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初念圣贤 文|郑信平 诵|张铭


“天地良心”是古往今来大家耳熟能详的四个字,尤其是在赌咒发誓时,配合上形体的动作和脸部的表情,绝对是完全明了其全部内涵的样子。意思是将自我内心所包含的一切想法,都放在老天爷的监督之下,是明明白白,无私又无害的。这是将“心”置于“天”的监督之下,表明“心”在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那么,“心”到底是什么呢?
心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根本,但人心是有分别的。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在《传习录·大学问》中说“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心的本体作用是无所不该(含)的,但人心有天壤之别,也即他说的“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身体不同,自然以身体为基础的每一个人肯定就会产生“我”的私,人的思想行动就会以身体利益为基础和出发点了,这就是所谓的从“躯壳上起念”,这种“起念”就是“私欲”。
心有良知的能力。人有了私欲,他的本心就会被私欲所遮蔽,好像空中有了浮云,太阳的光辉就被浮云所遮蔽一般。但是,浮云总不能完全遮蔽太阳的光辉,私欲总不能完全遮蔽“本心”的灵明,“本心”的灵明总还会有所表现,这就是人的分别善恶的能力。这是每一个人都不需要学习而自然就有的能力,所以称为有“良知”。“良知”并不是全知,它的表现就是分辨善恶。
人之所以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辨别善恶,作出道德的判断,人的存在有其“应当”和道德规范。可以这么说,道德性乃是人之存在的本质所在,这就是“良知”,在良知基础上的行善去恶,就是“致良知”。
“良知”是知的阶段,良知可用(人性的)善来衡量。关于人性的善恶,古来就有认为人性本善,如子思孟子等;有认为人性本恶,其善者伪(教化)也,荀子就是代表;还有认为人性无善无恶,初生婴儿人性如激流之水,导之往东就往东,往西就往西,是后天的环境习染致其善或恶的,以提出“食色,性也”的告子为代表。
且不论“心外无物”的心本体论,还是撇开了道德范畴没有从行为上着眼的性善性恶的争论,就心有良知能辨善恶的这点上来说,还是可取的。将心往上拔到与天齐平的高度,使其置于天的监督之下(而进行具体的行),可见天的崇高威严,这就是“天地良心”能在中国流传这么长久的原因。无怪乎连孔圣人在子路不说(其见南子时),赶紧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光有良知不行,必须“致良知”,即如何做到善恶的能区分,即在行动上要体现出来,这就是“知行合一”,文雅点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孟子》有“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必有怵惕恻隐之心”,是人都会跑去救这个小孩,为什么?他并不是想以此同孩子的父母交朋友,也不是想以此得到群众的称赞,只是心的自然反应,即有“良知”。“怵惕恻隐之心”是良知,跑去救孩子是行,这就是阳明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如果在这个时候,这个人的心稍有转念的瞬间,或因畏难而不前,或因恶其父母而不往(前救),即是有知而无行了,这就是为私欲所蔽,就会导致恶果的发生。
初念是一种直觉,不是深思熟虑之后的道德或价值判断。就是说,是一种直接的反应,并不是经过思考而得到的,它是以善内在于人的本性为基础的。这个善性就是心的显诸情,情之发动,乃为行,此行即善行,它是内在的初心。
即如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良知的“知”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无论什么人,遇到什么事情,他的良知都启示他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善,是该做的,怎样做是恶,是不能做的。
并不是任何人,遇见任何事,都能照着良知去做,都能“致良知”,关键在于这个“致”字。“致”往往伴随着思的过程,即有了转念,这就不同了。有了念头,心之初的良知本意,就会被各种各样的客观现实所束缚,经过多方面地一思考,理性的一衡量,说不定最初的不假思索的良知善行,就没有,冒险抢救就变为退步萎缩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历来的传统,也是从小到大父母老师一直都这样教导我们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发生”于血缘亲情范围,可并不局限于此,扩而大之到整个社会,换成通俗的说法就是要尊老爱幼。我们知道,自然规律,生老病死,每一个人所走的路不同,但身体所经历的阶段相同,需他人帮忙、能帮忙他人,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但能的主动性则是由心所定,即由心之善念的驱使,这是致良知。
这个致良知的过程不简单,它是经过大脑的思之后的行为。即初念是善,能行善则为另一回事,有行与不行的可能。大家熟知的“不是你撞的,干嘛扶”挫伤了多少的心,令多少的良知夭折在“致”的过程中,需要多少的事后补救才能挽回伤透的心。
我想,这些个讹人者,是凭良心讲真话,还是昧良心说瞎话,心中肯定是念想了不知多少遍,转来又转去的啦。可就是这最终“讹”的念头,令他成为了畜生,为人所不齿。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好在传统文化的魅力永盛不衰,正义终究压倒邪恶,那些个的邪行讹棍,终将要被社会所抛弃。个人的难言之痛,家庭的羞辱之举,社会的害群之马是他们所能得到的“奖赏”和“褒语”。
初念之时,不假思索,凭良心,即行动,是无名圣贤。多之又多,这才是关键,值得庆幸的。
初念圣贤,转念畜生。说得一点都没错。
(2021年5月24日)


作者简介:郑信平,江西玉山人,四川大学毕业,哲学博士,曾在乡镇、县级政府任职,挂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现为中部某省地级市公务员,从事金融口工作。喜藏书、阅读,也喜动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传习录》精选20句
回归天理 平心静气
王阳明学说融通儒释道
王阳明给弟子留下四句话,是对心学最准确概括,第一句就产生争议
传习录精讲:恢复心地本来的善
冯友兰 |“良知”从何而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