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No.52 中国摄影界“一代宗师”:何藩 | Masters' 2

注:以下内容所有引用部分均已标注来源


Masters' :摄影大师作品分享◀

Beeber's :比白个人作品分享

Followers' :临摹作品分享

Friends' :比白朋友们的作品分享




「我对中下层的穷苦大众、弱势群体,有着比较特别的关怀。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直觉。我很喜欢小人物身上那种咬紧牙关,力争上游的草根精神,所以我很多照片都在记录着他们。」 

 
—— 何  藩


00


前  言



今天是Masters' 系列的第二期。
上一期发出后,我问了一些朋友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图太多这个点,所以今天我会尽量精简图片。
不过每一位大师的优秀的作品绝对也不是几十张能概括的,我就将其他没放上来的的照片上传百度云,大家文末自取。




01


简  介




何藩(1933年8月8日-2016年6月19日),出生于上海,1949年迁居香港,大学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开创香港街头摄影先河的“一代宗师”。
1958年,他以新派摄影手法,打破墨守成规的传统风格,在1958年至1965年间,连续赢得八届由美国摄影学会所举办之世界摄影十杰的荣衔。在1950至1970年代,他曾在国际摄影比赛中连续获奖267次,著有《街头摄影丛谈》及《现代摄影欣赏》诸书。
60年代曾于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担任演员,参演过著名电影《不了情》《西游记》及《蓝与黑》等,其中以饰演唐僧最为人所知;其后以导演身份进军影坛,1970年凭实验电影《迷》扬威康城及柏林影展,曾执导逾20部电影,活跃于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圈,作品包括《春满丹麦》及《空中少爷》,多为唯美文艺电影,直至九十年代退休移居美国。
2016年6月19日,何藩因肺炎恶化在美国加州圣荷西的医院与世长辞。[1]
(注:网上有何藩多个出生年份,1931、1933、1937等,以上取自百度百科的数据)
他除了是国际知名摄影家,还是电影演员及导演:
1965年在《西游记》中饰演唐僧,其后出演了该片续集《铁扇公主》、《盘丝洞》及《女儿国》。1966年开始从事实验电影创作,作品先后入选不少国际电影节。1969年离开邵氏。1972年转任导演,首部作品为《血爱》(1972)。导演作品《春满丹麦》、《长发姑娘》、《心锁》、《夜激情》、《三度诱惑》等二十几部。1965年所饰演的唐僧深受好评,并且演出续集。[1]

何藩是中国情欲电影中唯一可以称得上大师的人物,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是将色情电影当做一种事业来做,他毕生所拍摄的大概不到十部电影,完全没有一部非三级片,要做到这一点,确实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尤其是在七十年代,中国人的思想还没完全开化的时候。[2]


《何藩:香港回忆录》的策展人Sarah Greene这么评价何藩:

何藩是唯一一个拍摄 50、60 年代香港的人,他对光影的表达充满戏剧性。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试图去记录香港,而是用镜头捕捉人物,普通的香港人。

从他的照片中我看到人性,感到暖心,那些照片里的人像自己家人一样有亲切感。




02


作  品



在对何藩有初步了解之后,我们了看一些他的作品。

1945年,上海的街道。不论何藩的出生在哪一年,这张照片都是在他十来岁所拍的。
在他8岁那年,拍的上海,已经有了那么些味道了。从湿漉漉的街道中恍惚的身影,让人若有所思:照片中所蕴含的故事。在一个没有数码相机的年代,我们不敢想象对于还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已经玩起了摄影,已经开始向我们讲述他照片的故事。在那时他也许不会思考:我拍这幅作品的意义,我为什么要摄影?但就是从这幅作品之后,让他一步步寻幽探芳,最终找到了摄影的圣地。[3]


1946年,上海老茶馆

1948《勿忘我》,参加美术比赛获得了冠军。

此图拍摄的是黄浦江上的一艘船,回忆起来这件事的时候,何藩说:那时,我在外滩,看到黄昏日落时的归舟,觉得有点诗情画意,就拍了下来。也是从那时起,奠定了何藩摄影中古典唯美的意境。
中国是一个拥有古老诗谣的国度,诗歌哺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后来将诗歌的思想逐渐应用到笔墨画中,主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从他的胶片带出的黑白光影中,不知不觉会让人触景生情,进入摄影师的世界:让人去联想故事中的人,人背后的故事。这种思想,即“人画合一”也贯穿在了他的整个作品当中。[3]



1949年,女性劳动者
他于1949年与家人移居香港,于是他便开始融入这座城市,去感触周围的空气,每一粒尘土,尚未成年的他,也许此时并不明白自己为何而摄影,但是凭借其过人的天赋,明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光影,他已经走在了摄影的前沿。[3]



接下来是一些他在香港的作品。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03


评  论



何藩十分了解香港,十分熟悉香港人的生活,他善于捕捉香港最具魅力的城市风貌,乐于展现香港的市井百态。巷弄里,老人正在烧饭,一个小贩牵着几只色彩鲜艳的气球经过;街市上,雾气与熟食的蒸气弥漫,卖土豆的小姑娘若有所思;阳台上,晾满了衣服,小孩和猫同时探出了头……

曾有记者问为何将镜头对准普通的香港人,何藩说,“我对他们充满关怀和同情,想通过镜头让更多人看到,这些人如何为生活打拼。”[4]

不知道对摄影界有什么影响,但却无意中成了我这个小白光影和构图的入门导师。

入门的时候看过一些他的作品,映像很深,并不经意间模仿学习,但我是今天听闻何藩大师逝世的消息才知道自己之前惊为天人的作品是出自这位之手。

……

不是什么专业人士也说不出什么道道来,个人很喜欢这样的风格,看一眼就忘不掉了,很沉静却极富张力,可以让人从作品中真正的感受到情绪和氛围,比现在打着情绪旗号的新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5]

在这个关于何藩先生在世界摄影史的影响问题内,何藩比不赢朗静山,因为朗老是画意摄影的鼻祖,在中国摄影萌芽阶段不仅办展还开班授课,影响深远;也比不过吴印咸,吴老从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一直活跃,从拍纪实风景到电影,还记录了建国前后许多珍贵史料。

何藩先生的摄影立足于香港,正因为专注港人的生活,香港的风貌,将摄影与香港紧紧联系在一起,何藩先生同样也赢得了世界的关注。[6]

有正面的褒奖,自然也会有反面的声音:

就其作品而言,何先生对“摄影界”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

何先生的照片强调光影和构成,最终达到一种视觉的直观之美。这种路数是画意摄影的套路,画意摄影在回应的是精确和客观的摄影何以成为艺术的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现在早已不再成其为问题。更进一步说,早期进行画意摄影实践的斯蒂格利茨和斯泰肯等人也意识到画意摄影无法真正回应这个问题,所以转向了对摄影媒介本身的探索,以摄影分离派的身份开始了作为现代主义的摄影实践。而此时,画意摄影已不再是一种具有问题意识的存在,而是以某种被构建的视觉陈规进入了大众的欣赏之中,简言之,就是成为了沙龙摄影。这种丢掉了问题意识的风格性的构建,也就是格林伯格在先锋与刻奇一文中所谓之刻奇。此时,在这种已经死亡的躯体上做得再好,都已经不再有什么真正的意义。而这也就是何先生在50年代之后的实践中所做的事情。他能言之为贡献的,说到顶,也就是mingo答案中所说的,让华人的摄影实践进入了美国的沙龙之中。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可惜的是,何先生在做的,是他上几代人就已经发现的死路。这个是最令人遗憾的。当然,他在电影领域所做的实践,我并不熟悉,所以在此也就无法评论。以上的讨论,仅仅针对他在摄影领域的实践而言。[7]

另外有一篇设置了不允许转载的文章,对几幅经典作品做了讲解,感兴趣的可以阅读: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679010/answer/107202561




04


最  后


其实在我做这期的内容之前,我只看过何藩老先生的几张作品,那个黑白的质感,和光影的效果,让人印象很深刻,所以决定在第二期介绍他。

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他除了摄影,居然还演过《西游记》里的唐僧,还拍了很多的X级片,虽然这不是重点……

不同于以往大家容易见到的摄影作品,大多是光鲜亮丽的商业摄影,或者是普通人一辈子去不了一次的大气风光摄影之类的。这两期我放的刘涛和何藩,都是将镜头对准了普通人,甚至是更底层的人民。

其实哪里都有美,就看有没有发现咯~

在正文内容的最后,分享一个之前何藩接受采访的视频吧




05


留  言









06


分  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才摄影师是怎么炼成的?何藩经典照片深度解读
何藩:他该怎么超越,他已经走了
在光影中,遇见老香港的美丽与哀愁
这才是真正的大师:何藩镜头下的香港街头光影
东方布列松:何藩 —决定性瞬间
光与影,黑与白|何潘作品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