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国均:​读《岁月不是歌》的点滴体会

读《岁月不是歌》

                  的点滴体会

                  文/韩国均

这几天刚回重庆,有些忙。突然读到《故人旧事》公众号刊发的古谷先生所写的《岁月不是歌之》。读后有些震撼,作者的文章很接地气,把从农村办病退回重庆到找工作学手艺这些看似平凡而充满心酸的过程,写得真实而又细致,对我们这种同时代的人很能够产生共鸣,对即将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的七十年代的生活情景做了挖掘和保存,很难的啊。
作者继续这样写下去,我可以肯定这本书具有历史文物价值。我一直喜欢看描写日常平淡生活,风格平实的文章,这也符合个人安于平淡生活的情调。作者古谷前段时间所写的《重庆摊子口往事》一书我看了三四遍,原本想写一篇感想,发现已经有人已写得几近完美,不知如何提笔,加之其他事情一耽误,也就放下了,很有些遗憾。

作者的文笔触点,细腻并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可以在重庆本土文学方面成就其价值,如果文章能写得更诙谐一些更好。我觉得作者的优势就是文章中的细节,比如:像学砍砖脑壳(砌砖)那段,抹灰,砌砖,搭蔑挑架子这些细节如果抽去了就显得空洞,如《重庆摊子口往事》中苏醪糟划黄鳝这个细节如果没有就不是生活了,该写的细节一定不能省,我就是喜欢玩细节。当然这是我的个人想法,对人物的描写仍是传承你一贯的纪实的风格,没有刻意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说话,日常生活习惯等方面,描绘出普通市民真实的一面,也通过人物映射时代和本土地方的特色。
书中的主要人物是“我”,一个在广阔天地锻炼了三年但落得一身病残的知青,回城后刚使身体稍有起色,却马不停蹄的找工作,学手艺,重新开始人生的艰辛的历程,这是一个淳朴,厚道,勤劳的年轻人。家庭的贫穷使他一筹莫展,选择做砖工,而且对这份又苦又累的行当怀着极大的热忱,独自一人去建筑工地学做砖工手艺,不怕吃苦,虚心学习,逐渐学会了砌砖,打三合土这些基本的技能,当他第一次拿到工资7.36元(三天工作、一天回去报到共4天),交给母亲买米,那种喜悦的心情跃然纸上,哪怕工作还没着落,也不妨碍享受那片刻的幸福。
作者有一个受过运动打击的父亲和善良娴熟的母亲,他的性格天生遗传着勤奋走正道的基因,憨直而不圆滑,从他两次上房顶捡漏,特别是第二次上办公室的房顶,老实的听人使唤,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搭着长梯,战战兢兢的踏着高空的树枝跳到房顶的情景,这些细节的自然描写而不是加工刻画,就浮现了人物的性格,根本来说,”我“这个牵动故事主线的人物,如果不具正直纯粹的品行,那么他今后的所有经历个人奋斗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在那个物质极端困乏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单纯,“我”回城后遇到的很多的困难,都幸运的得到很多好心人的帮助,很多人都素不相识,想必都是出于善良的的本心,尽着微薄之力。比如带他去寻找治心脏病的老瓦的收粪的崔姓农民;坚守在破败道观里的安道人安师傅,正是他的古道热肠,细心告诉他治疗心脏病的秘方,才治好了他的病身;还有那个可爱可敬的陈师兄,自己干活认真负责,还处处给予作者关照,并提示作者在街道与学校之间周旋,保住自己的饭碗,还有那个邻居王登录,听说作者到点还没有吃午饭,“翻身就从床上爬起来,拿着一个大盅就朝门外跑去”,食堂关门了,又跑到附近的面馆给他端面。以上这些看似平凡的地方,却让人感到人性的纯朴,困难之时处处都能遇到善良的援手,而不图回报,这样社会风尚令人怀念。当然,也许是贫穷的社会中还残留的民国遗风。
《岁月不是歌六,七》都读了。六章写人物,七章写事件,都写得很好,时代感越发强烈。陈一平这么一个老实,诚恳,才华横溢的青年,被整成这样,整天做这种卑微劳苦的活路,实在令人沉痛,特别是七章,听完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报告,陷入一种恐惧与担忧,让人担心他的未来。联想到上新街群众运输队里那些五十多岁的一群知识分子,还有江一安,杨启海,黄福松,石竹轩等等一系列被侮辱和损害的精英,实在令人叹息与愤慨……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那一节写得很有意思,人物的讲话,动作,众人的反应的场景都写的很活很生动。
一个老实本分的年轻人,病残后从乡下回城,拜师学艺,不惜做苦累的土木行业,兢兢业业的干好每一件工作,一心想的就是回报母亲,帮助兄弟,养家糊口,这是典型的平民的追求与幸福,可是在极左年月,这一点微弱的需求不经意间就成为一种奢望,普通百姓勤奋工作的愿望被剥夺,这是在革谁的命?特别是无数被打入最底层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更是堪忧。本来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天经地义,一种常识,但那时候偏偏成了一种罪过,一种被限制的资产阶级法权,不管各种人的技能,贡献,劳动强度的不同,而统统收入拉平,这样的结果让懒人高兴,勤者痛心,特别是让那些一人养活一大家子的人更是感到绝望,社会也因此而停滞不前。
临时工开完会,要执行街道通知的一刀切的工资级别,这实在是让所有人陷入困境。但人就是这样,往往在绝望的时候发现生机,爆发生存能力。砖工老丁工资从六级突然降为四级,这位曾经的物理教师,在这严峻的时刻他问工友们”干,还是不干?”就像发起“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的那惊人的一问,当然是大家肯定的回答,为此他们靠着智慧,另辟蹊径,在朋友的帮助下,靠延长工作时间,拿合理的加班费来规避风险,弥补损失,后来干脆甩开束缚他们收入的街道,自己分头专找有加班加点的活儿干,经年累月,艰辛不言而喻。
修建南坪库房更是令人唏嘘的一幕,为了节省成本,他们甚至把建筑的上游产品预制板也自己做,往往深夜加班,又冷又饿,虽然最后尝到了双倍收入的甜头,但这是靠劳苦得来的收入,看到这里难免令人心里一阵酸涩,底层的百姓真是太不容易了,透支着青春和生命就为活下去,况且作者当时还有心脏病,但愿这些可敬的人现在都平平安安,乐享清福,但愿他们的儿孙都记得并感恩他们胼手胝足为他们开创家园的那些岁月。
    动物永远只是求生,而人则需要跨越这一层次。当作者经过多年实践的打磨,工作养家方面已经游刃有余后,也会开始享受生活和产生思想,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影响,添置了较为高档的衣服,当他和母亲走在大路上面对熟人,母亲总是高昂着头,为儿子自豪,而他却显得不自在,说明他的内心已经悄悄地发生变化,开始审视自己热爱过的职业,并唤醒内心沉睡的文化意识。他下班后会坐在门前院坝的藤椅里,装模作样的阅读,其实他就是想阅读,只是生活没给与他学习的机会。
在春天和秋天休息的日子里,他们师兄会相约在一起,或在人民公园喝茶,面对长江,抒发那个时代的政治豪情,或在鹅岭公园赏菊,并偷偷欣赏那些青春少女……这就是生活,这是一个勤奋踏实的年轻人,一边艰辛的冒着日晒雨淋干着土木活儿,一边不忘享受生活的点点阳光,欣赏片片色彩,劳动者眼中的生活自有它独特的简单的快乐。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对造成自己艰难处境的原因没去多想,也没有抱怨,而是相反的认为自己活着幸福的生活,还心忧天下,要去解放世界,领导人去世也引发内心对未来生存的担忧。在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那时的人们的确如此,客观的生活现实局限了他们的想法,社会总体是单纯的,人们对国家未来的思考优先个人前途的思考,党的号召很容易掀起大家的政治激情。
在粉碎四人帮后,国家大变革的时代来临,个人被冰封的内心的渴望也在渐渐融化,一个勤奋者既然能够在万般的艰难环境中打拼和学习,也就能够重新规划和思考自己星光灿烂的前程
    恋爱是人生绚丽多彩的调色板,尽管作者的两次初恋都还没来得及花开就匆匆花谢,没有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只有初遇时短暂的交流或工作中相互的默契,简短,干净,生动的文笔已让人体验到一种朦胧的愉悦,一种青涩与萌动,像灰暗中出现一丝亮色。第一个卖豆芽的姑娘,善良而又大胆聪明,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凭她的直觉认准了作者是一个爱家过日子的人,一见钟情,通过一来二去卖豆芽送豆芽托姐姐捎话,含蓄的表达自己的爱慕,是个非常可爱的姑娘,我很欣赏她姐姐给作者聊的一段经典的对话,当他自卑的表示自己只是一个卑微的泥瓦匠时,她对话里所表现出来的大度,理解,安慰和幽默风趣,实在令人感动于村姑的淳朴与善良,呵呵,“一工一农,辈子不穷”,又给田园牧歌式的爱情注入了物质的幸福。
可惜丰满让位给了骨感,母亲以她丰富的经验给他上了一堂现实的课,母亲是有道理的,那时城乡被户籍严重的隔开,勉强结合会带来一系列不可克服的难题,所以只能果断中止。第二次相恋,是他们一起在劳作中相互默契的女子,她的单纯,温柔让他有些动心,他还是那样羞怯自卑,难以表达,当他们分开后,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去看她,却出现了令人尴尬的情形,她一边全神贯注的打着麻将,一边有一句无一句的跟他聊天,最后的一番话给他火热的内心浇了一盆凉水,虽然她表面上对他表示关心,叫他别再做这日晒雨淋的工作,人被晒黑,又不安全,她说话时眼睛还一直盯着麻将,说明了她看不上这个黑黑后的泥瓦匠,也担忧出现安全问题后带来的后遗麻烦,和卖豆芽的女孩两相对比,实在鲜明。她后来的婚姻很糟,从她对婚姻的取向中已暗示了自己的宿命。这两段恋情都着墨不多,但却话语精炼,情景生动,读来令人愉悦而又充满回味
“岁月不是歌”的第一部是叙述知青回城后自食其力的故事,它是知青生活的延续,也是城市普通平民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它以细腻的笔触,用心的观察,客观的描写,再现了一个个普通劳动者的真实面貌,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诸多方面。它在地方语言的运用上信手拈来,生动有趣,形成文学性与地方特色兼容的独特风格,对于我们重庆本土的人来说有它独特的魅力,产生很强的共鸣,同时也有助于让外面的世界了解重庆人和重庆的文化。
    它是一部真正的平民文学,它比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更贴近生活,贴近普通的劳动者,字里行间深深的隐藏着对他们的感情。它不渲染,不夸张,按照他们本来的面貌还原他们,让读者自己去心领神会,渗透于心,达到文学的艺术效果。期待《岁月不是歌》的第二部故事有更多的精彩。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韩国均,1952年生,大专文化。1969年上山下乡,1973年病退回城。1977年参加工作,1990年辞职从事自由职业,现退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独秀谢幕的惨淡与坚韧
重庆的四大美女被曝光!快来看看都是谁!
举世闻名的石刻之乡重庆大足,倾听这里千百年来的岁月沧桑
散文诗《母亲就是岁月——献给母亲节》 作者/唐亮
【远方·安宁有约】安徽总社 岁月无声作品《母亲》
精彩推送——四川作者彭玲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