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冀川:​沙坪坝老街寻踪迹

沙坪坝老街寻踪迹

    ——老重庆印象之一

                   文/范 冀川

  时光的绿皮火车呼啸而过,瞬间就把我们带到暮年人生,有时怀念在重庆度过的日子,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凭借记忆的蛛丝马迹,钩勒几幅过去生活的画面,作为渝州往事的纪念,以慰藉离愁别绪。

      沙坪坝老街记忆
 
  上世纪50年代的沙坪坝老街,多为青瓦木构,穿木斗拱的竹木吊脚楼,与川江崖畔悬空而立的吊脚楼,其外观风格,内部结构,基本相同,一脉相承。因此,那时的人们并不觉得磁器口有多么古朴沧桑,令人青睐。老街木楼,鳞次栉比,屋檐相衔,连成一片,好像挽起臂膀的一群老者,从容不迫,兀自挺立,仿佛忘记了岁月年华;褐色的木制门板,斑驳的粉白墙壁,潮湿而缺少阳光的老旧铺子,写满风雨沧桑的往事,让人们费心猜想;临街店铺多为一底一楼,正门向街心展开:从一层店铺的木楼梯爬上去,脚下会发出“嗄吱、嗄吱”的声响,好像有意提醒主家,有访客光临,不要冷落哟!阁楼用于饮食起居,也用于仓储存货,摆放闲置物品,这就是阁楼的一般格局;二层阁楼临街一侧开有木窗,推窗即可闻人来人往,市井风情扑面而来。

  重庆大学青石垒砌的石柱形校门,民国元老林森题写的校名,庄严肃穆,红字苍劲,展现高等学府的神圣威仪,除此之外,整个一条街上就像川东大山之中随处可见的古镇民居,简朴亲切,人居安逸。沙坪老街,蜿蜒如蛇,长街五里,青石板路,锃亮悠长。临街开张的水果铺、烧腊铺、竹蔑铺、中药铺等铺面,穿插其间,买卖兴隆;书店、布店、粮油店、缝纫店等店面,开门敞亮,顾客盈门;茶馆、旅馆,小酒馆、小饭馆,照像馆,人声喧闹,烟火蒸腾……大街上,五行八作,生意旺盛;街边巷口,人群聚集,理发的、掏耳朵的、卖针头线脑的、卖酒曲子敲麻糖的,摆小人书摊的、代写书信画像的、还有仆挂算命的……小贩叫卖,此起彼伏,声声入耳;街面走过来,头缠白帕子身穿土布袍子的当地人,打着赤脚板挑着重担的农民,光着脊梁拉板板车的搬运工人;身穿中山装戴着袖套,悠然行走的市民;背包睡着小孩肩挑着担子,串街卖菜的农妇;穿着花衣布鞋“叽叽喳喳”满街行走的妇女;人群中穿梭打闹的调皮孩子,偶尔走过一位烫着卷发周身散发着浓烈雪花膏香味、肢体扭捏的时貌女郎……熙熙攘攘,摩肩擦背,涌动的人群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永不停歇。中午时分,老街上空飘浮着市民的欢笑声,做买卖的吆喝声,炒菜颠锅的碰撞声,汽车“滴、滴、滴”的喇叭声……长街旧巷氤氲着烟火,就弥漫在整个老街上空。
  在重庆大学欧阳桦教授的钢笔画中,我蓦然找回了沙坪坝老街旧时的光影,不由得心怀感激!至少还有执着的艺术家,重现了真实的影像。不知我的描述与他刻画有相似之处没有?如若有定然是故园镌刻于心的印迹!生活如此简单,只要走进心里,就永远不会忘记!

        老烧腊铺印象
 
  上世纪50年代,在重庆大学校门口的斜坡底下,有一片陈旧甚至有些颓废的旧式店铺,正对着大学校门,一排不知什么时候存在,也不知什么时候关张停业的老铺子。进出学校的人们不会忘记它曾经的存在。这间默然无名的烧腊铺,不知经历多少年的风吹雨打、世事沧桑。两大开间的铺面大约二十多平方米,每日出售各种腊肉制品,海鲜山货,粮油食物,兼卖烟酒糖茶,日用百货,以及毛巾脸盆雨伞等等物品,好似专门为重大师生而开,方便校园人们的生活。
 店铺当中有一位满脸皱纹,笑容可掬,身着布衣,上了年纪的老板,倘徉其中,打点生意,招呼来往客人,勤谨地忙碌着,做着薄利多销的买卖。走进这家店铺的门面,右侧是一排老式柜台,台面上排列着几个歪脖的玻璃糖罐,里面放着棒棒糖,五颜六色的水果糖,是我少年垂涎欲滴之所在,虽然无钱品尝,但不妨投去渴望的目光,多看几眼以湿润干涩的嘴巴;玻璃糖罐边上摆放着陶瓷酒坛,坛口盖着黄色柚子盖,放着打酒的竹提子;下面的玻璃厨柜展示着红绿颜色的香烟;往里靠墙的货架上,陈列着铅笔、橡皮、纸本、木尺、彩纸等学习用品;棚顶的竹杆子上,悬挂着黑色的腊肉、火腿、腊鸡、腊鸭,好像上天降临的绝味,这些都是我从未品尝过的油腊滋味,只是在心里想象它独特的味道,这可是蜀中得天独厚的美食啊!地面排放着瓷缸、油桶、米袋、麻袋以及萝筐,里面摆放着酱油、肤醋、盐巴、豆瓣酱,虾仁海带等等一应俱全的杂货,还有称杆称盘和称砣;左手墙上挂着草帽、油伞、绳子等等家用货品,整个店铺色调灰暗,视线模糊,各色杂货,琳琅满目,铺内飘散着浓浓的油腊滋味。

 这就是烧腊铺最原始的记忆,只能勾勒出大概的轮廓来。少年时母亲给我几分钱,让我拿着搪瓷小碗,到烧腊铺去买炒菜用的豆瓣酱,或拧着个空瓶去打麸醋酱油,以为家用。从此,这个烧腊铺里油腊夹杂的混合味道,还有小瓷碗中豆瓣酱的独特幽香,就长久地留在我敏感的味觉里,直到今天依然不能释怀,就好像家中慈祥的老奶奶,用古老的目光、谦和的气息,无声地传递着慈爱,日久天久,浸入脑海,滋养着惯性思维,让我深深铭记故乡远去的风景。
 
        老灶火锅旧影
 
 我对老灶火锅的最初印象,就在沙坪坝老街上。时间应该在50年代末,它开在重庆阴冷潮湿的冬天,当然是极具诱惑力的。那家老火锅店,店面开阔敞亮,四大开间,除去柜台,大约可摆八张方桌;每一张方桌上,埋有一口阔大的铁锅,铁锅里放着木制格子,锅里注满底料汤汁,热气沸腾,汤汁浓郁,满街涌动着喷香。当然,我不知道这些神奇的涮汤如何调制?为何如此之香?粗圆的铁皮炉子上,白炽通红的钢炭,飘动蔚蓝色的火焰,火力十足,热能四射,看一眼就让人觉得浑身暖和,在寒冷的冬季,格外引人注目。
那时吃火锅,绝非一般人家,是奢耻的事情;炉子旁边的木架上,摆放着红红绿绿的各种装了盘的涮肉涮菜,等待食客享用;有钱享受火锅的人们,悠闲自信地坐在木条凳上,双脚搁在暖烘烘的炉灶旁,伸出长长的竹筷子夹起肉片和涮菜,放进敞口大汤锅中涮烫,然后再放入小瓷碗中蘸料,笑意轻松的鼓动腮颊,大快朵颐的咀嚼,不经意的谈笑间,就透露出几份得意来……从此,老灶火锅最原始的影像,就在记忆的底片爆光,长久留在我渴望的心里。

当年,因为家中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满足这种美食的欲望,也就不知道麻辣鲜香的切实感受,以及涮肉涮菜涮各种食材的技巧。只是过去许多年,与朋友们共享小天鹅巴奴和刘一手等重庆知名火锅品牌的时候,我便有资格戏说重庆老火锅的真实传奇。这些只有老重庆人才会感同身受,言之凿凿,当然,这不过是当年老重庆最普通的一道街景而已,许多知名的川菜美食我就不得而知了!
 火锅美食是川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传最早的火锅诞生在川江码头的帆船上,这种在泥糊土灶和粗糙铁锅中涮烫的吃法,是川江船工纤夫贱买码头上猪牛羊鸭下脚边料,“穷吃海椒下水”的首创,以后从船篷中的涮烫,被聪明的蜀人引入挑担炉火,从街头挑担炉火的叫卖声中,登堂入室,大展拳脚,实现火锅从原始的经营向现代化经营转变,完成最为华丽的转身,再从华丽包装演变为如今惊艳极至的美妙。
  火锅无疑是一位不甘寂寞、风流倜傥的老者,越老越焕发出迷人的风采,惊艳了整个世界,充满美味美妙与美色的魅力!今天的火锅正潇洒地走进家庭餐桌,走进即食快餐,让想吃火锅的人们足不出户,涮锅家中,回归家庭,深入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岁月虽然远去,但老街还在,时间越久,印象越加清晰。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范冀川, 生于1953年,重庆市第七中学回乡知识青年。邯郸市交通运输局退休干部,高级职称。作品曾在《中国交通运输》《重庆大学报》《中国交通报》《河北日报》《河北工人报》《邯郸日报》《邯郸晚报》等报刊上发表,著有散文集《嘉陵江往事》《回望民主湖》,现定居河北省邯郸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庆沙坪坝,开在社区里的火锅店,300元豪横吃一桌菜,巴适得板
记忆中的美食(4):重庆毛血旺
一个重庆吃货花了300天整理的最全好吃狗手册!早中晚吃什么再也不愁了!
小编亲测!全重庆最好吃的10家酸辣粉在此!赶紧收藏!
《凯源重庆同款攻略》
重庆,一座火辣辣的山城,传说中的江湖美食,喂饱无数挑剔人的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