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贸易中的公司与贸易政治|国政学人

贸易中的公司与贸易政治

作者:In Song Kim,麻省理工学院政治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定量研究方法;Iain Osgood,密歇根大学政治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与贸易政治。

来源:Kim, I. S., & Osgood, I.. (2019). Firms in trade and trade politic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2(1), 399-417.

导读

不同于既往文献以要素或行业为研究对象的分析路径,本文假定同行业内的公司异质(heterogeneous),并以公司为主要行为体对贸易政治进行研究。通过建构以公司为中心的国际贸易理论,本文指出贸易自由化(trade liberalization)会对行业内各公司生产与利润进行重新分配,导致该行业在贸易偏好(trade preferences)上的分歧——生产规模更大、利润额更高的公司将更偏好自由贸易政策,反之,将更偏好贸易保护主义。

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围绕公司基于贸易偏好采取的政治性活动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并更广泛地指出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公司为中心的研究议程。然而,本文遗漏了两个或许同样关键的研究议题:

第一,不同行业内部的大公司之间会形成怎样的自由贸易联盟,从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这种现象是否会导致全球层面与国家层面的市场垄断更为严重?从批判角度出发,这种现象又会对国际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第二,联系最近围绕美国“芯片法案”的国际争端,一个产业中的大公司是否可能因为垄断意图而存在偏好贸易保护主义的动因,从而造成实质性的逆全球化?国家在政治考虑之下实施的贸易政策将在何种程度上驱使大公司的贸易与投资偏好发生改变?

引言

有关贸易政治的文献非常重视有竞争力产业与无竞争力产业、充裕生产要素与稀缺生产要素之间在贸易偏好上的对立。然而,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引入另一个理论框架,该框架把公司置于贸易政治的前部。

贸易政治中采用以公司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其关键基础在于同行业内部的公司存在异质性,导致在该行业内一些公司会从全球经济融合的过程中获利,而另一些公司损失利润甚至破产。这种同行业内部的利润重新分配是随公司在海外市场的销售、采购与生产行为的异质性而产生的现象。

基于贸易所引发的上述分配效应,以公司为中心的框架做出如下预测:规模更大、生产率更高的公司相比小公司更偏向于贸易;行业将从内部围绕支持或反对贸易自由化而形成分立阵营。此外,在最广泛的社会层面上,支持与反对贸易的联盟很可能是跨行业的,大公司通过跨行业联盟支持贸易并对抗小公司。

本文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传统贸易模型的基础上,解释公司异质性的含义并提出以公司为中心的国际贸易理论;第二部分阐述该理论框架下对贸易偏好的诸种预测,并论述公司基于贸易偏好的政治行为;第三部分围绕该理论框架的未来应用范围提出一些建议;第四部分为结论。

国际贸易中作为主要行为体的公司

(一) 标准贸易模型

目前有关贸易偏好的经济决定因素的讨论大多聚焦于行业间区别,即认为个体要素禀赋公司所属行业为贸易态度的首要决定因素。这一假设对应的是标准贸易模型。

标准贸易模型关注由国家间不同的要素禀赋(尤其是资本和劳动力)所导致的比较优势。一种解释是,国家基于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出口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货物,而后进口利用本国稀缺要素的货物。另一种对比较优势的解释注重行业间技术水平的差异。

既有文献聚焦于作为标准贸易模型典型案例的、相互对立的有关贸易政策偏好的两大模型。第一,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假定生产要素能在行业间自由流动,意味着各行业要素回报(如工资或资本租金率)相同。随着贸易规模扩张,充裕生产要素的持有者收入相对稀缺者得到提升。第二,李嘉图-维纳模型(Ricardo-Viner model)假定要素被它们当前所处的行业所捕获,自由流动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优势行业中的要素支持贸易,而相对劣势行业中的要素反对贸易。在两个模型中,哪个模型能更贴切地描述围绕贸易的政治分立,取决于要素流动性

(二)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

尽管标准贸易模型十分简约且应用广泛,其预测国际贸易实际模式的能力仍然较差。现实情况下,许多行业在出口的同时又面对进口竞争。这种行业内的贸易现象出现于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中,成为新贸易理论的一个解释重点。

新贸易理论发现,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与消费者对多样性的偏好是行业内贸易的驱动因素。一方面,在生产成本固定的情况下,公司开拓海外市场能够提高其产出从而降低生产的平均成本。比如,澳大利亚与美国相互交易酒类,这是因为两国公司能够通过在两个市场销售产品而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多样性的偏好能够解释为什么国家之间能够通过同行业内相似但具有差异化的产品的交易获利。在消费者偏好不同的情况下,贸易就能够在生产要素和技术相似的国家之间产生。然而,新贸易理论虽然指出了行业内产品的多样性,却假定行业内的所有公司规模相当且出口额相同。因此,该理论仍然是行业层面的,并未解释下文即将考虑的公司异质性。

(三)销售与采购中的公司异质性

公司层面的数据显示,同行业内各公司的出口参与进口采购海外生产情况各异。

出口参与方面,研究已发现某一行业中通常只有小部分的公司出口产品。而这些公司的出口额分布也非常集中,精英巨头通常占据了绝大部分出口额。此外,出口的公司相比不出口的公司规模更大更多产,同时在要素使用方面前者更依赖于技术劳工与金融资本。

进口采购方面,如果公司能够从海外市场的要素禀赋、技术以及公司特有的市场关系中获益,它们将进口海外生产的中间产品与制成品。与出口相同,能够实际进口的公司只占全体的一小部分,且进口额分布也非常集中,进口的公司也是规模更大更多产。

类似地,以销售或采购为目的的海外生产,无论是水平型还是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都可以体现公司异质性:行业内规模更大更多产公司的投资额更大。

(四)以公司为中心的国际贸易理论

公司参与国际经济的异质性(上节所述)可以通过其生产力水平与面对的国际贸易成本两个理论因素进行解释,属于新新贸易理论(new new trade theory)的解释范围。

根据该理论模型,考虑进入海外市场的公司面临着生产力方面的不确定性。首先,它需要在支付一定沉没成本后才能获悉自身的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力的公司将立刻退出市场,而剩余公司将参与到差异化产品销售的竞争之中(如新贸易理论所述)。其中,只有生产力更高的公司能够获得足够利润以支付贸易成本(如贸易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等在海外市场做生意所需承担的相比国内市场更高的成本)并得以出口其产品。

因此,贸易自由化导致行业内生产和利润的重新分配,而进口与跨国化生产领域也有类似的重新分配效应,只有最具生产力的公司可以从海外采购与生产中获利。

然而,新新贸易理论中行业内利润的重新分配有着严格的适用范围。

在贸易领域中,最重要的适用条件是产品异质性及贸易自由化之下两个合理竞争伙伴的贸易互惠性,这样才能保证两个贸易伙伴内部的出口型公司都将从贸易中获得净收益,而非出口公司都会在本国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下风。类似地,在进口采购领域中,利润重新分配的适用条件在于进口产品的相对差异化及能够承受培养与海外生产商亲密关系的成本。另外,海外生产领域的适用条件,要求自由化所创造的新的海外生产机会只能限制在一部分公司中。

以公司为中心的贸易政治模型、贸易偏好与政治活动

在本部分中,本文将首先考察利润分配效应对公司贸易偏好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公司的政治活动。其次,本文将讨论在以公司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如何有助于理解公众偏好、集体行动问题和政治机构在贸易政策结果形成中的作用。

(一)贸易偏好与政治活动

贸易偏好的不同首先显然体现在公司层面:规模更大更多产的公司会更为支持贸易自由化,反之亦然。如图1a所示,在贸易问题上进行游说的美国公营制造商规模显著大于其他公司;同样图1b在上述游说的公司中,支持贸易自由化的公司规模更大。

图1 政治上活跃与不活跃公司之间的收入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事实并非是大公司集聚于具有出口竞争力行业的结果(因而推翻了李嘉图-维纳模型)。相关研究在控制行业层面的竞争性因素后,发现公司层面的因素对解释偏好而言依然至关重要。根据表1,图1所涉及的公司,其规模与偏好在不同行业中的区别始终一致的鲜明。

表1 各制造业内公司的不同政治活动

贸易偏好的第二层影响是行业层面的:行业将围绕是否支持贸易自由化而形成分立联盟。现实中,这种分立往往呈现出“个别公司于贸易方面进行游说或公开立场,而整个行业协会保持沉默”的现象,即行业内只有少数公司会采取行动参与贸易政治,而行业组织并不能充分代表行业内不同公司的不同利益。

贸易偏好的第三层影响关注支持与反对贸易力量的宏观结构。在以公司为中心的理论框架中,支持贸易的联盟涵盖了净出口与净进口行业的巨型公司

贸易偏好的第四层影响体现在劳动者对待国际经济融合的态度上,因为他们在贸易上的利益可能与所属公司在全球经济中是否成功直接相关。规模更大更具竞争力的公司所属的劳动者更倾向于支持贸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同公司内部的不同工种对自由贸易的态度是不同的。高技能劳动者相较于低技能劳动者,前者的替代性更差、面临的劳动力市场风险更低,因而也更欢迎全球化。对于可外包工种的劳动者,他们如果恰巧在规模较大的全球性公司工作,他们会尤其反对全球化。

最后,个别公司的贸易偏好也会对公众偏好产生普遍影响。尽管根据上述分析,行业内支持自由贸易的公司数量较少,但它们往往是公营的,市场份额大且享有全球化的巨大利益。由于很多民众都可通过退休储蓄金、养老金计划甚至慈善捐赠持有这些巨型公司的股份,因此,对当前全球经济秩序的支持或将从支配贸易与投资的少数巨型公司延伸至民众。

(二)以公司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与集体行动

支持贸易的公司相比其他公司具有三大优势。

第一,支持贸易的公司在游说、竞选献金等个体政治行为上具有优势。这是因为全球经济融合的好处高度集中于少数大公司,因而它们对自由贸易的偏好强烈;相反,全球经济融合的成本(如外国公司或本地跨国公司所引发的更激烈的本地市场竞争)分布十分广泛,因而反对贸易的公司虽然数量更多但偏好更薄弱。

第二,支持贸易的公司在以行业为基础的集体行动方面也具有优势。由于行业内部公司规模分布高度不均,行业协会会被大公司所支配进而支持全球经济融合。

第三,支持贸易的大型公司在社会层面建立广泛联盟方面也具有结构性优势。由于支持贸易的公司数量更少,它们结成集体组织将更为方便,因为在这一更小团体中责任更为明晰的、监督更为容易,同时由于拥有更强偏好它们相互合作的边际效益更高。

(三)公司与政治制度

如果巨型公司是经济自由化的主要支持者,哪些政治制度可以放大它们的声音?

一种答案是有关游说与竞选献金的宽松规则,促进游说的制度变化以及对企业向政治家提供献金额度上限的增加将加强主要贸易支持者的声音。

选举制度也在考察范围内,但至于何种选举制度能够赋权于参与全球事务的公司仍无定论。一种观点认为,简单多数原则会扩大支持贸易或反对贸易其中一边的特殊利益,从而加大贸易政策结果的不确定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例如简单多数等代表狭隘利益的选举制度有助于发放补贴,而这些补贴自然是面向包括出口商与跨国公司在内的个体公司。此外,若以更小选区开展以候选人为中心的选举政治,简单多数原则将会赋予巨型公司更多权力,这一现象尤其体现于类似企业生活区(company town)的特定选区。

而有关民主制度,如果它倾向于剥夺精英生产商的利益,民主化将威胁自由贸易。与之相反,如果民主同等程度地削弱了精英与非精英生产商,民主化对于特殊贸易政治利益的效果可能会变得不确定。此外,民粹主义对于全球化的反对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最后,国际贸易制度(如GATT、WTO)将贸易政策的性质由单边决定转向互惠交易,因而能够反映参与全球事务的公司的贸易利益,稳步推动贸易自由化。

公司异质性的未来应用

首先,以公司为中心的理论框架对国际贸易协定的设计有重要影响,这体现于大公司在跨国投资保护与投资条款偏好、争端解决机制、劳工标准、知识产权、监管规定标准化以及暂时性贸易救济等方面的特殊利益中。

其次,该理论框架对考察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有所帮助。就近集中取舍效应(proximity-concentration trade-off)认为,当贸易成本高于建立并维持外国子公司时,母公司将考虑采用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即在外国市场制造并销售商品而非选择出口商品到该市场。由于母公司在建立外国子公司存在能力上的不同,这一取舍会造成行业内部的利益冲突——当潜在出口公司推动贸易自由化时,水平型跨国公司对此表示反对;同样地,当跨国公司推动投资自由化时,潜在出口公司也表示反对。有关行业内偏好冲突及其对均衡关税影响的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该理论框架亦可考察公司在海外采购过程中面临的取舍:一方面,有意海外采购的公司可以进行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以建设(或收购)目的地国的内部供应商或经销商,但这会耗费巨大的启动成本;另一方面,公司可以为节省启动成本而与国外供应商保持一定距离地进行外包或采购,但相应地对采购的控制力较弱且容易被套牢。这一取舍使垂直型跨国公司离岸外包公司的国际经济政策偏好有所区别:两者虽然在贸易政策上都倾向于降低采购相关投入(inputs)与最终产品的贸易壁垒,它们在保护政策的优先度上可能会产生矛盾——垂直型跨国公司希望优先保护对外投资,而离岸外包公司希望优先保护知识产权

第三,该理论框架明确未来需将公司对外国市场的选择作为研究各种国内国际制度对贸易影响的主要变量之一。这是因为,过往研究在分析制度与双边贸易额关系的过程中,完全排除了国家间没有贸易往来的案例;然而,如果国家间没有贸易往来的现象存在系统性原因,上述分析就导致样本选择性偏差(selection bias)。为规避这一漏洞,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将公司对外国市场的选择作为解释国家间贸易往来是否存在的影响因素并将其纳入贸易模型中。

最后,该理论框架将有助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其他领域的研究。在劳工移民、资本流动以及汇率等领域,同行业不同公司对不同领域的偏好也不尽相同。

结论

公司是贸易政治中的关键角色,但国际政治经济学并没有充分研究它们的经济与政治活动。许多归结于行业或国家的货物、资金与人口流动现象实际上是由个体企业所承担的。因此,要理解全球经济融合的政治,就需要在理论与经验上采用新的标准分析单位,也需要更精细的理论、数据收集与经验方法。

词汇积累

异质性

heterogeneity

贸易自由化

 trade liberalization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李嘉图-维纳模型

Ricardo-Viner model

规模报酬递增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就近集中取舍效应

proximity-concentration trade-off

译者:阮辰阳,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硕士生,研究兴趣为国际援助与国际安全。

校对 | 王芷汀 姚木

审核 | 李源

排版 | 崔莹佳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JDE论文速递:进口竞争和企业创新:来自中国的证据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建及意义
日本发力EPA战略的图谋
一只政治黑天鹅正向全球金融市场逼近
隐性保护主义缘何盛行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