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建"八闽茶韵"丛书之《坦洋工夫》出版导读

百年沧桑史,“红茶之都”情

“八闽茶韵”丛书之《坦洋工夫》出版导读

作者:韩音

“八闽茶韵”是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编的一套丛书,2019年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梁建勇在“丛书”序言写道:“千百年来,福建的茶叶、茶人、茶艺、茶风、茶具、茶俗,积淀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当前,福建正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八闽茶韵’丛书的出版正当其时。丛书共12册,涵盖了福建茶叶的主要品类,引用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展示了闽茶的制作技艺、品鉴要领、典故传说和历史文化,记载了闽茶走向世界、沟通中外的千年佳话。”

由宁德市民族中学退休教师李健民编著的《坦洋工夫》是“八闽茶韵”丛书之一,全书分为八章,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成果,深入系统地讲述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白云山下的茗山秀水”,写福安市的地理环境和简要茶史。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地理中心,占据了闽东第一大河长溪的主要部分和出海口。福安的自然条件很适合茶树的生长,近代以长溪干流和几条重要支流为中心的内河运输十分发达,为茶业工贸提供了优越的物流条件。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福安有确切年代可考的茶史至迟从隋朝大业年间开始,迄今1400多年。此后直到晚清,福安茶史和闽茶历史同步,一脉相承,从未间断。19世纪50年代(清咸丰年间)坦洋茶人开始产制红茶,使福安与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最早的互动。在坦洋工夫的带动下,福安成为闽省茶业科研和茶学教育的中心,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对近现代中国的茶业发生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安茶业在历史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改革开放使福安茶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成为“中国茶叶之乡”和“中国红茶之都”。

第二章“坦洋茶乡的不老记忆”,写坦洋村的自然条件和与茶业相关的历史人文。根据民间文献的记载,坦洋村原名竹坂里,号桂香;明朝万历年间就有黄姓乡亲到坦洋迁居并繁衍至今,迄今四百多年,朱、胡、施等姓紧随其后;但直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坦洋”村名才正式出现在官修的《福宁府志》上。清末民初,从事坦洋工夫产制的家族主要有胡、施、王、吴、郭、詹等姓,其中胡姓规模最大、持续最久。坦洋胡姓茶人还培育了地方良种坦洋菜茶,是传统坦洋工夫的主要原料茶种。工夫红茶为坦洋村赢得荣誉,坦洋街不但成了闽东茶叶贸易的著名茶市,而且名动欧陆,成为老外心目中的“小武夷”。坦洋村至今尚保存许多与早期坦洋工夫有关的人文景观和文物旧址,这些宝贝都是坦洋昔日辉煌的见证,同时是珍贵的旅游资源。

第三章“坦洋工夫的世纪风云”,叙述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的百年沧桑。根据文献的记述,结合清政府的茶政律法规定,可知咸丰同治年间(现在一般认为是咸丰元年,即1851年)坦洋胡氏万兴隆茶庄率先产制红茶成功。后经坦洋诸茶庄的共同努力,悉心精制,创出“坦洋工夫”品牌,在国际市场大受欢迎。1915年福建省选送福安县商会茶(即坦洋工夫)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奠定了坦洋工夫作为民族品牌的历史地位。1922—1937年,是坦洋工夫红茶发展的黄金时期,福安一邑无论是茶地面积、产量还是茶叶产值均位居全省第一,中心茶市多处出现,“坦洋工夫”成为福安及周边县区所产红茶的公共品牌。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政府为了支持抗战,推行茶政改革,实行统购统销;为确保外贸安全,指定全部闽茶运到香港进行贸易。1938—1939年坦洋工夫在香港市场表现出色,占据了全部出口闽红的三分之一。1940年后,随着战事的进一步扩大,坦洋工夫为代表的北路茶跌入绝境。抗战胜利后坦洋工夫和中国茶业同步缓慢恢复。

第四章“海上茶路的百年沧桑”,叙述以赛岐为起点的闽东海上茶叶之路的形成、发展和终结。坦洋工夫初创时茶产品需经由江西运到广州十三行再转销海外;1853年太平军进入江西,断了通往广州的茶路,清政府才开放福州为茶叶出口码头,以赛岐为起点的闽东海上茶叶之路形成。1899年三都福海关成立后,三都澳成为赛江航运业的转运口岸和以茶叶为主要出口商品的关税码头。赛岐往福州的航路畅通,海上茶叶之路进入盛期。1938年后,赛岐起运的茶品一律从海路迳运香港。福建省当局在赛岐廉首设闽东茶叶运输处,专事茶叶囤运事务。运输处冲破日军对东冲口的封锁,择期抢运茶叶,为抗战做出贡献,甚至创造了一次性抢运5万件茶叶的奇迹。1940年7月,三都口岸遭敌轰炸,三都港成为死港,海上茶路几乎无茶可运。1952年6月,三都港奉命关闭,以赛岐为起点的闽东海上茶叶之路终结。

第五章“坦洋工夫的早期茶商”。坦洋工夫初创时期的茶商主要是坦洋本村(或外地迁居坦洋)茶庄的经营者,族姓主要有胡、施、王、吴、郭、詹等。其中规模最大者当属胡姓,已知的茶庄有25家(包括民国时期);其次是施姓,已知的茶庄有9家。这些茶商直接参与工夫茶的产制和茶行的经营管理,是闽东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实业家和商人。他们身上展现出的敢拼会赢、诚信经营、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精神是闽东人共有的精神财富。与此同时,特别是民国以后,其他族姓的茶庄在各地涌现,此伏彼起,盛时达到百余家;其中规模较大、茶庄数量较多的主要有陈、缪等姓。20世纪30年代以后赛岐高旭记茶业兴起,后发展成为闽东的茶业巨商。

第六章“坦洋工夫的制作技艺”。早期坦洋工夫红茶都是手工制作,可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初制工艺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产品是红毛茶;精制阶段以红毛茶为原料,工艺有筛分、拣剔、复火、匀堆等,产品是工夫茶。这一套制作技艺迄今已经传承了160多年,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期坦洋工夫的经营者中有很多人身怀制茶技艺,这些独具特点的技艺决定了自家茶产品的质量和风格,成为市场竞争的“软实力”。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坦洋工夫的制作技艺不断改良,在手工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还形成了现代茶企业的机器生产工艺。进入21世纪以后,坦洋工夫的制作工艺和产品有了进一步的创新。为了确保坦洋工夫红茶的品质,国家有关部门在福安召开会议,并制定各等级工夫红茶的标准,规范产制。近年福安市新出现了采用高香型茶树品种为原料生产的“花果香坦洋工夫——闽科红”。为了规范产制,福安市有关单位制定标准,对鲜叶质量、加工工艺与流程都做了具体规定。

第七章“茶歌茶俗和工夫茶艺”。福安的茶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富有乡土特色的茶歌茶礼茶俗。坦洋工夫创制以来,在创造许多商业传奇的同时也培植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坦洋工夫茶艺以福安市茶艺团的表演最具代表性,并在许多高端赛事上获得高奖。为了让更多的红茶爱好者和消费者掌握正确的冲泡和品鉴方法,福建省有关单位组织发布《福建省地方标准·红茶冲泡与品鉴方法》。该标准规定了红茶冲泡与品鉴的术语和定义,并从冲泡和品鉴两个方面提出要求。

第八章“红茶之都的时代新章”。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对茶叶实行统购统销管理,国营福安茶厂成为龙头老大;政府在坦洋村成立初制茶厂,为福安茶厂精制坦洋工夫红茶生产原料毛茶。60年代后期,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曾经在国际市场呼风唤雨的坦洋工夫红茶似乎渐行渐远。1984年我国实施茶叶流通体制改革,茶叶产销由计划经济时代步入市场经济时代。改革开放激发了福安人的聪明才智,激励了福安人勤劳耐苦、敢拼会赢的性格特点。进入21世纪以后,红茶大军再次红走天下,福安茶人齐心协力把历史名茶坦洋工夫做到应有的高度。2006年坦洋工夫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10年坦洋工夫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2015年坦洋工夫成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和指定用茶,2018年坦洋工夫的故乡福安市被命名为“中国红茶之都”。

与其他同题材作品相比,李健民所著《坦洋工夫》的最大特点,在于尽量克服口耳相传可能带来的疏谬,避开一些不合逻辑的误说、误传和“戏说”,增加了部分长期未能得到重视的重要史实。作者在《后记》中称:“为了不被虚假信息‘绑架’,首先要做到的是远离伪俗,排除虚假信息的干扰。笔者多方搜寻资料,并进行认真的辨析,同时对一些‘成说’的疑窦展开甄别性的调查;力图通过充分而可靠的文史资料,对坦洋工夫茶史(福安茶史)进行再认识,以期尽可能接近事实的真相。”

该著以坦洋工夫为重心,比较系统地叙述了福安的千年茶史和坦洋工夫的历史贡献,写出了福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美好家园的豪情壮志,展示了福安人民顽强拼搏的精气神,对福安市的“中国红茶之都”建设和发展有现实意义。如“八闽茶韵”丛书梁序所言,“让海内外更多朋友感受到闽茶文化韵传千载的独特魅力,也期待能有更多展示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佳作问世,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福建故事,助推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一带一路’建设。”

福安坦洋工夫红茶历史简介

腾讯视频

福安红茶坦洋工夫文化活动
腾讯视频

爱我福安,宣传福安,建设福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坦洋工夫”杯斗茶赛落幕啦,谁是茶王?| 视频新闻
倾听,红茶是怎样诞生的?
品茗随笔25:闽红工夫之"坦洋工夫"----红衣佳人
坦洋功夫
“坦洋工夫”春茶正当时,科技力量创良好开局
中国福建红茶的发展历程及其品质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