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聆听:牟少华【散文】好吃街的记忆
           
           
           
           



文//牟少华  主播//潘南岳


好吃街,利川城的一条老街。只要提及好吃街,利川城内的老老少少,都不会感到陌生。但就我而言,好吃街却氤氲了我孩提时代的一段美好回忆,也是我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梦。
从我记事起,利川城区就解放路东西贯通的一条主街道,好吃街正处在解放路中心的南端。小巷北头连接老县政府和政府礼堂,小巷南头连接清江大道旁的利川客运站和一实小,东面是都亭办事处机关、都亭一小和粮食储运站,西边紧挨商业大楼。小巷四周有不少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
好吃街位于城中心的黄金地段,是一条直线距离不足300米,宽不足5米的南北小巷,东西岔巷或长或短、或宽或窄,现名为钟灵巷。以前不是一条商业街,而是一条居民巷,所以那时并不叫“好吃街”,人们习惯上都称为“南门”。
那时,在好吃街的北头,有一户黄家大院,很是“抢眼”。黄家是当时的一个大户人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从江西逃避战乱来到利川安家落户。临街有一栋开间三大间、进深有三进的砖木独家大院。第一进是堂屋,穿过一个大大的青石板露天天井进入第二进,最后进入第三进,后面还有一个大花园。当时的南门居委会就设在第一、第二进的屋内办公,听说是收归公家使用的(文革后物归原主)。我读小学时,去黄家大院玩的时候比较多,因为姨妈就在居委会上班,再加上黄家老四和我又是很要好的同学,所以放学后也经常结伴而行。
黄家大院很大。小的时候听大人们说黄家是“大资本家",因为当时利川这个小县城还没有资本家。心里一直觉得就像课本里描述的资本家那样凶狠残忍,一开始还真是感到有点好奇、紧张和害怕。其实,玩熟了以后,隐隐约约听居委会的大人们说:黄家父辈们是有文化、有手艺的手工业者,由于能做事、会赚钱,积攒了不少的家产,解放后划成份时被划为资本家;黄家母亲同样也是出生在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封建家庭的大家闺秀,说话轻言细语,处事知书达礼,待人热情和蔼。在黄家大院玩耍时,我似乎从来没有感觉到一丁点害怕和拘谨。


黄家有姊妹五个。老大到老四都是男孩,老五是女孩,老四和老五和我们算是同龄人。或许是受家庭背景的影响和基因的遗传,黄家的后人基本上都是从事经商和金融方面的工作。和我同学的黄家老四,参加工作后做到了市保险公司财保科长的职位上。就连和他家有关系的亲友,有不少也是以从事工艺雕刻、钟表修理等职业为生,在利川城享有很大的名气和不错的口碑。当时好吃街的人,对黄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黄家大院也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沧桑,已成过往,不复存在了。但在我模糊的记忆里,黄家大院却收藏着岁月留下的痕迹,收藏着很多生活里的故事,还有许多扑朔迷离的传说。
在好吃街南头的“邹包面”,可以算得上是利川的“一绝”。
在我的记忆里,邹包面是1979年,也就是我高中毕业那年,由邹叔叔夫妇在自己家最先开店,开张以后便以其独特的味道征服了人们舌尖上的味蕾,店面虽小,但迅速火遍全城。以后每逢寒暑假回到利川,或参加工作后,我还是经常去吃邹家包面,既有年少的记忆,也有不舍的味道。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邹包面仍然情有独钟,至今还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邹包面独具特色。面皮比饺子皮薄,比馄饨皮厚,手工剁新鲜肉馅,馅的粗细把握适度,粘稠度恰到好处,包面成形时用筷子馅上的粘稠液就行,根本不用筷子醮水包包面。馅不能太多,不仅仅只是为了节约成本,降低价格,主要还是突出包面的味道。葱和肉搅拌均匀做出来的馅,和其它包面馅的味道有很大不同,口感也不一样。包面的汤料也是用大骨和豆芽熬制而成。和现在的做法有很大的区别,味碗里除了其它必备的佐料外,最关键的一步还是最后在碗里的包面上撒上一勺葱花,色鲜味美,能让你馋涎欲滴,连汤汁都要喝得干干净净。那味道可以算得上一绝,成为好吃街一张响亮的名片,名扬多年,经久不衰。
黄家和邹家,黄家在街北边的尽头,邹家在街南面的尽头。从这条街出来的人,一部分从政从教等工作,而大多数仍然从事经商和与商业有关的职业。也许是受这条街浓厚的经商元素沉淀的影响,使他们具有做生意的天赋得以延续,让他们经商的灵性在日后的生活中得以施展。


我和邹家姐弟很熟,父辈们曾经是同学,两家有多年的交往。弟弟参加工作后,成为市人民医院的骨三科主任,业务骨干;1983年,姐姐接过邹包面家的接力棒,不仅人聪明能干,而且长相俊俏,生意一直做得很红火,“包面西施”的美誉也由此而得名,红遍全城,后来去北京经商发展。很多年后,姐姐不忍心丢掉人们钟爱的“邹包面”的味道,放弃了在北京不错的生意,回到利川再次开起了“邹包面”早餐店。每每问及她的感受,她总是笑着说:不舍的是乡愁,传承的是品牌,留下的是记忆。
改革开放以后,四川开县的一批川菜厨师来到利川做起了餐饮生意。赵小二的火锅店、大憨包小憨包的卤菜、还有桂花桥的鲜猪蹄花等特色餐馆,一下带动了好吃街的餐饮业,近百家大大小小的餐馆,如雨后春笋般的竞相开放,好一派门庭若市、生意火爆的热闹景象。钟灵巷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美食街。
从早上到晚上,从年头到年尾,每当你走进好吃街,所见的都是人潮拥挤,街边灶台炒菜的火苗不停地跳动,汤锅、砂锅、蒸笼升腾的热气弥漫在巷道里,令人垂涎的香味混合着煤烟味扑鼻而来,店主招徕顾客甜蜜的声音,顾客频频互唤的声音,劝酒声、笑闹声、烹炒声、K歌声,沸沸扬扬,不绝于耳。小巷一时红火得不得了,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好吃街”,好吃街的名号也由此传播开来。
由于城区规划的升级改造,好吃街的餐饮业也逐渐向新城区转移。有的改了行,有的换成了服装店,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好吃街成了服装一条街。把热闹后的冷清留给了小巷,也将好吃街的名字留在了小巷,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直到现在,人们仍然习惯地把这条巷称为“好吃街”。
随着时代的变迁,好吃街显然与现在和它平行的丹桂园大街无法相比。丹桂园因有鳞次栉比的各种店铺、农贸市场、大型商场,商业发达,常常是车水马龙,购物的人群川流不息。而好吃街那些排列着无数简易改建的砖混结构的房屋,商铺店面小而拥挤,到了夜晚,连街道中间都摆满了各种小吃排档,档次也差了很多,看上去已经沦为人口密集的“大杂院”。
如今的好吃街,没有了以往的名气。不要说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相媲美,就连四十多年前的人文景观,都无法再看到它的旧貌了。面目全非的好吃街,黄家大院不见了、雕刻修表的老店不见了、“邹包面”也搬迁了。各种各样的小客栈、店铺、小吃摊却依然支撑着好吃街曾经的繁华。
现在,每当我走进好吃街,心中都不免生出一丝淡淡的失落和怅然,感受到时光的流淌和逝去的青春。眼前总能飘着一段段旧梦,有童年的、少年的、青春的,还有透着自己曾经模糊的境象。每后撤一步,就退回一段记忆,让那份往日的记忆散落在小巷里。


编审:粟贵贤
           
           
           
           
作者:牟少华,湖北利川人,1962年11月出生,现从事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为人真诚随和,喜欢旅游,追寻自由和理想,旨在放飞自我,放松心情。

主播:潘南岳,「 刚刚好妈妈 」成长学院创始人。张怡筠情商教育认证讲师;儿童性格优势发掘导师;儿童情商教育指导师;深耕5年育儿作者。孩子不需要完美的妈妈,孩子需要不完美但却快乐,能让自己幸福的妈妈。做成长型妈妈,因为成长自己,才是离教育最近的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骑行,去寻找记忆中环潭的房子
小巷奇事——蚌埠有条华盛街(10)
50年前崇仁街的大院 你还有印象吗?(上)
老街,小巷,永远的记忆
记忆,是遗落在旧街小巷的一缕阳光,是流转于弄堂深处的浅唱
中山街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