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火山挚恋》与《梦的背后》两部纪录片的本质差异在哪
文:不太虚编辑:Mr.Friday图片:网络星期五言:我把纪录片分为两类,一类是“电影化的纪录片”,一类是“资料化的纪录片”。对于前者,“摄影机现场记录”这种形式更像是一种手段,电影化的叙述以及主题观点表达才是创作者背后真正的目的。因此,它是一种“现实”退而求其次的再创作。(只不过这种再创作会用到大量摆拍以及影像资料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记录片拍的跟电影大片一样好看的原因所在。(不知这话对“纪录片”来讲有没有点讽刺感:)
▲《火山挚恋》国内版电影海报后者则不然 ,它的首要目的是将发生的事记录下来,非但记录,还要尽可能的 “去电影化”记录。只有这样,“资料化的纪录片”才会具备资料参考性。在这个过程里,任何修饰与主观表达都会多少干扰到成片目的。★我们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什么是“电影化”:那正是通过剪辑、蒙太奇、戏剧光、表演……包括新闻片用到的摆拍、打光等等这些电影语言上的东西来进行再创作的过程。
▲《梦的背后》日版电影海报回到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两部纪录片《火山挚恋》与《梦的背后》。从内容角度,二者没有任何可比性及关联性(一个跟科学家科考相关,一个跟导演剧组拍片相关)。之所以把它俩搁到一起,除本号想蹭点热度的私心外,剩下的便是其成片理念上的原则性差异了——显然,前者属开篇所谓的电影化纪录片,后者属资料化纪录片。两部片子的性质决定了其制作方式、拍摄理念、逻辑动线大相径庭。带着这一认识我们再分别来看——*你若以为《火山挚恋》这类纪录片等同于“现实记录”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它是精心策划、重组、构思、立意下出来的一部准电影故事片;它是“挚恋”这一主题先行的;它的影像素材在组合过程中几乎都被进行了“电影语言”上的处理,包括剪辑、蒙太奇、原声配乐及画外音引导、摆拍甚至镜头下的表演……来看一组镜头:▼从电波图到螺旋桨的剪切;
▼从冰雪踏行中引出主角和主题;
▼再到故事下的悲剧式渲染;
所有这一切电影手法的应用让这部纪录片看上去即不缺乏真实感,又充满了戏剧张力。这便是电影化的思维方式。纵观西方近几十年来电影节体系下诞生的纪录片,从《美国工厂》到《徒手攀岩》,从《华氏911》到《马龙对我说》,哪个纪录片不是“电影化思维”,那个纪录片不在追求电影化的质感,哪个纪录片不是充满了故事片的诱惑。当然这只是创作者的观念问题,不存在好坏对错,如果你奔着历史还原性以及资料性去看,那么这些电影化的纪录片甚至连某些类型片的参考价值都不如,但你若奔着欣赏电影艺术,或许它的“讲故事”手法能让你学到不少东西。***
我们说在这种情况下出来的纪录片是具备现实偶然性的,是现实主义的,是具有学术参考价值的,尤其是对电影从业者乃至电影史、电影理论方向的研究者。你可以从中看到一部电影在作为项目运作时所涉及到的环节与流程;你可以看到导演在作为项目总策划下所扮演的多元职能;你当然还能从中思考到电影制作者与电影作品的关系;甚至,你还能通过这部片子了解到一些导演、演员、摄影师人格上的东西……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这全赖于镜头记录下的人或事件没有过多的受到摄像机的干扰,即便片中出现了数次镜头采访,但那只起到了辅助总结以及节奏缓冲之用,属次要位置。主要位置还是记录剧组各部门在忙的事情,即电影制作本身。
《梦的背后》正如五十多年前的那部纪录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摄影机在此起到的更多的是记录而非创造。(相反前几年的那部《灵魂乐之夏》则更像一部“主题故事片”)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V.S.《灵魂乐之夏》我们再来对《火山挚恋》与《梦的背后》两部纪录片做本质性对比总结:相对于《火山挚恋》导演的创造性,《梦的背后》导演更像记录员。可别小看这个记录员,单是让被记录者(或事件)不受摄像机乃至后期其它电影语言的干扰这一点就很难做到了。当然导演马英力完全可以在事后加入更多的剪辑、画外阐述、补镜以便让这部纪录片显得更好看,更有观点性甚至更煽情。但要知道,那同时也就破坏了纪录片的资料参考价值。
▲《梦的背后》电影剧照
说到底这还是拍摄者的理念问题。通过对《火山挚恋》这类纪录片的观摩,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电影语言和手法上的东西,而《梦的背后》则能帮我们更好的了解“电影是什么”以及“电影制作者是些干什么的人”这些个问题。它们对我们学习电影的意义都非同小可。而对其进行“电影批评”又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类纪录片各自的只能范畴及优劣势。作为观众,错位鉴片(指的是把电影化的纪录片当资料看,把记录式的纪录片当故事看)的伤害无疑很大!我们需要对此有一定的甄别和区分能力。补充一句,两部纪录片的内容自然也都引人入胜,只不过这些东西已经有很多人写了,比如说火山之美,比如说《风雨云》拍摄之艰辛之类,故在此不多赘述。***★ 最后列出个对比片单,以便大家通过观影来区分两类纪录片(或是纪录片的两类职能):▼「电影化的纪录片」《华氏911》(2004)、《美国工厂》(2019)、《寻找小糖人》(2012)
▼「资料化的纪录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1970)、《中国》(安东尼奥尼,1972)、《从毛泽东到莫扎特》(默里·勒纳,1981)《寻找小津》(维姆·文德斯,1985)▼▼▼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颠覆你世界观的10+2部纪录片
 「推荐」10部“伪纪录片”推荐
 上帝跟佛祖打架,萌生了这部《美国工厂》
 谈谈《兰心大剧院》的“混乱”拍摄
如果你觉得与主流格格不入如果你渴求真理关注我们▼▼▼▲▲▲所有文字均为本公众号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故事片老电影发财的梦
四十五年前1976年,元旦上映了哪些新片?有《决裂》《金光大道》
夏梦电影集--香港故事片《新婚第一夜》 1956年
郝跃骏:影视人类学在欧洲的发展及思考---兼谈欧美纪录片的类型问题(二)
伪 纪 录 片,成 为 最 恐 怖 鬼 片 ?
刘绪源:《我们诞生在中国》与动物小说|观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