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月蚀 | 点评

《月蚀》中的庞蔚,因出演怜妃这一争议角色而深受瞩目,戏爆红后,却没有给她来欢乐,而是带来恐惧、焦虑,这其中有何缘由呢?

那就是因为受到了“网络暴力”的攻击!

网络暴力的真相

在日常生活中,互联网成为人们重要的信息获取工具和表达工具,公众习惯通过网络发表观点,表达诉求,推动了网络舆论的繁荣。2018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人。

在网络世界中,一个人的言论犹如沧海一粟,可能会被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迅速覆盖和淹没,但是,如果一群人的一致言论在短时间内集结起来,就将某一事件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网络力量既能善意地集结在一起,成为源源助力,又可能会发展到另一个极端——网络暴力。

《人民日报》对网络暴力的概括如下:

1、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

2、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

3、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态

(一)侮辱漫骂当事人话语暴力或语言暴力,是网络暴力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段文章中多次提到“贱人,不要让我看到你,看到你一次我打你一次”、“怜妃我都不劝你善良了,我劝你直接去死”这样充斥着恶意的言语,对当事人庞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网民评论容易出现言论过激行为,经常会带有强烈的人身攻击色彩,也会出现不文明的谩骂和侮辱性的话语。

(二)任意公布当事人隐私“庞蔚的个人隐私一览无遗,从三围尺寸到感情史,还有大量的私人照片。帖子里还曝光了庞蔚的手机号码、微信号、邮箱和居住地址,细节的真实程度让人不得不相信。”网民借助“人肉搜索”,利用网络人问人、人找人、人碰人、人挤人的方式,将事件主角的真实身份从茫茫人海中搜查出来,在网络上进行曝光。显然,不怀好意的网民会利用这样一种手段,对当事人的家庭住址、工作情况等基本信息进行深扒,并肆意将之公布在网上,以寻求心理上的刺激和放松,然而,种行为完全不顾及别人的隐私、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谴责,对当事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干扰。

(三)暴力从网络蔓延到现实社会

“庞蔚的家门如同一张无辜的洁白画布,上面被涂满了暴力美学的鲜红色。刺鼻的油漆味回荡在走廊里,墙壁上溅落着血点一样的痕迹,而门中心的位置,被人用同样鲜红欲滴的油漆写着‘婊子’两个大字。网络热点事件的持续发酵和当事人基本信息的扩散传播,会将始于网络的心理创伤扩延至现实生活中,对当事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干扰。甚至把当事人的亲友与当事人划为一类,共同列入网民攻击名单之中。

网络暴力的危害

第一、严重侵犯当事人名誉权,对当事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是事件的当事人,网络暴力事件中,揭露当事人隐私、侮辱攻击当事人的过程可能会侵害到当事人的姓名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权利。随着舆论的演进,网络暴力对当事人攻击造成的杀伤力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给现实世界中的当事人带来了真实的伤害。有的网民给当事人的工作单位施压,有的网民将恐吓电话打到当事人家中,有的当事人被迫停职在家,怕遭到围攻终日不敢出门,当事人家人的正常生活也受到影响。

第二、网民围观心理,恶化事件走向。

网络暴力异化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它在无休止地恶意攻击当事人的同时,也在挑战着现实社会的道德底线,参与网络暴力的网民高喊着打杀当事人,而很多不明就里的网民也加入其中,这群人的心理上多是带有一定程度上的起哄色彩和发泄色彩,可能他并不关心事件本身,也不关心事件最终发展成什么结果,而只想享受跟随网络暴民群体来征讨当事人的刺激心理网民的"看客"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推动网络暴力事件进一步升级发展的幕后推手,让网络暴民更加肆无忌巧地对事件当事人实施暴力侵害。

第三、暴力失控,严重干扰社会正常秩序。

在网络暴力事件中,时常会出现看似对不公平、不符合道德准则的现象进行讨伐,这本无可厚非,但总是由于这种集合行为不受个人控制,集体狂热、集体非理性,最终导致集体失控,如在当事人门口涂画各种血色恐吓标语,网上约架到现实殴打等。

网络暴力的心理特征

个体心理特征可以分为自我实现心理、求新心理、求真心理、亲和心理、求知心理、选择心理、逆反心理、参与性心理、务实心理、个性化心理、匿名心理等,广大网民普遍存在这些心理特征。网民使用网络手段要得当,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可过分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无法自拔。

网民在网络上也形成了一个网络群体,将网民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硏究,群体心理特征则主要包括意见领袖心理和从众心理在网络暴力事件中,聚集起来的网民人数众多,地域分散,同时责任意识也被分散,众多网民基于"法不责众"的心理,对自身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并没有客观清晰的认知。意见领袖是网络舆论场中最活跃的因素, 对网络个体心理场和群体心理场起衔接作用他们主要通过改变他人的心理态度来影响其心理和行为, 因此有时比权威人士或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大。

网络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如果任由网络暴力“做空”公众“良知指数”,那么构建核心价值、凝聚社会正气的进程,必会事倍功半。在网络暴力的规范治理过程中,如果说技术规范是手段,法律政策规范是保障,道德文化规范则是根本关键。技术、法律法规归根结底是外因,道德文化、网民素养是内因。

防范网络暴力于未然,必须加强网民自律,形成崇德向善的网络行为规范,培养文明理性的网络生活方式,让网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中国好网民”。净化网络环境任重道远,我们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见证者,应当加强自我约束,真正做到文责自负,转载消息核实真伪,发表评论客观公正,理性对待身边发生的热点事件,从源头上掐断虚假消息传播的途径,避免被心怀叵测的人利用。

专家介绍

陆伟 

浦新区精神卫生中心 主治医师

简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痴呆的诊治。

门诊:周四下午(地址:源深路622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网络暴力
文明网络拒绝语言暴力
网暴,停止吧!
面对“社会性死亡”,法律如何存在
为什么现在会有那么多键盘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与政府应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