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光辉 李凤苍:大店向国故城探寻

大店向国故城探寻

山东  张光辉 李凤苍

  听说,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西南部,即浔河南侧、沭河东岸的许家滩井、王家滩井、庄家滩井村一带,是春秋时向国故城的遗址。对此,笔者颇感好奇,便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对向国故城进行了一番考究,心中的疑惑渐渐冰释了。

  两周时期,山东地区诸侯林立,国家丛生,经调查和考证确认的诸国故城有郯城郯国故城、莒县莒国故城、莒南向国故城等20多座,向国为其中的一个。作为处在历史变革时期的小国,由于周王朝的分封而立国,属于姜姓统治集团,目前尚没有找到一本关于向国的专著,只在一些史籍中对其只有零星记载,如关于向国的地理位置,《辞海》说:“在今山东莒县西南”;《词源》云:“在今山东莒县南”;唐代杜佑《通典》卷第一百八十“莒县”下云:“春秋向邑故城在今(莒)县南”;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四“莒县”下云:向城,春秋时向邑,故城在今(莒)县南七十五里;《民国重修莒志》:向城在莒南七十三里。《山东古国考》:向国位于莒国南部;《临沂风物志》:向国当在今莒南县大店镇,许家滩井村与王庄家滩井村之间,这里是一个春秋时代的古遗址,出土文物自西周至战国各期皆备。以上资料记载,向国地理位置基本一致,看来大店镇许家、王家和庄家滩井村一带为向国故城就确定无疑了。

  有关向国背景史料中只是些只言片语的记载,比如:《春秋》僖公二十六年(前634),“春,王正月己未,公会莒子、卫宁速,盟于向。”;《春秋》宣公四年(前605),“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春秋》襄公二十年(前553),“仲孙速会莒人,盟于向。”《左传·隐公二年》载:“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春秋·宣公四年》记载:“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由于这些零星记载的简约和考古资料的相对缺乏,我们尚不能完全了解这个春秋小国的历史背景。

  2021年11月14日,天空瓦蓝,暖阳朗照,惠风和畅,我们在李树彪、徐恒霞夫妇的陪同下驱车来到大店镇庄家滩井子村,进行实地踏勘,寻觅古向国的踪迹。村党支部书记庄绪祥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还找来几位老人,向我们介绍了当地有关向国的民间传说。

  西周时期,向国为周初分封的小国,处于鲁国与莒国之间,国都在莒国之南73里处,北依浔河,西临沭水,东群峦环抱,南一马平川。因为处在冲积平原地带,且土地肥沃,水草繁茂、河流纵横,降雨充沛,适宜农业发展,是个天然的粮仓,向国都城在当时物阜民丰,国泰昌平,是闻名遐迩的富庶繁华之地,对北方的诸侯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虽是个独立的诸侯国,但为莒国的附庸国,只因国家太小,以至于没有留下一位向国国君的名字,只留下一位美丽活泼、妩媚动人、才情并茂的向姜姑娘,眷恋美丽家乡的故事。

  向国西南有邻国鄟国,国家弱小,被鲁所吞并。翌年后,祝其国亦被其所灭。鲁国对向国更是虎视眈眈,向王引以为戒,暗中增招兵马,重兵移防,巩固城池。当时向王有个女儿,名向姜,自小生得秀丽端雅、聪颖伶俐,而且知书达理,才华出众,到十四五岁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向王对其宠爱有加,呵护备至,视若掌上明珠。因在一次游玩中,向王手下一员大将曾在虎口救下向姜,向姜心里暗暗爱慕起这位年青俊俏、本领高强的将军。次年(鲁隐公二年)阳春三月,莺歌燕舞,百花争艳,向姜出城来到浔河岸边踏青,目睹杨柳舞动、碧波荡漾,正欲吟诗,忽见对岸尘土飞扬,几十驾坐骑滚滚而来,为首的是一高大英俊的年轻后生,衣着鲜亮华贵,一看便知是有钱人家的少爷。这后生忽见对岸有一女子,立即勒马观看,虽隔岸看不真切,但其粉衣难掩身材之曼妙,走起路来风姿楚楚,柔柔弱弱,如杨柳般婀娜。向姜被他这样一瞧,脸上立刻浮现出红云。身边随从立即介绍道,这是莒国赢王的公子带着随从打猎,向姜早知其名声狼藉,乃不学无术的纨绔之徒,今日得见,不觉一惊,便立刻拉着丫环慌忙离开。莒公子见到这样一个美貌如花的绝色女子,不禁心旌摇荡,口水直流,急忙欲踏马越河,正要上前搭讪之时,无奈向姜的随从急忙张弓在手,大声喊道:“休得无礼!”公子骑在马上,看着向姜离去的背影,吩咐随从打听这是哪家的姑娘,接着就打道回府了。莒公子自从见过向姜后,禁不住心头小鹿乱撞,回到家茶不思饭不想,脑海里全是向姜姑娘的身影,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当得知此女子乃向王之千金,年方二八,正待字闺中的消息后,莒公子兴奋异常,因为他知道,莒国为东夷强国,其实力足以让向国这个小国屈服,父亲莒君赢氏早就有寻找机会吞并向国之心,如果自己让父亲派人前去提亲的话,那还不犹如探囊取物一般,向王敢不答应?莒公子次日便禀明父亲,父亲赢君正到处物色儿媳,也希望儿子娶到他心爱的女子,今日知道儿子喜欢的女子乃向王之千金,他早就听闻向王治家有方,把女儿教育得很好,且容貌出众,端庄大方,才华横溢,不禁大笑,一捋长胡须就派使臣办理此事。使臣对求亲之事那是志在必得,来到向国就对向君傲气十足地说:“听说你家女向姜正值豆蔻年华,不知我们莒国大公子能否配得上她?我赢君已言非姜不娶!”语气咄咄逼人,向君忙笑说:“莒国乃泱泱大国,寡君怎敢高攀呢?”莒国使臣见向君面有难色,知道他心中不乐意,便说道:“婚姻大事急不得,你们全家商议一下再说,我们莒国有20万大军,就布在南部国界,等着你回话!”说罢,使臣一甩袍袖气冲冲地回驿馆去了。这下可把向君难坏了,莒君公子要人无人,要才无才,这不是把女儿往火坑里推嘛,他叹气摇头,无计可施,不知如何是好。向姜见父亲怏怏不乐、坐立不安,知道正为自己的婚姻大事犯愁,可莒国是异性大国之邦,而向国就位于异姓国莒国的南边,其处境艰难,得罪不起呀,此时莒国大兵压境,万一打起来,满城的百姓必遭杀身大祸,自己虽有心仪之人,此时当以国家利益和全国百姓为重,如果以联姻的方式结交莒国,等于少个敌人,也就多了个靠山,于是就告知父亲,同意嫁到莒国。父亲看着懂事的向姜,万般无奈,只好如此。五月,向姜违心嫁入莒子。向姜来到婆家,礼数周到,仪表端庄,性格温婉,出入严守妇道之规,莒王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八月的一天,鲁国使臣前来莒国议事,向姜从丈夫口中得知商谈之事危及向国,就坐立不安,急欲告诉父母,于是就借机逃回向国,母亲见到向姜,相拥而泣。向君见到向姜,喜忧参半,喜的是见到了日夜思念的女儿,忧的是莒君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场关系到向国生死存亡的战争眼看就要发生,向姜告诉了鲁国的狼子野心,父亲急忙下令采取应对措施。莒公子闻知妻子逃之夭夭,一个大国的颜面尽失,大怒,急忙带20万大军,虽然向国已有阻拦,但还是无法抵御骁勇凌厉的精锐之师,但见莒兵越浔河,兵临向国城下,向王急忙出城迎接,见到女婿急忙迎入城内,并说:“小女年幼无知,思母心切,冒犯尊颜,千万不要见怪,待说服小女一同回去便是!”向姜晓知利害,尽管万般不舍,含泪与父母依依惜别,遂跟随丈夫回到莒国。向姜满以为劫难已过,否极泰来,谁知在其后的国家之间斗争中,在莒国无声无息的香消玉殒了。宣公四年(公元前605年):“公伐莒,取向。”向国毕竟国小势微,最终落入了鲁国囊中。


   向姜的故事,给这方乡土增添了几分凄美的色彩,我们深深被向姜家国情怀和舍己取义的精神所感动。据说,庄家滩井村东南原有一处略呈方形的高台地,近30亩大小,高于周围农田约0.5~2米,土质皆为黄灰色沙质土壤,当地老百姓称此台地为东南城,是向国国都王宫所在地。台地周围为浔河故道,西南方向为冲积平原,河沙堆积较厚,主要为细沙,堆积厚达5~6米,河道宽度也近百米,方向为自东北向西南流,东北方向为山地丘陵,浔河故道流经向国故城,当时向国国都选址于此,推测此地地下水丰富,取水方便,将王宫建于高台之上,为的是预防洪水淹没都城。台地西有一片大的洼地,位于许家滩井与王家滩井村之间,这片洼地形成的年代相当早,据说是当年建造向国城墙及城内建筑时取土形成的。60年代末,农村文艺活动大行其道,附近一村民会拉一手漂亮的二胡。一天,这村民的二胡的鼓膜坏了,不能用了;这天他在田间突然发现一张蛇蜕的皮,特别粗大,心想如能逮到这条蛇,取其皮做二胡的鼓面,绰绰有余。在台地西北处有一眼向国都城古井,井壁长满苔藓,上面光滑无比,内有众蛇居住。有一年旱天,一村妇挑着水桶到这井里打水浇地,当水桶没水的瞬间,竟有一条蛇顺勾担缠绕而上,井内居蛇众多,不过这些蛇从未伤人,与百姓一直相安无事。他估计这条蛇就居住在这井里,何不逮住它为己所用,于是他经常在古井周围转悠,但一连数日没有发现那条大蛇的踪迹。一天傍晚时分,天气闷热,他在庄稼地里干活时,突然听见身后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声音越来越清晰;他回头顺着声音方向望去,看到庄稼在晃动,往地面一看,只见在沟内有一条巨蛇蜿蜒着,两只眼睛发出绿幽幽、阴森森的目光,还不时地吞吐着长长的蛇信子,日思夜想的巨蛇就在眼前,他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恨不得马上捉到它!因这是条青壮年雄性蛇,用它的蛇皮鞔皮,厚度适宜而有弹性,不易受虫蛀,其共鸣和音色效果是最清澈的。于是他就手拿锄头蹑手蹑脚地向巨蛇靠近,等到锄头可及的范围时,他猛然举起锄头向巨蛇砸去,这一锄头砸中了蛇的头部,巨蛇在田间痛苦挣扎着;他觉得甚是过瘾,冲上去就扒掉一块蛇皮,巨蛇在地上扭动着……他拎着蛇皮刚回到家中就感身体不适,继而卧床呻吟;次日清晨,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有人发现他家的祖坟已被蛇拱出许多蜂窝状洞穴;他听说后,明白这条巨蛇已经成精,自己招惹造孽了。时间不久,他就撒手离开人世。

  据介绍,向国的台地经过数千年的风吹雨淋,早就被侵蚀多半,上世纪70年代初,台地尚有20余亩大小,由于家家户户及生产队里都养猪,需要大量土垫猪圈,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除个人取台地之土外,生产队经常组织人力推土,因不断地从台地取土,经过多年搬运,致使台地“日渐消瘦”,加之长期耕作,原高出的土地已和西边的临边地基本持平。70年代初,尚庆夫先生在大店工作时,他对向国诸事非常关注。距离许、王家滩井村约5里的距离,就是北小官庄沟西北头是一片菜园,南边就是农业科学实验队。从实验队再向南,有一块地为雷击多发地,附近的几棵杨树及庄稼常常遭到雷击。有一次,拴在地头的一只羊还没来及牵走,结果遭遇雷击死亡,全身焦黑犹如糊棒头一般。这年冬季的一天,尚庆夫对实验队长李同才说,借着冬天深翻地的机会,何不在落雷的地方向下挖一挖,看看地下到底有什么东西。领导发话了,老百姓自然积极响应,结果这一挖不要紧,竟挖出了炼铜用的小坩埚等文物,均为春秋时文物。可见,炼铜作坊之地无疑属于向国都城的腹地,也就是说周围数十里区域,是向国都城的范围,同时也说明当时向国的冶炼技术已相当发达。1975年修村路时,一村民在地下1.2米深处挖出一口古铜剑,通长54.6厘米,剑身狭长,脊线明显,圆茎,中有两道凸箍,近格一端稍细,圆首;格较宽,格上有纹饰。1978年许家摊井村出土一陶鼎,高12.4,口径13.3,腹径19.4,重约0.94Kg,后均入藏莒南县博物馆。

  过去庄家滩井村汪塘特别多,其形成原因一般认为是烧窑取土,在庄家滩井村西约200余亩的土地,地名称之为“西窑”,自古至今一直这么称呼着。1975年割稻子时节,一胡姓村民在东距西南汪200余米处的西窑水渠沟底挖出大青方砖约2推车,庄家滩井村距离向国故城边缘约500米,老人们说汪塘为建向国宫殿和城墙取土所致。这些汪塘都长有莲藕,1970年前后,村里有藕汪230亩,分别是村东汪40亩,南汪30亩,家前汪3亩,西南汪20亩,三角汪1亩,庄里汪7亩,后汪130亩。这20年来,因为村民盖房、修路等,大部分汪被人工填平,现在村里还有部分东汪和部分北汪。崔崇利为本村一文化老人,平生酷爱书画及乡土文化,他带领我们来到一处荷塘参观。荷塘大约有5000平米,初冬的荷塘里,密密麻麻的枯荷败叶迎风林立,透着一股幽远沧桑之美,我们的到来还惊起两只水鸡扑打水面而去。崔崇利说,这个荷塘就是他为保存当地的莲藕品种而在原来的水汪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荷塘里有如此众多的莲藕,想必夏天一定非常美丽吧?真想一睹芳容,他看出我的心思,急忙拿出手机给我们看夏天时节拍的荷花照片,但见翠绿的荷叶丛中,亭亭玉立的白色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纱在荷塘里沐浴的仙女,含笑伫立,娇羞欲语。崔崇利讲,这个荷塘除荷花、荷叶极具观赏价值之外,最深受当地人喜爱的当属生长于淤泥之中的莲藕,人们称为“水莲藕”、“仙鹤腿”。为10孔白莲藕,外皮较为光滑,体型长而细,洁白如玉,有若隐若现的透明感。其口感嫩脆甜爽,熟吃软糯细绵,落口消融,食而无渣,自古至今一直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另外,这种莲藕过去在当地还有香藕之称谓。崔崇利曾细细体味这种莲藕,除添加的油料产生的香味外,莲藕本身并不香,可以说与“香”字不沾边,世代只有口头相传,并没有书面上的记载,因当地传说这种莲藕是向姜眷恋家乡魂归故里变成的,他根据口耳相传的坊间故事及“香”与“向”谐音的特点,断定“香藕”实为“向藕”,因这样解释一切都合情合理了。农业学大寨期间,村里的驻点干部都说莲藕就是不吃食的大肥猪。每到春节前,部分村民都冒着寒冷、赤脚下到藕汪里挖藕,然后到县城、莒县、沂南等大集上去卖,给村集体带来不菲的收入。附近村的村民有人眼馋,就来该村买回藕秧子回家栽种,但种出的莲藕口感就不如出自庄家滩井村的地道,究其原因与该村藕汪底部厚约30~50cm细密的紫色淤泥有关。

  听罢老人讲述的美好传说,耳目一新,眼界大开。时至今日,这些传说故事仍在当地坊间流传,说明向国故城位于此地是确凿无疑的。我们询问有没有政府部门立的石碑之类的东西时,他们斩钉截铁地答道:“有,在许家滩井村南,我们带你们去看看!”我们很快就来到许家滩井村,但见村口有一巨大城门,上书“向国古城门”五个篆体金色大字,两边城墙上有横枪立马、威风凛凛的“向王出征”等浮雕。我们一边瞻仰向国故城,一边倾听许家滩井村党支部书记许兵的讲述。关于向国的归属地过去也有争议,有人说向国位于安徽怀远,但不太支持,这一位置存在的最大问题即是距离莒国太远。莒、向两国为婚姻之国,关系密切,若向国位于安徽怀远,莒国在山东莒县,则两国直线距离超过七百余里,两小国相距如此之远想要保持相互之间的影响显然是相当困难的。如向姜轻而易举地逃离莒国,莒国又成功接回,如果相距遥远显然几乎是不可能的;春秋初年的安徽一带存在多个淮夷邦国,向为鲁所灭,鲁国在诸侯林立的东周初期,行军七百里借道多个国家远征向国并将向国据为己有,似乎有点不切实际。因此,向国故城位于此地是毋庸置疑的。

  沿村西路南行约60米,有三通石碑立于路西旁,一通为1994年立的“向国故城遗址”碑,正面碑文: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国故城遗址等字,背面文字:周代,大店街西南部,南北2500米,东西3000米,曾出土铜鼎、陶器等。另一通为2013年立的“向国故城遗址”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向国城垣早已夷为平地,其历史的一切遗存,现在地表已荡然无存,无迹可寻,如果没有专人带路,根本想不到此地就是向国故城。据介绍,城址范围较大,西至小官庄村,北至许家滩井村、王家滩井村、庄家滩井村,南到周家坡子、小古庄村等,都发现了商代以后的砖头、瓦片等田间文物,特别是小官庄村东南的那片土地里,鬲足、大口尊、罐等陶器残片特别多。1978年,小官庄村前烧砖用土于地下0.4米处发现了大片的小坩埚,有数百个,省考古专家鉴定是古代炼铜用的坩埚。过去在深翻土地、挖渠时,常发现的陶、铁、铜器和残砖碎瓦,鉴定以春秋时代的遗物居多,莒南县博物馆现存的“淳于”瓦当、铜樵头等都是在该址出土的,当地对该处耕地有“城子地”“南城子”“城头”“城西关”之称谓,也印证了向国故城址位于此地在人们心里早已根深蒂固。

  通过此次踏访,一个诸侯国向国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光如逝,人间沧桑,昔日偌大一座城池,经过大自然数千年的风蚀洗刷,已俱付流水而去,如今己变为耕地及村落。我们站在向国故城遗址上,感慨万千,仿佛历史的转变只在转瞬之间。踏访归来,遂将所见所闻记录于此,旨在为政府部门或有识之士对文旅新地标向国故城及地方特色浓郁的向藕开发,以提供借鉴。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作者简介


  

  张光辉,男,中共党员,山东莒南人,爱好文学,系山东省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目前,已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小品等文学作品380余件,并有部分作品获奖。

  李凤苍,山东莒南人,供职于莒南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系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目前已在各级报刊及网络媒体发表散文、民间故事传说等文学作品300余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王沟王坟里有颗金头(铜井的汉唐踪迹)
(3)[转载]【文史考略】地志•史书地志中的“祝阿”故城考
县历史往事:鄪国春秋
黄国故城遗址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之066【刘国】
邢台九座古城之二——周·邢国百泉古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