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安东尼奥尼《放大》的三个方向

星期五言:安东尼奥尼电影《放大》的表现手法是晦涩的,叙事结构是反故事的,因此对其解读我认为是必要的。而要解读一部电影,首先我们要找到电影的逻辑,或者说找到电影的某种拍摄规律,从而顺着这种逻辑与规律反向推演导演意图。注意:这种逻辑规律可以是结构上的,可以是表演台词上的,可以是导演拍摄手法上的,也可以是看者自己想当然的……这都无所谓,只要它能让我们有个入脚点和方向就好。另外最终解读出来的结果是否和导演拍摄动机相符也无所谓——相符无疑锻炼出了自己的解构能力,不相符但通过看电影得出了一套自己的观点逻辑那又是一种再创造,双向都受益。

本文重在借此片为大家提供一些个人的解读方向(而非答案)。这种解读方向掌握多了,那就会运用到其它电影中,形成自己的观影经验。废话少说,来看《放大》——

文:太虚宫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一、抓住故事线上“寻找”这个概念

即便是“反故事”、“反类型”电影,它也会有一个“类情节”的线,它能支撑电影不断线。只不过这条线可能是假象或参照物而已。我们姑且先来看看《放大》里有没有这种“类情节”的东西。

关于这点本人有个巧办法:看有没有剧情中反复出现两到三次以上的字眼或情节。根据这个,我发现了电影中“寻找”的概念。

大家发现了吗,电影开端,打男主人公从“救济院”出来,鬼鬼祟祟地上了自己的豪华轿车,掏出牛皮纸袋里的照相机,我们就能感觉他似乎在“寻找”着什么东西;

之后,男主回到家中摄影棚,做了一系列无聊的拍摄工作后,又驾车去了那家古董店,注意在古董店的这场戏里,导演正式通过角色台词提出了“寻找”这一概念,只不过我们看到男主在那乱扒拉一通,不知要找什么而已;

接下来,在古董店老板没回来的档口,男主无所事事地跑到店外花园闲逛起来,偶然他发现了那对像是在偷情的男女,进而偷拍起来。这里演员看似没有动机,但导演在观众心理上再次植入了一种类似悬疑片的“寻找”概念;

回到古董店,女老板回来了,本来照逻辑应该是两人洽谈业务的,可女老板却跟买者说起了自己受够了这些古董,要卖了去尼泊尔,去摩洛哥(显然她在寻找一个地方)……这些对话情节看似荒诞,可还是在强化一个概念:寻找!

大家如果顺着这条线和这个概念找下去,会发现之后一系列事情几乎全是扣着“寻找”这一主题演绎的,比如那个被偷拍的女人追着男主要找回胶卷底片;比如男主从拍摄照片里发现了一桩谋杀(电影自此看似进入了侦破类型片轨迹,似乎寻找也有了方向);再比如男主在公园发现尸体后试图找朋友帮忙求助……

好啦,“寻找”的概念清晰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寻找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了!

这是所有侦破、悬疑、惊悚、犯罪类型片抓住观众的手段所在,或者说一切这类类型片都是在跟观众玩儿“抖包袱”的游戏。而包袱通常要抖到电影结束才能揭晓答案,因此,在答案揭晓之前,一切线索都是坑,是陷阱!

那么安东尼奥尼的这部《放大》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再次提醒大家:《放大》是“反故事”、“反类型”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一味纠结于“寻找的结果”,那势必会陷入某种荒诞的类似于卡夫卡《城堡》式的怪圈。

注意,不光是本人在提醒大家这点,导演也在处处提醒大家这点!从哪里找?很简单,就从刚才说的那一系列“寻找情节”里找。我们举几个例子:

*当古董店女老板说受够古董要去尼泊尔时,男主直接回复她:尼泊尔全是古董;

*当男主在摄影棚打印出那些照片,发现可能存在谋杀案时,外面的门忽然砰砰响起。这看似悬疑标配情节,但接下来发现的一幕完全匪夷所思——两个女孩不请自进,三人在摄影棚里瞎嬉闹了一通,完全背离了“悬疑侦破”线;

当男主发现公园里的尸体,试图找朋友求助时,隔壁的画家却和女友在做爱,那个出版商竟在会所里吸大麻,神志不清,对谋杀案毫无兴致。

大家看出来了吗:每每人物主体对“寻找”认真对待的时候,总有个荒诞事儿或结果与之相对,迎头一棒。换句话说,从故事和类型的角度,导演干脆就是从头到尾在反它,在提示你寻找的虚无性与荒诞性。

这种对立并行从头至尾贯穿全片,从而形成了某个主题,至于主题是什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它就是那个“寻找的结果”,也是导演用来“反故事的那个工具”,同时还是电影结尾男主人公“弯身捡的那个东西”,自不多说。

二、抓住“24小时”和“主观视角”的概念

如果只抓住了故事情节上“寻找”的这一个方向,这部《放大》还够不上“现实批判”,那么,安东尼奥尼的这部电影对现实和社会的批判性体现在哪?这又引申出了另一个解读方向——时间段

细心的观众看过电影后会发现,这部时长111分钟的电影刚好演了24小时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又是围绕谁发生的呢?很简单,就是那个主角摄影师。换句话说:我们跟随男主摄影师的视角过了一天一夜。再换句话说:导演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浓缩到了24小时内,汇聚到了男主角一个人身上

那么,我们跟随男主人公在这一天一夜看到了什么?从故事的角度你可以说我们看到了他的工作对象,看到了他的邻居朋友,看到他在酒吧、会所碰到的一系列陌生人。可从戏剧的角度,我们实则看到了一整个社会层面,这其中包括中产摄影师、发行商,包括艺术家、摇滚乐队,还包括无业青年、摇滚青年、时尚青年与嬉皮士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展现的人物和事务构成了一个社会的面,因此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与象征性。

注意:一个视角,一个时间段,N个展现的人物和事件,形成了此片纵向上的结构(相对于横向故事线上的结构)。围绕这个纵向结构,又延伸出了此片的另一个主题层面,那便是“现实批判”。我们且看安东尼奥尼是怎样在这个框架下进行现实批判的——

*摄影师看似混迹贫民救济院试图拍摄底层人物照片,可出了门回了家,立马将自己的衣服全身脱下扔进垃圾桶——艺术家的伪善。

*摄影师在画家家中谈论画作,以及摄影师与发行商在西餐厅谈论自由——艺术作品的无用性与伪善。

*酒吧摇滚乐队演出,砸琴,观众疯狂抢被砸断的吉他琴颈(注意前后反差),以及摄影师抢到琴颈走出酒吧后,发现琴颈毫无用处,将之随手扔到大街上。——年轻人的标新立异、形式化对现实的无意义性



*末尾摄影师在上流沙龙会所偶遇女模特,问其不是去巴黎了吗,对方答我不就在巴黎了吗(嗑药后神志不清)——文艺、文化圈的没落与空虚

……

诸如此类的讽刺与批判在电影中比比皆是,它们紧密地依附在“24小时”与“主观视角”所形成的大框架下,因此说其松散有失偏颇。

三、抓住“时代背景”与“过场戏”

《放大》电影横向的故事情节线也好,纵向的人设与时间框架也罢,它们因在一个特殊时代与特殊环境下而鲜活起来。这个环境便是英国伦敦(城市中),这个时代便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没错,正是那个反越战激烈,嬉皮文化盛行,华丽金属党标新立异的时代。

这些时代元素或符号只能从画外找吗?不见得,只要你看电影够仔细,能留意到那些“过场戏”或“下脚料”便不难找到这些时代的影子,比如说那些广告牌子,比如说街头示威游行的人举的牌子,再比如说墙上的涂鸦……这些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表现风格,在此不展开叙述。

带着这种背景的认知,电影里的一些人物行为便会迎刃而解,比如说男主发现谋杀后为什么不报警,比如说为什么男主这种摄影师这么抢手,再比如说那些中产艺术家怎么那么热衷于“嗑药”……

嗯,我想写到这里解读此类电影的三个方向已经很清晰了。当然,方向不止于这几个,而且因人而异,还是那句话:这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我们在观影后能找到一个解读电影的突破口,并就此深入挖掘下去。哪怕是错路与死路,但这个过程便也体现出电影的价值了。


▼▼▼ 相关文章链接:

 经典 | 安东尼奥尼三部曲:寻找《蚀》的真正主角

 经典赏析 | 安东尼奥尼三部曲之:《奇遇》的伟大之处

 《扎布里斯基角》:一个意大利人眼中的“嬉皮文化”

 谈安东尼奥尼的《中国》

 从“新现实主义电影”到意大利百年历史的狂想
 费里尼电影导航及导演其人二三事
如果你觉得与主流格格不入
如果你渴求真理
关注我们
▼▼▼
▲▲▲
所有文字均为本公众号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速8”频上网站头条,原因竟然是。。。
分享6部R级女性犯罪电影,尺度不输《汉尼拔》
人看到的天花板不能太低,要不容易跳起来把自己磕傻了—《Hello 树先生》
部部经典的电影
和女生初次约会,还是别看电影了吧
【禁欲系男主】怎么写❓情节自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