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市与苏州的关系,原来这么亲近!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新市与杭州的关系,始于南宋,那是南宋国家第一主席看好了新市,才让新市得此宠幸。至于新市与苏州的关系,历史上更有民间很多交流。到了明朝,苏州与新市的关系甚至远超于杭州,攀上了“新市朋友圈第一位”,真可算得上“兄弟加朋友”。

要攀上“新市朋友圈第一位”,其实也很不容易,苏州暗暗较劲能拿下这一殊荣,是具备了一定条件的。首先对方要有资源,就像原来杭州,皇帝亲临送来不少“赐封”,又是造庙,又是筑园。其次要有自己的资源,像南宋朝廷就看好新市书香馥郁,文化深厚,且儒释道一应俱全。另外,要有独到的地理环境,宜居宜游宜赏,新市在南宋时期,正是有地理之利与景幽之美,才使南宋朝廷政要纷纷来居,其程度超过目前的莫干山旅游景区。

从这些条件看,新市与苏州的关系自明朝起,便渐渐成熟起来。如果说,南宋新市与杭州的关系,更多地偏重于官方层面,那么,明朝后的新市与苏州的关系,则起步于民间,并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形成扎根很深的双赢合作发展态势。苏州与浙江南部地区,许多贸易物流都需要通过新市储存及易地转运,两地文化与风俗都非常相近。久而久之,在特定情况下,民间经济贸易往来会产生民间姻亲关系,民间接触的广泛性,最终让苏州轻而易举地拿下“新市朋友圈第一位”的金牌。

随着交通运输业进步,浙江商业的繁华,拉动了苏州往南发展的客观需求,而新市的地理条件,便成为苏州必不可少的资源。新市是吴地水上的要塞之地。从苏州到杭州的水路,水路迢迢,可能要接近三百华里水路,在古代人力航行的前提下,日夜兼程也需要四、五天或五、六天,如果遇上风雨或灾情恶劣天气,更是远远不够。所以,位于中端咽喉地段的新市,也便成了苏州与杭州来往的夜宿客旅之地。“上八府”的钱江以南地区,若途往苏州,也必经新市。当年的新市,既是一个非常繁华的人流中转地,也是非常忙碌的物流中转地,算是“大码头”“活码头”,客流量大。当年的新市码头,有相当份额是来自于苏州的,无论是客流量,还是商品杂货。

新市位于江南运河中段要塞,交通极为便利,宜住宜游宜赏,既是一个载货的重要码头,又是一处极好的旅游景区,所以,对于位处太湖沿岸的苏州,想要真正深入浙江腹地,新市古镇无疑是一个“渡口”。新市古镇远在晋代时期,通过人工河道治理,水患基本消除,水陆环绕,舟楫通利。邻近灾民纷纷迁居于此,四方来聚,著名的“陆市迁徙”即发生于晋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随着西河口治水工程的形成,新市的发展获得长足进步。这里的一切造设,非常符合苏州人的文化口味,与唐诗、宋词所描绘的婉约之美有惊人相似,如出一辙。

历史上苏州与新市有一些非常成功的交流,双方确认了眼神,构成了新市与苏州情同手足的密切往来。这些成功的交流,历史上发生过以下几大合作项目:

一、与苏州合作建立江南最大的烛芯市场。

新市与苏州的关系最早得益于“烛芯”。“烛芯”又称“芯梗”,一种用于蜡烛引燃的中间芯子,用芦梗与灯心草组成。当年的苏州香烛市场非常繁华,也算是江南香烛的最大市场,但它的兴起,又与它后台的香烛加工能力相关。苏州的香烛所使用的“烛芯”几乎大多来自于新市,这就让小小的“烛芯”,成了新市与苏州“携手成亲”的媒介了。

据清朝康熙年间的程之彭先生编纂的《仙潭文献》卷中“物产”一栏关于新市“烛芯”的记载:

烛芯用芒梗为心,裹以灯草,是为烛芯。涂油即为烛。芒梗出于台州,灯草出于苏州,而作烛芯独吾镇诸村妇女所能也。

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54-1722)本地“芯梗”产业已经相当兴旺,“吾镇诸村”就证实不是少数人,而是一大片的村落家庭在从事着此项产业的加工。

由于本地“芯梗”产品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产量高,当年“芯梗”加工区域遍历新市北郊各村落,重点散布的村落有:句城、梅林、横墩、郭门、童家桥、六塔里、甚至士林、千金、桐乡部分自然村。此产业传统历经四百余年,薪火相传,新市渐渐成了当年江南最大的“烛芯”市场,也成为苏州蜡烛生产原料市场的“抢手货”。

由于新市“烛芯”市场的形成,苏州与新市的“烛芯”生意如火如荼,一些其间参与买卖的,时间久了,民间买卖双方结姻成亲也非常多,迄今为止,新市地区与苏州民间的姻亲远房关系还是很多,这便是当年“烛芯”市场加深了新市与苏州相互关系的最好明证。

二、新市成为苏州评弹的重要“书码头”

清末与民国时期,新市突然成了江南重要的“书码头”,也就是江湖上所称,苏州评弹艺人说唱较多的地方。由于苏州评弹艺术被新市观众认可又喜爱,新市古镇开出了许多书场,苏州所有的大小响档的评弹艺人,都对新市“书码头”非常熟悉。这一时期,苏州与新市有了新的“牵手”内容,民间亲密又增进了一层。

新市百姓对评话艺术的审美欣赏水平较高,所以一直被评话界称为锻炼“名角”地方,在一个不到两平方公里的新市镇范围内,书场业的发展已前后出现了二十一家,真正体现新市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据里人长老口传,评弹界那些期待自己化身“名角”的艺人,把新市认作他们梦寐以求的“练功竞技”好地方,由此可见新市书场在整个评弹界的重要地位。

由于新市书场非常活跃,一代评话名家杨莲青便应运而生。杨莲青(1896—1950),生于德清新市。24岁入苏州评弹艺人行会组织——光裕社,单身闯荡江湖,以《狸猫换太子》、《包公》等长篇评话名篇,名噪江南评话界。杨莲青先生评话艺术大量吸收京剧的表演,善扮脚色,惟妙惟肖,表演时能牵动双颊而称绝。醒木技艺独具匠心,轻重缓急应用恰当,有评话界“醒木”美称。

20世纪30年代,新市出生的杨莲青成为苏州评话界红极一时的“大响档”,其书艺传徒的嫡传弟子陈晋伯、顾宏伯、金声伯、陈卫伯等12人,也继后成为苏州评话大师级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下,新市有很多人去苏州拜师学艺,举家搬迁,去那里闯荡生活,苏州评弹这样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再一次扮演了苏州与新市关系深化的角色。

三、新市为苏州提供生丝及绸缎,保持着戏服刺绣加工传统

新市历古以来盛产丝绸布匹和绵绸产品,苏州人经常有客商来此收购,当然也有本地人去苏州经营丝绸生意,把本地的生丝或绵绸贩往苏州。苏州地区虽然也是丝绸产地,但大客商还是寻求外地,以更廉价更优质的丝绸来占领市场。相对来说,本地生丝居多,生丝和绵绸质量在湖州地区也名列前茅,本地历代方志上关于新市丝绸物产都有详尽的记载。

新市接受来自苏州的各演出剧团戏服刺绣加工,在民国时期最为活跃。新市一位杨姓家族,家住新市刘王堂,绣技誉满苏州演艺界,世代专业从事戏服刺绣,所绣戏袍仿古性强,五彩颜色鲜艳逼真,花卉禽兽图案栩栩如生,针脚细匀,为各位戏剧演员名人所喜爱,因此,一些戏剧名星特意点名来新市杨家朝廷戏服刺绣加工,经常上门拜访,新市杨家的刺绣业务,从民国到“文革”前业务兴盛,常常因为人手来不及,而让很多客户不能满足愿望。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州评弹包括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来听盛小云分享
线下 | 评弹知识小科普,8月26日苏白学堂第十次线下活动回顾
盛小雲《姑蘇水巷》
观点 | 周良:苏州评弹在近代上海的发展
[转载][评弹]一位评弹艺术家的时代悲欢作者徐雁
人已去艺长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