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 焰:音 乐 文 学 一 家 亲

     音 乐 文 学 一 家 亲

—— 关于音乐爱好与文学爱好的讨论

                        文/明 焰

       (二)

       儿歌,音乐爱好和文学爱好的启蒙,回想起来,我接触诗歌应该是从孩提时期学唱儿歌开始的。

      且不说一踏进幼儿园那“排排坐,吃果果,幼儿园的朋友多”,在教孩子们讲团结守纪律的同时,已在他们的感觉里种下了“好听”“顺口”的种子。也不说刚进小学时,那“青蛙先生去求婚,蝈蛙儿啦蝈蛙儿。……两块饼干一块豆鱼。咕呱拉,咕呱啦,咕谷咕咕咕”的舞蹈,在欢快俏皮的气氛中,给了天真无邪的孩子们那么一丁点儿的朦胧的感觉。更不要说童年时期,从老辈子们口中听到的一句句随意的童谣,学会的一首首动听的儿歌。总之,孩提时期的儿歌,给我们的是启蒙教育,留下的是美好记忆。

      还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说起吧。

     当时小学流行“找朋友”集体舞,那是学校每天下午不变的集体活动。那时的孩子们,无论老实的调皮的,都有些“封建”(那个年代分男女界限就是“讲封建”)。特别是男生,跳舞时总是要想法回避女同学,几乎次次交换舞伴时总是又站在另一位男同学面前。当时我就读在重庆市望龙门东升楼小学,教我们音乐课的是一位男性中年教师甘辉才老师。纠正这种“讲封建”的现象,甘老师很有一套。跳集体舞时,他干脆把男生女生分开,女生站在内圈顺时针移动,男生站在外圈反时针移动。集体舞开始,师生一起齐唱他自创的《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花正红, 

朵朵的鲜花向谁送?

不送给那些懒惰虫,

要送就送给好儿童。

优秀儿童真正好,

光荣光荣真光荣。

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

多么美妙的歌词和旋律啊,至今还老顽童似地禁不住在晚辈面前表演和炫耀哩。

甘老师这一招真灵,谁也摆脱不了与异性同学跳舞的现实。现在可以透露一点小同学们真实的想法了吧:其实孩子们内心还是接受的,有的甚至是特高兴的,大家对甘老师是很佩服的。

美妙的歌词,欢快的曲调,天真的舞伴,调皮的舞姿。啊,多么纯真多么甜蜜的童年时光!(每忆及此,我都情不自禁又流下激动的泪水!)

我参加工作十多年后,还把《五月的鲜花》教唱给一位小学老师,在她班里试跳这个集体舞。想不到二十多年过去了,这首歌,这个舞,仍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甘老师多才多艺,他将全校学生的姓名编成叙事顺口溜,多次在周末联欢会上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我至今还记得,我们班上的两位女同学,被甘老师编成了“捉了一条袁莉渝(圆鲤鱼)”,“抓了一只张文雅(樟温鸭)”。甘老师把自己也编进了“装了一背篼甘辉才(干灰柴)”的故事里。每次甘老师亲自演出,每念出一个名字,同学们你看着我,我指着你,笑声不断。那种天真活泼,那种开心尽兴,那种师生融洽,那种热烈气氛,在今天的小学恐怕是恨少见到了。

甘老师会作词,会谱曲。我的班主任邵绩仁老师,因坚持天天晚上给附近工厂上夜校的工人师傅“扫盲”补习文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甘老师含泪为邵老师写了一首挽歌,自己谱曲,亲自教唱:

“仁师哀呼,教育受损。永别邵绩仁…… 祝祷向天灵!”

歌中的文言词语我们虽不大懂,但曲调低沉感人,齐唱时烘托出了庄严肃穆的氛围。为邵老师送葬那天,全场一片恸哭声,为邵老师的离去,也为甘老师写的挽歌所感染。

甘老师是难得的好老师,他在学生心目中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真是“才”与艺双“辉”啊。而今这样的小学老师恐怕是不多了。

七十多年前,人民翻身作主,社会风气良好,人们思想纯正。那个年代诞生过多少好的儿歌啊。课本中选上的,街道里教唱的,哥哥姐姐传授的,把我们引进诗歌的门槛:

宝宝好好睡,

妈妈去开会。

开会干啥子?

斗争大恶霸。

讲讲理,出出气, 

要回我们的房子地。

翻翻身,抬抬头,

给你爸爸报报仇。

     解放初期,斗地主,分田地。新中国的儿歌,唱出了劳动人民翻身作主的喜悦和斗志,唱得扬眉吐气。

泥胎泥胎,你别见怪, 

我当佃户,多少年代。

辛苦一年,缺米少柴。 

饿的眼黑,紧紧裤带。

说你赐福,真是胡来。 

亏俺自己,组织起来。

斗争恶霸,除了祸害。 

到了今天,请你下台。

毛主席像,贴了上来。

领导翻身,人人敬爱!

    破除封建迷信,把泥菩萨请下台来。歌颂解放,歌颂领袖,歌颂新生活。儿歌是解放初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解放军,慢慢走,

我是你的好朋友!

    这可是当时最流行的儿歌。凡是有解放军战士从家门前经过,儿童们都要向人民子弟兵们表达这一声声亲切的问候。

我把地图画,

画好墙上挂。

一个蚂蚁爬又爬:

先从南极洲,

越过印度洋, 

来到澳大利亚。 (当时还不叫大洋洲) 

越过太平洋,

来到南阿美利加。

往上爬,

北阿美利加。

越过大西洋,

来到阿非利加。

往上爬,欧罗巴。

往东一拐亚细亚。

全球七大洲,

四大洋,

没等吃完一顿饭,

已经游玩回了家。

我们多少旅行家,

谁能赶上它?

立在葱岭山巅,

遥望祖国的河山:

北面群峰插云,

是两万尺高的天山。

南面峰峦带雪,

是有名的西藏高原。

中间有新疆的盆地,

广阔无边。

顺着昆仑山,

喜马拉雅山,

向东向北向南,

地势慢慢低浅,

到了沿海就成为平原。

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

灌溉着无数的良田。

可爱呀!

祖国的河山。

    儿歌,既形象化地传授了地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咕噜噜,咕噜噜,

半夜起来磨豆腐。

黄豆磨成浆,

大火下锅煮。

放好胆水和盐卤。

架好模子铺好布,

一压再压成豆腐。

豆腐能卖钱,

豆渣能喂猪。

   儿歌,让孩子们粗知了豆腐的制作过程,懂得了劳动的辛苦。

睡得早,起得早,

睡眠充足身体好。

被和褥,常洗晒,

盖得不多也不少。

露着头,闭着嘴,

睡在床上不用想。

睡前不吃东西,

睡时不要谈笑。

舒舒服睡一觉,

轻轻松松上学校。

   儿歌,教孩子们从小就养成睡眠的好习惯。

匡衡穷,匡衡穷,

匡衡人穷志不穷。

自幼立下读书志,

从小便肯用苦功。

白天做工谋生计,

读书只好靠夜中。

夜中无钱备灯火,

不能读书真苦痛。

恰好人家是富翁,

灯光夜夜满堂红。

匡衡前往殷勤请,

请在壁角凿个洞。

从此读书就洞读,

到底学成万事通。

     你看,“凿壁借光”的故事编成了歌谣,更能让孩子们接受,比起那些生硬的说教就好到哪里去了。

     难得的是,这些儿歌大都能背,能唱,能舞,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们以诗歌和歌曲的初步知识,为孩子们打下了文学和音乐入门的基础。

     还有那个年代的小学、初中语文课本,里面的诗歌及有韵散文,也是很适合少年们学习诗歌的启蒙教材。《这样的战士》《大娘》《青青的棵子》《生活是多么广阔》《列宁格勒有位青年》《战鼓啊,你为什么不敲!》等课文,以及何其芳、闻捷、臧克家的优秀诗篇,几十年至今仍然留有深刻印象。记得为了配合抗美援朝的宣传,课本里有一篇鼓词《渔民恨》,我们几位参加街头演出的同学就先背得溜溜熟,至今也没有完全忘记。你就听听写鸭绿江景色的那两段:

鸭绿江水白浪翻,滚滚奔下长白山。澎湃万丈出山谷,蜿蜒千里推海边。重重青山抱绿水,弯弯绿水绕青山。青山绿水风光好,江心来往打鱼船。

父女出门走得快,不觉来到鸭绿江边。但只见:山靠山来水连水,山打山石浪花翻。烟云密布满江面,白帆朵朵插云间。春汉前头把网撒,玉环掌舵在后边。轻撒网来手拉线,光闪闪的鱼儿拉上船。一网两网三四网,尾尾鲜鱼满舱间。

感觉如何?《渔民恨》控诉了美机炸死中国渔民的罪行,强烈表达了我渔民的愤恨,鼓词叙事详尽,语句朴实有韵,加上娃娃们演出的投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像这样的课文,能读能背能演,学以致用,更对喜欢诗歌的少年儿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年代不搞应试教育,放学后多数同学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小组。无线电爱好者,各项体育活动爱好者,文学爱好者,都有自己的小组活动。我就是从小学参加诗歌朗读小组开始,一直到高中参加文学研究小组,接触到了不少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作品。那些童谣儿歌到曲艺说唱,那些古典诗词到当代诗作,无疑对我的爱好的启蒙、深入、专一、对我后来的专业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多少儿歌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很多时候忆及童年时的儿歌,也禁不住要哼念几句。于是,天真的童年,快乐的游戏,伙伴的故事,街邻的趣谈,又浮现在眼前。心情就象在夕阳下摘取晨开的花朵。花儿虽没有了含苞待放的娇态和柔情,没有了含露开放的艳丽和清香,却也不蔫妥,不落败,仍然是那样惹人喜爱。

今天的孩子们,一到会说话的年龄,就有了儿歌专集、童谣系列之类现成的东西等着他们、陪伴他们。当然,现时的儿歌更具科学性,更富知识性,也更专业。可似乎又前卫了点。总觉得不如我们小时候学会的儿歌那么亲切,易记,难忘。

我们童年时靠口传身教记得的童谣、儿歌,毕竟也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乐趣,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即使在几十年后,我们也没有忘记它曾经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早些年就有收集整理这些儿歌的想法,只是没有时间,没有机会。退休后时间充裕,也有了拜访同龄友人的机会。毛根朋友们共同哼唱那儿时的歌谣,一起回忆那远去的岁月,除了感慨,还有人生积累的感悟,更有一番晚年寻求的高雅情趣。那就让我们在这火红夕阳下,再把那灿烂朝霞中开放的花朵重新拾取吧。

我正计划着与儿时的伙伴们一起收集、整理这些儿歌,我会尽力做好这件事情的。

可以说,孩提时期的这些儿歌,在我一生爱好的定型上,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从天真的童年,到白发的今天,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那些早年学会的歌谣。 

儿歌是诗,我常常把歌词默念在心里。儿歌是曲,我常常将曲调哼唱在口边。随着岁月的流逝,音乐和文学,就这样慢慢地融入进了我心灵的深处。

     馨香瓣瓣,沁我心田,儿歌悠悠,伴我永远……

作者近照及简介:
明焰,1941年生于重庆,重庆五中(广益中学)高中毕业后入南充师院。毕业后服从统一分配任成都中学语文、历史教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亲子早教:二月二龙抬头的儿歌童谣、民歌民谣、儿童诗歌(10篇)
非常实用的“启蒙教育”方法
培养孩子中文语感可以这么做(附亲子朗读操作指南)
Dave and Ava:201首1080P 3D动画全高清英文儿歌视频+配套音频(启蒙、小学适用)
只要做到这三点,你就是孩子最好的英文启蒙老师!(6000字原创干货分享)
快乐学英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