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筱翊:诗书大家潘伯鹰



诗书大家潘伯鹰

安徽怀宁 夏筱翊

  1998年2月,北京举办了“二十世纪书法大展”,潘伯鹰先生的作品被陈列在93位已故著名书法家遗作展上。其天骨开张的结构、雄厚刚劲的笔力、雅秀致润的风韵,颇得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赞许。
  2006年12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收录了二十世纪上海十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包括吴昌硕、沈曾植、弘一法师、潘伯鹰等。
  2014年6月,安徽省诗词学会、安徽省炳烛诗书画联谊会举办潘伯鹰诗学术研讨会,省内70多位研究家和诗人参加。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梁东先生等著名诗人应邀参加。会议认为:“潘伯鹰先生的诗成就卓著,其胸襟怀抱、取旨立意、神思境界、造型吐韵,皆堪称皖内巨擘,国中大家。”
  2019年9月25日,“海上书法篆刻七十年特展”在上海隆重开幕。展览精选了1949年以后曾经生活在上海的86位书法篆刻名家的作品。其中,从建国初到文革结束(1949—1976),是沈尹默、潘伯鹰、白蕉、王蘧常等群星璀璨的时期,上海书法篆刻实力在全国处绝对优势……

  图一:诗人、书法家、小说家、评论家、书画篆刻鉴赏家潘伯鹰

  
  潘伯鹰,讳式,别署凫工(公),谱名上侒。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十二月二十四(1904年2月9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石牌镇中洲。其父潘之瑞,谱名佐理,字毓麟,号育舲(语舲),生于光绪三年(1877)丁丑五月十四,附生,清末曾任海军部录事。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二十一日,军机处《奏总校章京及尤为出力供事奖励片》:“查历届缮办清字档案告竣,所有派出总司校勘之军机章京及尤为出力之供事,均经恳请鼓励。……供事潘之瑞,以县丞分省归候补班补用,俟得缺后,在任以知县补用。”同日,奉旨:依议,钦此。民国四年(1915)十月三十一日,国务卿陆徵祥提请大总统钧鉴:潘之瑞等26人任政事堂机要局主事。民国六年(1917)年元旦,大总统黎元洪授予潘之瑞等“四等文虎章”。民国七年(1918)十月二日内务总长任命潘之瑞等九人“均派充筹备国庆典礼事务委员”。民国八年(1919)八月十二日,沪上南北和平会议,潘之瑞任北方总代表随员。民国十二年(1923)四月十三日,国务总理张绍曾提请大总统给予潘之瑞二等宝光嘉禾章。民国十四年(1925)暮春,潘之瑞为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衡恪(字师曾)《北京风俗》题跋。
  潘伯鹰“少而多难,不翕于异母昆弟之间,育于外家。”其外婆家是怀宁杨氏。1911年七岁时,入安庆养心局义学读书。“束发就傅,颖隽卓跞,长老刮目相诵誉。”九岁时,随父到北京入第八小学读书。1917年,课余,父亲带伯鹰谒见桐城吴闿生(字辟疆)先生,跪拜受业,读经史古文。同学有曾履川、贺孔才、吴稚鹤、方障川等,伯鹰潇洒倜傥,衣履整饬,浊世翩翩,而又善于辞令,幽默风趣,人皆喜与接近。“辟疆翘然北方宗师,学者所号为北江先生者也。及门多博究魁特之士,而尤爱重伯鹰,称高第弟子。”北江先生教人为文,《史》《汉》以外,讲授最多的是方、姚桐城一派。他经常拿父亲吴汝纶(字挚甫)老先生的文章和所编的《古文范》授人诵读。诗以杜、韩为宗,还把南通范当世(号伯子)的诗,给人讲解。范诗是挚甫老先生所最欣赏的,以为其才气发越,可以横扫六合,凌轹古人。伯鹰着眼更高,不限于其师之所授,常自取汉、魏、六朝文研读,因此他早就能作小赋及骈俪文字。至于诗,根柢《诗》《骚》,融合唐宋,而于杜陵、樊川、半山、东坡、山谷诸家尤为用力。所作兀傲莽苍,而又悱恻芬芳,颇能自具手眼。
  1924年入北京交通大学铁道管理学院读书。毕业后,游学日本。及归,在沈阳东北大学遇到长沙章士钊(字行严)先生,向其学习逻辑学。章先生一见器重,相与甚亲,时相唱和,认为“生平第一知己”。其学术文艺方面,颇受章的影响。
  1926年初,经章士钊及夫人吴弱男介绍,与何世珍(弱男之契女,号婉君)结婚,岳父是民初国会议员、怀宁江镇何雯(字宇尘)先生。

  图二:1929年,潘伯鹰与原配何世珍、长女潘令徽于安庆

  潘伯鹰聪明绝顶,性情过人。1928年12月起,其长篇小说《人海微澜》在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每日连载,风靡平津。1929年8月,由大公报馆印单行本。当年,为此书作序题诗的9人都是当时颇有名望的北平学人,这样的景观在文学史上也难得一见。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的吴宓(字雨僧)先生认为潘伯鹰“或能与曹雪芹,沙克雷W.M.Thackeray(英国名著《名利场》的作者)比肩”,并将其列为清华及西南联大《文学与人生》课程的学生必读书。1933年郑正秋将《人海微澜》搬上银幕,易名《春水情波》,由著名影星胡蝶主演,轰动一时。2014年7月,在绝版80余年后,小说《人海微澜》由文汇出版社重新出版。
  1930年5月在天津《国闻周报》发表小说《婚夕》。
  1931年2月,友人齐燕铭被东北宪兵司令部逮捕。因受牵连,3月1日晚,潘伯鹰“宴客于北平酒肆,忽被缇卒所围,迫余立赴沈阳,自亦不知何事”。
  在狱中,潘伯鹰以苏诗自娱,酤酒晚饮,以麦饼就酱油汤食之尽饱。偶有诗作,以纸角书之。
  6月19日,恩师章士钊先生来接潘伯鹰出狱。
  出狱后,潘伯鹰任北宁铁路局秘书,同时在北京中法大学任教。
  1933年初,潘伯鹰为张学良部高级将领子弟讲授《韩非子》《庄子》。同年4月,由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叶恭绰介绍,入暨南大学教授国文。
  这一段时间,潘伯鹰进入文学创作的井喷期:
  1933年底,小说《残羽》由天津书局出版:
  1934年6月,小说《稚莹》由天津书局出版:
  同年11月,小说《蹇安五记》由上海汉文正楷印书局印行;
  1936年秋,长篇小说《生还》在天津、上海《大公报》同时每日连载……
  三十年代,潘伯鹰小说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刮起了一股旋风,声名鹊起,一时赢得多少青年学子眼泪。
  民国大咖们对潘伯鹰的小说也是赞赏有加:
  吴宓“读凫公小说,则窃喜之。读之久,则甚佩之”;
  名士吕碧城、黄稚荃称为“凄动心脾,不自知其掩卷而汍澜”;
  朱自清、季羡林等人日记均有对潘伯鹰小说的阅读记载;
  1935年元月17日,鲁迅《日记》:看到曹聚仁转致的《蹇安五记》赞叹再三。
  1937年8月,日寇入侵上海,南京危急,潘伯鹰就此封笔,将家口安置到怀宁老家。
  年底,调至军事委员会工作,随之撤至汉口,又撤至长沙,不二日又撤至衡山。
  1938年7月,原驻日大使许世英回国,任振济委员会代理委员长。因许与潘父有旧,潘伯鹰被任命为文书科长。
  1939年初,由章士钊先生介绍,任内政部长周钟岳秘书。
  1940年,由章士钊先生介绍至中央银行任总裁孔祥熙秘书。这年5月,与章士钊、沈尹默、乔大壮、许伯建等发起创办“饮河诗社”。潘伯鹰任主编。在《中央日报》《扫荡报》《益世报》《时事新报》《世界日报》上开办副刊“饮河集”,常刊载反映抗战精神的旧体诗词,吸引了大后方的很多名流学者。
  1945年2月,与何世珍离婚,与周竞中结婚。

  图三:1945年10月,潘伯鹰与第二任夫人周竞中于重庆

  1947年,受同济大学校长董洗凡之邀,到该校文学院授《楚辞》、杜甫诗。
  1948年8月1日,饮河诗社在上海滇池路九十号召开成员会议,社员52人,到会30人,潘作筹备报告,并任常务理事。
  1949年元宵后一日,受国民党之托,章士钊、颜骏人、江翊云、邵力子四位民主人士到北京,试谋和议。潘伯鹰作为江翊云的秘书同行北上。
  4月1日,以和谈秘书长名义,随章士钊、张治中、黄绍竑、江翊云、邵力子、颜骏人六位民主人士再飞北京,和议不成。
  1950年1月2日,应上海市古代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李亚农、副主任徐森玉之邀,出席文管会鉴定研究活动。
  4月,为华东高教局派往上海音乐学院任教。
  12月,在上海音乐学院为四部合唱《中国山河》作词,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951年7月,继配夫人周竞中因难产去世。
  1955年3月,所撰《中国的书法》由上海四联出版社出版,5月即第二次印刷。
  11月,所书《常用字帖》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56年2月,选注《南北朝文》由上海春明出版社出版。
  6月,被任命为上海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1957年11月,注释《黄庭坚诗选》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
  1958年4月,与张荷君女士结婚。

  图四:1958年,潘伯鹰与第三任夫人张荷君于上海

  1959年4月,到北京出席全国第三次政协会议。27日,毛泽东主席在怀仁堂召见潘伯鹰。
  1961年4月8日,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博物馆举行,会员81人有71人出席大会。选举委员15人,推选沈尹默为主任委员,潘伯鹰等为副主任委员。
  10月,《中国书法简论》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数月售罄。
  1963年3月,所书《大楷习字帖》加印发行。
  1964年4月,所撰《书法杂论》十篇,在《艺林丛录》发表。1966年5月,肝病复剧,于25日凌晨3时逝世。

  二
  先生逝世后,诗集由夫人张荷君保藏,幸免文革之劫。1979年至1980年,荷君夫人将诗集分批寄香港何竹孙先生收后转周颖南先生,再转新加坡潘受先生审校,1987年交新加坡文化学术协会出版。
  章士钊先生当年就有“鄙句不得彼(潘伯鹰)点首,终非吟定”之言。沈尹默曾吟有答章士钊十二诗,也请伯鹰“阅过,如有斟酌处,望勿客气见示,整理过再寄北京尤好也”。可见伯鹰在当时诗坛的地位。潘伯鹰愤于寇侵,忧于国难,伤于乱离,悯于百姓,用真情、血泪和生命书写了一首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潘伯鹰著《玄隐庐诗》十二卷,收1919年至1966年诗共1099首。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三省,开始全面侵华。诗人感愤万端,呼吁当局取消妥协退让政策,掀起全国抗日风暴,浴血奋战,直捣九州四岛,彻底消灭侵略者,以雪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屡遭倭奴欺辱之耻:
  积痛卌年须雪耻,佥谋一意断和戎。眼看血染天津市,怒焰真当卷海东。(《闻天津战事惨烈感奋成诗》)
  对于具有忧患精神的潘伯鹰来说,每一个黎民百姓的命运,是他所关切的事物核心:
  我思中国支大镬,快哉一煮倾千囷。饭颗如山酒如海,尽饱四裔饥寒民。(《黄敬临迁其酒肆於百花潭张之以诗》)
  在无数啼饥号寒者中,有两个瘦弱的身影使潘伯鹰刻骨铭心:
  雪漫天,风撼壁,朱邸沉沉临道侧。绣帷暖护玉楼人,蝶飐花娇正无力。弃煤委地出香厨,屋后贫娃来拾核。(《拾煤核》)
  狂风怒吼,白茫茫的雪地里,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姑娘在拾煤渣,那是从富家香厨中抛出的余烬。
  面对如此悲哀的场景,更想到当局把蕴藏丰富的抚顺露天煤矿开采权让给侵略者,诗人无比愤怒:
  呜呼!辽东雄县称抚顺,本溪湖水明珠润。铁索凌天星斗高,钢机凿地雷霆震。谁令拱手事虾夷?十万为奴仰残烬。
  东倭举国肆狂氛,痛见炎黄血霜刃。墙根拾核未云悲,忍说他时无一寸。覆巢安望卵能完,一例朱门会同殉。江草江花句尚新,杜陵忠骨久成尘。时危空负乾坤大,我亦长欃抗饿人!
  另一个身影是一名女车夫:无边的黑夜,一盏如磷火一样昏暗的车灯,映照出一个鹑衣百结、瘦骨嶙峋、愁容满面、用一方黑巾裹着头的女车夫,一边有气无力地拉车前行,一边向雇主倾诉着心酸:
  良人三十七,倚此赡其室。得钱方举火,前日卧寒疾。冻毙饥亡底不同,风饕雪虐孤身出…… (《女挽车行》)
  一个女人,且如此孱弱,是不宜孤身出来拉车的。但丈夫在病榻呻吟,等钱治病;孩子在家饿着肚子,等钱买米。可是女车夫白天不能出来,因为警察说她有碍观瞻。于是她只能在风雪之夜出门挣几个小钱了:
  岂无可耕三亩田,隔年一战成烽烟。岂无微智业商贾。税则如麻吏如虎。初时哭泣双眸枯,及今心死泪亦无。穷家无田势所限,丑年翻免催寅租。
  原来,是因为连年的战乱毁了她的家园;而沉重的税赋又让他们夫妇小本生意都做不成;走投无路,才靠拉这辆破车来糊口。
  安能听尔诉烦冤,南北东西尽冤魂。棘矜除是揭竿起,弦管声高自不闻。
  听到这些,诗人愤怒已极:除了揭竿而起之外,那些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是听不到啼饥号寒者的声音的。
  虽然潘伯鹰先生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北京、上海、重庆、香港等大都市,但是对家乡和家乡的先贤,仍怀有深深的眷恋和崇敬之情。1933年,因避乱从上海赴南昌,诗人有作:
  阑干徙倚独徘徊,五载重临剩百哀。我不求仙仍未死,凄凉已似鹤归来。
  童年古塔足娭嬉,卓影沧流似旧时。愿就风檐叩铃语,纵齐玉軑欲安驰。
  纵横旧恋未全忘,尽使伤神是故乡。两臂安能化鸥羽,凌云欲去更回翔。
  浮生何处是他乡?我已无家底不忘。渐远渐微心渐澹,二龙黛色渐茫茫。(《舟过怀宁感书四绝句》)
  1943年8月,章士钊先生应学生冉仲虎之邀,往游峨眉山,潘伯鹰同行,后因故未去峨眉,在泸州玩了将近一月,多有诗作,汇为《游泸草》一册,书分前后二集,前集为章诗,后集潘诗。他俩乘船前往泸州,道经江津,章士钊想起年前在此病故的老友,岂能无诗?《过江津怀陈独秀》云:
  鹤山曾此住佳人,鹤去人空剩古津。我是江阳山上客,怕嫌闻笛失寻邻。
  潘伯鹰亲历此境,同作一首,不仅对同乡前辈礼赞有加,且生动地记录下章翁当时悲痛的情景:
  鹤山名不著,地僻人罕寻。独赖斯人传,埋骨长崎嵚。世变易反覆,虑或还销沉。志士贵独往,宁以撄其心。丈人舟行过,倚栏久哀吟。平生向稽俦,咨嗟意弥襟。其人同鹤化,风雨瘗胎禽。雾迷江波涌,低徊天色阴。
  俞平伯为著名红学家,五十年代因《红楼梦研究》一书采用胡适的学术观点,被《人民日报》点名批判。旧友中落井下石者有之,划清界线者有之,避之若瘟神者有之。潘伯鹰却不惧株连,寄诗相慰:
  绝世佳人淡冶妆,绡衣空谷九秋凉。蛾眉侵鬓痕禁细,凤纸传心语苦长。针线迟逢中妇怒,羹汤热畏小姑尝。人间合剩江南月,解照蒹葭叶上霜。《寄平伯(平伯以所著<红楼梦>书获谴)》

  图五:五十年代,潘伯鹰《寄平伯》行草诗稿

  新加坡著名华侨诗人潘受称潘伯鹰为近代中国诗坛代表人物,“伯鹰诗:思深意远,境高语妙。其感其情,皆今人之感与情;而其体制、其格律、其声调、其色泽,则无不古。直与时代相氤氲,相磅礴,相呼吸,相歌哭;而甘苦之,而性命之。上继风骚汉魏以来古典现实主义传统,转益多师而发扬之。非唐非宋,亦唐亦宋。不求与杜汉苏陆合而自合,不求与杜汉苏陆异而自异。其尤佳者,往往一字一音符,一字一舞姿,一字一光体,生动晶莹,不可逼视。盖役万卷,狎千秋,会同天人,咳唾名理。用古而不泥古,超物而不遗物。真能兼众长、集大成、耐吟味、娱独坐,而与古为新者也。”;新加坡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周颖南先生认为《玄隐庐诗》“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文学遗产之一”。

  
  伯鹰先生年轻时在书法艺术上下过很深的功夫。他“十三四岁起杂学唐宋人碑,尤好写苏东坡的字”,“约十六岁时改写汉碑,三年之内写了十几种,自己觉得无甚进步,于是学褚遂良《倪宽赞》”“我昔粗习《龙藏寺》,因识河南所结字。”“余三十岁左右尝力学(黄)山谷《青原山诗》(或称《七祖山诗》摩崖大字)……继而稍入晋唐之室。”潘伯鹰年轻时学书取法高,所追寻的是王羲之书法的正传,他对二王书法的热爱、重视,为他一生的书法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潘伯鹰先生晚年的《临古法帖卷》《临十七帖》《临兰亭序》和《临孙过庭书谱卷》,正是全神贯注,暗用篆隶古法之作,圆浑、凝练、秀劲、娟净,洋洋数千字文文静静,丝毫不带火气,炉火纯青,将王字风神特色表现得惟妙惟肖。
  伯鹰先生认为,二王之后,到了初唐四家,标志着今隶或正楷的成熟,二王是先行者,欧、虞、褚、薛四家是群体的代表。潘伯鹰认为,褚遂良的楷书最特殊的一点是隶法的形态特多。他醉心褚字,得其神髓:“笔画细瘦并不难,难的是瘦劲。同样还能圆润,有血有肉有韵味。”

  图六:四十年代,潘伯鹰行草七言诗轴

  赵孟頫是伯鹰先生极力推崇的又一位大书家。他认为:赵孟頫的伟大,是在数百年来人们逐渐远离二王体势时,他却意识到,并全力去挖掘、恢复二王书法的“法”。在临摹的过程中揣摩赵孟頫企图恢复的“古法”。伯鹰先生认为二王真迹失传,唐摹钩填本太少。颜(真卿)、杨(凝式)、苏(东坡)、黄(山谷)虽都从不同的方位暗用古法,但都已改头换面,强调各自的个性,创造了各自的形体。所以学习王字,可以从赵字着手,进得门去,再上溯晋唐。

  图七:五十年代,潘伯鹰行书七言联

  潘伯鹰认为董其昌平淡天真,是常人很难学到的高度。平淡、安详、圆润含蓄、追求韵味。伯鹰先生食古能化,成就了自己的艺术风貌。
  伯鹰先生天资聪颖,观察、思考,行动能力很强。从五十年代中期起,潘伯鹰把握了参用颜法的机会,使自己的书法艺术向前大大地跨进了一步。从颜书中汲取了参用篆法的浑厚和雍容大度的庙堂气息,同时又非常和谐地保留了自己文静、安详、脱火的艺术特色。他的字非“南”非“北”,从二王来,有褚有颜,有苏有赵,还有章草的生辣!和谐统一成一种新的风貌。这就是伯鹰先生的创造。
  伯鹰先生的正书是从《龙藏寺碑》和褚遂良诸碑入手的,他的行草在二王遗风中兼具运用篆法的颜真卿和运用隶法的章草气息。
  潘伯鹰的书法艺术呈现出以帖学为基调,集秀逸典雅、圆融静穆、潇洒飘逸等多元审美特质于一身的面貌。他的楷书平淡冲和,飘逸灵动,气韵贯通,浑然天成,意境高古;行草书则遒劲有力,骨势通达,清俊洒脱,节奏鲜明,神采奕奕,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深远的意境。
  四
  伯鹰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古书画文物鉴赏家。据载,他家祖传的古书画甚丰,自童年起,耳濡目染,积累了深厚的学养。他年轻时在京津,与张伯驹、齐燕铭、吴稚鹤、叶恭绰等名流收藏家过往甚密。他还因有敦煌隋贤写经而颜其堂曰“隋经堂”。在京津沪港渝等地报刊上发表数以百计的鉴赏文章。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在上海市政府领导下,很快就成立了“上海市古代文物保管委员会”,简称“文管会”,从1950年元月2日起正式开展工作。受首任主任委员李亚农和副主任委员徐森玉先生之邀,伯鹰先生出席了第一次会议。这便是上海市解放后最早的由官方组织的文管活动。约定今后每周一会,同观公私藏家所藏之书画金石、陶瓷玉杂之属。伯鹰先生顾念云烟过眼,恐多遗忘,顾每次回家便追撰笔记,是为传世之《观古纪余》和《观画录》。从他的笔记中可知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早起入藏的许多文物,尤其是古书画多经过他的鉴定。如《宋拓凤墅帖》、《绍兴米帖》、《米芾多景楼诗》、《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宋徽宗柳鸦芦雁图》、《巨然万壑松风图》、《赵葵竹深荷净图》、《夏珪江山胜迹图》、《李嵩西湖图》以及倪云林、黄鹤山樵等人的作品,明清书画更是不胜枚举了。
  古书画的文化内涵最深、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品类繁复,自古以来,研究此道的代不乏人。但因个人所长不一,出发点也各有侧重。伯鹰先生对前人重眼鉴与重考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有自己的见解。他治学严谨,观察入微。从大处看气韵、构图、画理,还能十分认真地看到每个局部细节。认为:“尽去考证不免贻误后学,入于蹈空。余以考证助品韵(品味书画之神韵)则鉴,品韵不致无根。品韵自是要旨,非真积力久不能喻也。则考证助力,不可少矣。”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夏筱翊:报本堂夏氏22世。1964年12月,出生于怀宁县小市公社平坦大队夏祠生产队。1982年中师毕业,在公社、乡、区、镇及县直有关部门工作32年。2015年11月退休。致力于挖掘、传承和弘扬怀宁历史文化。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庆家谱网”副主编、安庆根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孔雀文化投稿须知(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潘伯鹰临书谱
满纸尽是古意,潘伯鹰书法欣赏
潘伯鹰1958年作 行书诗横幅
潘伯鹰 行书诗横幅
潘伯鹰书法收集
《阴符经》临成这样咱还说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