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周《魏园雅集》:扰扰城中地,何妨自结庐

引子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意,前些年我在网上买了些高仿的山水画画芯,送人的送人,最后留下了一副,于是乎挂在所居陋室的墙壁上。留下的原因是画上的题诗我喜欢,有陶氏桃源隐居之意蕴。当时甚至不在意是谁画的,也不在意画作的名字。只感觉画风有些粗简,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感,或即或离。就这样,陪我三四年的时间。近半年,对中国画上了点心,从八大山人到石涛,从唐寅、文征明到沈周,乃至于王蒙、赵孟頫。有一天细细地看这幅画,忽然醒悟,这就不是沈周的《魏园雅集图》嘛!

这就是熟悉的陌生人啊!于是乎,生活余闲时,观之感之,越发亲切。这边是我与这幅画的缘分。错过,也没错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很喜欢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的: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

世间有深入见解的人认为,山水景色有可以行走的,有可以眺望的,有可以游玩的,有可以居住的。绘画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都可以称得上是精妙之作。但是,仅仅可以行走和眺望,不如可以居住和游玩来得妙。为什么呢?观察现在的山川,地域占据数百里,但能够游玩和居住的地方,十之三四都不到,所以必须选取那些可以游玩和居住的山水景色。君子之所以渴望山林泉水,正是因为这些绝佳之处啊。

魏园雅集,就是一处可居可游之所在,文人雅致之所共爱。



《魏园雅集图》由沈周绘制于成化五年(1469)十月,宽47.5厘米,长145.5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院。此是沈氏四十三岁时的画作。画卷描绘了一座被峰峦树石环绕的临水草亭,亭中四人席地而坐,一童子携琴侍立,亭外树下一老者,拽杖而来。但见山峦陡峭,石苔叠嶂,谷深幽静,意象高远。画卷上方有沈周题诗一首:

扰扰城中地,何妨自结庐。
安居三世远,开圃百弓余。
僧授煎茶法,儿抄种树书。
寻幽知小出,过市即巾车。
——署款“沈周”

在喧嚣扰攘的城中,我为何不可以自己建造一座茅庐呢?我的住所已有三代人居住的历史,开辟的菜园也有百余弓的宽阔。我向僧人学习了煎茶的方法,儿子则抄写种树的书籍。为了寻找幽静之处,我偶尔会出门走走,若是要经过市集,便乘坐巾车前往。

沈周的题跋,写的是他自己的理想生活,寄托于此画中,其实他的一生,也是这样过的。山水田园之美,成为文人心灵的桃花源,源于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我最爱的一首诗,想来也是沈周的最爱。有些诗不用解释,陶渊明先生的这首饮酒诗就是这样。读下来,诗意直接呈现在心中。

在上次写的《沈周传》《沈周传》:平淡的一生,晚年封神里,我们对沈周的隐逸生活的选择做了探究,这是沈家几代以来一贯的传统。那么,我们再观这幅画,以及这里的提拔,这种半隐逸的生活,似乎并不是那么地非主流,甚至可以讲,普及程度不那么高。宋朝是文人最好的时代,而明朝则是文人最压抑的时代。而沈周则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在隐逸的路上走得较深入的一位。

这六位老伙计是怎么凑在一起的呢?


即兴雅集

成化五年(1469)十一月,江南大地依然入冬,寒风瑟瑟,这是一次即兴的雅集。沈周和刘珏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刘珏与沈周的父辈玩得特别好,等到沈周长大,发现这个小家伙不可小觑,诗书画都很有天分,对沈周的诗文和画作多有指导,刘珏也不特别以老师自居,两人就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常有诗歌唱作,两人因为知己。

这年冬日,大雪过后,天气放晴,沈周与刘珏相聚,两人来了兴致,想到踏雪访友,进城去拜访魏耻斋(魏昌,字公美,号耻斋)。魏耻斋是杜琼的外甥,也是一个隐者,有钱有器识有园子,好交友。其实这一天,雪后初霁,往年这种情况,肯定会有好友、雅客来玩,这次他早早备好了一应器物。果不其然,石田先生和廷美先生就来了。一会儿,陆陆续续又有雅客造访,来的是李应祯、陈述、周鼎和祝


其中,刘珏的题诗:

故人栖息处,花里一茅庐。
地僻尘无到,身闲乐有余。
芙蓉池上石,蝌蚪壁间书。
我为耽幽赏,时来驻小车。
老朋友居住的地方,在繁花盛开的环境中有一间茅屋。这里地处偏僻,尘世的纷扰无法到达,他身体闲适,乐趣无穷。池塘边有芙蓉映衬的石头,墙壁上还刻有蝌蚪形状的文字。我因为痴迷于这幽静的景色,时常停下车来驻足欣赏。

这并非写实,可能是根据沈周的画作而应。沈周的画作,也并非写实,可以说是虚实相间,特别是那后面一座大山,是一种文人的想象,理想的林泉高致,寄托那种隐逸山林的理想,而魏园在苏州城内,是根本没有这样的山的。

这首诗,主要是赞美、感叹主人魏耻斋的隐逸情怀和桃源般的胜境。可居可游,可读书,“身闲乐有余”,很是让人羡慕。


在《东庄图册》沈周《东庄图册》:东庄水木有清辉,地静人闲与世违里,题额的篆书就是李应祯所书。

上文中这样介绍他:李应祯,初名甡,字应祯,后以字行,更字贞伯,一名维熙、维熊,号范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景泰四年(1453)举乡试,会试礼部中乙榜,成化元年(1465)授中书舍人,弘治四年(1491)官至南京太仆少卿,后世称之为李少卿。李少卿,博学好古,尤擅书法。好古,你看他用篆书题字,当时明朝人写篆书的少。说起善书法,他的学生是文征明,他的女婿是祝枝山。他的好友是沈周。

文征明也向沈周学画。

抗俗宁忘世,容身且弊庐。
声名出吴下,风物似秦余。
画壁东林赠,铭堂太史书。
雅怀能解榻,缓步即安车。

侗轩文命应祯写高作公美强予填空。

魏园的魏先生,他抗拒世俗,却未曾忘却世间万物,暂且安身于简陋的茅庐之中。名声传遍了吴地,这里的风物景色与泰余之地颇为相似。这里的画壁是东林寺的朋友所赠,堂中铭文则出自太史之笔。这里的主人有着高雅的情怀,善于体察人心,即使缓缓步行,也如同乘坐安适的车辆一般从容不迫。

我们可以看到,诗中多夸赞。当时他们也应该游览了魏园,鉴赏了魏园额珍贵器物。


祝颢,字惟清,正统己未(1439)进士,累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精通书画诗文。祝颢与刘珏二人自年少读书时已结为好友,后又同在山西任职。祝颢是祝枝山的爷爷。

他的题诗:
城市多喧隘,幽人自结庐。
行藏循四勿,事业藉三余。
留客尝新酿,呼孙倍旧书。
悠悠清世里,何必上公车。

城市中充满了喧嚣和狭窄,但隐士却选择自己建造茅庐居住。他们的行为举止遵循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准则,他们的事业则依赖于空闲时间的积累。他们留客品尝新酿的美酒,呼唤孙子们来加倍读书学习。在这悠长的清平盛世中,又何须追求官车之荣呢?

这里倡导的就是诗书传家,也在赞扬魏家的家学传统。

一般在别人的画上题诗,不大好写自己的,而是赞美对方的优点。与此同时,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格调


周鼎,为沈周挚友史鉴的师父,字桐村、伯器,嘉善人,擅长书法,有记载说吴中谱牒墓志均出其手。

周鼎的题诗:

魏氏园池上,重来非旧庐。
松添五尺许,堂构十年余。
不贵连城璧,惟耽满架书。
诸公皆驷马,老我一柴车。

在魏家的园林池沼之上,我再次来访,但已不再是昔日的旧庐。松树已增添了五尺之高,厅堂和房屋也已建成了十余年。我并不看重价值连城的宝玉,只是痴迷于满架的书卷。诸位达官显贵都乘坐着四马高车,而我却独驾一辆简陋的柴车。

这是老客了,“不贵连城璧,惟耽满架书”这是老夫子的所爱。“老我一柴车”,这是老夫子的安贫乐道。这一首诗里,表达自己的思想比较多。


陈述题跋:

青山归旧隐,白首爱吾庐。
花落晚风外,鸟啼春雨余。
懒添中后酒,倦掩读残书。
门径无尘俗,时来长者车。

青山依旧,这里的主人回归了昔日的隐居之地,白发苍苍的园子主人深爱着他的茅庐。花瓣在晚风中飘落,鸟儿在春雨后的余音中啼鸣。主人懒得再添酒,疲倦地掩上未读完的书。门前的小径上没有世俗的尘埃,时不时会有尊贵客人的车马来访。

这一首诗,“白首爱吾庐”出自陶渊明的《读山海经》。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鸟儿为有了依托的地方而高兴,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魏园雅集,处处有着渊明先生的遗风遗蕴。

我们可以看到,能够自觉玩到一起的,真是同道之人啊


主人魏昌在画上的题跋中说:

邂逅集群彥,衣冠光弊庐。
青山供眺外,白雪倡酧余。
兴发空尊酒,时来阅架书。
出门成醉别,不计送高车。

成化己丑冬季月十日,完庵刘佥宪、石田沈启南过予,适侗轩祝公、静轩陈公二参政、嘉禾周疑舫继至,相与会酌,酒酣兴发,静轩首赋一首,诸公和之,石田又作图,写诗其上。蓬荜之间,烂然有辉矣。不揣亦续貂其后,传之子孙,俾不忘诸公之雅意云。吴门魏昌。

偶然间遇到一群朋友聚集在一起,他们的衣冠华丽,让我的简陋小屋也焕发出光彩。我们一同眺望青山,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又品尝着白雪般纯净的美酒,享受着余韵悠长的欢乐。兴致高昂时,我们举杯畅饮,酒尽人未醉;有空闲时,便翻阅书架上的书籍,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当离别时,我们已醉意微醺,但并未计算送行的车辆是否豪华,只是沉浸在这份深厚的友情之中。

在成化己丑的冬季月十日,完庵刘佥宪和石田沈启南来到我这里拜访。恰好侗轩祝公和静轩陈公两位参政,以及嘉禾的周疑舫也相继到来。我们相聚在一起,举杯畅饮,酒意正浓,兴致大发。静轩首先赋诗一首,各位公卿纷纷应和,石田还在此基础上作了一幅画,并在画上题写了诗句。在我这简陋的茅屋之中,因为这些诗画作品,顿时变得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我也不揣冒昧,接续诸位公卿的佳作之后,写下这首诗篇,传给我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不要忘记诸位公卿的高雅情意。吴门魏昌。

魏先生真是赚大了哈!真是值得流传给子孙后代的!这才是传家宝。


王羲之在另一场兰亭雅集上说道: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雅集,就是一期一会,快然自足!

然而,我们也知道,人生短暂,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我们该如何过好这一生?也许,也许,只能把握好每个当下了!

扰扰城中地,何妨自结庐”,真正清静的草庐是我们的身心,是心清静,是为隐士。是心清静,安定,我们在哪都能安居,都能隐居,可山林,可闹市,可商务楼,可陋室,可三口之家,可百人之组织。

有出世心,更能做好入世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沈周《夜坐图》晚年66岁图文并茂精品
重阳了,菊花没有开,雅集咋整?
28岁躺平,晚年封神---沈周
一诗一画:沈周画作《庐山高图》
那些浪费时光的雅事(十四):对画
沈周 --《魏园雅集图》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