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立荣:双井亭

双 井 亭

山东  王立荣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喜欢这样的小诗,更喜欢诗中的亭。

  亭,这个人间尤物,相传是鲁班所创造的,专门为走路的人停下休息、遮阳避雨。亭体简单,仅有檐和几根柱子而已。几千年来,亭就那么清雅素朴着,有小巧玲珑的体态,有端庄秀丽的芳容,有佑护世人的心灵。

  我的家乡,山东禹城,是有故事的古老的城。大禹治水十三年,其中在禹城八年,唐天宝年间,为纪念大禹的千秋功德,古老的小城改名为禹城。

  家乡的亭,最著名的当属禹王亭博物馆里的禹王亭。那是专为纪念大禹所建,自然,也是禹城的标志性建筑。禹王亭,像伟岸的男子,盎然矗立在黄皮肤的具丘山上,虽不顶天立地高大,却日夜深情地目视着他的小城。

  家乡的亭,最有婷婷姿色的当属“双井亭”。双井亭,连名字都是曼妙的,像个古典娴静的女孩的名字。而“亭”更像一位涉水而来的远古女子。虽不像南方的亭飞檐翘角,直插云霄,给人无限的遐想。但双井亭依然俏丽,玲珑,风姿绰约。她像个撑伞的女子优雅地娉婷着,任亭外风雨嵻嵻或丽日飒然。

  隶书的"双井亭"三个字,朱红色,很明亮,很妖娆。"双"字就像两只如胶似漆的红羽毛的鸟儿,脖子深情地交织在一起,头双双微微抬起。那“井”字,带着古老的象形字的痕迹,就在正中间恰到好处地含着一滴水。这滴水,蕴含着蓬勃的朝气和力量,好像它的下面财运滚滚、水源滚滚,正欲冲破井的方框,往外冒、向外涌。

  最好看的还是那个“亭”字。隶书的亭字,点下的一横,像天上弯弯的牙形,再配上不大不小标致的点儿,像古典的红色斗笠 。中间一部分就像女子穿着汉服,那宽大的袖子欲扬又抑,仿佛表面不动声色,内心波澜壮阔。整个“亭”字,像穿着汉服,带着朱红斗笠的古典女子,宁静妩媚,浪漫飘逸、飒飒玉立。

  "双井亭"三个字,刻在灰色的石碑上。灰,浅浅的,庄重却不凝重,深沉中透着奢华,低调的高级灰色和招摇的红色珠联璧合,把隶书的"双井亭"三个字衬托地神韵十足。

  最有神韵,最有风姿的还是“双井亭”了。

  亭的檐,很别致,好像连体的帽子。那帽子不像蒙古包那样圆滚滚的,有点儿胖乎乎、肉敦敦地笨拙。也不是尖尖的直插云霄、盛气凌人的那种。那亭的檐就像亭亭玉立的女子的八角帽,有棱有角,有弯弯的润润的弧。假期来临,我总迷恋于双井亭的亭檐,想那设计此亭的人,必是对双井赋予深情的人,这审美力,绝不是一般的心灵手巧了,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必有研究,若是一位男士,他定是儒雅的,玉树临风;若是一位女士,她定是古意绵绵,又文雅细腻。

  整个亭檐被八根大柱子顶起来,停体也是红色,并不明亮的红,像从古典的岁月中穿越而来,讲述着“双井”神奇的身世。

  双井亭,为什么叫双井亭?

  在双井亭的西南面。有两口井。双井亭的名字则来源于这两口井。

  双井亭的西面和南面用花砖砌成,花砖上排列着两眼井,两眼井仅一步之遥。井均由水泥筑成井台,井台呈圆形,约半米高,通体皆为鸭蛋绿色。两井台北面各刻了一个楷体红字—“苦”和“甜”。我对古老的井充满了敬畏,感觉它们格外神秘,但我从来不敢往井里面看。每次和丈夫同往,他趴在井口朝下望,总说:“水很亮呢,像眼睛。”

  相传,这两口井真的是龙的眼睛呢。

  双井往南,紧挨着一块石碑,碑上刻了四句诗,解释了井的来历:“一步之遥两口井,相传原是龙眼睛,禹王神针降苍龙,甘苦两泉传美名。”在“双井亭”石碑的背面刻着:“据《民国<续修禹城县志>》记载,一步两眼井在老城区西南街龙王庙前,二井东西并列相距一步,西苦东甜,因以为名。

  一步两眼井确是神秘之物,围绕它,长期以来坊间口口相传着一个小白龙救舜的故事。

  就在“双井亭”石碑的另一面,镌刻“一步两眼井”的传说。据说从老城里向西,自城隍庙南行,孝子坊西侧原有三间龙王庙,庙前是个大水湾,通向湾内是一条弯曲土路,远看颇似一条长龙,弯曲的路约有十几米长,是龙身。龙头是一个土丘,有凹陷的龙嘴和向外飞扎的龙须,两口井恰好点缀在龙的头部,酷似两只眼睛。

  相传小白龙为救舜帝凿此二井,发现舜帝有难便及时相救。井乃眼也,西井因源于东海是咸水(苦),东井源于黄河是甜水,后人为感念小白龙救舜之功,建了那座龙王庙。

  现在龙王庙和孝子坊已不见踪影,但一步两眼井还在,一片大水还在。

  “双井亭”石碑和“双井亭”之间,有雅致的石桥相连。桥面为拱形,仿佛老人的背。桥孔弯弯似半月,桥体和栏杆均为白灰色条石砌成,桥的最高处不过三米,坐在小桥上,面朝红色的石碑,背向小亭,亭及亭后木制的小桥、长长的绿辫子一样的柳树,便是最好不过的拍照背景了。若有澄澈透明的蓝莹莹的天空相映衬,那真是绝绝子了。

  石桥北部是个水塘,不大。石桥的南面是一个比较大的湖。石桥则将水塘和大湖连为一体。站在石桥上,举目向南,碧水悠悠,芦苇荡漾,芦苇花盛开之际,一湖雪白,满汪诗意,不由得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佳句。

  一年四季,双井亭里,好不热闹。退了休的老年人,坐在亭子的连廊上,或吹笛子,或高歌一曲,或絮絮家长里短。“一步两眼井,三步两孔桥,寺后里、娘娘庙、神冢子”等有关家乡禹城的故事则被他们演绎的神之又神。小亭悠悠,俨然成了老年人的又一个家。岁月悠悠,湖光山色,波光明灭、丛柳婆娑、有歌声,有鸟鸣,有玩伴,在幸福中这些上了年岁的人送走夕阳,又迎来曙光。

  看着一步之遥一甜一苦两口井,聆听这些幸福人儿的欢声笑语,我常常想,这些人不容易啊,他们都曾经历五六十年代挨饿的生活,经历过炮火连天的战争,也算是从死人堆里站起来的人,他们的双脚都曾被泥水浸泡过,双手都被苦难的生活磨得起过茧。苦与甜呀,仅一步之遥,他们走起来却那么远,那么不容易。今天,他们的生活像甜水井里的水一样闪闪发光,他们该停下勤劳的脚步享受一番了。亭,停也。这舒适的小亭不正是为大禹一样披荆斩棘、勤劳奋进的人们而修的吗?

  岁月悠悠,星辰闪烁,再看一甜一苦两口井,再欣赏双井亭时,我对家乡这一传奇古迹,又增添了浓浓的敬畏。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作者简介


  

  王立荣,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东省散文学会青少年写作院特聘导师 、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金融时报》《山东散文家精短作品选》《山东学习强国》 《散文圈一原山东散文》《诗传播—山东诗歌》《鲁北文学》等媒体发表多篇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殿庙重修记》碑文(赵匡胤版)
禹城老城四城门名称由来
戊子三月初七日齐河归来途径禹城游禹王亭
龙王三太子与德州禹王亭神井
龙王庙和武陵井
(3)门头沟区的寺庙(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