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海霞:秘 密



秘   密


王海霞

  我接受了一项任务,陪电视台记者去大于村采访一位建国前的老党员。临走,领导还特别交代,她是全县党龄时间最长的女党员,应该很有料,一定要深挖,说不定能发现隐藏的英雄。

  我满怀期待地上路了。大于村是个三四百人的小村,距镇政府驻地约六七里的路程,开车十分钟便到了。

  五十多岁的支部书记于大山只知道老人是党员,年轻时曾干过接生婆,村里和他同龄的,都是老人接生的。至于老人的其他事迹,他了解甚少。

  于书记领路,我们找到了老人的家。一处土坯屋,院内一大棵石榴树,满树的石榴花开得正艳。92岁的老人除生活还能自理外,几乎和其他的农村老太太没有什么区别,满脸皱纹,腰背佝偻得厉害。

  老人一脸慈祥,笑着招呼我们进屋。屋内陈设简陋,床、桌椅都是有了年头的粗笨家具,因为岁月侵蚀漆色斑驳,但收拾得干净整洁。

  这是县里为了筹建党史馆开展的一档拍摄红色记忆和收藏的记录片,需要一些有年代感的老物件,老人家中除了几枚珍藏的毛主席像章外,没有他们要寻找的照片、信件等。记者们很失望,随后又启发老人可以讲述一下入党和当时的斗争情况。

  老人说丈夫是地下党,家里是秘密联络站,负责把风放哨的她因为做得出色,被吸收加入了共产党。当时,二鬼子、烂泥(老太太语土匪的意思)横行霸道,时不时的来村子捣乱,逮住有共党嫌疑的就被拉到河东(黄河边)枪毙,弄得人心惶惶,工作开展异常艰难。

  有一次,著名的抗日县长李聚五扮成老百姓在联络点开会,刚开了一会,就听到狗叫声和嘈杂的脚步声。坏了,敌人来了,她通知开会的同志转移后,来不及转移的她藏在了靠墙的柴禾垛里边,墙头上敌人的脚步声清晰可闻,他们将家翻了个底朝天,一无所获的敌人撤退了。

  “当时、、、真害怕啊!衣服、、、都湿透了,俺不知俺那口子、、、安全了吗?也担心、、、暴露、、、了,俺还没给、、、没给老于家添个、、、一男半女的。”老太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语气断续而颤抖。

  老人颤抖的语气严重影响拍摄效果,记者们干脆逐字逐句的教给老太太说,可老太太更结巴了,摄制组只好镜头对准了老人的儿子。

  老人儿子说,解放后,母亲学习了接生,当了一名随叫随到的接生婆,还是村里的妇女主任,是全乡有名的铁姑娘。因忙于工作,母亲四十多才生了他。父亲病逝后,母亲说什么也不肯搬去和他们同住,执意守着这个老院子。

  “你们说说都这么大岁数了,不听人劝,非守着这破宅子?”老人儿子一脸的无奈。

  忙活了一上午,记者们也没有拍出让他们满意的镜头,我也很失望,没有收集到有价值的素材,虽然,老人曾身处凶险的环境,可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事迹,找不出可写的亮点,老太太也与我心目中想象的英雄相差太远,最起码也应该临危不惧吧?那么危险时刻怎么还想着能不能生孩子的小事呢?

  一年后,我早已忘记了那次采访,也忘记了那个老太太。直到于大山领着老人的儿子又找到我。

  “这是俺娘临终嘱咐要捐的、、、”他哽咽着交给我一个布包,我诧异地打开,一卷卷的钱,有一百,五十的,更多的是十元,五元的纸币,我仔细数了数五千一百八十六元。

  “上次你们拍节目,俺娘便上了心,听说县里要建党史馆,她将俺给的零花钱,全攒了下来,说是一个老党员捐献的心意,让人们不要忘了旧社会的苦,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好日子、、、”五十多岁的他哭得像个孩子。

  于大山也感慨地说:“俺这个奶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整天乐呵呵地说,顿顿白面馒头,不缺肉吃,天天过大年哩!临了还牵挂着国家的事!”

  些许愧疚,更多的是感动。我饱含真情的通讯稿《一笔特殊的捐款》被市报刊登,又被其他报刊疯狂转载,许多外地记者蜂拥而至。

  一天,一个穿着军装的中年男子拿着刊登老人事迹的报纸找到我,他指着上面有石榴树的照片问我,这是老人的家吗?

  那张照片,我将那棵石榴树拍得很大,我感觉那一朵朵红艳艳的石榴花像极了老人向党的红心。

  从男子的讲述中,我知道了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

  男子的父亲原是一名地下党,在执行一次重要的联络任务时,因叛徒出卖受伤遭追捕,奔跑中,他被一位机智的女子拉进家中,他将重要文件埋在她家的石榴树下,约定日后来取。女子换上他的衣服将敌人成功引开后,他才得以脱身。后来,因匆忙去了前线。再后来,男子父亲辗转留在了南方,山高路远和身体原因,一直也没有机会再回到那个有石榴树的小院。

  父亲临终嘱咐他一定找到叫张大兰的女子,替他跪谢救命之恩。至于埋藏的文件早没有了保密价值。男子是从报纸上得到的线索,确定这个女党员便是父亲的救命恩人,照片上的石榴树便是父亲埋文件的地方。

  我终于明白了老人独守小院的原因,几十年的花开花落,她一直对石榴树下的秘密守口如瓶,也一直在苦苦等待那个匆忙离去的身影。

  已经泛黄的文件成了党史馆的镇馆之宝,声音甜美的女解说员动情地向参观的人们讲诉着一个老共产党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讲诉着灼灼闪耀的信仰之光的故事。

审稿:丁松  编辑:夏显亮

作者简介

  王海霞,山东省德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山东工人报》《山东老年》《德州晚报》等报刊。

“孔雀文化”

——在等你

长按扫码可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荔文学·散文·拜都莲】宝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画理视频】何海霞教你画树
国画家于振莲作品欣赏
【潇湘小作家】李其熹 那棵石榴,一直都在
边讲边画,何海霞教你画树与岩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