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迪欧《诗人时代》:诗的去神圣化——巴迪欧对海德格尔诗歌的批判和超越
userphoto

2023.08.11 海南

关注
原文:Alberto Moreiras:Alain Badiou’s Age of the Poets: The Desacralizing of the Poem;Posted by Webmaster under Volume 31, Number 3, May 2021.
这篇文章探讨了阿兰-巴迪欧关于他所称的 '诗人时代 '的历史终结的主张:一种使哲学与诗歌紧密相连的思想结构,诗歌永远不会是哲学的唯一条件,而只是其中之一。诗人时代 '从尼采一直延伸到保罗·策兰,而海德格尔则是其主要的支持者和代表。在巴迪欧看来,消除诗学与哲学的缝合,是哲学自由的条件。本文认为,巴迪欧将哲学从诗歌中解放出来,同时也是将诗歌从哲学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更好的相遇成为可能。

Who today would claim that he is equally at home in the essence of thinking and in the essence of poetry?

—Martin Heidegger, “Why Poets?” (206)

今天,有谁会说他在思维的本质和诗歌的本质方面同样游刃有余?

马丁·海德格尔,'为什么是诗人?(206)

这是真的吗?巴迪欧说:'自从尼采以来,所有的哲学家都自称是诗人,他们都羡慕诗人,他们都是一厢情愿的诗人,或者是近似的诗人,或者是公认的诗人,就像我们看到的海德格尔,还有德里达和拉巴特'(《宣言》)。这种挑衅还不算什么,因为巴迪欧的主要论点更令人不安:'我认为诗人时代已经结束';'对海德格尔的基本批判只能是:诗人时代已经结束,哲学也必须从它的诗性条件中解脱出来'。拉巴特的回应温和但有些慌乱:
哲学是否应该不再关注诗歌?我们必须——作为一种必然或必须——割断两个世纪以来在欧洲将哲学(或至少是对其起源感到惊讶并对其自身的可能性感到焦虑的哲学)与诗歌(或至少是承认对思想的使命并对其目的地感到焦虑的诗歌)结合在一起的纽带吗?哲学是否必然或必须停止对诗歌的渴望,反过来说(因为这里确实存在着互惠),诗歌是否必须最终泯灭提供真实的一切希望,是否必须放弃?
如果不是巴迪欧最近将这个问题置于当今哲学——哲学的可能性——的利害关系的中心,我们就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者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提出这个问题。
这一讨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但在今天却依然活跃,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激进的迷失方向的新时代的边缘。可惜的是,巴迪欧的概念化并没有先发制人:'他在1989年说,'今天不再需要用诗歌的隐喻来说明不对象化和迷失方向迷失方向可以被概念化'(《宣言》。【巴迪欧的意思是我们面对void的无方向性,虽然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concept】
让我预言,对于巴迪欧来说,'非对象化 '和 '迷失方向 '在哲学上的充分表达仍然是一种反思的任务,这种反思如果不彻底丧失思想的潜能,就不可能传递给任何所谓的哲学条件,也就是说,既不能传递给诗歌(或艺术),也不传能递给政治、数学(或科学)或爱情。
事实上,试图解决当下的问题(任何特定的当下的问题,排他性地甚至过分主要地参照任何产生其真理的条件),其结果就是巴迪欧所说的 '缝合',为了哲学自身的自由,解除这种缝合成为当务之急。哲学并不产生真理,因为哲学不是真理的程序。【哲学是来分析范式的,即三位一体的范式结构】。
相反,它是对真理程序的反思,这些真理程序根据其条件定义了任何特定的时代。例如,诗歌可以产生自己的真理,但诗歌的真理并不完全或穷尽哲学任务的可能性或必要性。解除诗学与哲学的缝合,哲学就能在其四个条件的基础上恢复思考的自由。(当然,如果哲学的缝合线是政治或科学程序,也可以这样说)。
巴迪欧对现代诗歌的研究在其严谨性和从所研究的诗歌中抽象出形式程序的能力方面都是非凡的。它不应被视为文学批评【文学批判的本质还是一体两面】,它是另一种东西。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哲学尝试,试图从哲学的一个条件中提取并阐释一种真理程序。但它有一种论战的意图,这就是我在这篇文章中研究和提出的。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一种反海德格尔的意图,巴迪欧从根本上反对他所称的诗性词语的 '神圣化',这种 '神圣化 '在海德格尔那里封存了历史情境的虚无。【这里回应了维特根斯坦对海德格尔的批判】
例如,我们将在下文中看到,这在海德格尔关于雷纳-玛丽亚-里尔克的诗歌的文章中,特别是在其关于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诗歌的引言中('为什么是诗人?')变得非常明确。但是,我想在自己的论证中缓慢而谨慎地进行,不要过早地提出结论,不要让读者自己去看。这就要求我的文章有一定的结构,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巴迪欧自己的陈述。
我将首先解读巴迪欧对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评价,对巴迪欧来说,佩索阿是定义 '诗人时代 '的主要诗人之一。巴迪欧对佩索阿的介绍直接导致了巴迪欧对 '无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 '【等同南希的没有关系的关系】的自我认同【这是先验的先验,即亵渎之后打开的悖论的结构】,这既可以理解为对海德格尔式的历史形而上学问题的纠正,也可以理解为对海德格尔式的历史形而上学问题的某种接受。
我认为可以公平地说,巴迪欧对诗歌的沉思,以及他对诗人时代必然终结的 '丑闻 '宣告,都是站在 '没有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 '的立场上进行的。我将通过巴迪欧的《今天的存在问题》一文来继续这一论点,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必须取消海德格尔关于思想中的 '拯救性逆转 '的概念,这一观点以拒绝海德格尔对诗的神圣化而告终,这也是巴迪欧在海德格尔那里发现了一种被放弃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哲学从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是对诗学-哲学缝合的必要解除的另一种解读。在这些思考之后,我开始讨论巴迪欧发表的一系列关于诗人时代的文章,这些文章的英文版收录在《诗人时代》中。对巴迪欧所谓的 '第四关系 '的分析,是理解巴迪欧与海德格尔在诗歌问题上的断裂的关键。在文章的最后,我认为诗人的时代是没有终结的,除非它是关于诗学与哲学的缝合的终结,为存在的再神圣化服务。
这并不是对巴迪欧立场的批判,我只是想对其进行阐释,尽管我的阐释可能有点咬牙切齿,因为我最后提出了一个危险的想法,即巴迪欧可能被认为是一个 '左派海德格尔主义者'。无论如何,我只能希望,对于那些不熟悉巴迪欧复杂作品的读者来说,在我的文章结束时,他们会清楚地看到,持续关注巴迪欧论诗歌,揭示的根本不是对诗歌话语真理维度的否定,而是对它的当代拯救——一种我毫不犹豫地称之为 '反哲学 '的拯救——在一种重新神圣化的思想的特殊神秘性之上,这种思想挪用了诗歌的真理,并将其置于自己的服务之中。
巴迪欧在《哲学宣言》中准确地阐述了他的历史诊断,即诗人时代已经结束。这些注释的重点是巴迪欧在《诗的意义》(2016)一书中所收录的前四篇论文,它们也是巴迪欧在《诗人的时代》(2014)一书中所收录的前四篇论文,顺序略有不同,该书由布鲁诺-博斯特尔斯编译,博斯特尔斯和阿普特撰写了导言。这些文章的批评似乎并没有从中提取出必要的结果,对它们的解读也不够充分。
除了尽可能精确地理解巴迪欧所提出的关于诗-哲学的缝合及其消解之外, 我的兴趣在于确定巴迪欧是如何使诗的思想不再受制于哲学与诗的缝合, 从而超越海德格尔, 并抛开他所认为的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中的 '形而上学'(因此也是本体神学, 尽管是不承认的)的。我并不想说我所讨论的四篇文章穷尽了巴迪欧关于诗人时代的思考,诗人时代大致可以理解为我们必须重塑思想自由的可能性的时代。
巴迪欧在这个问题和相关的问题上还有很多话要说,他在他的主要作品中说了很多,从《存在与事件》开始,其中包括关于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和马拉美的部分,还有《条件》、《世纪》、《非美学手册》等作品,以及他的研讨会。在《诗人的时代》中的某些地方,他说诗歌之于诡辩家就如同数学之于哲学家。毕竟,他将思想史上的重大发展归功于诗人时代的诗歌。他在《宣言》中写道
如果说诗歌在朦胧中捕捉到了时间的朦胧,那是因为无论其程序的多样性甚至不可调和的维度如何,它都摒弃了主客体 '对象化 '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哲学上断言,在缝合线内,时间元素是定向的。诗意的迷失首先是一种真理的法则,它在其中制造了漏洞,并抹杀了所有的认知,即一种同时从客观性和主观性中减去的经验确实存在。
还有:'直到今天, 海德格尔的思想之所以具有说服力, 是因为他是唯一一个抓住了诗中的要害, 即物拜物教的穷途末路, 真理与知识的对立, 最后是我们时代的本质迷失'。宣布 '诗人时代 '的终结,就是宣布海德格尔的思想必须被抛在脑后,以一种新的概念化的名义来解决他思想中的所有障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巴迪欧的概念化尽管重要,却没有能力杀死无法杀死的东西:不是海德格尔的思想,而是他的思想试图面对的问题。
巴迪欧哲学自我定位的一个更有趣的方面是,他承认哲学无休止地、不可减损地受到存在的奇异经验的污染,这是任何科学的辨证思维——也就是任何 '存在'——都无法捕捉的。存在的普遍性与存在的个体一样多。【存在是纯多】。
诗歌的真理必须置于生命体验的背景中去理解,而生命体验是任何演绎或启发式推理都无法解决的。而诗歌,连同一般的艺术,比科学或政治更能表达这种奇异。这篇文章只是这些问题的一个开端,因为它旨在确立一个出发点,一个简洁但我希望准确的视角。
我的意图是要表明,无论巴迪欧的批判多么有力,诗人时代终结的概念应该被精确地限定在诗歌-哲学缝合的终结上,即限定在只有诗歌才是思想的合理资源这一自相矛盾的借口上。诗人的时代也许已经结束,但拉库-拉巴尔特不必为哲学与诗歌的纽带断裂而忧心忡忡,甚至在巴迪欧自己的思想中也是如此。诗歌不是唯一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它是其中之一,而且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哲学思想中的诗性驱动力从未停止过,即使缝合本身——将哲学的边界与诗的边界缝合、缝合、拉紧——必须放弃。

 没有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 
巴迪欧在晚年认识了葡萄牙诗人佩索阿的作品。这次相遇给了巴迪欧很大的启发,他说:'哲学没有——至少还没有——处于佩索阿的条件之下。它的思想还配不上佩索阿'。他解释了他的兴奋,认为佩索阿的 '思想诗开创了一条既不是柏拉图式的也不是反柏拉图式的道路。佩索阿以詩意的方式定义了一条思考的道路,这条道路真正地減去了推翻柏拉圖主義的一致口号。
时至今日,哲学仍未完全理解这一姿态'。对于一个长期将自己定义为柏拉图主义的思想家来说,这些话是相当不寻常的,此外,这也是他对 '诗人时代已经结束 '这一立场的一个明显的免责声明。他还补充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这可能为佩索阿作品中同时中止和肯定柏拉图主义提供了线索,巴迪欧对此表示赞同:巴迪欧赞同佩索阿的观点:'佩索阿的无愧意味着接受感性与理念的共延伸,但对'一'的超越性不作任何让步。
认为除了多重奇异性之外什么都不存在,但不从这一信条中得出任何类似经验主义的东西'。在巴迪欧看来,佩索阿的 '对角线道路'表达了一种诗意的真理,它为哲学反思设定了一个条件,哲学反思必须 '沿着诗人为我们开辟的间隙中......的道路前进,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多重哲学、虚无哲学、无限哲学。这种哲学将对这个被众神永远抛弃的世界给予肯定和公正'。我们将看到,后者是对海德格尔作品的贬低。巴迪欧追赶佩索阿的诗意真理的意图发生在思想的激进去神圣化的道路上。
在同一篇文章中,巴迪欧提到了 '没有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这与佩索阿与柏拉图主义的双重关系的观点是一致的,他将其归因于巴索。巴迪欧多次使用这个短语,经常但不总是在提到佩索阿时,最近一次是在 L’immanence des vérités中。在这本书中,他甚至说佩索阿和他自己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 [卡埃罗将自己融入了我所命名的 '诗人时代',他以短诗而非长篇论文的形式写出了没有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但 '没有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 '也出现在一篇引用较少但意义重大的文章《形而上学与形而上学批判》的最后一段中,没有提及佩索阿:
当代形而上学如果既拒绝形而上学的批判,又以黑格尔的风格坚持概念的绝对性【概念的绝对性意味着对形而上学的亵渎】,那么它就配得上形而上学的名称。相反,如果从一开始就把存在的无限性阐释为可数学化的多重性,它就没有任何理由去假定不确定的东西,那么它就不配这个名称。
毫无疑问, 这将不再是辩证的形而上学, 如果它确实不再需要诉诸于未定者的历史自决的主题的话。相反, 它将以柏拉图式的方式(因而也是形而上学式的), 尽管是以一种没有任何善的超验的方式(因而也是形而上学之外的), 申明对于暴露于可思之物的一切, 都有一个理念, 而要把这个理念与思想联系起来, 只要决定适当的公理就足够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种事业应该以一种自相矛盾的名称出现,即没有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
在这些句子中,巴迪欧以一种与他对佩索阿作品的观察完全平行的方式定义了他自己的思想,正如他后来在《现实的内在性》中所做的那样。是的,概念是绝对的,因为思想的力量总是能够捕捉到现实的全部。思维即存在,公理如此。但存在并非 '一':它是多重的、无限的——它是无限的多重性——而且是无神论的。巴迪欧的作品,而不仅仅是佩索阿的作品,应该被认为是一种 '没有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在下文中,我将以我自己的 '对角线路径 '进入巴迪欧的作品,指出他在其哲学创作的语境中赋予诗歌真理的意义,因此也是他对形而上学理解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与思想自由 
在《今天的存在问题》(1988)中,巴迪欧称海德格尔致力于 '拯救的逆转'。我认为海德格尔的思想至少可以被部分地使用,正如巴迪欧自己所使用的那样,在一个不同的方向上。毕竟,海德格尔将形而上学斥之为 '哲学被一个存在者在征用',而这正是巴迪欧在那篇文章中的出发点。他的批判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而他倾向于作否定性的回答:
我们是否能够解除存在与 '一 '之间的这种联系, 打破 '一 '对存在的形而上学的支配, 而不因此把自己卷入海德格尔的命运机器, 不把思维交给毫无根据的拯救逆转的承诺?因为在海德格尔本人那里, 形而上学作为存在的历史的定性, 是与一种宣告密不可分的, 这种宣告的最终表达......是 '只有上帝才能拯救我们'。
但这并不完全公平。海德格尔没有承诺,也没有保证,会有拯救的逆转。他反复提到,形而上学的最后一个时代,在其衰竭的过程中,可能会在其反面显示出一条出路。他引用了荷尔德林关于伴随危险而来的 '拯救力量 '的论述, 但这只是引用, 即便是重复引用, 其隐喻也并不严格属于海德格尔。
据我所知,海德格尔从来没有说过在形而上学的尽头有一条走出赤贫或荒凉世界的出路(就像他说上帝会拯救我们一样),只是说也许会有一条出路。他还说,诗性的真理可以而且应该指明道路,这也许与巴迪欧所说的并没有什么不同。事实上,出路正是巴迪欧正在寻找的。他认为,对哲学而言,他至少可以在哲学的一个条件中找到它,即康托尔形式和后康托尔形式的数学,因为数学提供了一个 '多重,非一 '的纯粹 '本体论 '的例子。
但他在艺术、政治和爱情中也发现了这一点,因为这些真理的程序实际上是真理的传播者。因此,我们的任务是追求一种基于对 '一 '的力量的扬弃的哲学,基于对任何诠释学的 'Versammlung '的扬弃的哲学,不一定是为了德里达意义上的 '传播',而是为了摆脱 '本体论的历史制约'。我们的任务是要说明,根据巴迪欧的观点,诗性的真理是如何帮助我们的。
巴迪欧的 '今天的存在问题 '接受了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所诊断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影响:'诸神的逃离,地球的毁灭,人的庸俗化,平庸者的优势'。巴迪欧在这些影响中发现了一种 '拯救 '的力量:
因此,众神的逃亡也是人们离开众神的有益事件;地球的毁灭也是使其适合于积极思考的转变;人的庸俗化也是大众以平等主义的方式登上历史舞台;平庸者的占多数也是马拉美所说的 '克制的行动'的浓厚光泽。
哲学的任务, 为了产生它所能产生的 '拯救 '或有益的效果, 就是通过思考 '从一的控制中减去存在的自古以来的尝试'。我们可以说,这等于宣布了一种减法的形而上学来反对任何存在形而上学,因此这是一个根本上反海德格尔的项目。
但这是错误的,因为单纯的减法并没有建立起形而上学,而是摧毁了形而上学,而且因为对在场(或在场的呈现)的最终承诺并不是一个可以从海德格尔思想中舒适地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接受减法是摧毁任何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极其有效的方法,它总是与 '一 '的呈现联系在一起,而且在我看来,这样一种思想程序与海德格尔的某种继承,或与挪用这种继承的某种方式并不冲突。
巴迪欧的这篇文章接着解读了柏拉图对巴门尼德关于 '只有存在是'、'存在是一'、'一只能是'——'一不是,那它又是什么'——这一概念的纠正,巴迪欧在他的几个研讨会上讨论了这一概念。
从这里开始,这篇文章考察了多重的任何定义的不可能性('定义是确立实体的主导地位的语言方式'),正如卢克莱修以及公理数学思想所证明的那样。在数学本体论(它不是哲学,而只是哲学的一个条件)中,巴迪欧找到了必要的资源,以摆脱宿命论的束缚,进入思想的自由,而思想的自由正是哲学在当下的任务。
减法思想主要是一种拱形思想:'一旦本体论包含了......一种纯粹不一致的多重性思维,它就必须放弃对原则的一切诉求。反过来说......每一个建立原则的尝试都会阻止多重性完全按照其多重性的内在性而展现出来'。巴迪欧与海德格尔一样致力于一种远离霸权俗套的原则性思想,但他仍然认为海德格尔是一位具有具体救赎目的论的思想家。他说:'思想——尽管是以不明确或提名的无能为代价——把自己从一切仍然把它束缚在通俗性和一般性上的东西中撕裂出来,而通俗性和一般性正是它自身形而上学诱惑的根源。正是在这种撕裂中,我感知到了思想对其宿命约束的自由,也就是所谓的形而上学的倾向'。

相互解放 
数学不是哲学,只是哲学的条件之一;同样,诗歌不是哲学,但哲学必须思考诗歌的思想,把诗歌带入它的反思形式,而不是诗歌本身。今天的一些读者对巴迪欧坚持从后康托尔数学中引申出的多元无一本体论感到不快,部分原因是他们不懂数学,对巴迪欧对数学的诉求感到迷茫。还有一些人同样对巴迪欧在他的宣言中对诗歌的放弃感到失望,他说策兰面对哲学大师的沉默,使诗人的时代走到了尽头,似乎这意味着诗歌作为一种思想资源的终结。
从现在起我们只能从政治或数学的角度思考,或者最好是从数学政治的角度思考。他们没有理解巴迪欧所说的诗人时代的终结同时也是诗歌和哲学分别解放到其真理和条件之中。这是微妙的,但并不过分微妙:诗人时代的终结是哲学与诗作为意义的唯一来源的 '缝合 '的终结,但并不是诗的哲学意义或哲学的诗学意义的终结。
作为哲学家而非诗人,巴迪欧的观点是,诗人时代的终结使诗歌从与哲学的缝合中解放出来,正如哲学从与诗歌的缝合中解放出来一样。这种缝合本身是时代性的,即历史偶然性的,是思想中激进的弊病的衍生物:鉴于哲学,一方面以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为幌子,另一方面以主义马克思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幌子,发现自己与科学和政治缝合在一起,出现了一个持不同意见的派别,其最杰出的代表将被证明是尼采。
在哲学方面,通过后来被巴迪欧命名为反哲学的程序,尼采开始了思想与艺术的缝合,最初是通过他与瓦格纳的作品和取向的接触。海德格尔是诗人时代哲学的第二个伟大的名字,这就是为什么他未能回应塞兰关于纳粹大屠杀的要求,从而破坏了缝合,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即哲学必须回应诗歌的要求,诗歌也必须坚持自己的特殊方式,现在已经从解释世界感和感觉感的需要中解放出来。诗人哲学时代的终结远非建立了一种新的或重新的思想匮乏,而是通过切断将哲学与诗歌缝合在一起并使哲学注定将自己视为诗歌真理——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神圣的或灵光的真理——的生产者的死结,使哲学反思成为可能。
哲学现在必须把诗歌仅仅看作是它的条件之一。这可能是一个更为艰巨的困境:今天哲学在诗歌方面的任务可能比诗人时代更为艰巨,因而也更为重要。对于政治或科学真理或爱情真理的哲学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在哲学从它的条件中进行必要的去缝合的过程中和之后,赌注都增加了。巴迪欧的作品实际上没有说别的。哲学从它与真理的缝合程序中解放出来,把它从20世纪的困境中解救出来,恢复了它作为思想自由场所的持有者的地位。思想的自由是哲学没有义务产生政治真理、科学真理、爱真理或诗歌真理这一事实的一个不那么自相矛盾的结果。它只是栖息在它们的道路上,从它们那里学习,或许颠覆它们。
第四关系 
在我所关注的这一系列的第三篇题为 '海德格尔之后诗的哲学地位 '的文章中,巴迪欧为诗与哲学之间的联系发现了三种历史 '制度',从而提出了 '哲学与诗之间的第四种关系'。因为在巴迪欧的评价中,这第四种关系是海德格尔未能建立的关系,所以至少可以认为这是巴迪欧所赞成的关系。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诗人时代结束的时候,或者更确切地说,在诗人时代结束之后,这种关系将决定哲学与诗歌之间的联系。'海德格尔之后的诗——诗人时代之后的诗,后浪漫主义的诗?......这是诗人会告诉我们的,因为哲学与诗歌的分离,离开海德格尔而不回到美学,也意味着对诗歌的出处的另一种思考,对诗歌的操作距离的思考,而不是对诗歌神话的思考'。然后,巴迪欧提到了 '两个迹象',这两个迹象即使不是定义,至少也是对诗歌任务的命名。我们必须把它们看作是 '前喻'(proleptic indications/预期的指示),因为它们是由诗人时代的诗人而不是海德格尔之后的诗人提供的。其中一个来自马拉美,涉及 '其纯粹的当下在自身或其当下的纯粹性中的反思时刻'。【前喻类似阿甘本的弥赛亚的时刻】
诗,在其当下的纯粹性中,命名 '当下之物','只有当它不再为确保其自我存在而放弃与现实的任何联系时才是当下之物'【脱离范式dispositif存在者的存在,但又是真实的非虚构的】。诗歌是 '当下在场的思想',因为当下已经超越了现实,成为一种永恒的形式。第二个迹象来自策兰。巴迪欧说'当情境被其自身的规范所饱和, 当对自身的计算被无休止地铭刻其中, 当在认识与预见之间不再有空隙, 那么人就必须诗意地准备好在自身之外'。
超越自我是一个从意义的虚无中、从符号的匮乏中提取出来的事件:一个跳跃。巴迪欧在文章的最后说,并不是这两个标志定义了未来的诗,而是它们定义了 '从哲学诗化中解放出来 '的诗 '永远是 '什么:'在现实的穿越中当下的存在,在可计算的利益之外的跳跃中事件的名称'。我们认为这就是巴迪欧所说的第四种关系中的诗的概念。前三种关系是什么,第四种关系又是如何成为后海德格尔式的?
在巴门尼德的诗中,神话的神圣性与诗歌本身所要传达的真理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前者是诗歌宣示其真理的权威结构,而后者我们可以用 '唯有存在 '这一概念来概括。巴迪欧说,后者必然是去神圣化的。中世纪哲学称之为 '荒诞归谬法'的去神圣化推理,除了其自身的论证力之外,不需要依赖任何东西。这里的 '数学'是这样的:它使言说者消失,使它的位置上没有任何神秘的验证,使论证暴露于其自主性的检验,从而暴露于对其相关性的批判性或对话性的检验'。
这就是巴迪欧所说的融合制度,在这里,论证的力量从属于阐释本身的神圣权威。然而,在柏拉图那里,与其说是融合,不如说是一种距离关系。柏拉图想要把诗人从《共和国》中驱逐出去,因为他已经明白,'除了在诗和数学的对比中,哲学无法确立自身,而诗和数学是哲学的原始条件(诗,它必须打断权威,而数学,它必须提升尊严)'。亚里士多德的时刻,也就是第三种关系的时刻,是一个包容的时刻,在这个时刻,诗被置于哲学知识的管辖之下,它被归类为一个区域性的学科,后来被称为美学。诗现在成了一个对象,并被如此对待。'在第一种情况下,哲学羡慕诗;在第二种情况下,哲学排斥诗;在第三种情况下,哲学将诗分类'
巴迪欧希望与海德格尔保持距离,他现在希望知道海德格尔的思想是什么。他说:'海德格尔从哲学知识中减去了诗, 从而使之成为真理'。海德格尔彻底毁掉了美学方法, 却没有向柏拉图式的距离妥协。作为诗人时代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推崇 '诗歌记录其时代真理的操作',在海德格尔时期,这成为本体论表述中客观性范畴的匮乏,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反柏拉图姿态。这意味着——'不幸的是', 巴迪欧说——剩下的要么是回到 '说 '的神圣化, 要么是思考出 '第四种关系'。海德格尔选择了前者:海德格尔预言:'在诗人的言说与思想家的思考的不可解读的联结中,在虚空中重新激活神圣'。
第四种关系在诗人时代的末期开启了,它是重建哲学与诗歌之间的理想关系的条件,因此,它是在上述 '两种指示 '之外所需要思考或理解的,这 '两种指示 '既指纯粹的现在性,也指在超越一切计算的虚空中的飞跃。如果我们对巴迪欧的理解是正确的,这意味着纯粹的现成性和在超越计算的虚空中飞跃的需要不是哲学真理,而是哲学的条件。
现在让我来谈谈作为《这首诗是怎么想的?》第二章发表的文章,即《诗人的时代》。英文版将其列为第一章。巴迪欧非常清楚:'诗人的时代 '既不是一个历史主义的范畴,也不是一个美学范畴。它并不意味着把当时的所有诗歌都归入一个时期化的范畴;它并不评判哪些诗人属于这个时代,因而是最伟大的诗人。
这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是一个哲学范畴:'哲学史与诗歌缝合的时刻'。这适用于特定的诗人,或该时代诗歌创作中的特定诗歌。这些诗人接受了这种缝合,接受了它的命令,并对它做出了回应。其中巴迪欧提到了阿瑟-兰波和马拉美、格奥尔格-特拉克尔、佩索阿、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和策兰。在他们的作品中,'诗歌的言说不仅构成了一种思想的形式,指示了一种真理,而且发现自己受制于对这种思想的思考'。思考诗歌的思想,诗人时代的诗歌所做的,已经是走向诗学与哲学的缝合。它使之成为可能,但并不构成它。
卡埃罗是佩索阿的异名之一。'对卡埃罗来说,思想的本质是取消思想'。在卡埃罗的诗中,'存在并不在,对存在的思考中给出自身,因为所有对存在的思考实际上只是对思考的思考'。卡埃罗取消了 '思维',以解放 '存在',使其具有根本的外部性:'我试图说出我的感受/而不是思考我的感受'(转引自巴迪欧)。在巴迪欧看来,有意识的反思是存在纯粹性的障碍,它必须被取消,这样存在才可能成为它自己。卡埃罗的操作就是一个例子。在诗学与哲学缝合的时代,其他的操作配置了诗的真理。
巴迪欧列举了三种,我建议将它们加入诗与哲学的第四种关系中的 '两种迹象'。
第一种是 '反浪漫主义'。它将诗从形象和梦境中抽离出来,转而以 '默示概念 '的形式呈现反形象。在诗人时代,诗的思想中存在着对形象的禁止。
其次是 '去形象化'。有一种 '独立的、不可调和的多重性 '也是不一致的。
第三种是 '对角线',它是一种尝试或赌注, '一种提名可能会出现并打断意义'。以特拉克尔的诗句为例:'这是一盏被风吹灭的灯'。但是,如果风吹灭了光,那么光就不会出现——或者只是诗意地出现。'诗意的对角线宣称,忠实的思想,从而能够获得真理的思想,在任何集中于符号的知识中开辟出一个洞。它剪断了线头,让思想之流再次循环'。这涉及到去对象化的努力,因为对象是 '使存在的多重性与意义或符号相关联的东西'。它还涉及到 '思想的迷失方向',因为这些操作的总和 '把赋予历史以意义和方向的感觉的假定置于抹杀之下'。
因此,作为第四种关系的初步条件,我们有了纯粹的先在性和对不可估量的跃进,有了在诗中取消思维的思考,有了对形象的禁止,有了对不可调和的、不一致的多重性的肯定,有了在符号中积极制造孔洞,有了对历史感的放弃
诗人时代的诗歌通过它的行动拆除了哲学的科学和政治缝合线。为了解放哲学,它 '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没有整体性的澄清,一种对既分散又不分离的东西的思考,一种既缺乏对象又缺乏方向的荒凉而冷酷的理性'。巴迪欧的问题是,哲学是否能够忠实于这一遗产,而他的主张是,海德格尔未能忠实于这一遗产,相反,他从事了一种虚假的再神圣化,背叛了哲学的使命,而这一使命在希腊的最初开端就已经被确定为哲学本身的任务。归根结底,它等于认为,不仅一般的诗歌,而且诗人时代的诗歌都必须接受去神圣化的操作,以解放诗歌本身和哲学的多重条件。诗歌不是哲学思考的终极目标,就像政治、爱情或科学知识一样。
因此,哲学对自身的解放应被理解为哲学对其任何一个条件的缝合的中断——在我们的例子中,哲学对诗歌的重新缝合的中断。就诗人时代的诗歌已经放弃了神圣化的工作而言, 诗人时代的终结的宣告实际上是海德格尔的假的再神圣化操作的揭示, 而这种操作的条件是一种不被承认的本体论。这也是将诗歌从海德格尔式的封闭中解放出来。

 柏拉图的归还 
在继续阅读本系列的另外两篇文章之前,我想先讨论一下读者可能已经感觉到的一个难题:巴迪欧的非凡分析所揭示的诗歌真理是由构成诗人时代的诗人群所确立的。巴迪欧的主张是,诗歌真理是哲学反思的条件,而哲学反思必须与诗歌发现的严谨性相称。即使诗歌只是哲学的条件之一,哲学也不能无视它,而必须让自己被诗歌话语所决定。
换句话说, 第四种关系制约着哲学, 哲学必须找到自己的自由, 而不是拒绝满足其条件的真理(诗性的或其他的, 一旦它们被分析地确定下来), 而是只能被理解为与它们的一致性。第四种关系为哲学思考确立了一种一致性规则。这无异于一个悖论,因为在诗学分析的核心,我们发现了 '一个不可调和的、不一致的多重性'(巴迪欧,《问题》45)。
在我看来,诗人时代的诗歌真理在第四种关系中向哲学发出了一个一致性的规则,而第四种关系只能被认为是诗人时代结束时或结束后的关系,当哲学与诗歌的缝合线可以说已经被解除时,这个悖论就变得更加复杂了。我会再谈这个问题。现在让我来注释一下英文版汇编中的第二篇文章,也就是法文版中的第一篇,题为 '诗在想什么?
巴迪欧忠实于阿尔贝托-卡埃洛作品中的诗歌真理,事实上也忠实于他在诗人时代的星丛中划分的其他真理,他坚持认为诗是思想的形式,而不是知识的形式:
这首诗不仅没有对象,而且其运作的很大一部分正是为了否定对象,确保思想不再与对象发生关系。诗的目的是让思想通过否定每一个假定的对象来宣布什么是存在的。这就是作为思想经验的诗歌经验的核心:使人获得对存在的肯定,而这种肯定不是作为对对象的理解而安排的。
通过 '减法 '和 '传播',这首诗 '颠覆 '了传统哲学,因为 '在离知识最远的地方,这首诗是一种思想的典范,这种思想是在支持知识能力的一切事物的退却或叛离中获得的'。这就是为什么诗--或者说,与从根本上减去知识的对存在的肯定的不一致的多重性相一致的诗--'被一种中心的沉默所困扰'(24),并且从情境中的这一空白点开始,它准备向不可估量的领域跃进:
纯粹的沉默,没有任何神圣的东西,它打断了普遍的喧嚣。它将沉默置于语言的中心框架中,并在此基础上使其向前所未有的肯定倾斜。这种沉默是一种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说法与维特根斯坦恰恰相反。它说:我创造沉默,是为了说出那些在共识的共同语言中不可能说出的东西,把它从世界中分离出来,使它可以被说出,而且总是第一次被重新说出。(24-5)
它是一种带刺的沉默:它破坏了辨证性。它从根本上反哲学。它无视dianoia(辨证思维)和各种哲学论证。它是 '不可估量的思想'(33)。如果dianoia是哲学程序,如果它被理解为 '穿越的思想,穿越可思之物的思想',那么这首诗针对的就是dianoia的不足,也就是哲学的不足。
在 'dianoia '的结尾 'epekeina tes ousias'(超越物质),超越一切可能的关于实体的知识,巴迪欧说, '诗在其行为中就是思想,因此它没有必要也是思想的思想'。这就是柏拉图所唤起的哲学与诗歌之间的古老争论的必要性所在:'哲学与诗歌之间的不和是古老的'。
这就是哲学与诗歌的缝合所梦想中止或调和的古老的不和谐。我们现在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巴迪欧在我所考察的第一篇文章中对诗人时代的诗歌所下的定义的含义:'诗人时代的诗歌是这样的诗歌:诗歌的话语不仅构成了一种思想的形式,指示了一种真理,而且发现自己被限制在思考这种思想之中'('时代 '5)。'
思想的思想 '对诗歌的侵入, 与 '被风吹走的光 '对哲学的侵入相呼应, '被风吹走的光 '是一种陌生的、不显眼的、去对象化的光, 它是一种抽离存在的古老的暗光。我们又回到了阿尔贝托-卡伊罗(Alberto Caeiro)闻所未闻的沉思,根据他的沉思,'存在并不在对存在的思考中给出自身,因为所有对存在的思考实际上只是对一种思考的思考'。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诗歌哲学缝合线的断裂远非诗歌的放弃,拉库-拉巴尔特没有必要担心。诗歌的真理在dianoia的末期依然存在,但并没有被dianoia夺走。然而,dianoia决不能禁止它。但柏拉图做到了。
我想探讨的第四篇文章的核心是,柏拉图在《共和国》中对诗人的暴力姿态对于我们当下哲学的配置是不充分的。第四种关系不是通过放弃诗性真理来决定思想的自由, 而是通过思想向诗人时代的诗性真理的决定性开放来决定思想的自由。
因此,哲学的一致性必须被理解为对无对象存在的根本不一致性的接受。据说,海德格尔在面对它时曾退缩,走向诗与哲学之间联系的第一个制度的神圣。巴迪欧坚持哲学的去神圣化,同时忠实于诗歌的运作。
我相信,这就是巴迪欧所宣称的与海德格尔的差异的程度,它仍然将巴迪欧保留在海德格尔之后,并使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诗人时代的终结是一种有限的或克制的终结,它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操作,通过这种操作,哲学再次向其政治、科学和情欲的条件敞开自己。本系列的第四篇文章 '从不可名状者的视角看哲学与诗歌 '指出了海德格尔缝合之后哲学未来的利害关系。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升起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
留在地里的人,埋的很深

草叉闪闪发亮,稻草堆在火上
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
谷仓中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
也太荒凉,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
从黄昏飞入黑夜
黑夜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走在路上
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岗
上面是无边的天空
海子——黑夜的献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象学方法对了解艺术审美的特点是极富启示性的
沉默的哲学:在保罗·策兰和海德格尔之间
修辞在多大程度上与真理相关——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
关于“存在”和“存在者”与诗的关系
海德格尔《林中路》
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真理的美学阐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