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語錄⑨
userphoto

2023.03.24 海南

关注

◎我们生于一个野蛮、残忍,但同时又极美的世界。判定这世界无意义成分还是有意义成分居多,这由个人性情决定……我珍视这样一种渴望,即有意义的成分将居主导,并取得胜 利……有这么多东西满溢了我的心:草木、鸟兽、云彩、白昼与黑夜,还有人内心的永恒。我越对自己感到不确信,即越有一种想跟万物亲近的感觉。(荣格)

◎般若是“超越一切的大智慧”,大悲是“爱”或是“恻隐之心”。依靠般若,人能超脱事物表象,直面其本质。

所以,如果获得般若,我们就可以透析生命与世界之要义,而不只是为一己之利与苦而费心劳神。如果获得般若,大悲起作用是自在的,它意味着脱离所有利己之困扰,让“爱”泽被世间万物。

○去其所本无,复其所固有。

○货币古已有之,现代经济生活使得它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货币成了个人生命中'不受条件限制的目标’。从前,人们渴求的人生目标——比如美好的爱情、神圣的事业——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期望或者追求的,金钱这样的人生目标却是人随时可以期望或者追求的。换言之,前现代的人生目标乃是一个恒定、潜在的生活目的,而非一种'持续不断的刺激’。如今,金钱成了现代人生活最直接的目标,成了'持续不断的刺激’。从前,宗教虔诚、对上帝的渴望才是人的生活中持续的精神状态。如今,对金钱的渴望成了这种持续的精神状态。……'金钱是我们时代的上帝’的说法绝非比喻。

现代新世界利用各种手段向人们许诺平等,而在这些手段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无疑就是金钱。因为在现代世界,金钱成为一种通行的语言,是任何人都可以追求的,没有说谁是没有追求金钱的权利的;不同于在古典世界,一个等级社会,是不许诺用金钱可以打破的。而平等,“实际上就是'一种夷平过程’:所有高贵的东西向低俗因素看齐,这恰恰是金钱的作用。金钱是所有事物'低俗’的等价物,把个别的、高贵的品质(这恰恰是自由的个性要寻求的)拉到最低平均水平。'当千差万别的因素都一样能兑换成金钱,事物最特有的价值就受到了损害’。( (刘小枫《金钱、性别、生活感觉》)

★你是自己的光。

   一一佛陀最后的话

▲巴尔蒂斯:“我一直在我的画里确认自我,结论是:我不存在”。

巴尔蒂斯认为:"绘画只能产生于一个特定的氛围,这种氛围今天已经不再存在了。这就像把某人打发到沙漠里,让他在那里种植果园。我们的时代不能结下艺术之果,它走向了末路,梦想已经结束了。"

"我们生活的时代令人恶心,缺乏艺术,没有美感"。他十分反感现代艺术强调自我实现的倾向,主张艺术家必须是服务于大自然的工匠,艺术家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胜任于这个合乎伦理道德的任务。 

○色气——浪荡,绚烂,身体审美与情色乌托邦;

侘寂——幽黯,苍老,克制之心与朴素日常;

摩灭——时间的艺术,万物的宿命,宇宙的永恒命题。

★哈贝马斯把这种意图描述为“想去除一切主体性,而成为无个性的书写力量的渴望”,并将它与德里达的理论关联起来,认为这种理论表现为“对神秘失踪的续篇的探求”,其终极目的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所有的努力都只不过是自欺欺人,是“参与谋划伪经”,而这恰恰就是一切文学的“真理”。邓晓芒

我想自我消解,替我的每一本书都创造出另一个自我、另一种声音、另一个名称来,让自我在毁灭中再生。我的目的是在书中描绘出一个模糊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中心,也没有自我……要不是我,我会写得多好!如果在白纸和从来没有人写过、有形而又无形的语词、语句和故事的迷障之间没有我的个性这堵墙在阻碍……如果只有一只手,一只被砍下来的手握管写作……可是,又有谁会来驱使这只手呢?无名的大众?时代精神?集体无意识?我不得而知……

卡尔维诺

○言语道断,心行路绝。

真正法要,玄极秘密。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月涧

★世间本无善恶,全凭个人怎样想法而定。

——威廉·莎士比

克尔凯郭尔:人一来到世上,就带有某些纯朴的东西,以至于他不会说:应该按本来的样子接纳这个世界……而是会说:不管世界怎样,我都保持自己的一种原初状态,我不打算按照世人的看法去改变它。在听到这句话的一刹那整个存在都发生了一种变化,就像在童话中——当话被说出口,数百年施以魔法的宫殿被开启,一切都恢复生命时,存在才真正变得引人注目。

他比其他人更早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现代范式的危机。科学、技术、工业和民主,这些现代性力量,在卡夫卡看来,已失去了它们的魅力,正在以一种庞大的、难以接近的、神秘莫测的官僚制度形式向他显现出来,而这就是城堡的世界。尽管对政治和社会有着强烈兴趣的卡夫卡,以文学的陌生化手法,在《城堡》中几乎没有描写现代的生产过程,但由于他把资本主义理解为一个依赖性系统,也就在小说中明确揭示出了个人、家庭和群体对官僚权力机关的服从,以及不允许生命自由发展的外在和内在的依赖关系。汉斯,昆

如在写给布洛德的关于《城堡》的信中——他的写作是对“为魔鬼效劳”的补偿:“这就是朝下走向黑暗的力量,解放生来就被束缚的魔鬼,充满危险的拥抱,以及在下界可能发生的,而在阳光中写故事的人在上界不再知道的一切事情……我以作家的舒适姿势端坐在这里,准备写一切美好的东西,同时又不得不无所事事地观看因为我除了写作还能做些什么呢?——我的真正的我,这个可怜的、毫无抵抗能力的家伙……为着随便一个什么理由……如何遭受魔鬼的折磨、殴打,并几乎被碾成粉末。”

★贡布里希曾说:一旦艺术家不再把事情表现成我们所看到的样子,他们的面前便会展现伟大的前景。

★容易害羞和胆怯的人发现这种恶习非常方便,对于想象力丰富的人,它有巨大的吸引力,它可以对一切美人想入非非,随心所欲服务于我的快乐,而不必征得其同意。——这段话,不但在18世纪,在今天看来,也难以启齿,认为它伤风败俗,但是20世纪研究卢梭的最权威著作,斯塔罗宾斯基的《透明与障碍:论让-雅克٠卢梭》与德里达的《论文字学》,分别引用了这段话,它精妙而形象地揭示了什么是疏远与异化,什么是危险的替补性,什么是“毁灭我与拯救我的,是同一样东西。”它的意义是哲学上的,而它却源自文人卢梭的自发想象力。

▲布罗茨基|诗的写作是意识、思维和对世界的感受的巨大加速器。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随后由马尔库塞命名的“压抑的反升华”的内容:当升华的所有阻碍,性活动的文化变革的所有阻碍都被废除后,我们得到的不是原始、野蛮、激情的令人满足的动物的性交,而是相反地,一种完全受管制的、理性化的活动,类似于一场精心策划的体育竞赛。

▲伯格曼:我不信任任何人,不爱任何人,也不思念任何人。

▲ 恒河大手印虽然直接指示我们当下见性,不用修什么法,但是见性后,多生妄习不能顿除,所以它也讲“行”,就是于见性后,还须绵密保任,除尽旧习 ,入无为本位,再浑化其迹,方能打成一片,圆融无碍。

▲自由比真实的自由更自由。陀氏

▲施蒂纳:你以为自己是一个类人,即大写的人,而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唯一者。

▲人们不能不疯狂,不疯狂只是疯狂的别一种形式。帕斯卡

○师曰:“好事不如无,水浅不是泊船处。老僧一日只看一字。”

○令心如河流,任运自然住,起伏不作成立与遮遣,即得法身自相。

     我们做功夫,要让心象河流一样,随弯就折。自己毫无主观的住着,一切任运随缘,没有我见,亦无滞碍。一切时都象流水一样,安然自在地流去,功夫就要这样做。

我们凡夫私心重重、妄念多端,什么都要符合自己的心意;我要这样,就得这样才好,不然心里就烦恼;所以业障深重,不能见道。我们现在用功修道,就要改变这种住着的妄习 ,要能够随缘就物,弯就弯、折就:折,不能固执己见。比如我们干工作,升就升,降就降,均无所谓。不可因迁升而喜、下降即恼。元音

▲拉康有三句令人惊骇的箴言:

“主体的无意识就是他者的话语”;

“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

“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

▲当一个真正的天才出现在世界上,你可以通过下面这个特征辨认出来,那就是笨蛋们都联合起来针对他。斯威夫特

○大自然早有定律,如若不能自我保护,也就永远无法被他人保护。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社会与孤独》

上帝已经死了,我不再是天使,但我是自己的上帝。——尼采

👿铃木大拙|禅的方法则是按生命的本来样子来生活,而不是把它劈成碎片,再用知性的方式企图复合,或用抽象的方法把碎片粘合在一起。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顾城

▲塔尔科夫斯基

]砂之女1964,赖使河原宏

穆谢特1967,罗伯特·布列松

假面1966,英格玛·伯格曼

七武士1954,黑泽明

雨月物语1953,沟口健二

城市之光1931,查理·卓别林

野草莓1957,英格玛·伯格曼

纳萨林1959,路易斯·布努埃尔

冬日之光1963,英格玛·伯格曼

乡村牧师日记1951,罗伯特·布列松 

▲流体至少在以下两方面有别于固体: 首先, 它不容易保持自身的外形, 而固体则有明显的空间维度。因此, 对于流体而言, 真正具有意义的是流动的时间, 而不是它们临时占用的空间。正是在此种意义上, 鲍曼才会说, “在描述固体时, 我们可以总体上忽略时间,而在描述流体时, 不考虑时间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第2页) 。[1] 其次, 流体具有惊人的流动能力, 它能绕过或溶解障碍, 也可渗透静止的物体。在遭遇固体时, 它完好无缺, 而固体却被改变了, 或者变得潮湿, 或者被浸透。鲍曼

▲内明”即精神哲学。然徒谓之哲学亦颇不当,因所重在实践,在精神之证悟。(《南海新光》徐梵澄

鄙人之所以提倡陆、王者,以其与室利·阿罗频多之学多有契合处。有瑜伽之益,无瑜伽之弊。正以印度瑜伽在今日已败坏之极,故室利·阿罗频多思有以新苏之,故创“大全瑜伽”之说。观其主旨在于觉悟,变化气质,与陆、王不谋而合。姑谓为两道,此两道诚有文化背景之不同,皆与任何宗教异撰。亦与唯物论无所抵牾,可以并行不悖。今人总好光怪陆离之论,重外来之新论,而不重自己之家珍,倘于旧物拂拭整齐,当豁然于其声光之弘丽。五中有主,外邪不侵,治身则然,立国亦尔。

▲新批评的主将之一I·A·瑞恰慈提出要回向“想象力与知解力协和一致”的康德思想;新批评的另一位主将兰瑟姆也曾提出要回归到“想象与理性携手共居于这个真实世界”的康德主义。 

▲(海德格尔)尽量穷尽语言的所有可能性(在边界上行走),比如通过“解读”古典语词的“原义”,撬开各种习惯思想的遮蔽,透视原生态的存在本身。

▲透明性意味着体验物自体的光辉,事物本来怎样就怎样。苏珊.桑塔格

▲需要克服的困难跟意志有关,而不是跟智力有关。维特根斯坦

○心即理 宋明理学陆王派理论体系中基本命题。南宋陆九渊和明王守仁心学的核心理论。陆九渊之前,强调“心”的有程颢,他曾说,“心是理,理是心”(《遗书》卷十三)。而后,有谢良佐,说“心者,天之理”(《上蔡语录》)。王说,“己心即圣人之心,万善万美具备”(《宋元学案·震泽学案》)。张九成说,“心即理,理即心”,“仁义礼智皆生于心”(《横浦心传》)。程颢是洛学创始者之一,其余多系其传人,故他被视为心学的先导。陆九渊以“心即理”为其理论体系之主旨,说“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与曾宅之》)。“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二》)因此,“人心本善”(《语录上》),为学只要“发明本心”(见《陆九渊年谱》)。至明代,先有陈献章以“诚”“湊泊吻合”“此心此理”(《明儒学案·白沙学案》)。湛若水说“心无内外”,包万物万理。王守仁进而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传习录》)“合心与理而为一”,“使理不外吾心”(《王文成公全书·答顾东桥》)。在此基础上提出“致良知”学说。“心即理”命题与“性即理”有别,反映理学内部派别之分歧。

无极而太极 北宋周敦颐用语。出自其《太极图说》。据南宋朱熹《记濂溪传》载,南宋初年,《太极图说》有两个版本,一本首句作“无极而太极”;一本首句作“自无极而为太极”。因而亦可有两种解释:一是太极本即无极,是以太极为宇宙本源和中心的观念,如《通书》的“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另一是太极本于无极,包含“有生于无”之意。对于上述的不同解释,南宋朱熹和陆九渊各持所见,有过争论。朱熹认为“无极而太极”即是“无形而有理”,“太极”是形而上的道。陆九渊认为不能离开心讲“太极”,更不承认“太极”之上还有“无极”。

一实万分 北宋周敦颐用语。“一”,指太极;“万”,指由太极化生的万物。《通书·理性命》:“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认为太极(一)是宇宙的本源,由它演化为阴阳(二实),阴阳再生成五行(五殊,即金、木、水、火、土),再由此组成各具特性的万物。这一思想为宋儒“理一分殊”说奠定了基础。

在《圣人无意》一书中,他又发现了中国圣人和西方哲人之不同。其大概意思是指,西方的哲人总是一开始就设定一个原则或者“始基”,如古希腊的泰勒斯就因为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而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家,而中国的圣人则不然,他认为中国圣人是“无意”的。

“所谓'无意’,是指圣人不会从很多观念中单独提取一个:圣人的头脑中不会先有一个观念('意’),作为原则,作为基础,或者简单说就是作为开始,然后再由此而演绎,或至少是展开他的思想……因为,你在提出某个观念(’意’)的同时,已经把其他的观念压了下去,虽然你想的是留待以后再去组合它们。或者更准确地说,提出的观念暗地里已经扼杀了其他的观念。圣人担心首先提出的观念会规范其他的观念。所以,圣人把所有的观念统统摆在同等的地位上,而这正是他的智慧之所在:他认为,所有的观念都有同样的可能性,都同样可以理解,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比其他的优先,都不会遮盖其他的,都不会让其他的观念变得黯淡。总而言之,任何一个观念都没有特权。”

即与“哲学家相比,圣人选择了不以任何事物为主,什么也不提出”。而在朱利安看来,这才是智慧所追求的东西,因为“所谓智慧,关键就是把一切都保持在同一个层面上”。(于连)

㊣屹立于风号云滚、怒涛澎湃之中而不动如山的日莲上人之气势雄壮无比,而如烟波渺茫、风平浪静的亲鸾上人之胸怀又何尝不是深远玄奥呢?西田几多郎

▲雅可布·范·霍迪斯:肢体为爱而造却交给机器和沉闷的劳役。

▲你能透过愤怒、嫉妒、暴力而完全蜕变,没其他方式,因你存在于暴力、贪婪的情感中,要从你存在的地方开始。奥修

吠陀的教导、知识和智慧从未寻求过划分人类。  它们依旧可能是在一开始就说“让善念从宇宙的四面八  方来到这里”的唯一经典。

▲以下摘至邓文

    把自由还原为必然是人类道德堕落的根源。

    既然谈到自由,就永远会有“不可知”的成分。所谓自由,根本说来就在于人的行为的无限可能性。自由诚然也有自己的必然原则,

      在康德看来这就是“自律”。一个人违背了自律就会感到惭愧,感到不自由;实践了自律则会感到自由的尊严。     但正因为人是自由的,所以在他选择的一念之间究竟会选择什么,是服从道德律还是服从感性需要,这是不能通过外在的必然手段预先保证的,因而是不可知的。

     康德把道德从人的知识中割裂开来,这固然使道德成为一种抽象的形式,脱离了现实生活和历史;但这一方面使人在道德上摆脱对自然规律的依赖。

      因为“不可知”是排除了一切客观和主观知识对人的行为的规定,而只以“应当”作为行为的唯一衡量标准,只以人自己的自由或任意作为责任的承担主体。因此“不可知”为人对自己的道德反省留下了无限的余地。

@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

别尔嘉耶夫

▲上帝就像我们俄罗斯一样忧郁。普希金

○贵人语迟,吉人寡言。

▲戴维·洛奇对于理论的定义是:“'理论’(Theory)(通常将第一个字母T大写,和/或加引号,尽管伊格尔顿不这样做),是一个宽泛的术语,一般用来指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人文学科(humanities)(或称'人文科学’[humanscience],在所有这些的起源地欧洲大陆,学者们更喜欢用这个名称)的影响之下,所产生的学术论述。对其发展起了关键作用的人物,是整整一代才华横溢的法国知识分子,包括罗兰·巴特、雅克·拉康、路易·阿尔都塞、雅克·德里达和米歇尔·福柯,等等,他们深入研究结构主义创始人———如语言学家费迪南德·德·索绪尔和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的方法论,以及更早一些的对以后发展有巨大影响的现代思想家———如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等人———的著作,他们的研究既有批判性,又有创造性。”(戴维·洛奇:《写作人生》,金晓宇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26—127页)如果按照这种定义,“理论”其实即“法国理论”,而我们甚至可以将它在英美、德国乃至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视为一种“法国理论”的新形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菩萨是农民自己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人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我们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去摧毁,别人去代办,他们是清醒不了的”。

▲(异在)它所代表的是一种不能被至大无外的“存在”所涵括或存在之光所照亮的“异域”或晦暗,列维纳斯认为现代艺术所表现的就是这种异在,它是抗拒理解的,不只抗拒认识论式的理解,也抗拒海德格尔那种对存在的理解;“他者”则是列维纳斯超越海德格尔存在论的第二个步骤,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异在”只是以一种不可为存在所消化的异质性,动摇了存在论的基础地位,但它还不是对于存在论的超越,列维纳斯有时候甚至将其表述为一种独特的存在论事件,①这也就是说,它还未超出存在论。“异在”可以动摇存在的总体性,却不可超越它,在列维纳斯那里,只有一种彻底他性的介入,才能冲破这种总体性,他者所代表的就是这种他性。当他者涉入之后,存在论也便迈向了伦理学,或者说存在论便为伦理学所超越。“异在”和“他者”两个维度在后来的法国文论发展中都有延续,“异在”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有关原初差异、异质或歧异的思想,我们可以将布朗肖的“另一种夜”、德里达“延异”、福柯的“外部思想”和罗兰·巴特的“中性”或“零度”等都归入这一范畴;他者的维度则在德里达的好客和礼物理论、利奥塔的崇高美学、马里翁的圣像和给予理论等思想中潜滋暗长,这些思想都设定了一个对于主体具有绝对的优先性,主体需无条件对其负责、回应甚至顺服的绝对他者。这一他者既可能指涉他人,也可能指涉上帝或奥斯维辛等超历史的震创事件。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

▲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亚里士多德

▲伊壁鸠鲁:幸福在于灵魂没有纠纷。

○东汉文学家班固曾说:人分三等,下等人装聪明,中等人装实在,上等人装糊涂。

▲♥搖籃在深淵上方搖著,而常識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存只不過是兩個永恆的黑暗之間瞬息即逝的一線光明。 丨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

▲诗人,不管其教育、年龄、性别和品

味,在其内心深处依旧是原始人类的

精神传人。科学对世界的解释,并没

有给他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他是一个

泛灵论者和一个物神崇拜者,他相信

沉睡在万物之中的秘密力量,并相信

他也许可以在若干精挑细选的词语的

帮助下唤起这些力量。申博斯卡娅

▲列宁曾评价卢森堡:“ 鹰有时比鸡还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 。”

▲巴塔耶从一开始就把异质概念应用于社会团体,应用于被放逐者和边缘人,应用于反面世界。这个世界由一切被驱逐的东西构成,这一点自波德莱尔以来已广为人知:包括贱民和不能接触者、妓女或平民无产者、疯子、起义者和革命者、诗人和自由放荡不羁者等。

巴塔耶的“自由放荡”小说中的主角爱华妲夫人乃是这类“情人”的第一个例子:当她把自己的“性器展现为其存在的最神圣的部分,以至于她同我们的世界或同所有的世界决裂”时,她不过是把自己“交给了一种无法把握的独一性”,让自己成为了“拒斥一切同化的绝对者”罢了。

通往可能性的尽头的旅途需要性情的自由,那种从未被骑过的马一样的自由。

巴塔耶

萨德主义的内在论自由哲学:选择邪恶就等于选择自由——自由就是摆脱一切束缚。

▲少欲觉身轻。

▲○持心御气,明正精一。游于内而不滞于内,应于外而不逐于外”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

○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

○(毛)他认为打麻将中存在哲学,可以了解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也存在辩证法,有人手中拿的牌不好就摇头叹气,这种态度不好。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打麻将也是这样,就是手中最坏的牌,只要统筹调配,安排使用得当,会以劣变优,以弱胜强;相反胸无全局,调配失利,就是再好的牌,也会转胜为败。总之,最好的也会变成最坏的,而最坏的也会变成最好的,毛泽东酷爱麻将,在他的遗物中有两副麻将牌,一副是塑胶的,一副是牛骨制的。

㊣显相之于心,犹如热度之于火。  ——乌金巴(Orgyenpa),摘自《了义海大手印》

▲告诉我你和痛苦的关系,我就会说出你是谁!

▲如今的美国人或许是地球上第一代将一种无痛的存在奉为金科玉律的人。疼痛即丑闻。莫里斯

阿多诺的名言:艺术是“对世界的陌生化”。

艺术须得使人诧异、扰人不安、惹人心乱,它要能令人感到痛苦才行。艺术在他处逗留,于陌生之中“在家”(zu Hause)。恰恰是这种陌生性,使艺术品身披光晕(Aura)。痛苦是一道裂隙,那是全然他者得以进来的地方。正是全然他者的否定性使艺术有能力与主流秩序进行 “反叙事”(Gegennarrativ),而讨喜则让同者大行其道。

阿多诺曾说,鸡皮疙瘩是“最初的美学画面”,它将他者的侵人表达出来。无法战栗的意识是被物化了的意识,它没有能力产生经验,因为经验“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痛苦,在这种痛苦中存在者本质性的他在(Anderssein)相对于惯常的东西而揭示出自身”。拒绝一切痛苦的生命,也就是被物化了的生命。唯有“被他者触动之感”才能使生命鲜活起来,否则它就会被因禁于同质化的地狱中。韩炳哲

▲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孤独是精神卓越之士的注定命运”(叔本华)  于坚

▲自由是哲学的永恒主题,但英国自由主义者所追求的主要是法治的自由,启蒙时代的法国思想家追求的主要是政治自由,而谢林前后的德国哲学家主要是从思想或精神方面来理解自由。谢林认为,这些理解都有其部分的合理性,但只把握住了自由的现象,而没有把握住自由的根本。谢林认为,自由的根本只有从本原存在的行为中才可理解,就是说,只有本原的存在本身,才是自由本身。自由的哲学,必须通过对本原存在的建构来把握自由本身。本文试图通过追溯谢林通往存在本身的思想之路,来展示他对于自由问题的视野,并以此来回答谢林研究中一直令人困惑的前后期哲学的统一性问题。

▲记住: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原谅,你就不会累积业力和束缚,你的视野也不会有任何障碍。

▲一旦障碍从你的视野里消失了,神(注:你可以称之为“道”、“法”、“上帝”……)就无处不在。

▲我们如果能够猛醒,一切放下,不着相,就得法身妙用了。

▲"所以,中国人的绝对命令不是道德律,而是政治。在康德看来,politics只是经验性的世俗的标准。它关心的是现实的权力,但不关心每个人的内心,个人的内心的道德要为politics服务。所以康德讲,经验性的原则任何时候都不适于成为道德法则的根据,它是从偶然环境中取得自己的根据的。我们的偶然环境就是自然经济,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几千年来不变的社会、治理结构模式。但康德认为这样的根据没有普遍性。我们今天也看到,随着自然经济被取代,传统政治道德也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正如表现主义文学运动代表人物埃德施米特所指出的:

“存在是一种巨大的幻象……需要对艺术世界进行确确实实的再塑造。这就要创造一个 崭新的世界图像。”

“表现主义艺术家的整个用武之地就在幻象之中。他并不看,他观察;他不描写,他经历;他不再现,他塑造;他不拾取,他去探寻。于是 不再有工厂、房舍、疾病、妓女、呻吟和饥饿这一连串 的事实,有的只是它们的幻象。

▲康定斯基:“以不同艺术手段来表达同一种内在的情调,每一种艺术为该情调带来特有的特性,使之丰盈,胜过任何单一艺术。”例如他把诗歌与绘画和音乐并置,认为此三者是同根同源的,“每一幅真正的绘画都是诗”,都指向灵魂和直觉。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不存在本质壁垒。

“历史的天使必然是这个样子。他背向未来,面对过去。他看到一场灾难,残骸碎片就抛在他面前。天使想停下来,唤醒已经死去的人,把砸碎的世界重新拼贴在一起。但狂风从伊甸园处吹来,把他的翅膀吹开,使他再也无法把翅膀合拢。狂风把他刮向未来,他面前的废墟,一层层地,越堆越高。这狂风,我们称之为进步。”

——本雅明

▲哲学概念是对人一一以及对总体意义上的人类的 一一 一个袭击:  从日常性开始探寻,驱向事物的根基。

海德格尔

政治哲学在根本上,并非一项学术性的追求:伟大的政治哲人中的大多数,都不是大学院府之教授。

施特劳斯

生命之学问,总赖真生命与真性情以契接。无真生命与性情,不独生命之学问无意义,即任何学问亦开发不出也。

牟宗三

当你在自己日常生活体验中能看到某个哲学家诸概念的痕迹那个时候,你才能确认你对那个哲学家的真爱。

齐泽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道德经释义》[作者:任法融道长]
《阴符秘旨》上卷
王阳明行书《太极图》
2-道德经注释-清-黄元吉
陈希夷先生新传及其道法(续三)
第二十二章 全而归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