易拔起,但不见根系腐烂,却感觉根系“很糟”(不结实,这是关键!);根部受害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斑多为条斑状(条斑也关键!)。另外叶片也有不大的病斑,这样根腐病区别上述三种病害的“证据”就多了(图5)。

小麦茎基腐病跟玉米上茎基腐病,也是两回事

说起茎基腐,大家一定会想起玉米上的一种病——茎基腐。但这是不同的病害,病原相差很大。玉米上的茎基腐可以由细菌(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卵菌(腐霉菌)、真菌(镰刀菌(F. moniliforme)、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炭腐菌(Macrophomina phasecolina))引起,与引起小麦茎基腐的病原完全不同。属于不同的病害。

小麦茎基腐病应科学防控

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首先考虑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鉴定发现品种华育198,开麦18,百农207,平安8号,偃展410,兰考198,许科718,泛麦8号,豫麦1号,周麦24,周麦26,周麦27,豫麦201,济麦22,郑麦9023表现中抗。对于河北培育的小麦的抗病性上没做相应的抗病性鉴定。

(2)轮作倒茬。和蔬菜、豆类等双子作物进行轮作倒茬,一般 2 ~ 3 年。

(3)精细整地。深耕细耙,足墒打畦,提高整地质量,达到“深、净、细、实、平、足”的标准,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耕作层。

(4)科学施肥。要注意合理搭配,注重有机肥和化肥合理配合,所用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大量元素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合理配合,特别注意补充一定量的锌肥;底肥和追肥合理分配;土壤施肥和叶面追肥有机结合;分层施肥,特别是磷肥,确保耕层内肥料均匀。施肥量根据产量水平、地力水平、小麦需肥量等实际情况而确定。

(5)适期、适量播种。根据土壤质地、气候条件、品种特性、整地质量、肥水条件等适时播种,适量下种。采用机械播种,均匀下种,种子入土深浅一致,播深以3~5 厘米为宜。

(6)适时浇水。根据小麦需水规律及生育进程,及时补充土壤水分,使小麦能够顺利出苗,健壮生长。

(7)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将零星发病植株拔除带离农田,集中销毁;发病植株较多的麦田,秸秆不直接还田,经过腹还田或堆沤还田,从而减少土壤中的菌源数量。

第二 进行化学防治

可以采用3%苯醚甲环唑、25克/升咯菌腈或 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也可以对发病严重的地块,在整地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土壤,消灭土壤中病菌。

在小麦生长期,做好冬前病害防治,小麦返青期、拔节期选择药剂防治 1~2次,每亩以50% 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 0.6公斤,或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3公斤、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 300~450毫升,进行混施,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在生生长季节注意喷药防治纹枯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抽穗扬花期,喷药补治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杀菌剂可选用戊唑醇,或烯唑醇,戊唑醇.咪酰胺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氰烯菌酯等。

小麦茎基腐病是不是传说中的新“癌症”?

近来,伴随小麦茎基腐病在各地不断被发现,网络上不断出现一个说法,说“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上的新癌症”。别人怎么说,我们且不去管。但总的来看,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规律、条件、危害等情况来看,小麦茎基腐病是非常难防控的一类病害,因此这么说并不过分。但凡事不是绝对的,如果生产上,从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两个方面把工作做到位,有条件的还可以做做生物防控,小麦茎基腐病并不像传言的那么可怕。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策略,小麦茎基腐病是可防可控的。

出处:河北农民报

编辑:董志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育种家有话说 | 小麦白穗一拔五知道
三种小麦白穗病的区分与防治
小麦白穗(干穗死穗)的病害原因与防治
图解小麦主要的土传病害!
小麦“枯白穗”:五种病害,“拔下一根”全知道啦!
麦田这些管理,比追肥还重要,小麦返青后就要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