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泽东的早期佛学思想
userphoto

2023.10.09 海南

关注

学愚

在中共的第一代领导人中,毛泽东是对佛教比较有了解的一位,他不但因为家庭的关系曾经信仰过佛教,而且对佛教哲学亦有涉猎。但是,随着革命的深入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的加深,毛泽东逐渐成为坚定的无神论者,常用“鸦片论”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分析宗教,把自然支配、社会支配、万物有灵论当成是原始宗教产生的三大根源,并常用这样的观点来理解和批判宗教、特别是佛教。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富农家庭。

母亲文七妹是一位虔诚的民间佛教信仰者,对童年时期毛泽东的宗教信仰有一定影响。1909年,16岁的毛泽东受母亲之命,曾独自一人前往南岳朝山进香。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他的宗教态度对青年毛泽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同时,毛泽东从小就喜欢读革命书籍,具足反传统精神,随着对革命的理解,他逐渐脱离早年的佛教信仰。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看的书,逐渐对我产生了影响,我自己也越来越怀疑了。我母亲开始为我担忧,责备我不热心拜佛,可是我父亲却不置可否。”毛泽东的反宗教精神,亦收到一名叫李漱清(1874-1957)的乡村教师的启发。在当时,很多人都指责这位老师,把他说成是激进派,但是毛泽东对他却十分钦佩,赞成他把寺院改为学堂的主张。后来,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早年的“佛教信仰”逐渐走上反宗教之路。

在早期革命活动中,毛泽东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遍访湖南一代的佛教寺院,深入了解当时佛教状况。佛教的腐败没落,更加深了他对宗教的批判。


毛泽东的革命思想深受清末革新派——特别是康有为、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的影响,而这些人对佛教都有深入的研究乃至信仰。梁启超认为,历史上成就一番事业的英雄豪杰,大多都有宗教思想。宗教可以统一全国人民意志,建设国民新到的。因此,梁启超主张,国家在引导人们抛弃佛教中的迷信思想和实践的同时,可以利用正信的佛教建立国家信仰。梁启超的宗教思想深深影响了毛泽东,使他意识到信仰——但不一定是宗教信仰——的重要性。他说:“为万世开太平,大宗教家之心志事业也。”任何有志利世利民智人,皆应具有宗教家的情怀和为信仰而奉献的精神。但信仰必须以理性为基础,并落实到行动上,指导个人的行为。

毛泽东说:“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凡只是必建为信仰,当其知识之时,即心以为然,此以为然之状态,即信仰也。”宗教中充满迷信,但宗教信仰能帮助人成就事业,这就是毛泽东所谓的宗教可无,信仰不可少”。也许正因如此,建国后,他虽然不信宗教,乃至反对宗教,但却致力于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政治信仰。

在众多宗教中,毛泽东对佛教的接触比较多,对佛教这里亦有所了解和研究。在毛泽东看来,作为宗教,佛教是迷信;但作为哲学,佛教有深奥的哲理,可以为时代所用。

早期佛教倡导无我,大乘佛教——特别是其真常唯心论主张“大我”,即生养一切的如来藏。

早期的毛泽东曾接受“无我”思想,但后来又建立起“大我”思想,并且进一步深化到“唯我”的思想。

他说:

“吾从前固主无我论,以为只有宇宙而无我。今知其不然。盖我即宇宙也。各除去我,即无宇宙。各我集合,即成宇宙,而各我又以我而存,苟无我何有各我哉。是故,宇宙间可尊者唯我也,可畏者唯我也,可服从者唯我也。”

从无我,到大我,到唯我,人们也许可以发现毛泽东革命精神受佛教思想影响的踪迹。

一切皆从我出发,人定胜天,“唯我”是毛泽东个人主义和利他主义的集合。他说:

“一切之生活动作所以成全个人,一切之道德所以成全个人,表同情于他人,为他人谋幸福,非以为人,乃以为己。吾有此种爱人之心,即须完成之,如不完成即是于具足生活有缺,即是未达正鹄。释迦,墨瞿皆所以达其个人之正鹄。”

利益自己是每一个人的天性,但是,“至济人之急,成人之美与舆夫履危蹈险舍身以拯人,亦并不在义务之上,盖吾欲如此,方足以安吾之心。”

个人与集体、自利和利他的辩证统一,是大乘菩萨思想的根本。毛泽东发展了这种思想,在解放受苦大众的事业中,自我也得以成就,充分展现人的个人价值。

在佛教中,无论是“无我”还是“我”,都建立在缘起法的基础之上。

毛泽东曾借用佛教缘起的哲学思想,论述他对世界和生命的看法。他认为,自然界没有一物不是因缘而生或不是因缘而灭者。人类的生死亦皆是缘起。生亦有因,故生非生;死亦有因,故死非死;生死变化而已,有生必有死。

毛泽东说“吾人之死,未死也,解散而已。凡自然物不灭,吾人固不灭也。不仅死为未死,即生亦系未生,团聚而已矣。由精神与物质之团聚而为人,及其衰老而遂解散之。

早期的毛泽东,虽然认同世界的缘起性质,但同时强调精神的能动性,他说“予谓人类只有精神之生活,无肉体之生活”。他甚至认为,“自利之主要在利自己之精神,肉体无利之价值”。毛泽东强调了人的精神价值,并且声称精神超过物质,是人类应追求的目标。这种认识或许造就了他早年追求革命、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

缘起的世界即是无常,无常即变化。毛泽东肯定了世界的变化性,强调了世界的差异性和矛盾性,并依此批评了佛教的绝对平等性。他说:“人世一切事,皆由差别比较而现,佛言泯差别,不知道其与道德界善恶问题如何处之?”如果世界是平等无差别的话,那么人类的伦理道德何以建立?其实,佛教的平等是第一义谛的平等,就现象来说,佛教承认这个世间的不平等性和差别性。就世界是虚幻无常而言,此理是平等的,但此虚幻无常的现象是不平等的。毛泽东强调了事物的差别性和不平等性,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他说:“差别之所以生,生于有界限。为界域生活之人类,其思想有限,其能力有限,其活动有限,对于客观世界,遂以其思想能力活动所及之域,而种种划分之,于是差别之世界成矣。

差别是由自然界和人类自己造成的,各种差别和等级构成人类这个真实的世界。因此,在毛泽东看来,人人平等无差别的世界只是一种梦想。现实世界是不平等的,不平等的世界给人们带来改造世界、追求平等的动力。正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平等,人们才应积极同这个世界做斗争。毛泽东认为,人世间最大的差别性和不平等性就是阶级。

人类要实现平等,就要首先消灭阶级,“至不同即至同,至不统一即统一”。或许正因如此,毛泽东在建国以后,致力寻求“至同”和“至统一”,但是,他似乎已忘记,这亦只是一种理想或梦想而已。

——以上节选自《中国佛教的社会主义改造》,作者学愚



人划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我与空性
[佛]与[阿罗汉]有什么异同?
“觉”开悲智花?“觉”结和谐果
三七三、慈悲之心 生生之机
心经-诸法空相
佛教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