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祭奠:爱传“仁庭”,香溢“嗣兰”
爱传“仁庭”,香溢“嗣兰”
——写在重阳节纪念父亲和母亲诞辰100周年之际

     今天是重阳节,也是敬老节。再过几天就是农历九月十五日,这是父亲的忌日。转眼间,父亲已离开了我们三十载,而母亲也已仙去十六年。今年,是我们全家都应该值得拾起回忆的年份。因为,一百年前的1923年,我的父亲和母亲就出生在那个水深火热、饥寒交迫、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从去年开始,我就有一个打算,希望自己能够写一篇纪念父母诞辰100周年的文章,以慰我那已经遥居天国的可亲、可敬而又可怜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名讳仁庭,在家中是长子,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爷爷去世的早,据说仅活了56岁,所以我们从未谋面。但我了解,在那个特殊年代“长兄如父”的真实含义,我可以想象得出父亲是如何承担起支撑这个家的艰辛与付出。1947年,刚刚成家没几年的父亲就别妻离子应征入伍,成为山东军区滨海武工队的一员。在后来的战斗中,父亲因眼疾无法继续服役而复原回家。由于父亲在家上了一年私塾,再加上在部队上学的文化,让他成为我们村少有的“文化人”,这也是他能够二十四年连续成为我们村大队辅导员的根源所在。
我们村过去叫王黄墩村,现在与中黄墩、后黄墩合并为后黄墩一个自然村。但在我们的记忆里还是叫王庄,村里人数不多,三十多年前不会超过600人。我们村大多姓王,按堂号称为三槐堂,隶属赣马上堰王氏分支。我记忆中王姓辈分排行大致为:司入蒙之兴,修绪世从起,维善益恒昌,和平大吉祥。按辈分排,父亲这一辈排行为“维”字辈,据说由于我的太爷(我们这里也叫老太太)名讳从维,为避讳而将“维”改为“仁”。我不知道当时我那不识字的爷爷是怎么想到用“仁”替代“维”的,但今天看这一改,改出了品位,改出了期盼,改出了我们全家今天传承不断的大爱与良善。
父亲仙逝于19931029日(农历915日),是肺癌晚期,享年70周岁。从父亲查出肺癌到他去世也就两个多月,为他治疗我们姐弟更是费尽心力,但真的无能为力。大哥曾带着他的学生到处捞癞蛤蟆捉壁虎制作偏方药酒,二哥从东北高价购买止痛散贴膏,三哥帮助联系各级医院进行诊断,我除了跟周边所有杀猪的屠户联系猪苦胆用于偏方外,还带着父亲的胸透片跑到南京鼓楼肿瘤医院找专家进行会诊,母亲和三个姐姐更是日夜照护,心急如焚。但这一切,随着南京肿瘤医院专家的一句“小伙子不要再费力了,回家让他过得舒服些就好”而化为泡影,我当时嚎啕大哭,痛恨苍天无眼,怎奈无力回天。
父亲在与病魔抗争期间所表现出的坚忍与顽强,至今让我刻骨铭心。为了延长他的生命,我到图书馆查阅了大量书籍,收集一些偏方来治疗他的肺癌。如每次用一只猪苦胆泡酒连喝7天、用癞蛤蟆苦胆和壁虎泡酒也要连用7天等。现在想来,这些可都是货真价实的毒酒呀,可父亲每次都是一饮而尽,从未拒绝。但我知道,那个时候我那可敬、可亲而又可怜的父亲,是在用生命与死神和命运抗争,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在这个世上多看家人一眼,多为这个贫困之家再出一份力呀。但父亲终是走了,给儿女心中永远留下“爸爸没有福气,没吃过一顿好饭”的感叹。
母亲姓杨名讳嗣兰,三寸金莲,与父亲同年出生,娘家是城头大河东村,在家为长女,姐妹三个。我不知道外公当时给她起名字时的具体想法,但从“梅兰竹菊”四君子中单挑一个“兰”字来命名,可以猜想到外公对母亲的厚爱和期许。而母亲一生的为人处世,也正应了兰那“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的高洁品质。其实,在今天看来,母亲既不高挑,也不俊秀,何况还不识字,又是三寸金莲,绝对是过去那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模样。但这些都不影响母亲在我心目中智伟的形象,因为母亲留给我的人生“财富”让我真正感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神奇魅力。

母亲和父亲相比,算是过上过“幸福”的生活,因为她比父亲在世上多活了近14年。母亲嫁给父亲,完全符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到嫁过来后发现父亲家太穷了,两间草屋居住祖孙三代近十口人,与公婆分家后只能借邻居家空屋生活。母亲出身算是大户人家,听她说家境衰败前家里还有油坊和炮楼,为此我曾多次调侃过:“幸亏提前衰败了,要不我们的出身那就麻烦了”。今天想来,或许正因她是大户出身,有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有了与父亲一起长相厮守、战胜困难的勇气,才有了我们今天一大家子幸福美满的生活。
母亲一生心灵手巧,鲜点不断。母亲制作的全村衣鞋样式“无字书”,让她成为全村最受敬重的人之一。母亲用横断的玉米芯制作的“吉祥如意”馒头印模,至少半个村过年蒸馒头时都用过。母亲用丝瓜花熥出的“鸡蛋煎饼”,曾是我最美的糕点,至今让我回味无穷。母亲还善做工具,算得上一般人眼中的“能工巧匠”。她会用柳条编篮子、用泥土整锅圹、用废纸泡成浆做纸盆等,那时在村子里绝对超过“半边天”。尤其是母亲自己用稻草、芦苇、芦苇英和马䅟叶编织的草鞋、茅窝、芦席和蓑衣等,更是帮助我们全家安全度过一个又一个春秋和冬夏。
母亲对儿孙的慈爱那更是出名的。她和父亲省吃俭用,含辛茹苦,不仅养育了自己的七个儿女,她还亲自带大了自己的13个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未打骂过我们兄弟姐妹,自然对她的孙子女辈更是疼爱有加,那一辆辆推坏的小推车和一件件手制的小玩具,就是她充满慈爱的最好见证。今天,我可以这样说:母亲一生是用她那双三寸金莲为全家人开辟出今天生活的幸福路,是用她那盘不知推过几万圈的石磨推出全家人今天的幸福粮,更是用她那超前的聪慧培育出我们全家人今天的幸福前程。

     母亲生前最为自豪的却是自己的孙辈都考上大学。1981年,三哥善法成为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端上了铁饭碗,这让她骄傲了好几年。再后来,我和我的侄男侄女全都来到赣榆县中学习并陆续考上大学,成为周边六个村的唯一,这让她更是念叨不断,逢人常说:“我们老王家祖坟上冒了青烟。”其实我知道,这里的“青烟”就是父亲和母亲朴素的“俺家没有关系,上不好学就没有出路”教育经,才让我们勇于战胜一切苦难,用坚持和奋斗走到了幸福的今天。
公历2007210日(农历20061223日)清晨五点多,母亲因病溘然长逝。去世前一个多小时,我还趴在母亲身旁与她拉呱,她还让我抓紧时间回去怕影响我的工作。当我刚刚回到学校,就接到大哥的电话说母亲不行了,让我抓紧时间回去见上母亲一面。待我急忙赶回家,我那慈祥、厚爱、睿智和辛劳一辈子的母亲,已经再也听不到儿女的急切呼喊。这成为我一生中心里永远的痛,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连续撰写了《母亲纪事》《怀念母亲》等系列纪念文章,以纪念我那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而今,父亲和母亲均已驾鹤仙去多年,但二老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母的思念也与日俱增。前些年,为纪念已成仙人的父亲和母亲,我还连续撰写了《怀念父亲》《父亲逝世十四周年祭》和《清明祭奠》等系列文章,以表达心中我对父母无尽的哀思。今天再撰此文,谨以此为二老百年诞辰祭奠。
终身建设仁爱家庭,毕生追求兰香满园。这是父亲和母亲一生奋斗的写照。父亲,母亲,请二老在天之灵保佑并相信我们全家一定会:爱传“仁庭”,香溢“嗣兰”!
——儿子常亮写于202310月21日晚22:4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的父亲母亲
长沙夫妻相伴80年同庆百岁生日 现已是五代同堂
做伴
告父母在天之灵书
宋荣芳︱父亲母亲
百岁夫妻相伴90年后才分离 养育儿孙33人(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