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山之行(五)

牯牛降

27日,早饭后,倪总他们用车拉着我们又出发了。十点钟,车子在一座木楼前停下了。走出车来,我们一下子就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一湾碧绿的湖水静静地躺在山下,对面是一片叶呈淡黄色的竹林,往上是茂密的树林,有的叶深绿,新发芽的则是淡绿,还有好多槠树正开着淡黄色的花夹杂在其中,看上去颜色错杂,很美观。槠树别名苦栗,大叶橡树,有甜槠、苦槠之分,寿命非常长,枝叶茂密,四季常绿,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分布在长江沿线,号称标志长江南北地区的“分界树”。

从旁边的碑石上我们知道这个地方是牯牛降景区。牯牛降古称“西黄山”,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海拔1728米,是目前唯一经国家林业总局批准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景区,有“绿色自然博物馆”和“华东特种基因库”之称。为什么叫这么个名称呢?昨天入住酒店时,看到这个名字我就感到奇怪,原来是山的形状像一头牯牛从天而降,所以得名“牯牛降”。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古代这里的山中生活着一只名叫雀的怪鸟。《山海经》说这种鸟“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以各种飞禽走兽为食,连人也敢吃,弄得方圆几百里的山中鸟兽绝迹,不见人烟。话说春秋时期的老子为了传授教义云游四方,一日,他骑着青牛,路过此山中,走了半天,天上不见飞鸟,地上不见野兽,水中不见一个活物,甚感奇怪。当他跨下坐骑,准备打尖休息时,忽然一声怪叫,狂风呼啸,一只巨大的怪鸟从天而降,直向他和青牛扑来。正在吃草的青牛对天一声长哞,瞪圆双眼,张开四蹄,腾飞而起,用双角向怪鸟顶去。这雀平日见啥吃啥,骄横惯了,哪把这只牛放在眼里,不防这只青牛有此神力,一不小心,被牛角顶折了翅膀,怪叫一声跌落在一道山梁上。青牛见状,纵身跃上山梁,将怪鸟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时间一长,青牛化作了巨石,怪鸟的尸骨烂成了泥土,羽毛变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树。为了纪念这头大青牛,人们便把这座山起名叫做“牯牛降”。真是一个神奇的传说。

我们踏着木板小桥来到了对面,桥下岸边竹林中,一群公鸡正在悠闲地寻找着虫子吃,不时有只公鸡昂起头“勾勾娄……”用力地叫上几声;稍远处有几只鹅趴在地上,水中还有几只鸭子在戏水,这是牯牛山庄养殖的,为景区增加了些情趣。

大老武在旁边捡了根曲曲弯弯的树枝当作拐杖,拄着它一瘸一拐地走着,嘴里还学着电影里的话说着:“老子在前线卖命,吃你个西瓜还要钱。”真是令人好笑。

沿着毛竹林中的木板栈道往上走,很快来到了一座木屋前,门楣处挂着“祁红庄园”的牌匾,门框两侧悬挂黑底蓝字对联“自古高僧爱斗茶从来名士能评水”。转过一个弯,发现路边地里有一棵罗汉松,树龄已有近400年,树围有2.96米,树高14米,是清代僧人所植。这么大的罗汉松是极少见到的。罗汉松树形古雅,苍劲雄浑,可供观赏,木材可作建筑、雕刻和药用,其价值很高。因其生长缓慢,寿命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守财、吉祥。“家有罗汉松,世世不受穷”,中国古代官员喜欢在庭院种植罗汉松,视它为自己官位的守护神。

继续往上走,向左拐,我们来到了善庆禅院遗址处。这里为禅宗五叶之一的临济宗正宗法地,始建于清乾隆十年,占地约6亩,呈“品”字形布局,前后共三进。咸丰十年以来,禅院两度被焚毁于战火,现只存缩小版遗址,有一门楼及土坯墙,周围有高僧大德墓和墓碑。

转身向右,沿着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带花纹的漂亮小路前行,渐闻水声潺潺,先看到一座六角凉亭,上方悬有“松风听涛”的牌匾。下行几步,穿过凉亭,便是一座吊桥,走上去,悠悠荡荡,如果你在上面故意用力晃几下的话,别人就会很难走的。过了吊桥,看到悬崖下面一湾不大的潭水,但它特别引人注目,绿中带着些许白色,清亮透明,简直就是一大块翡翠,太美丽了。崖壁上刻着大红的字“清泉洗心”,真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洗得干干净净。我们沿着卵石铺砌的台阶走到潭水边,近距离仔细观赏,感到潭水晶莹剔透,特别可爱!再往前走,透过稀疏的树叶,可以看到又一湾绿澄澄的潭水,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绿呢?那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绿,那是一种叫人看不够的绿,那是一种叫人看了就永远不能忘记的绿,它实在是太美太清秀了!此处为潜龙谷,传说有神龙出没。

顺着溪边山路向上走,看到对面岩壁上有的地方长满茅草,像披着蓑衣一样;还有的地方带着许多白斑,像是开满了菊花。河道里面满是大大小小的石块,有的很大很大,为似斑状粗糙花岗岩石,都被流水冲蚀成了卵形,挡住了水的流动。水流毫不畏缩,欢快地寻找着突破点,唱着高歌从岩石缝中流淌出来。凡是能下到溪水边的地方我们都要走下去,看一看那清澈的溪水,用手撩一撩,听一听小溪的歌唱,在溪水旁听到的歌声就更美了。

在岸边一棵小树的枝叉上挂着些枯叶干草,那是洪水过后留下的。这棵小树离着河底可是好远,有好几米呢。这个标志说明到了雨季,山洪爆发,洪水是相当大的。

我们踏上溪中石板桥,蹲下身来,看到清澈的水底布满小石子,带着淡淡的绿色,像一枚枚宝石。从桥上,我们来到了溪水的左岸,继续踏着台阶向上走,直到不能前行。山上树种真是特别多,这一路上,我就认识了不少新的树种,有凹叶厚朴、山合欢、米槠、马银花、乌饭、杨梅叶蚊母树、青冈栎、野漆树、绵槠、乳源木莲、糙叶树、苦木、南酸枣、厚壳树、赤楠、黄檀、檵木、红楠、水团花、虎皮楠、甜槠、杨梅、满山红、薯豆、化香等等。凹叶厚朴的叶子有点奇特,先端是凹缺的,七八片叶子聚生于枝端,边缘呈微波状;树上正开着几朵白色的花,有点像玉兰花的样子。它的树皮、根皮、花、种子及芽皆可入药,以树皮为主,为著名中药,有化湿导滞、行气平喘、化食消痰、驱风镇痛之效;种子有明目益气功效,芽可作妇科药用。绵槠树干挺直,枝叶繁茂,四季常绿,木材坚硬,叶长,可达30厘米。杨梅叶蚊母树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奇特,它是金缕梅科蚊母树属植物,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革质,矩圆形或倒披针形,长5-11厘米,宽2-4厘米。树冠自然开展,呈球形,枝叶繁茂,树形整齐,叶色浓绿,久经不落,其萌芽力强,对多种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有防尘、隔音之功能,是理想的城市及厂矿绿化的优良树种。

掉转头,我们又往回走了一段,然后踏着木板栈道往另一条路上走去。来到一个高处,看到旁边有一块石桩,上面写着“大历山”,近处还有一石碑,上面是大历山简介。大历山海拔1526米,是大演坑水系与小演坑水系的分界岭,为户外登山体验区域。沿途风光旖旎,有石猴望月、鸳鸯石及户外营地,更有奇松、怪石、云海、日出、佛光五绝景观。《墨子·尚贤下》记载:“昔者,舜耕于历山。”《辞源》所列举著名的舜耕之所便于其上。可惜一块木牌上写着“暂未开放区”,我们不能前去游览了。

复前行,又听到哗哗的水声了,又一条溪流出现在视野中。有溪流的歌声伴随着,让人游兴不减。前面右首处有两块内容一样的石碑,一块蓝字,一块绿字,上面红色标题是“岩体侵入界限”,讲的是此处北侧为花岗岩岩体,为中粗粒似斑状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晚期(距今约1.31—1.23亿年),是牯牛降地质公园的主体。南侧的南华系(距今约7.5—6.8亿年)南沱组冰水沉积物是全球气候变冷的标志层位,也是全球“生物大暴发”的底界层位;其主要岩石为含砾凝灰质砂岩,受岩浆侵入烘烤作用,岩石已发生蚀变。这是讲的地质知识。

溪边一些藤子长得很有趣味,七缠八绕,四处伸展,有的几根紧紧地拧在一起,像大绳似的;有的顺着树干爬到上面,然后又从树上垂下来;还有的从这棵树缠到另一棵树上,然后又伸向对岸,成为了过河的极好的绳索。

从山上下来,我们来到了游览B线,顺着湖中栈桥拐拐弯弯地前行,湖水碧绿,泛着涟漪,闪闪烁烁,四周层峦叠嶂,山上树木青翠茂密,欣赏着这湖光山色,虽然已是12:00,但我们一点也没感到饿,也没有感到累。

我们来到山脚下,湖水从一个半圆形的大坝上跌入20多米的深谷中,像挂着一道白练,形成一个瀑布,发出轰鸣声,流入溪中。我们沿着台阶登上山,往右边看,还要绕很远的路才能到达对面山上,然后再从山上转下来,才能回到出发点,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于是我们就走了回来。

牯牛降以雄、奇、险著称,它有五大景区,不过四个景区位于石台县境内,今天我们只能欣赏这一个景区了。

滩下村

吃过午饭,下午两点钟的时候,我们来到了滩下村,车子停在了一片古树林旁。这片古树林位于村口河边一块高地土丘上,葱茏叠翠,浓荫蔽日,蔚然壮观,基本上是自然的样子,没有经过任何人工开发和装饰,大概多少年来就是这个样子,任其自由生长。看到这片古树林,让人瞬间增加了厚重的历史感。

我走进古树林,像这样的被叫作“水口林”,里面有枫香、三角枫、小叶枫、牛皮树、桂花、苦槠、朴树、乌桕树、杨梅树、甜檀树等10多种,每一棵树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路边那棵樟树已经800年了,那棵苦槠树有500年了,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就有75株,三株枫香树高达40多米,那株古樟树胸围达5.7米。树干上长着青苔,有的好几棵密集地生长在一起,有的独立一边;有的挺直,有的探着身子歪斜着。最顶上一棵树的树根祼露在外,树根很粗很长,黑糊糊的,上面还有青苔,曲曲弯弯,沿着地面在树叶和杂草丛中伸展,最前头向上翘起,还张着嘴,乍一看,好像一条大蟒潜伏于此,令人生畏。

这片古树林有着怎样的来历呢?滩下村北面的来龙山为大北山,山势蜿蜒数里,犹如一条飞龙低头吮吸河水,汲取天地之灵气。而美中不足的是滩下村背山临水,北高东低,村前河水均东流西去,纳不入门楹。于是倪姓先民想出了蓄养风水,营造人工水口林的办法,在村前挑土堆山,栽植树木,一道绿色的屏障护住了滩下阳基,成为徽文化中水口林的经典。为了能世代护住风水林,护佑子孙后代,村中先人将官方的“正条”和民间的“私约”结合起来,勒石永禁,时至今日,立于祠堂前的“永禁碑”仍字迹清晰可辨。有一首赞颂滩下水口林的诗这样写道:

古木参天水口林,千年悠远足堪珍。

株枫樟桂颜鲜美,春夏秋冬色艳新。

酷暑凉荫怡肺腑,严寒雪景醉眸瞵。

放眼徽州仙境地,游人耋耄又童心。

古树林前面是一条河,河边生长着许多毛竹,里面长出了不少的竹笋,有一棵已经长得很高了,上面尖尖的,极为挺直。这让我想起了清代诗人郑板桥的《新竹》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这条河不知叫什么名字,我问了一下村民,村民给我们介绍了一下。这条河叫鲁溪河,滩下村古称鲁溪村,发源于牯牛降的大北水系在此绕了一个“S”形的弯,形成了天然的道家太极鱼图,滩下村正对着这鱼形的中央,东、南、北三面被大北水包围,犹如一条玉带缠在腰间。以前村子分上、中、下三滩,对应村前自上而下的苦槠树滩、高洪滩和龙船滩,后来进行合并,成为现在的滩下村。滩下村民也是倪康民的后裔,建村于唐末。

靠近河岸边有两座长形木凉亭,可供人们休息。这两座凉亭看上去很古旧,青瓦上长着许多杂草,看来有些年头了。凉亭边有一棵古树,几乎整个地探到水面上去了。河边系着一只竹筏,日出而作,日落而休,村民撑一杆竹篙划过鲁溪河,到对岸山野田地里去耕作,归来时满载瓜果蔬菜,这是一幅多么甜美的生活画卷!

滩下村的物产资源丰富,山环水绕的环境给茶叶的生长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近些年来,祁门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祁红振兴”计划,祁门红茶再次蜚声国内外,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多的实惠。春茶从采摘到制作,是一项季节性很强的工作,唯有这时滩下村人是忙碌的。在春茶忙碌之余,滩下人的生活剩下的只有悠闲,是绝对的“慢”生活节奏。

村中加工制作茶叶的茶厂很多,我们就近来到了一家茶厂参观,从中了解了一些有关红茶的制作情况。在一间屋子里有七八个电铁锅,另一间屋子里还有烘烤机等机械,在一侧有一个发酵室,正发酵着茶叶,地上摊放着一些加工好了的红茶。祁门红茶的采制工艺精细,大致分为采摘、初制和精制三个主要过程。采摘是在春夏两季,祁红现采现制,以保持鲜叶的有效成分。采摘标准十分严格,高档茶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原料为主,分批多次留叶采,春茶采摘6-7批,夏茶采6批,秋茶少采或不采。初制一般包括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使芽叶由绿色变成紫铜红色,茶身成条,香气透发,文火烘焙至干。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独特阶段,是决定祁红茶品质的关键,发酵室温控制在30度以下,经过发酵叶色转红,形成祁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初制成品称为红毛茶。红毛茶制成后,还须进行精制,分清长短、粗细、轻重,剔除杂质。祁红精制很费工夫,所以精制后的祁红茶又称为“工夫茶”。精制工序繁复,祁红茶成品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和、装箱而制成。

精制加工后的祁红茶,外形条索紧结细小如眉,苗秀显毫,色泽乌润;茶叶香气清香持久,似果香又似兰花香,国际茶市上把这种香气专门叫做“祁门香”;茶叶汤色和叶底颜色红艳明亮,口感鲜醇酣厚,即便与牛奶和糖调饮,其香不仅不减,反而更加馥郁。红茶具有提神消疲、生津清热、消炎杀菌、利尿、解毒、养胃、降血糖血脂血圧等功效。

在旁边另一家的楼前,主人正在把刚采摘来的两车新鲜茶叶撒在地上晾晒,大家看到后感到很新鲜,就赶忙跑过去帮着撒,以此体验一下农村田园生活的情趣,感到非常的开心。

滩下——一个蕴含着徽文化的古老村落,一个山灵水秀人更悠的美好乡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茶:祁门与祁门红
〖寻茶笔记〗楼耀福:皖茶看不尽
祁门红茶 | 承黄山之灵,扬东方醇韵
春节茶旅推荐丨散落在黄山旅游线上的“璀璨明珠”
夏日走祁门 探寻徽州古戏台红茶源
汪村村民捡苦槠磨豆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