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球化与全球风险:如何改进风险分析以应对威胁|国政学人

全球化与全球风险:如何改进风险分析以应对威胁

作者:特耶·阿文(Terje Aven),挪威斯塔万格大学自然科学与技术学院风险研究教授,研究方向为风险评估与管理;恩里科·齐奥(Enrico Zio),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能源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稳态和动态可靠性、脆弱系统风险评估。

来源:Terje Aven & Enrico Zio, "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Risk: How Risk Analysis Needs to Be Enhanced to Be Effective in Confronting Current Threats,"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2021, Vol.205, No. 1, pp. 1-8. 

导读

全球性危机暴露了全球社会系统的脆弱性和应对全球性风险的巨大挑战。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改进风险分析,来更有效地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威胁?本文深入探讨了全球化如何增加了系统性风险,并提出了应对全球性威胁的新方法。

世界政治的风险研究路径近期引起了国内学界热议。风险兼有自然事实和社会事实两种属性,“社会要素尤其是价值要素在风险问题中不可或缺”。本文以高度不确定、危害巨大的全球性风险为研究对象,回顾了过去数十年间相互依存的跨国技术、经济和社会系统网络如何形成了一个全球社会,梳理了系统性风险、复杂性理论、深层不确定性,黑天鹅事件等既有风险评估与管理理论。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新冠病毒大流行为例,研究了全球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紧密关联如何导致风险连锁爆发并扩大,指出了当前风险评估与管理框架中的关键挑战,并提出优化途径,以便更有效地应对风险挑战。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推动下,全球社会现在依赖一个由跨国技术、经济和社会系统组成的相互依存的网络运行。该网络使人员、物资、产品和服务的运输和分配得以大规模和广泛地开展,从而显著改善世界大多数地区的福利。然而,新冠病毒大流行直接威胁了人的健康,间接导致全球产业、社会和文化系统暂停或减缓运转。

这一现象表明,全球性风险的作用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相互依存网络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潜在风险连环爆发、影响波及广泛的挑战,其脆弱性是巨大的、令人不安的。相应地,现有风险评估与管理理论需要更新。本文旨在批判性地回顾现有视角与方法,讨论风险研究中科学与政治(表现为运用科学方法与模型和采取“预防性措施”)的矛盾,为正确评估和处理上述类型的风险提供新的思考和知识,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像新冠病毒这样全球性、高度不确定且后果严重的威胁。

全球化世界中加强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必要性

一般而言,灾害是指造成损害、破坏、生态破坏、人员伤亡或健康和卫生服务恶化的任何事件,其规模足以使受灾地区或地区以外居民做出非正常反应。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如干旱、地震、洪水、风暴,以及传染病流行)和工业灾害(如核事故或化学事故)。灾害管理包括灾前、灾中和灾后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防止人员伤亡,减少灾害对经济的影响,重建正常甚至更好的状态。灾害风险管理指(在灾害发生前,译者注)确定并采取适当的防灾、减灾、备灾、应急和恢复措施。

近年来,技术创新和工业化推动了全球化,导致可能发生灾害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密度、城市化、气候变化正影响为印象灾害的发生和后果的主要因素。有效管理灾害风险,就必须做好准备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应制定并遵循某些规程;准备充足的物资和人力资源;有效提供和利用这些资源。这就要求应急供应链(Emergency Supply Chain,又称人道主义供应链)经过适当的设计、管理和运作,包括先验分析,优化财政资源分配、合理规划关键物资的储备地点和运输能力。

风险评估和管理与灾害管理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点,源于它们的四个阶段:预防/缓解、保护/准备、应对/响应、恢复。预防/缓解阶段包括避免灾害发生和降低其发生概率的所有行动;保护/准备阶段涉及所有减少灾害影响并将损失降至最低安全措施和行动;应对/响应阶段是指在事故/灾难发生后开展应急和危机管理活动,以防止造成更大的破坏和损失;恢复阶段是指在事故/灾害发生后恢复正常状态的阶段。

新冠病毒大流行对风险评估与管理的挑战

新冠病毒大流行表明,全球社会对全球性风险的认知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乐观偏差”(Optimistic Bias),即行为体对此类危机爆发概率和严重程度的判断过低,认为“这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导致行为体在物资、组织、财政、政治和文化等所有方面准备不足。二是认为有形风险危害高于无形风险(“病毒对我的伤害显然低于车祸”)。

尽管应对风险合理和合乎逻辑的方法不是恐慌,而是限制自己的个人和潜在风险,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风险人群的数量和规模。但是,用于指导决策的风险值不可能是精确的。如果根据人们对风险的看法来判断风险,那么无形风险的危害就会被放大,进而影响有效沟通和政策执行。当不确定性和利害关系如此之大时,科学原则与模型只能让位于“预防性措施”,而后者又带来了经济社会成本透支的风险。

风险评估与管理既有视角与方法

风险评估与管理既有视角主要有四种。一是“安全科学”,该视角的核心的“安全的社会技术方面”——需要利用不同领域和学科的知识和经验从整体上管理安全;不可能充分准确地预测和充分控制复杂系统的行为、脆弱性及其对事故和灾难的反应;除了风险分析之外,还需要考虑稳健性和复原力。二是“风险治理和系统性风险框架”,该视角承认不确定性是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强调在评估和处理风险时需要超越概率。在该框架下,风险处理战略分为三类:风险知情战略(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稳健性/复原力战略(以谨慎原则和谨慎前原则为基础)和话语战略。三是“后常态科学”,该视角认为许多风险问题涉及的利害关系复杂、相关不确定性很大。在迫切需要就采取何种行动作出决定的情况下,需要对科学和政策制定采取一种替代性和补充性的方法。这就需要超越科学确定的、无价值偏好的传统视角,通过知识和信息、对话和参与等不同方面推动政策成为共识和有效执行。四是“风险科学”,该视角同样将不确定性视为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解释了如何理解和使用预防原则、专业风险判断与风险感知之间的区别,强调专业知识在评估和描述风险中的重要性,格外关注潜在意外事件(即“黑天鹅事件”)。

对既有视角与方法的探讨

本文将上述视角和方法共同点概括为:①不确定性源自潜在意外和不可预见的情况,是所有视角的关键要素;必须区分不确定性本身和测量不确定性的方法。②风险评估提供了有关可能发生哪类事件、事件发生的频率以及如果发生这些事件可能造成的后果的知识。③风险意识反映了恐惧和害怕等方面,但也可能包括对不确定性的有意识判断。④在事关重大和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预防性思维是必要的;科学研究可被视为减少不确定性的预防措施。⑤以学习为基础的适应性风险处理是恰当可取的。⑥科学为决策者提供信息,但不规定最佳政策或措施是什么。

本文指出:在面临危机时,各国政府声称自己政策“以科学为基础”的说法往往具有误导性,因为这些政策充其量只是以科学为依据。科学对世界提出了合理的主张,但这些主张不是事实,也不是真理。而政策反映了决策者的价值观,特别是权衡各利益相关方彼此冲突的价值观。在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科学提供的见解与政策制定者的考虑因素和政策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以新冠病毒大流行为例,对防控政策的反思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病毒溯源。这方面暂无公允结论,但反映了开放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二是前期管控,世界卫生组织发出了明确警告,但并未引起所有国家的关注,有必要改进传染病大流行预警和国际合作机制。三是救灾资源分配。将公共资金集中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并打破排序惯例。新冠病毒大流行阻断了物资跨境流动,暴露了各国产供链的脆弱性,资源分配压力增大。

结论

本文以新冠病毒大流行这一引人注目的世界性危机为案例,总结了风险评估和管理方法的共同点和作用。现有理论普遍认为:不确定性是一个关键因素;风险评估能够提供不同风险情况下关于危险事件的知识;预防性思维、稳健性和应变能力是制定适当政策的必要方法,以应对风险高、不确定因素多的情况。尽管科学并不规定应对风险的最佳政策,但它可以为决策者制订政策提供可靠信息。本文呼吁学界加强理论创新,整合各学派理论,提出符合时代特点的风险处理指南。为此,政策制定和学术讨论需要更加公开透明,鼓励充分对话和积极参与,以谨慎处理风险,从而在未来更好地应对全球性威胁。

译者评述

本文的贡献在于:揭示了风险评估与管理中科学与政治的矛盾,科学建议不能代替政策制定,但可以提供信息;政策制定是调和价值观和利益分配的过程,“预防性措施”在应对未知风险中是有必要的。用灾害管理解释风险,丰富了风险概念的内涵。系统梳理了系统科学领域风险评估与管理主要视角,有助于国际关系学者打破专业壁垒,丰富研究方法。有关风险政治的讨论促使国关学人反思:气候变化、卫生健康等一度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的议题存续、发酵,已经对部分国家存续构成威胁,成为新的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问题与传统安全的相互作用更为复杂,如人工智能对能源供给的挑战等。以风险为研究对象,统筹全球安全与全球治理更显紧迫。

本文的未尽之处在于:一是篇幅较短,未能在概括既有理论共同点和局限基础上给出新的风险治理与评估分析框架;二是以灾害定义风险排除了军事冲突、恐怖主义等传统安全风险;三是对风险认知的讨论侧重公众舆论,还可以深入讨论决策者对风险的认知。

词汇积累

Emergency Supply Chain

应急供应链

Optimistic Bias

乐观偏差

Post-normal science

后常态科学

译者:范嘉元,国政学人编译员,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研究兴趣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外交、对外传播。

校对 | 丁伟航

审核 | 丁伟航

排版 | 张嘉益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公共卫生专题 | 危机沟通与风险沟通如何整合?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
《左手》第五章:认识市场
青记独家丨舆情分析师如何培养“态势感知”能力
诺奖得主汉森:如何在不确定性迷雾中航行
确保模型为社会服务的五个原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