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篇:冬探圆明园(三)

冬探圆明园(三)

我从南侧路往回返,再到西部“圆明园”景区看看。我一直往西走,几分钟后,我来到了“方壶胜境”。方壶胜境占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基本建成于乾隆三年(1738),是后代众多学者考证后公认的圆明园中最为宏伟美丽的建筑,是以人们想象中的仙山楼阁为题材而建造的。在神仙传说中东海有五座神山: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列子·汤问》记载:“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节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胜数。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返……”后来二山飘去不知踪迹,只剩下方壶(方丈)、瀛洲、蓬莱三山了。这种求仙追求长生的思想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历代皇家园林的发展模式,为了更加接近神仙,帝王们在园林里挖池筑岛,模拟海上仙山的形象。方壶胜境的建造正是帝王为了寻求东海龙宫而在自己的御园中精心建造的一处规模宏伟的仙山琼阁般著名景观。

原建筑前部三座重檐大亭及白石崇基呈“品”字形伸入湖中,具有东海三神山的寓意;中后部的九座楼阁中有30余座佛塔,供奉着2000多尊佛像;主体建筑是对称布局、前后两组的殿堂,黄琉璃瓦顶,倒映水中,阳光照耀下灿烂多彩,犹如琼楼玉宇般壮美。

从方壶胜境往西走,就到了“三潭印月”,与西湖三潭印月同名,是圆明园仿建西湖十景之一。此景建于乾隆初年,在方壶胜境西河池水中仿西湖竖立着三座砖塔,塔高2.4米。在三塔西为青石叠成的二仙洞,洞口上有活水滴落形成两个小水帘洞;三塔东建有跨河敞榭,敞榭挂乾隆御书“三潭印月”黑漆金字匾,傍晚皇帝可在敞榭内欣赏三潭印月的景观。在敞榭东建有单孔石拱桥,乾隆赐名“涌金桥”。此处三潭印月小巧玲珑,没有西湖上的三潭印月大气。北、西、南三面土山环绕,东为跨水敞榭。

往东南去,就到了福海湖边。走不多远,看见右边地面上整齐的四方屋基,这里原来是“藏密楼”,属平湖秋月景区。原有南向三间歇山楼,外檐悬挂乾隆御书“藏密楼”玉匾,乾隆有诗句“委宛得层居,遂以藏密名”。

岸边一片芦苇花,近岸处湖水融化了,有两只水鸭在里面游玩觅食。我欣赏着湖景往前走,前面有几位游客正在往小石桥上走。过了小石桥,走不多远就到了“平湖秋月”,是仿杭州西湖十景同名景观。占地2万平方米,为南向三间三卷大殿,东、西、北三面出廊,前檐悬挂雍正御书“平湖秋月”匾。盛时逢年过节,此处悬挂廊灯有五福骈臻灯2对、六方绢画灯4对。殿内收贮一柄棕竹边文竹股心铜轴两面黑底平湖秋月应景字画扇,一面为词臣曹文植字,一面为画师李秉德画。现在这里是啥也没有了。

沿着湖边平整的石板铺砌的路走着,来到转弯处,一条河流向北去,过小红桥,向南走一段,转向西,就进了“廓然大公”景区。来时在门口见方牌上有这四个字,不明其意,这回懂了,此语出自宋代理学家程颐“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这里面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首先是心胸博大,能够忘我,抛弃个人私利;第二,要按自然规律做事。廓然大公景区建自康熙朝后期,初名为“深柳读书堂”,是一处书斋,乾隆十九年起对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景致是无锡惠山寄畅园的,而叠石则是模仿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

廓然大公南有一小广场,广场上建有鹤棚,为仙鹤栖息之所,周围栽有大量松树,后就改名为“双鹤斋”,嘉庆有诗赞双鹤斋曰: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北边是廓然大公的主景区,围湖而修,西、北、东建有院墙,南面则是由双鹤斋和廓然大公殿围成的一个庭院。双鹤斋是一座五开间卷棚抱厦大殿,一直是雍正皇帝在圆明园居住时的主要寝殿之一。其北是七开间的廓然大公殿,北有抱厦面向湖面,东西各引出临水游廊。廓然大公殿西有一廊桥,桥廊悬挂着乾隆御笔“规月桥”,为便于皇帝乘船直接进入景区,桥拱很大。桥形半规,映水宛如满月。在景区北部堆有大量叠石,叠石中还有迂回的山洞,山洞上嵌有乾隆帝御书“延青洞”。假山上建有各种形式的凉亭,相互衬托,站在假山上可远看福海。廓然大公假山叠石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乾隆有御诗《廓然大公》,诗序为:平冈回合,山禽渚鸟远近相呼。后凿曲池,有蒲菡萏。长夏高启北窗,水香拂拂,真足开豁襟颜。诗曰:有山不让土,故得高嶬嶬。有河不择流,故得宽弥弥。是之谓大公,而我以名此。偶值清晏闲,凭眺诚乐只。识得圣人心,闻诸程夫子。

此景区还以柳为胜,康熙五十八年胤禛《深柳读书堂》诗句云:“郁郁千株柳,阴阴覆草堂。”雍正时期又有诗句云:“潇洒楼台临碧水,夜深倒影静垂垂。”“嫩荷香远风频递,深柳阴重暑不侵。”乾隆帝《双鹤斋》诗序云:“前接陌柳,后临平湖,轩堂翼然,虚明洞彻。”诗句云:“深柳偏宜羽客嬉,会心恰当读书时。”“古柳笼堂合抱围,翯翯松阴复竹边。”

这里曾经是雍正、乾隆帝读书、消夏避暑、观赏仙鹤的好地方,1860年遭劫难后,建筑被毁,叠石山洞被破坏,尚存大量湖石,山形水系轮廓依然存在。

从廓然大公景区往南走,便进入了“澡身浴德”景区。《礼记·儒行》中有“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勿如也”之句,澡身是指清洁身体不使沾染污浊;浴德意为沐浴于德,以德自清。比喻砥砺志行,使身心纯洁清白。乾隆帝指出该景区之意境在于修身养性。在中部曾有一座“望瀛洲”亭,靠近福海边,是一座四方亭,每年端午节,乾隆帝就率王公大臣来此观阅福海龙舟竞渡。据记载,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一乾隆帝独自看赛龙舟,初四、初五率王公大臣一同观阅。初五端午节当天,色彩鲜艳的龙舟萧鼓齐鸣,福海碧波之上龙舟旌旗飘荡,颇有江南竞渡的意趣。端午节前后正值农业“芒种”时节,如若遇上干旱少雨的天气,皇帝会放弃观看龙舟竞赛而亲赴黑龙潭祈雨。当乾隆帝在望瀛洲观阅龙舟竞渡时,皇太后则往往率后妃内眷到福海中央的蓬岛瑶台观赏。皇太后去世以后,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帝曾作《端阳日作》:夜雨晓晴景气新,龙舟齐待苑湖滨。难教例事一朝罢,耐可行时四载循。绿艾红榴争美节,劳资赏格乐诸人。望瀛洲不堪东望,回忆承欢越怆神。记录了福海龙舟竞渡的情景,也表达了对皇太后的悼念。

在望瀛洲附近,原有一座望瀛洲昆仑石,后来被迁移至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院内。南侧曾有临水建筑溪山罨画。溪山罨画西侧山丘以西曾有一个院落——延真院,这组建筑乾隆初年已经存在,后增建为两进院落,似为库房院,存储升平署演戏用的切末(戏曲舞台上用的简单布景和道具)、十番乐器等。“升平署”是道光七年改制后的宫廷戏曲管理机构。

过桥往南原是主建筑“澄虚榭”,原匾为“涵虚朗鉴”,后移至东岸“雷峰夕照”处,并成为景区的总称。澄虚榭东向正殿三间。

翻过小土丘,看到坡下面有一条河,河西岸有一个院落,有好多建筑。我顺着山坡走下去,转向西行。这里被称作“坐石临流”景区,是一组较大的景区,它包括西北部的坐石临流、西南部的抱朴草堂、东北部的舍卫城、东南部的同乐园和舍卫城前中部的长街俗称买卖街。此处现在看来比较开阔,地势平坦。

“同乐园”是皇家的一座大戏院,始建于雍正年间。“同乐”出自《孟子·梁惠王》中,孟子借谈论齐宣王喜好音乐一事,劝告齐宣王要“与民同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清朝皇帝很喜欢听戏,每逢皇太后、皇帝、后妃生辰时,这里都要唱九九大庆之戏,就是上元节、端午节也要唱上几天的戏。直到圆明园被毁前的几个月里,这里仍然在唱戏,有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感觉。

同乐园的主建筑是清音阁,位于同乐园南部,是圆明园中最大的戏台,坐南朝北,分上、中、下三层,戏台一层底下设有地井,二层、三层有隔板相连,如剧目需要地井可喷水,二层和三层可相通上下自如。在大戏台北面建有供帝后看戏的戏楼,上下两层,楼上外檐挂“同乐园”匾,同时殿额悬挂“景物常新”匾,两边的对联为:“乐奏钧天玉管声中来凤舞音宣广陌云璈韵里叶衢歌。”每次演出时,皇帝坐在一楼的殿内,皇太后及皇后、嫔妃则坐在楼上看戏,戏楼两旁各建有二层转角配楼14间,是王公大臣及皇室宗亲看戏之处,在乾隆、嘉庆时期这里只允许王公大臣及皇室宗亲听戏,到咸丰朝以后这里偶而也会让下级官员听戏。

同乐园戏楼后还建有供帝后休息及进膳的后楼、配殿等。在同乐园殿内收藏有《重刻淳化阁帖》和《西洋楼铜版图》各一套。园东还有一个四进院落,建于雍正时期,名叫“永日堂”,是一组大佛堂,堂内由太监充当僧人念经。

这里原来还有同乐园买卖街,位于舍卫城南、同乐园西,呈“丁”字形商业街形式。圆明三园中除了这一处,另外还有一处在长春园含经堂东侧,为单面长排的铺面房。同乐园买卖街主体为南北向,长210米,中间有河流过,河上架设双木板踏跺桥,名双桥,长街由此被分为双桥南街和北街,向北延伸至舍卫城,南侧形成基本对称的东西二街,长100米,共同组成街市格局。同乐园买卖街开市具有很多的表演成分,当皇帝过市的时候,为了渲染新春升平景象,给皇帝以游观之乐趣,整个买卖街热闹的气氛达到最高潮,这时,堂倌呼菜,店伙报帐,掌柜的拨弄算盘,集市的喧嚣熙攘之声达于肆外。这些商人一般由太监扮演,除了商人还有卖艺的、说书的、算命的,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小偷盗窃商品等表演项目,这里一切都是为了帝后娱乐助兴,所卖的商品也大多从园子外的市场上借,闭市后再根据交易量和商家结算。

我转到刚才看到的院落西边,见有一门口,两侧挂着牌子,右边是“圆明园考古工作站”,左边是“圆明园四十景图”。影壁上挂着一块大牌,是《圆明园四十景图》展览简介和《圆明园四十景分布图》。我走进去观看。展馆里挂着《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每一景一画一诗,还配着一块说明牌。《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是现存能够最真实反映圆明园原貌的诗歌绘画作品,它是后人揭开圆明园神秘面纱,领略圆明园壮观景致,感受这颗东方艺术明珠迷人魅力的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圆明园四十景是指独成格局的四十处园林景观,一景就是一座“园中园”或园林风景群。盛期的圆明三园共计约百余处景群,但昔日分景绘图者仅40景而已。“圆明园四十景图”即40幅圆明国的分景图是按照乾隆旨意,由宫廷画师根据实景绘制而成的绢本彩绘,乾隆帝还特意为每幅图配一首对题诗,由当时的工部尚书、书法家汪由敦代书。共计40对幅,每对幅为左诗右图,全图分为上、下两册。首册画页之前分裱雍正御制《圆明园记》和乾隆御制《圆明园后记》。这套彩绘精品直到乾隆十ー年(1746)四月才最终裱成呈进,又经配做楠本插盖匣盛装之后,在乾隆十二年六月奉旨安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呈览。前后历时十一年,足可见其成图之不易。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见证了圆明园辉煌与屈辱的历史。圆明园被毁后,这套图册被法军上校杜潘掠至法国。后被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至今。现在展出的这四十景图为有关方面以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为摹本,采用现代高仿真复制技术精心制作的,与原件相似度极高,可谓是“原件再造版”,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出了门,往西北去,在山水间有一座重檐八方凉亭,亭额书“景自天成”,是1971年用中山公园移来的兰亭八柱石和石碑建的。这里原来有“坐石临流”亭,原亭为西向三开间长方形重檐亭,始建于雍正初年前后,称“流杯亭”,其意境仿照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官宦名流会于绍兴会稽山下兰享,曲水流觞,赋诗修楔。乾隆初年,定名为“坐石临流”。王羲之在兰亭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酷爱书法艺术的乾隆帝十分向往,感到御园仿建的兰亭文化内涵尚显不足,于是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将亭改建成重檐八方亭(绍兴兰亭内有一座重檐八方亭),亭之内层为八根石柱,将搜集的历代名家的兰亭墨迹六帧,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自已御笔临摹的兰亭诗,镌刻在八根石柱上,俗称“兰亭八柱亭”,外悬乾隆帝御书“坐石临流”匾额。在亭内还有一座“兰亭碑”,高六尺,宽五尺,正面镂刻王羲之《兰亭修禊》图,背面刻乾隆皇帝所作的本景御制诗和诗注。现在这座凉亭成为了人们凭吊圆明园沧桑历史的一件重要文物。

走在园中,随处可见河流湖泊。前面是“淡泊宁静”,其南面也靠着一个小湖。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主术训》中说:“是故非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诸葛亮也在其《戒子篇》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告诫人们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心,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淡泊宁静”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成于雍正5年(1727)。主建筑是座“田”字形大殿,俗称“田”字房,东西宽160米,南北长140米,占地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殿北面是一片水田,乾隆继位之前写的《田字房记》中载:“其北则稻田数亩,嘉禾生香蔼闻于室。盖我皇父重农之心,虽于燕闲游观之所,亦未尝顷刻忘也。”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命脉,皇帝为了表达对农业的重视,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犁田仪式。

往前走,不知跨过了几座小桥,只见路边一块牌子上介绍着“天神坛”。它位于“映水兰香”值房院正南的一个小岛上,为一座小庙,正殿三间,外檐悬“天神坛”匾,乾隆五十九年翻修。

水随山转,人随水走,我来到了“武陵春色”。晋代的陶渊明曾写过一篇《桃花源记》,向世人描绘了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这里就是摹写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意境而建造的园中园,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05米,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有2000平方米。四周环山,里面清溪环绕,山外东临巨池,植有山桃万株。它建于康熙五十九年前,初名桃花坞。乾隆帝为皇子时,曾在此地居住读书。我登上高坡,看到了叠石而成的“桃花洞”。

跨过小桥,是一池水面,外有小河环绕,冰已化开,淡蓝色的池水在阳光照耀下闪着波光。水中尚存的殿基呈“卍”字形,可以知道这就是原来殿宇的平面形状,这里是“万方安和”,建于雍正初年,旧称万字房。万方安和整个汉白玉建筑基座修建在水中,基座上建有三十三间东西南北室室曲折相连的殿宇,各间面阔、进深均等。万方安和轩采用的造型可谓清代皇家园林中独具特色的,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所仅有的。它设计精巧,造型别致,外形美观,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四时皆宜居住,成为雍正皇帝最喜欢的地方。万字房的东南为一临水码头,皇帝平时来万方安和一般是坐船直接到此码头上岸。正对万字殿的小岛上建有一座重檐十字大亭俗称“十字亭”,十字亭顶还安设一个铜凤凰,周围栽种了许多珍贵花卉、树种。

从池北边小路向西,我来到了“月地云居”。在圆明园中包含着不少宗教、祭神的建筑,既点缀着园林的景观,又用以供皇帝和后妃拈香、拜佛,寻求神佛的护佑需求。月地云居之名意指皆仙人所居之府,所以多为宮观之名,亦为仙佛所居之地。月地云居景区也总称“清净地”,是一组幽静的园林寺庙群。正殿五楹,前有方殿,后楼七楹,东为法源楼,再东为静室,西北为刘猛将军庙。法源楼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为庆贺乾隆帝第二年七十大寿邀请六世班禅进京特意添建的,其正楼太平间四围廊,外檐悬挂乾隆帝御书“法源楼”匾额。楼前有回廊院,垂花门及东、西配殿,楼后为照殿五间。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初七,六世班禅在皇六子永瑢的陪同下游览了月地云居。月地云居在乾隆、嘉庆时佛事十分频繁,平时初一、十五日,只要乾隆帝在园内居住都要亲自在此拈香磕头。

乾隆在调寄清平乐《月地云居》中这样描述:琳官一区,背山临流,松色翠密,与红墙相映。结楞严坛大悲坛其中。鱼鲸齐喝,风幡交动。才过补特迦山,又入室罗筏城。永明寿所谓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也。词曰:大千乾闼,指上无真月。觉海沤中头出没,是即那罗延窟。何分西土东天,倩他装点名园。借使瞿昙重现,未肯参伊死禅。

现在这里只能看到山门正面的四柱夹杆石。圆明园罹劫被毁后,经百年的风雨,此处皆成为民居村落,至2000年底,全部拆迁。

转向南,我走进了一片松树林,左侧是一条河,水静静地泛着波光。前行一段,河中是一片干枯了的荷花,“荷尽已无擎雨盖”,若是夏天的话,满河的绿叶,鲜艳的荷花盛开,应是不错的美景。

我来到了园林的西南角,见在一片地里有一石,上有“藻园”二字。藻园西、南两面倚园墙,原来山环水绕,亭台错落,是一处摹写江南园林的园中之园。藻园门南向,门楼外檐匾曰“藻园”。此门骑圆明园南墙而建,门外即是昔日之御用马厂,出门向西有御道直通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帝后若从陆路去万寿山、玉泉山、香山游赏,多从此门出入,偶尔也从东侧的西南门出入。

入藻园门稍东,是一个垂花门和一圈游廊围成的庭院,北面再接连三个院落。园的东部以转折多姿的湖面为中心,四方安排了临众芳(旷然堂)、粹藻楼、湛碧轩等建筑;另有水榭孤悬湖中,叫镜澜榭。园中部有一座十三间船坞,昔日皇太后自畅春园水路来圆明园时,乘船到藻园东侧之进水闸处,再换乘本坞之画舫可游至汇芳书院、多稼如云一带。

藻园门门楼在1860年劫后仍幸存,慈禧太后、光绪帝从颐和园来圆明园视察园工时曾多次由此门出入,至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战乱。藻园南墙即圆明园南虎皮石墙在1930年翻修海淀至玉泉山公路时,经北平特别市政府批准,将圆明园南墙4800米全部拆除,砸碎石块以补石碴之缺。藻园南墙墙址及其南侧,70年代末被海淀构件厂占用。现在看到的藻园进水闸以东之虎皮石墙是1996年在原址修复的。藻园西墙即圆明园西墙,原为内外两道墙,外墙为大城砖筑砌,内墙为虎皮石墙。1920年前后,西大墙被当地驻军和官僚、土匪拆毁,内墙有部分残存,70年代初被毁。外墙原址在今圆明园西马路上,内墙是1995年在原址修复的。现在藻园除修复的石墙和东北仅存的一件屏门石楣(两面分别镌刻乾隆御题“翠照”和“绮交”)外,别的什么都不见了。

从路边再往里走,见有几座黄色的蒙古包,这里便是“山高水长”景区,俗称“西厂”“西苑”,其正宇山高水长楼是一座西向卷棚歇山楼九间,旧称“引见楼”。这里地势平坦,颇有塞外草原风光,是清朝历代皇帝宴请外藩使节及王公大臣观看游艺节目、欣赏火戏(烟花)和训练圆明园警卫部队的地方。楼前设有骑射用的斜向马道,马道上共设三个靶位,清朝皇帝定期要在此观看八旗比赛,表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宗是从马背上打的天下。每年的元宵节前后,山高水长景区是举行节庆最热闹的地方,清朝皇帝要在这里设武帐宴,俗称“大蒙古包宴”。从正月十三开始,直至十九日,举办摔跤、马术、杂技、民乐、舞灯、烟火等活动。这种喜庆活动在乾隆时代最盛,此后几代皇帝都相继效尤,至道光以后,由于国势日衰,规模远不如乾隆盛世了。1860年遇劫后逐渐成为废墟。1994年将住户全部迁出,部分建筑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1997年开始绿化,现在可以看到北京市国家机关栽植的一片“香港回归纪念林”。

顺着木板路向里走,翻过一座土丘,跨过几座小桥,前面是“南大桥”。名为南大桥,其实与其它桥差不多少。它始建于乾隆年间,为单孔平桥,清末毁于战乱。经考古发掘遗址后,2008年8月完成保护修复。

沿河边小道前行,前面出现一湾池水,垂柳环抱,我来到了“九洲清晏”景区。九洲清晏是圆明园中最早的建筑群之一,其名寓意九洲大地河清海晏,天下升平,江山永固。它北靠后湖,南倚前湖,后湖周围有九个人工岛,九洲清晏就在其中一个小岛上,占地约70万平方米。

九洲清晏由三组南向大殿组成,第一组为圆明园殿,悬康熙御书“圆明园”匾。殿内明间设有宝座,安设紫檀木高架动眼五更钟,一份《皇舆全图》(《皇舆全图》在乾隆年中叶共绘八份,故宫、避暑山庄、圆明园各有一份)。中间为“奉三无私”殿,为祭殿,也是上元筵宴宗亲之处,还是各部院衙门向皇帝呈览贡品、物件、图册的地方。殿内有宝座、宝床和戏台,举行宗亲宴时,升平署太监在戏台上唱戏或奏乐。殿前有铜龙、铜凤、铜瓶和日晷。铜龙铜凤外侧植有柏、槐、文官果和山兰枝等花木。最北为“九洲清宴”殿,是皇帝的寝殿。殿内铺金砖并有东西暖阁、仙楼、宝贝格等。东暖阁内有火炕和床,西暖阁有床和风扇。宝贝格内有古玩瓷器等陈设。殿内还有自鸣钟、铜盆等。殿前安设铜仙鹤一对,有桂花罩棚、梅花罩棚各四座,仙鹤西侧还植有海棠、茶树各一株。殿后设有码头。据清档《乾隆穿戴档》载,每次皇帝出游经常从此坐船先到对岸的“慈云普护”拜佛,然后乘船到万方安河改乘轿到“月地云居”上香敬佛,再到安佑宫祭祖。在别处看书观荷等游山玩水之后,到“坦坦荡荡”观鱼,最后回到此殿。

中轴东路有“天地一家春”,是皇后与妃嫔的寝宫,有大小数个院落,单独有宫门,道光就出生在此处;西路是道光中叶改建的五间三卷大寝宫,曰“慎德堂”,道光帝常年在此园居;再西有“清晖阁”,阁为上下各七间,轩宇高敞,乾隆皇帝弘历非常喜欢在这里看书、赏景,被誉为“御园第一避暑地”。阁内北壁悬挂巨幅圆明园全景图(原图现存法国巴黎博物馆)。

九洲清晏三大殿方形建筑遗址清晰可见,站在此处既能想象当年建筑的宏伟,又能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无奈。

复前行,看到了一座造桥奇特的小桥,叫“如意桥”。它始建于乾隆年间,为单孔平桥,桥栏为木质,透雕有番草抱叶花纹,桥墩用白色镶边的灰色石材砌成,并在两侧桥墩上镶嵌出如意形纹,故得此名。该桥亦曾被毁,是2008年重新修复的。

从如意桥我又跨过一座小桥,来到了一个小岛,这就是“镂月开云”景区,最初叫“牡丹台”。建于清康熙后叶,殿前牡丹极盛。南北长108米,东西宽95米,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岛的正中成东西走向一脉石山把全岛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半部是一溜平地,布置奇石,遍植牡丹,在万花丛中高起一个平台,这就是牡丹台,是圆明园中最早建成的建筑之一,规模不大,三开间,有檐廊,木料为香楠,琉璃歇山顶,高贵而华丽。琉璃瓦为黄蓝两色,拼成图案。

康熙六十一年初夏,皇四子胤禛侍奉康熙帝莅临此地赏牡丹,时年12岁的皇孙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得以首次见到皇祖,受到格外的赏识。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同堂欣赏牡丹被传为佳话,因而这里也被看作是“太平盛世”的象征。弘历对此念念不忘,乾隆九年改称“镂月开云”,乾隆三十一年又亲题“纪恩堂”,为的就是纪念这次祖孙三代聚会赏花的往事。乾隆在《圆明园四十景图咏》《镂月开云》中序曰:殿以香楠为柱,覆二色瓦,焕若金碧。前植牡丹数百本。后列古松青青,环以朵蘤名葩。当暮春婉娩,首夏清和,最宜啸咏。诗曰:云霞罨绮疏,檀麝散琳除。最可误几暇,惟应对雨余。殿春饶富贵,陆地有芙渠。名漏疑删孔,词雄想赋舒。徘徊供啸咏,俯仰验居诸。犹忆垂髫日,承恩此最初。

现在镂月开云遗址只能看到几株牡丹在风中摇曳,好像在向世人诉说着名园的历史和故事。

向东行,我来到了一处开阔的地方,地面全用方砖铺砌,一块巨石卧在一侧,上刻“圆明园”三个红色大字。再向东是一条笔直的道路,两侧松柏茂盛,道路显得幽暗。走着走着,忽然听到传来了打篮球的声音,我向右侧一看,不高的围墙里面是一处操场,有些学生正在活动。原来这里是北京一零一中,学校建于1946年,当时在张家口,叫做张家口市立中学(现张家口市第一中学),后因国民党三面大举进攻张家口,与回民中学、女子中学全体师生撤离,并合并为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然后演变为华北育才中学,最后迁至北京,与师大附中合并,定名北师大附中二部,最后迁于现址,1955年定名为北京一零一中,郭沫若亲笔题写校名,并释其含义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原师大附中二部改为今天的北师大二附。北京一零一中是中国共产党在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学校位于圆明园遗址处,学生在这里读书,可以更深切地了解圆明园的沧桑历史,从而激起学习的热情,更加努力学习。

顺着这条道路,我又来到了三园交界处。向南,走出了门口。

圆明园面积达五千二百余亩,方圆二十里,原有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百余处景致,我到过的才三十几处,虽没有全部看过,这一圈转下来,也差不多能了解它的破坏情况,心里感慨颇多。通过现场的介绍材料,加上自己从网上看到的许多资料,真正明白了圆明园为何能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融合了西方园林建筑特色,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那金碧辉煌、宏伟庄严的宫殿,那灵巧精美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还有那山环水绕的假山、河流、湖池,都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式各样的珍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园林,却被焚毁得如此残破,除了西洋楼景区那些断壁残石外,其它的地方除了还存在一个景名,能够大致看到原来山丘水系的模样外,几乎是什么也不剩了,所有的建筑都荡然无存,真是令人心痛!

圆明园命运多舛,它遭遇如此破坏,不仅仅是外国侵略的这些强盗,也有国人自己的罪孽,真是更加让人愤懑!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第一次劫难,也就是火劫,除了木质建筑外,圆明园还基本保持完整,西洋楼和部分木质建筑幸存。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国人趁机纷纷涌向园内破坏残存建筑并大肆砍伐倒卖树木。事后可见东直门内木材堆积如山,大部分源自圆明园。这是木劫。

1900年后至民国间,圆明园基本处于无人看管状态,负责看管的太监有的也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思,有的还被偷盗者暴打一顿,看管者基本不起作用。火烧后树木又被砍伐殆尽,就只有盗取石头的份了,大量精美的太湖石和西洋楼石材被一车车的运走,用来装饰私人庭院和其他公园。这次是石劫,万花阵就是这时候被中国人拆除的!

圆明园经过这几次洗劫,几乎没有重建的可能了。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间的这次劫难就是土劫,也是园内山形水系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一座座土山被挖去填湖,老百姓挖掘建筑地基,在园内种田生活,办鸡鸭场,军队用来当基地,导致面目全非!

我感到,圆明园好像在流着泪,滴着血,在颤抖着……

有人曾经主张重新修复圆明园,恢复它往日的华丽。我以为没有必要再大规模地进行重建,再建上那么多建筑也已经没有了它的作用,可以适当地建上几处,而更多地应该是多植花树。那么大的地面,可以分地域按季节栽植不同类别的各种花树,万花争艳,让其成为一座美丽的花园。

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努力奋发,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赏析(图)
万园之园里的中国名胜—江苏无锡寄畅园
游圆明园40景之澡身浴德:切不可望文生义,以为是皇帝御用澡堂子
圆明园研究 | 圆明园景点建筑命名对古代文学遗产的继承与发展(下)
北京城的皇宫御苑③ | 涤虑观元化,澄心听玉泉
圆明园新识之廓然大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