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浙北新市对周边的经济文化影响

对新市历史文化的翻阅,阅读时间一长,就有强烈的光谱感炫目醒人,这些不同的光色折射出不同的事件,很容易惊动现代人对一座“其名不扬”的古镇提升关注,因为过去虽已成往,却有沉淀的文化等待我们去发掘,而正是这些未被我们所认识的事物,是医治当下审美褪化症的最佳良药。今天笔者只是想简单回顾一下,新市古镇曾经履行着非凡的使命,通过庙会、集市、码头,筑塔、特产,市场、戏台及茶楼等媒介形式,用自己特有的文化光谱照耀周邻,它对这里周边每一座村庄,完全是在不刻意的环境下,赋予给它们以神奇。
一、新市庙会净化了周邻乡风
新市庙会之盛起于东晋,沿途下来,伴与时光之河汨汨不绝。香火之盛源于本地区域优势,人们四方涌来,驾舟载客沿溪而行,据老人们说,新市庙会热闹非凡,赴会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南至余杭、塘栖、大麻、东至洲泉、石门、海宁等,北至震泽、盛泽、南浔等。外地来的烧香船风格特别,他们停靠在新市郊野溪畔及内河,成群结队来烧香拜佛,这里的永灵庙、觉海寺及东岳行宫都是他们经常活动的去处。新市是一个码头型古镇,所以烧香的人外地人居多,常年不断,人来人往,他们满怀祈求与期待,通过对神的祭祀之后,意愿通畅而归,信神其实就是释怀,这是人类文明原始朴素的精神寄放。
新市庙会的兴盛,人们通过祭祀与拜神,心若水洗,势必给每一位烧香人心灵的善良启迪,这将带来对周边村落乡风的教化,这些影响潜在于人们心间,默默无闻,内心却有波澜汹涌。
二、新市集市与码头功能萌发周边村落的经济发展
新市历史上一直享有“乌程大码头”之誉,所以,作为经济贸易集散地,新市当之无愧担当起江南运河及苕溪余脉东线的贸易平台,人们通过这一平台,成功兑现农产品的交换,财富以此积累,本地的蔬菜、水产品、六畜、蚕桑及手工业品大量输出,换取生产工具与生活消费,百姓生活因此得以完善,周而复始,精神由此振奋而富足,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健康而发达。
新市码头功能非常强健与发达,物流与客流集散于此,给这里的百姓带来极大的便利,码头与集市一旦完美结合,便形成现代化的城市要素,伴随着各项功能的打开,社会就像巨球一般轰鸣滚动起来。‍‍‍
集市与码头是社会脏器组成部分,吞吐与消化着当地的产能与需求,满足了周边村落保持健康维持与衍生发展的诉求。
三、新市人建了含山塔,让嘉湖两地农蚕文化获得提升。
在离新市约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名曰含山,含山为南浔、桐乡、德清三区县的交界处,也处于湖州、嘉兴、杭州的天然中心点。一条京杭大运河途经含山绕山而过,成为本地东部唯一的山景,这山上有一座千年古塔,称为“含山塔”。
含山塔矗立于含山之巅,在湖州的文化历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它既被文人雅士尊称为“笔塔”,寄怀青云之志。它又是本地蚕农内心的“神灵塔”,每至清明之时,嘉湖两地民间有登高习俗,依凭着塔身望远,感怀气清景明的春天景象,百姓心清气爽,精神百倍,文人赋诗酬答,心涵志向。更多蚕农通过祭祀蚕花娘娘形式,形成热闹的踏春民俗娱乐庙会的大俗场面。含山塔的出现,让嘉湖两地的农蚕文化获得提升,也让文人雅士挥毫抒怀寄望了青云豪情。
这座神奇的含山塔便是北宋时期新市人乡绅姚明鼎所建,姚明鼎在含山顶上建塔,并非一件易事,除了经济上的一笔不小开支以外,更是包含了嘉湖两地极高的文化意义。此塔建造之后,新市与周邻村落的关系更为紧密,新市人的文化理念更是受周邻方圆村落尊从,从而深度影响着本地民间雅俗风尚。
四、新市特产对周邻村落的经济影响巨大。
新市作为一座镇,既是代表着一定区域的社会文明时尚,也是引领生产、消费与生活方式审美的提升。千年以来,新市在特产形成的不断调整中,成功完成了“湖郡独良”的蚕丝、江浙一带“抢手货”优质芯梗、独具口味的茶点,特别是茶糕,更有南宋风味的“新市酱羊肉”,这些特产形成,加大了周边村落的农、桑、畜牧业及闲散劳动力利用的发展,新市周边的种植业与养殖业非常发达,像蚕叶有叶行,蚕茧有茧行,丝绸有丝行,羊毛有羊毛行,羊、猪、鱼都分别有羊行、猪行、鱼行,等等。新市周边村落的经济收入受到古镇特产名望的大力推助,使本地农村家庭普遍得到很多的实惠。大批农村闲散劳动力,恰好成为提供芯梗加工产能服务的强大资源。
五、新市书场、戏台对周邻村落的影响
新市有着书场与各式戏台,提供着各种娱乐说唱形式的戏班前来演出,这里有着大运河的每天如潮水般涌动的超大客流量,凭着古镇江湖上三教九流、与达官商贾们的娱乐需求,也有本地百姓们的逢年过节赶集庙会,众多庙观寺院活动与殿神诞辰日,都需要请戏班演出庆贺,营造吉日喜庆氛围。而戏台的每一次演出都会吸引成百上千的观众免费欣赏,这就构成了对周边娱乐文化的深刻影响。
新市古镇原境域内有多家书场,有戏台大小十多个。众多庙观寺院前都有戏台设立,像西庙、东庙、三元观、五猖司庙、刘王庙、大王庙、觉海寺,五圣堂等等,都有戏台,供各地水路戏班演出。所以近郊新联、梅林、高林、士林等地,远至吴兴、桐乡、余杭等地百姓,也都纷纷前来新市观看演出。
新市书场热闹非凡,人称“书码头”,清代与民国时期,新市出了一位江浙响档说唱艺人杨莲青,成为影响江南说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人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新市书场成为江浙沪一带响档名角争逐之地。在地方戏演出方面,新市有常驻戏台演出的戏班很多,而最多算是花鼓戏班,也就是地方滩簧挑箱班,他们是代表本地艺术经典传统,是落地生根的文化“土特产”。比之越剧、京剧,它更能贴近本地百姓的视听,方言亲切,唱词平朴,生命力强,生活气息与文化气息从无违和。据一些老传统演员回忆,在新市驻台的一些花鼓戏班,经常去油车、禹越、洲泉、崇福等地带徒传艺,使新市传统滩簧民间演唱遍地开花。
六、新市茶楼兴起,成为周边村落文化与经济信息平台‍‍‍‍
据笔者初步统计,清末民国时期,本地茶馆数量近三十家,最大的茶馆当数“渚香楼”,可以说,当年的茶馆是新市最大的人气场所,这近三十家的茶馆遍布在小小的新市古镇上。茶楼既是闲聊拉家常的地方,也是信息交汇、最体现市场动向的地方。茶楼的消费者一般都是四邻八乡的农民、渔民、商人及社会闲杂人员,每天茶馆非常热闹,好的位置总有一些名望人占着,茶馆里人头攒动,声音躁动,信息纷杂,这里可以反映出市场與情、社会习俗风向、娱乐导航等信息,例如风俗禁忌、祸福引避、门店开张、人事婚丧、公众事件等,成为当年周边村落文化与经济信息的平台。
新市每座茶馆都处于城乡交汇紧要处,茶楼每天都特别早,从早上二三点开始,古镇开始市声喧哗,满血复活,其实古镇最早的市声是从茶馆开始的,而非农贸市场开始的。以当年的“渚香楼”茶馆为例吧,这家茶馆地处新市最繁华的商贸重地——北街中段。这里有一条河自南向北,沿着北街的走向缓缓而流,它的两岸有密集的木屋临水而建。
当年这茶馆名气了得,数十里之内的百姓都知道它的名字,比“张一品羊肉”与“同昌当戏院”的名声还要响。“渚香楼”茶馆老板为安徽人杨贤彬先生,人称“杨少伯”,他经营这家茶水业大店,也是经过了小型旅馆和茶馆生意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后,才正式从别人处接收。这家店经过杨先生数载寒暑春秋的含辛茹苦,免不了节衣缩食,惨淡经营,最后成为了新市镇乃至方圆几十里内的顶级的一家茶水业龙头老大。
杨老板后代杨晓雄先生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曾经对当年父亲倾其毕生精力经营的“渚香楼”作了细节描述,从中可窥知该茶楼的经营规模气派:
茶楼分上下两层,总面积约有三、四百平方米左右。楼下有一穿心过道,把店堂一分为二。左边是一只巨大的老虎灶,中间有一楼梯,余下面积不多,约只有十几只枱子可放,茶客均是些短时间的过路客和戏院侯场的观众。右边前后隔断,前面出租开一糖果炒货店,刚好与茶楼配套。后半间则是盆汤浴室。二楼面积很大,它是一楼连过道面积的总和,连片都是营业场地,后面还有一间过街楼,面积也不小,装饰考究,专供上等客人的席位。
从以上综述中发现,浙北新市对周边的经济文化影响犹如恒久的星座,终年发出清澈的光芒,城乡之间彼此温暖和谐,无论朴素与浪漫,还是欢娱与悲寂,新市古镇把控着经济与文化信息,就像紧紧篡着手上的缰绳,牢牢系住了方圆十里。新市周邻的所有村落,早已顺从成为新市古镇一起呼吸、命运与共的经济文化“共同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距离市区1h,民国风物、复古戏台、观影学史……这个“沉浸式“茶楼你不来坐坐?
印象黎里(散文)
听戏喝茶的船上茶馆,你肯定没见过
临涣古茶镇漫记
临涣的戏台
静物--古镇 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