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城旧事》系列:知县王世英与察院门的由来(下)| 陈豫闽

作者

凡参赛必加微信:shuai_pengju    

《小城旧事》系列

知县王世英与察院门的由来

(下)

文/陈豫闽

渑池老城东门 

14、

到了崇祯年间,幸阁部杨公嗣昌同志发现了这一问题,下令恢复旧制。汝州、陕州等邑,你们该出钱还要出钱,不要再让渑池出钱了。“渑民稍获更生。”逃跑的人才逐渐返回家园,渑池的人气才逐渐旺了起来。这和历史上因为战乱和饥荒,渑池人几次流离失所,人口顿减,田地荒芜,不得不从各处移民过来,后人气才逐渐旺起来的情形差不多。
但渑池终究是数省通衢,差使往来,络绎不绝。一遇大差,像正国级的人物路过,所需夫马太多,接待费飙升,仍感到难以应酬。历任知县也都是不断给上级打报告,要求增加经费。
你想想,渑池当时的财政收入连一万两白银都不到,而养活看大门的,看监狱的,看仓库的,抬轿的,扇扇子的,打伞的,警卫的,喂马的,做饭的,干秘书的,大堂上立在两旁手拿水火棍壮胆的等等,甚至包括参加廪生也要发给补助。
县志上记载的负担对象是这样的,它包括:“门子、皂隶、监禁卒、轿夫、扇夫、伞夫、马夫、膳夫、库子、廪生等等”。
别的都不难理解,咱就不解释了,解释一下廪生。初进学的秀才称附生,经过岁考、科考成绩优异者,才可以升为增生或廪生。廪生是成绩最好的生员,名额有限,公家发给粮食和银两。明朝发米六斗,清朝发银四两。
加上还有扶贫款、草料钱等各项杂支,每年就需要白银八千零三十四两。再加上县太爷的年俸银五两六钱一分,养廉银一千两,公费银一百八十两,巡检的养廉银八十两,典史的养廉银八十两等等,全县每年财政上余银仅剩下二百零五两九钱七分。也就是说,就是县太爷把它全部都贪污了,也没有几个钱。

渑池县原来的老西城墙

15、

有人不免会问,县太爷每年的工资才五两多,还是春秋两季分两次发给。那相当于多少钱,够不够花啊?另一个疑问是,为什么县太爷的养廉银却高达一千两,这又是为什么?
按《渑池县志》上记载,康熙四年间,一百亩地需交税银一两六钱,县太爷的年俸大约相当于三百五十亩地的税银。有人按米价计算,清代的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五十元至二百二十元左右,取中间数二百元,每年工资才一千多元。
也有人按当时的米价,计算为相当于如今的六千多元。但无论咋算,都不能算多,也就是能保持个温饱的样子。
这也就怪不得,明朝会出现像海瑞这样的清官,每年才能够吃一次肉。海瑞的清廉形象是有目共睹,穷得只能靠种菜养活自己,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出不起。当时就有人写诗来赞海瑞的穷:“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

16

但如果不是像海瑞这样清正廉洁和死板,如果能够随大流,那么还会有另外一些“灰色收入”,这一切上头其实是默认的,并不会追究责任。
那就是征收银子时所谓的“火耗”或者叫“耗羡”。所谓“耗羡”“火耗”,即指在征收银粮时,以弥补损耗为由,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
一般情况下,征收的银两中,每两加征一钱三分作为火耗;征收的粮食中,一石加征二升到一斗几升,整个县总量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实际上这笔“耗羡”并不归公,完全入了州官县官的私囊,成为公开的、照例的好处。有时候各种各样的额外陋规,甚至超过正常税收的十几倍。
还有一种办法是,那时候田赋可以用钱交纳,甚至必须用钱缴纳。经手官员就任意把钱价压低。
譬如说,由于物价不断变动,原本一千文合一两银子的国家定价慢慢不算数了,后来的市价就会变成两千文合一两银子。
这个时候他可以不按照市价将其定为两千四百文合一两银子,说多少就是多少,百姓一点办法也没有。

17

皇帝老儿也糊涂,田赋往上缴有一定数量,通常缴到八成就算完成了任务。如果有水灾、旱灾,明明收成是八成,他们可以上报成五成,农民实际田赋并不少缴。多收的银粮也都到了州官县官和他们爪牙的腰包里了。
此外,人们打官司也是县官索诈的好机会。那时候的县官还兼着公安局局长和法院院长的差使,公检法司集于一身。既没有检察院和人大监督,也缺乏媒体监督,自己一个人说了算。
“小小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一句俗语足以说明当时司法腐败的严重。所以在当时做县官的,如果不太黑心,每年总可以弄个一万两银子。如果善于搜刮,自然更不止此。比如州官,差不多一年能捞十万两白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由来。

18

接着再说说“养廉银”。
皇帝发现了下面的官员工资太低,难以维持生计,后来便默许了他们收取“火耗银”。但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便难以掌握下面的官员到底贪了多少。有人加了一成多,有人敢加四成,也有人一成也没加。非常地不合理。
因此自雍正年间起,又规定“火耗”归公,同时发给“养廉银”,至乾隆时又有补充调整。实际成为一种附加的俸禄,数额大大高于正俸。像王世英这样的知县,当时已经拿到“养廉银”一千两,是实际工资的一百七十八倍。
那为什么不把“养廉银”直接加到工资里面一起发放呢?我觉得这是皇帝的高明之处。因为“养廉银”是附加得活工资,不是死工资,你如果不听话,或者不廉政有人告状了,那么就随时能够把你当年的“养廉银”给取消了,你还没话可说。逼迫你不贪或者少贪,逼迫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9、
王世英属于好官,但也不是像明代海瑞那样有名的清官,估计每年也能有一些“灰色收入”吧。但一定不会太多,太多了,不会受到百姓如此爱戴,也不会离任之时只有一把古琴和几卷书。
当时的百姓和如今的百姓差不多,当官的适当贪点儿占点儿,只要不是太过分,只要不是把老百姓的救命钱贪了占了,老百姓其实还是能够理解和容忍的。
毕竟“千里做官,为的吃穿”,削尖了脑袋往上爬,有几个人是真正为了G产主义,有几个人是为了“为R民服务”,真不好说。海瑞、于成龙和J裕禄、K繁森毕竟是少数人,毕竟只是为了政治需要树立起的典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很难见到。

20

《渑池县志》记载,渑池仅仅每年支应过往官员差使,接待招待这一项开支就需要六千七百多两,虽然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有其他各邑负担了,但应付大差超出的部分,要是上头不下拨专项资金,这个县太爷的差事,也没法干。
因为大差逐年增多,花费也越来越大。再说了,即使上头给下拨专项资金,也不是那么容易到手的,这里面求人办事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干过县太爷的都知道。不另外使俩小钱,不磕头跪急,上头是不会顺顺当当下拨的,这也和如今差不了多少。

21、

由于渑池是这样一种情况,因此谁都不愿意在渑池这样的穷乡僻壤干县太爷,既是正县级也不想干,哪怕到富庶之地干个正科级也比在渑池当县太爷强。
因此渑池的县太爷才会像走马灯般来回换,仅清代就换了一百零八位(这还不包括代理县长的),和《水浒》梁山上的好汉人数正好相当。
他们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不远千里来到渑池为人民服务,并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也真的为渑池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实事,也真的算作好汉了。
因为那时候,由于路途遥远条件艰苦,不愿赴任的大有人在。现在看来,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是“在其位,谋其政。”眼光放得远大,干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情的。
譬如城隍庙、儒学、韶山书院、见山楼的重建重修;譬如县东二里的先农坛;譬如城内的八蜡祠、月川祠、冰鹤祠、王公祠、邓公祠、萧公生祠、节孝祠、关帝庙、火神庙、财神庙,玉皇庙,刘猛将军庙;譬如城内的邓公书院;譬如义昌的马神庙;譬如西城外的雷公庙;譬如城东南的奎星楼;譬如南村的文公祠、牛公祠;譬如洪阳的双济桥。

22、

这些大都是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县太爷们自掏腰包捐款建造的,或者是自己先带头捐款,然后倡导民众也一起捐款修建的。
大概那时候地县太爷们觉得,名声比金钱更重要,雁过留声,人过还是想留名的。并且是想留下好的名声而不是骂名。
尤其是王世英卸任一百四十多年后,嘉庆十二年(1807年)上任的甘扬声,在位六年,捐款数量最多,修建的祠庙学校最多,就连桥梁和监狱牢房修建,他也捐出“养廉银”。
最可称道的是,他还知道爱惜人才,知道好多参加考试的穷秀才们没钱,因此他连考试的卷子钱和考试用的桌椅板凳钱也自己捐了。
由于捐的钱多一下子用不完,他还设立了类似于基金会的组织,将钱交予盐当(盐当是一种财主经营的铺子,主要业务是经营盐。方式大抵是官府专营的盐进货资金由盐当提供,因为官府缺少进盐的银两,就把税后盐交盐当作为补偿经营。盐的供应大抵是按人头配给的。但有穷困的居民无现钱购盐,就采用物品典当,接着就延伸出放钱的买卖。因此这种铺子不叫盐铺叫盐当。),按月一分二厘生息,三年后结算,各项开支之后的盈余部分,他还分给各个考生。

23、

其钱为了防止有人贪污私分,归礼房设专人管理。该考试了,礼房先去盐当催缴县署,收上来后,县试于考前一日交裱糊匠收领(考场与裱糊匠啥关系,为什么要交给裱糊匠,未找到答案。估计是找一个不相干的人来干这事更加合理吧?)。
府院二试于考卷收齐后,三日内按照名单交送与儒学,由监考官按照名单散给。乡试则固定于“考试当年七月二十日发礼房,经承送省,按名散给”。至于操心受劳的礼房工作人员,也发给辛苦费两千文。

24、

粗略查了一下,清代渑池知县自己掏腰包干如此好事善事的,共计有:甘扬声、王世英、邓琪棻、梁易简、诸齐贤、杨位、孟国英、张璟、萧籍、王箴舆、周壎(埙)等十几位。看来凡是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好事的,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话又说回来了,那些干尽坏事的县太爷人民也不会忘记。
我所知道的,那个没有为百姓办过好事,捞足贪尽人民血汗,却还想在县志上大树一笔的县太爷仝某某,最终却进了监狱。没能流芳百世,倒成了贻羞万年、遗臭万年的典型。

25、

当时的皇帝老儿,为了防止下面人糊弄自己,经常派一些御史大人到各地巡查,类似于如今的中央巡视组,行使着纪检委监察局的职能。

他们到了各地就需要食宿,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像“中州国际”一样的星级酒店之类的,但也不能让这些身份显赫的要员住进普通的客栈吧?

首先安全就是一个大问题。因此各地都要专门建一所御史行署,民众们称之为“察院”。

当然了,那时候的察院,也不单单是专门接待御史大人和专门为御史大人建造的办公场所,御史大人也不知三年五年才来一次。平时闲着的时候,也接待一些往来差使,大小官员和同僚同学,让他们在此吃住办公。和后来不对外接待地县招待所差不多。

26、

渑池虽属小城,但是原来也有察院三所:挨着西关城隍庙(如今的县委大院)东边有一所,人称西察院。它对面的南边有一所,人称南察院。当时的县衙门(如今的新世纪家居城)西边,纪念曹端修建的月川祠(如今的城关派出所)的东边,还有一所东察院。遗憾的是这些察院后来都毁于战乱。
到了清康熙四年王世英担任渑池知县后,尽管财政非常吃紧,但他知道这察院还非建不可。要不皇帝老儿下来了,你让人家吃住在哪儿?无论是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还是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上着想,都非建不可。
但经费从哪里来?要是上级能给专项拨款,前任知县们早就盖起来了,也轮不到自己。这让王世英犯了愁。
他知道,渑池人民刚刚从饥饿中返过来劲,刚刚安下心来种田,刚刚有口饭吃,再加重税赋,人民肯定受不了。要是再让人民撂下田地外出逃荒,那也没法给上头交代。

27、

想来想去,王世英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自己拿出工资来干这个事情。好在那时候钱财还是男人保管,男人说了算,不用给家眷商量,也还没有“妻管严”一说。
因此王世英很快便做出决定:在月川祠西边,原县老招待所后来的市场街那里新建了一所御史行署,这即是人们常说的察院。因为只有这一所,便只叫察院,也不分什么东西南北察院了。
那时候还不兴弄虚作假搞豆腐渣工程,即使有人吃了回扣拿了好处,也没人有胆量建造什么豆腐渣工程。
你想想,万一御史大人住进来睡得正香,屋顶上忽然掉下来一块砖头,脚底下忽然陷下去一个大坑,那还了得?就是没死人,光是惊吓到御史大人,也是要杀头的。因此不是不想,实在是不敢而已。因此这个御史行署盖得非常结实,二百多年后,光绪德宗皇帝还在此住过。

28、

这个御史行署规模不小,有房屋三十五间,大堂、内宅、东西厢房、官厅、头二门、厨房、夫马房、吹鼓亭俱备。也就是说,吃饭的住宿的、办公的警卫的、开车的宣传的,都有专门的住所,家眷一起来了,也有地方安排。
虽说也是面子工程,但明知自己干不长,仍下了这么大本钱,还是要有一点胆量的,还是有良心办实事的。后经继任者不断重修改建后,御史行署这里后来改成了两处行宫,都在如今渑池市场街南口这里。
遗憾的是,这些也都在民国前毁于战乱。渑池解放后原来的老招待所,就是在原察院的基础上改建的。
后,民国二十五年的国民党县长李树德在此遗址附近,修建了仓库七间。解放后,县人民医院院长赵丁臣一家和县委常委兼财贸委主任尚明德一家搬到了里面居住,一直到修建市场街时才被拆除。

29、

渑池在古时候,由于位于长安与洛阳之间,也是北京到长安的必经之地,因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皇帝老儿时不时西巡,就要从这里来回路过,这也是渑池英豪、黄花、义昌等地都建有行宫的原因。
唐高宗李治先生,三次入住黄花紫桂宫(后改叫避暑宫、芳桂宫)。康熙玄烨先生,不但入住过土壕镇行宫,还把土壕镇改名为英豪镇。光绪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先生及慈禧老佛爷,带着大阿哥也在咱渑池英豪镇行宫住过。
尤其想说的是,我们这位德宗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先生,也不知道他到底是看中了渑池什么,也不知道他那次巡查返京是否车马出了什么问题走得慢,抑或是当时心情好想在渑池多停留几天,他竟然在渑池住了三个晚上。
他从西安回京时,先是在英豪行宫(后来的英豪乡政府老院)住一宿。到了县城又在御史公署这里住一宿。就要离开渑池了,又在义昌行宫住一宿。

30、

一个皇帝虽然出了远门,但需要操心的事情还是很多的,说日理万机也不过分,要不咋有人放着皇帝也不想当,想去庙里当和尚呢?
像德宗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先生这样,连着在一个地方三处行宫住宿三个晚上的,历史上并不多见。又不是深入一个地方游山玩水,或者调查案件需要常驻,他可是路过啊!
 
这也是我们渑池值得骄傲的地方,一定有什么地方有什么事情吸引了皇帝,这才让皇帝老儿心情如此之好。
以上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证明一个问题:市场街南口这一片,古时候就是御史公署,也就是察院所在地,这个毫无疑问。
因此这一片地方,就是人们常说的“察院门(mai,er)”,而绝不是什么曹院门,茶院门。这里既没有什么姓曹的,也没有卖茶的。只是渑池人的口音问题,才把这里念起来听上去像是曹院门、茶院门。
这和渑池人把黄花碾耳念成“燕儿”,把马岭念成马梁是一个道理。
下这么大力气考证这个,是因为我撰写的《小城旧事》系列之《解放大街》一书中,一开头的内容就牵涉到了察院门,我也在察院门附近住过将近七年,我能回忆起来的小城旧事,也大部分与察院门有关。
仅此而已。

(全文完)

作者简介


陈豫闽,网名:富贵猫。57年1月出生于河南渑池,祖籍福建三明。文学爱好者,有数十篇作品散见于中央、省、市报刊杂志,近年来撰写了200余万字小说、散文发表于多家微信公众号。


第六届“百花苑杯”全国文学大奖赛的最新规定

 修改后的大赛不设奖金,之前的八十七位参赛者若有异议,可退赛、退费。
为活跃文坛气氛,发掘文坛新秀,河南经济报经济新闻周刊、《文学百花苑》联合举办第六届“百花苑杯”全国文学大奖赛征文活动,此次大赛由微信平台《文学百花园》独家首发;参赛内容要积极向上,主题不限,题目自拟,4月1日起正式启动。
1、作品要求:每篇作品字数2000字内,每首诗在40行内,作品要求原创,且未在其他微信公众号发表过,可多篇文章参赛(只取最高奖)。
2、来稿需注明【参赛】字样 +作者简介+作者生活照,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3、参赛唯一邮箱:1403384853@qq.com
4、本次大赛以质量加点数取胜,打赏资金不返还(1元折合3个点击量)一个有效评论折合2个点击量(有效评论一个ID只选一次)。
5、最终评奖办法:综合点击量占百分之五十,评委占百分之五十。50+50=最终点数);原始综合点数在500点以下者,不纳入最终评奖范围。
6、本次大赛设特等奖一名;小说、散文、诗歌类一等奖各一名;小说、散文、诗歌类二等奖各三名;小说、散文、诗歌类三等奖各九名;优秀奖五十名。
7、本次大赛杜绝恶意刷帖,一旦发现,立即取消参赛资格,并发帖公布其不当行为。
8、收稿时间:即日起到2022年2月28日止,获奖信息在颁奖现场公布,然后在公众平台公示 。
9、获奖者颁发证书,一、二、三等奖作品在省级报纸刊出,优秀奖作品在《文学百花苑》刊登,付20元赠送两本样刊。500点(折合)以上优秀作品皆有入选《文学百花苑》杂志资格,但须付正常费用的百分之八十。
10、2022年4月择日在河南郑州市举行颁奖典礼(暂定),每位与会者在河南科技报选登一篇文学作品。届时将邀请邀请文学界名流参与颁奖活动与互动,与会者表演自制节目及互动。邀请河南电视台制作新闻和专题报道,穿插部分获奖者发言。
 
 
主办:文学百花苑
联办:河南经济报·经济新闻周刊
后期事务:文学百花苑全国征文大奖赛组委会
 
2021年7月24日

《奔流》《文学百花苑》2022年投稿指南

为了规范化杂志的版面标准,自2022年第一期开始实行性的版面标准如下:

1、小说、散文、游记、评论等文体1600字内为一个版面,少于500字为半个版面。

2、现代诗、格律诗及词牌类作品每版100行,50行以下为半个版面,(均含标题、署名及空格)

3、一个版面包送2本样刊,半个版面送一本样刊。

4、优秀中长篇可适当优惠。

组稿编辑

《文学百花苑》及《奔流》杂志长期召集组稿编辑,具体任务为:

1、组稿编辑自身应为资深文学爱好者,具备各种文体的鉴赏能力,和人脉。

2、所组稿件应为思想健康、文笔娴熟,寓意深刻,可读性强的文学作品。

3、所组稿件在出审时应消灭错别字,纠正病句,纠正标点符合的合理运用。

4、薪资待遇可电话微信沟通。

联系电话:13343811328(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1258873875@qq.com《奔流》

                1403384853@qq.com《文学百花苑》

注:上杂志作品均需原创首发,作品加作者简介及生活照。

《文学百花苑》《奔流》联合发布

2021年11月1日

文学百苑第三届微型小说研习班招生启事

凡立志于小小说创作的初学者和有一定写作基础的文学爱好者皆可加入,学习时间为六个月,随到随学。

  每期学费800元,可在河南经济报刊登一篇习作,在《文学百花苑》杂志上刊登三篇习作。

往届学员500元,待遇不变。
完成学业后可直接推荐加入中国微型小说学会。

联系电话:13343811328  微信:shuai_pengju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满清知县作为七品小官,月俸禄不足5两纹银,他们如何养家糊口?
此人先后两次被任命为直隶总督,雍正更是命专人赠荔枝送人参给他
七品知县年收入有多少?古话说得好“不贪不滥,一年三万”
尼姑巧对获释
一位晚清县太爷(知县)的排面
中国古代官员的工资待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