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亲节特刊】汤家台挽歌|汤涔
userphoto

2022.06.19 湖南

关注

祖上从澧阳黄桥搬到宾家台西南,筑台而居,世称汤家台。

生了大丫头忠信、二丫头道莲、三丫头道珍、四丫头道芝后,第五个孩子即将临盆之际,祖父对传承汤家烟火已经不抱希望,草草备了一片家纺土布,做好了服从命运安排又生一个丫头的准备,跟往常一样日出作日落息。

公元一九三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庚午年冬月初六)这一天,一个男童在汤家台呱呱坠地,汤家上下,顿时喜气洋洋。祖父感觉扬眉吐气,人生有了意义,汤家有了希望。第三日按习俗“报喜”,广发喜帖。第十日,汤家台上广布彩旗,大宴宾客。严冬的寒意,被热腾腾喧天喜气,扫得无影无踪。

少时,父亲被视为掌上明珠,娇生惯养,真是含在口里怕化,捧在手里怕飞。长到八九岁时,祖父豪爽交了学费,安排大丫头二丫头三丫头四丫头轮流接送金贵男童上学、放学。自知没有上学资格的四个丫头,对这个金贵弟弟倒是格外亲,服侍这个弟弟比服侍自己还周详。四个姐姐的肩和背,成为我父亲的游乐场。

卢沟桥枪声响起,国家山河破碎,百姓命如蝼蚁。一九四三年澧县两次“跑日军”时,为避免与日军遭遇被掳去或者杀害,父亲被迫中断上学。祖父撇下四个丫头,独自带着父亲东躲西藏,乱世中成功保全金贵儿子的性命。

祖父开酿酒作坊,家境倒也算殷实。祖父言传身教,又开始教辍学的金贵儿子酿酒。父亲觉得饶有趣味,学得入脏入腑。甚至在六十岁重开酒坊时,父亲竟然还能酿出清冽芬芳的酒来。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蒋家王朝大量发行面值为壹万元的金圆劵纸币,疯狂掠吞民脂民膏。忽然有几天,赊有酒账的买家纷纷主动前来还账。收了两麻布袋金圆券,祖父大喜过望,感觉一生功成名就,无限幸福就在眼前。

半夜三更时分,父亲背着两袋金圆券出发,步行赶到津市银行兑换新币。天亮时,眼睁睁却看见银行门口贴着金圆券作废不予兑换的安民告示。

看着家中辛苦劳作、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财富一夜之间变成了废纸,祖父捶胸顿足。人生际遇,全家命运,像被无情秋风横扫的树叶,在严寒时节哀嚎纷纷。

一九五一年,父亲二十一岁,正是雄姿勃勃,意气风发的年纪。他用一顶大花轿,将时年十七岁的母亲娶进家门,实现了汤家台与宾家台的再次联姻。

自结婚起,父亲就不再是以前那个金贵娃,不再是以前那个公子哥。上有双亲日益老迈,下有儿女一个接一个来,中间还有一个正在用功读书且成绩优异的亲弟弟。家庭千斤重担,只能靠父亲这根顶梁柱拼命死扛。

在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中,佃户、雇农和贫农分得了地主的田地,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终极梦想,父亲与获得新生的千千万万民众一样,焕发了满腔热忱,他抛弃了酿酒作坊,积极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新高潮的生产运动中。

不久,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响应公社“一大二公”的号召,父亲把栖身挡风的房屋板壁也拆下来交归公社,成为合格的社员。父亲当了出纳,专管钱粮进出,饭票发放。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运动热火朝天。

这一年上半年,眼看着长期忍饥挨饿的祖父快不行了,父亲又弄不来额外的食物。我母亲心生悲悯,瞒着丈夫,决心冒着偷窃被抓的风险救公公一命。

某天收工后,母亲半夜摸黑潜入蚕豆地里,偷了一满筲箕去壳蚕豆藏在家中。第二天,趁着在家给小孩煮食的机会(当时公社有规定,有小孩的家里可以生火给小孩煮食),母亲煮熟那一筲箕蚕豆,端给公公食用。不曾想,大饥之人突然大饱,祖父反而丢了性命。

这一年下半年,父母三岁的二女儿和两岁的三女儿,口中叫着“妈”,叫着“饿”,声息愈来愈低,同一天饿死在母亲怀里。

父亲心性贞廉,生性实诚。当时的父亲,恐怕连想也没想,只要多给家里几张饭票,就可能救他生身父亲的性命,就可能救他亲生女儿的性命。

三个亲人饥饿而死,父亲醐醍灌顶,大梦初醒。像我这样心性的人当官,上养不活父母,下养不活儿女,我不是当官的料!从此父亲决不“当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只一门心思、踏踏实实劳作养家,还利用工余时间起早贪黑,下河捕鱼,上山狩猎,饲养家畜家禽。

“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不随波逐流甘做“逍遥派”,决不卷入任何派系。他拼一身力气,先后到津市的湖拖(后称湖桥,现为车桥)、澧南的滟洲搞副业,挣得的绝大部分钱上交生产队计公分;剩余零钱苦撑全家老小八张嘴吃喝用度,还有四个孩子念书的各种花销。

父亲也偶尔奢侈一回,搞副业从城里回家时,顺便买回来一个搪瓷杯子,或者一个搪瓷脸盆,令社员们羡慕不已。此时,父亲的千般愁绪,万般苦楚,瞬间都消融在社员们啧啧称赞中,邻居们艳羡眼光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进了湘西北。澧水饱含春天的暖意,终于坚冰融化,欢快地潺潺流淌开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父亲生活和生产的河北大队,先分队成组,后分田到农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家庭人口多达八口,家里分得了责任田二十余亩,还有一头水牛,打稻机和其他重要农具。

为尽可能多产粮食,父亲铆足干劲,苦事陇亩,精事稼穑。特别是“双抢”农忙季节,一家男女老少冒着炎炎酷暑,全都下田劳动,抢收抢插。分产到户的第一年,父亲交清了粮谷(国家任务),还清了超支,囤了口粮,卖了余粮,杀了年猪,添了过年新衣裳。

父亲读书不多,但他懂得读书对人生的意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父亲教育儿女时经常引用的名言,也是我至今乐于读书的启蒙。搭乘高考春风,五哥、姐姐和我先后通过高考,这在我们大队(村)、我们公社(乡),都是少有盛事。闲来聊天时,每每乡邻说到“你家里三个大学生”之类的话时,父亲就油然笑容璀璨,心花怒放,腰板挺直,骄傲澎湃。

为了把五个儿女抚养长大培养成才,父亲遭过多少罪孽,流过多少血泪,受过多少委屈,遇到多少白眼,这本账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其实,父亲年少时候是公子哥,父母疼姐姐护,是最吃不得苦、最受不得穷、最拉不下脸面的人;但为了儿女们,人世间一切苦难加身,他都心甘情愿。

公元二00六年八月十二日(丙戌年阴历七月十九日),我趁着周末从县城回家看望父亲。没想到从不生病的父亲,当天冠心病发作突然去世。而在前一天,父亲还乐融融地和大哥、五哥一起喝酒的呀,真是人生无常!

父亲去世,他的人生历程再也无从追问,他的喜怒哀乐再无从发掘;汤家台陷入万古空寂,从此再无传奇。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父亲虽是一介平民,但他的一生,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一生。父亲性情高洁,人格纯粹,品德高尚;他以邻为友,与人为善,待人坦诚,乐于助人,他人缘极好,口碑极佳,可堪我们后辈膜拜的楷模!

(2022.6.12于黔阳古城)

作者简介:汤涔,男,1970年生,湖南澧县人,少时生长于农村,目前在中部某省会城市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从事专职法律服务工作,业余爱好阅读和写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炊烟有望》 (长篇连载)三卷 大医金石
回忆录
家有旧书
疯狂的金圆券
疯狂的金圆券 第1集
疯狂的金圆券 第5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