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篇:冬探圆明园(一)

冬探圆明园(一)

冬日的一个上午,我乘坐公交车来到了圆明园。了解历史的人都清楚,圆明园曾是一座历史名园,但却遭到了英法联军的焚毁,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现在去看到的应该是圆明园遗址了。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8年(1709),是康熙赐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1722年雍正即位后开始拓展,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年间,圆明园进行了局部增建、改建,在东面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营建绮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年间,绮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拓建,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年间,国力日衰,财力不足,道光皇帝宁愿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围猎,但仍对圆明三园有所改建。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来到的这里是绮春园的宫门。门前还摆放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时搭建的花台,正中间是大红的“7O”,“O”有较宽的边缘,下边缘有“1949—2019”,里面是实的,上方是五颗黄色的五角星,四颗小的环绕着一颗大的;下方是天安门城楼,像国徽的样子。“7O”两侧高举着“祖国万岁”四个大黄底红字,非常醒目;下方是浪花和山峰,两条金黄色的鲤鱼在蹦跳;两侧各有三只用人工绿草制作的动物,前方有三块金黄色的正方形牌,分别写着“廓然大公”“九州清晏”“万方安和”;再往两侧各有一座用黄、蓝、绿、红等色组合而成的山峰和浪花。整个的看上去很漂亮。

绮春园宫门为卷棚歇山青瓦顶,五开间,门前两侧石座上各有一只石狮。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晚建一个世纪,比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世纪,所以又称“新宫门”。这座宫门很幸运没有被英法联军发现,一直完整保存到民国初期。1927年,香山慈幼院拟在成府东侧修建香山中学,以低价购得新宫门等幸存建筑。后来中学未建成,宫门却已夷为平地。现在宫门是1986年复建的。原宫门是一组建筑群,门前有一对石狮对称置于东西高台石座之上,中为石板路通达南边长有30米的大红影壁。影壁原址位于今清华西路马路北侧。石板路两侧有百余株桧柏和东西朝房各五间,宫门两侧八字扇面墙各有一座罩门及值守房。

踏上台阶走上宫门,迎面正中门额处悬挂着一块黑底牌匾,上书“绮春园”三个金色大字。嘉庆皇帝曾经效仿他的父皇,把绮春园归纳为“绮春园三十景”。不过绮春园三十景远没有圆明园四十景那样名头响亮。从用途上来看,道光初年以后,绮春园便主要成为了大清国太后太妃们的园居之地。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乾隆时期的绮春园除宫门和正觉寺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大型建筑,只有一些小型的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如浩然亭、涵远斋、知乐轩、联晖楼、竹园、双寿寺等。乾隆皇帝甚至连一首描写绮春园的诗句也没有留下来。绮春园面积大约八百亩,构成比较特别,它是由若干小园合并而成,分建于不同时期,全园没有统一的总体布局,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水景园集锦。

走进门内,可见正北面又有一座宫门,门额上悬挂着题有“迎晖门”的牌匾。出迎晖门,就是“迎晖殿”遗址。原宫殿面阔五楹,在嘉庆朝前称为“勤政殿”,道光时改为“迎晖殿”,外檐悬有道光帝御书“迎晖殿”三字匾额。迎晖殿以北是后殿,面阔七楹,悬有嘉庆帝御书“中和堂”三字匾额。中和堂与迎晖殿的东西两侧有长廊相连,自道光朝以后,迎晖殿成为皇太后接受众臣及嫔妃朝贺的地方。中和堂以北是宫廷区,同时也是绮春园内最大的一组建筑群。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270米,大致包括东、中、西三组院落,里面有“集禧堂”“敷春堂”,现在都已荡然无存了。

沿着青砖铺的小路往北走,路边树木叶已落尽,高大白杨树上的喜鹊巢清晰可见。不多远,前面便是一个小湖,称作“居巨池”。池水已经结冰,像镜子一样,不过上面布满细碎的柳叶。沿栈桥往西,有一方形小岛,上面有一座凉亭。走到跟前,见外檐悬有“鑑碧亭”匾。亭为重檐大方亭,面阔三楹,四周皆有回廊,建筑面积256平方米,看上去颇为大气稳重。此亭建于嘉庆十六年(1811)前,1993年在原基址上复建。小岛周围芦苇已枯,浓密的白色芦花在风中挺立着,亭前龙柏依然青葱。

此亭与一般凉亭不同,它是像房屋一样封闭式的,有门窗。进到里面,只见天花板上一块块方形绿底上绘有方形彩绘图案,梁柱上也施以彩绘,显得非常美观。这里是“文创店”,出售各种纪念品及艺术品等,有丝绸轴画、点心盒等。

亭北湖中小岛为“天心水面”遗址,原建有殿室一座,面阔五间,前后各出抱厦三间,北边外檐悬有题写“天心水面”的匾额,南边外檐悬有“玩鹤亭”三字的牌匾。天心水面建筑已彻底毁坏,但一座与敷春堂所在陆地相连接的石拱残桥尚存,十分惹眼。这一石桥既是绮春园内最明显的遗迹之一,同时又是圆明三园中200余座各式桥梁中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残桥。

继续向北,路边有一些小摊,小摊的货架很有特点,仿古建筑样式,下面是青砖样,上面是青瓦顶。售卖的大多为老北京的特产,有老北京吹糖人、葫芦烙画、传统草编艺术、宫廷皮影琉璃、老北京糖画等等。

沿着一条小河右边的道路向前走,我来到了圆明园管理处。里面的建筑都是青砖的,在一个最角落里高耸着一座青砖砌的七层塔,看上去还挺美的。没有什么介绍材料,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为何在这样一个角落里。原来在多功能厅里播放《万园之园》的影片,可以穿越时空,领略圆明园的盛景,探寻灰烬中的历史,现在可能是因为游人少,没有开门。

过一座小石桥,前面是小山丘,两侧都是湖。往左去,就到了“庄严法界”。它占地面积只有3200平方米,是绮春园内的一处寺庙式园林,其山门为双檐四方亭形式,门上悬有道光帝御书“庄严法界”四字匾额。其主体建筑是两座大殿。前后殿均为硬山顶式,面阔五间,前殿上悬“法光无量”匾额,后殿悬“得大自在”匾额。无论是山门,还是前殿、后殿,还有东跨院的房屋,殿顶均为黄色琉璃瓦,这是庄严法界不同于圆明三园其他园林建筑的一个突出特点。现在只见遗址了。

再往前走,就是“涵秋馆”了。它建于嘉庆年间,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殿宇两重,面阔七楹,南殿外檐悬有嘉庆帝御书“涵秋馆”匾额,两殿有曲廊相连,天井内建有假山与喷泉。涵秋馆是绮春园中春(敷春堂)、夏(清夏斋)、秋(涵秋馆)、冬(生冬室)四序景物群之一,园林植被以秋景为主。

踏着台阶走上小山丘,可以看到在山坡处有一堆奇石,中间莲花座台上立有一位铜铸的手托承露盘的仙人,这便是“仙人承露台”,寄托着清帝向往长生不老的精神企求。现在这个仙人承露台是在原址上重建的。

下得山丘来,便到了右侧。我沿着九曲仿木桥来到了湖心岛。见一块石头上刻有“凤麟洲”三个字。凤麟洲是由面积较大的西岛和较小的东岛组成,两岛之间有曲桥相连,占地面积约为3800平方米。在上面转着看了看,地面很平,上面有好多断石残石,这是被毁后留下的。昔日这里可是一片好景致:平湖百顷,碧浪涵空,远印西山,近连太液,洲屿掩映,花木回环,殿宇五楹,高深明达,淼淼清波,跃似锦鳞。由于此景有“庭印一奁镜,窗含四面风”的意趣,遂成为园中的避暑佳处。嘉庆帝曾有会心之诵:南园避暑最佳处,境届秋初景益清。湖影澄青浮岛屿,林光澹碧荫轩楹。花汀掩映云霞绕,苇岸微茫鸥鹭盟。爽籁披襟庭院回,漪澜溶漾印空明。

原来岛上的建筑是嘉庆十二年(1807)改建而成,正殿坐落在西岛上,为七间两卷殿接前抱厦五间,外檐悬有嘉庆帝题写的“凤麟洲”牌匾。凤麟洲是道教中的十大洲之一。据东方朔所撰《海内十洲记》记载,天下或海内共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生洲、流洲、凤麟洲、聚窟洲十洲,皆为“人迹所稀绝处”。其中的“凤麟洲在西海中央……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洲上多凤麟,数万各为群”。殿内设有宝座床,为太后夏日寝憩之所。最南面是一座敞轩,面阔三楹,外檐悬有嘉庆帝御书“绣漪轩”三字匾额。凤麟洲的东面还有一个跨院,建有面阔三楹的两卷棚式的房屋。东岛上面原建有一座小小的四合院,主房五间,悬“颐养天和”匾额,东、西配房各三间。

站在岛上向北望去,可以看到白杨林中有一座重檐四方亭,那是浩然亭。

从湖边向左拐,通过小山丘的出口我再次来到了左边,看到的又是一个较大的湖。岸边柳树虽然落了叶,但发黄的枝条看上去倒极像是春天柳枝刚泛嫩黄时的样子。站在小石拱桥上向西望去,近处是淡蓝色的冰面,岸边垂柳环抱;极远处蓝天白云下,群山连绵,一幅美丽的画面。

沿着湖边小路一直走,大约十分钟的时间,我来到了石墙处,见一石上刻有“三园交界”四个字,路旁立着一块“圆明园十二生肖衍品展览展示”宣传牌,宣传牌两边是“传递历史文化 再现瑰宝神韵”,十二生肖可以免费参观,我走了进去。展馆中间是一个全景沙盘,是圆明园盛时全景模型展。盛时的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和丰富的文化收藏而闻名于世。这个沙盘是圆明园管理处依据历史文献记载,按照1:150的比例,历时三年时间精制而成。在250平方米的空间中,平地叠山理水,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精美的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创造出既相互沟通,又意趣各异的“万园之园”,气势恢宏,形态逼真,让人们看到了三园昔日盛时的辉煌景象。周围陈列着十二生肖青铜像,每个生肖都有全身和首两种。这是圆明园管理处汇集几十年整理的历史,前后几十位专家学者论证探讨,历时四年完成的全套园明园十二生肖兽首的仿制和复原,重现了十二生肖济济一堂的盛况,是专家公认的迄今为止仿制最为精美的一套。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十二生肖青铜兽首被掠往国外,从此失散140余年。它们的回家之路,充满坎坷和传奇。牛首、猴首和虎首2000年由保利集团以总价3000多万港元购回,现存放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猪首和马首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由何鸿燊博士以近700万和6910万港元购回,猪首现存放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马首捐献给了国家。目前除了知道鼠首和兔首被收藏在法国外,其余五个兽首还一直下落不明。

从展馆出来,向北有一条笔直的石铺银杏大道。我走着走着,看到左侧有一块方石上刻着文字,是介绍“福海景区”的。它位于圆明三园的中心,是园内最大的水面,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520余亩。福海四周建有10多个园林佳景。盛时,每于端午佳节,都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我从旁边的一个门口走了进去,里面山丘纵横蜿蜒,河流曲折回环,小桥随处可见,树木丛生。顺着小道,我来到了湖边。此时的福海极为安静,淡蓝色的冰面宽阔光滑,远山层峦叠嶂,连绵起伏,历历在目,白云点缀着蔚蓝色的天空,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福海中间小岛便是“蓬岛瑶台”,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亭台,“望之若金堂玉所,玉楼十二”。

这里是“观澜堂”遗址,只剩下地基了。它属于“接秀山房”景区,是嘉庆后期改建而成,为福海沿岸最大的建筑。观澜堂为南向三卷五间大殿,内部装饰极为华丽。堂东为佛堂,西廊有宝座床。道光、咸丰二帝均喜欢在此园居,道光帝还多次在此堂侍奉皇太后进膳。

再往前走,到了“接秀山房”景区,看到的也只是光秃秃的地面。它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于雍正年间。正殿三间,面向西,北为寻云楼,南有揽翠亭,后又增建澄练楼。此景依山傍水,亭台错落,面前巨湖空澄,远接西山秀色。

继续向北,就是“涵虚朗鉴”,也称“雷峰夕照”,是圆明园内仿西湖十景之一,建于乾隆初期。整个建筑坐东朝西,北面建有一座重檐四方亭,亭上挂乾隆御笔“贻兰庭”匾,亭南临湖建有平台,平台西设栏杆,东建有月亮门可供进出,墙上还有各式什锦窗,平台南有“会心不远”殿与其相连接。在会心不远殿南面湖建有抱厦殿三间,殿外檐悬挂乾隆御笔“雷峰多夕照”匾。乾隆皇帝有词曰:“左右云堤纡委,千嶂叠青,面前巨浸空澄,一泓净碧,日月出入,云霞卷舒,远山烟岚,近水楼阁。”虽然古迹不在,这里仍是欣赏湖景,远眺西山晚霞的好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游圆明园40景之澡身浴德:切不可望文生义,以为是皇帝御用澡堂子
珠海回忆(四)​圆明新园
【原创】游走北京1:“万园之园”圆明园
圆明园资料
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旅游景点介绍(附图)
在圆明园,景观建筑的命名有什么讲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