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找呼市老街巷——将军衙署街巷系列之隆世丰巷

      隆世丰巷再往南走,就到了水源街,听街巷的名字,我们就知道曾经这里肯定有水源,人们生活离不开水,那这个水源在街巷的哪里,曾经在这条百年老街上发生过哪些故事?让我们一起去寻访.........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类要想定居生活,最先解决的就是水源问题。只要有了水,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当时的绥远城,人们的水源来自哪里呢?一种是人工打造的地下水井,一种便是地下河里冒出的自流水。在昭乌达路与老缸房街相通的水源街上,就有一股源源不断的自流水,成为绥远城内的水源之一。

      因为受呼和浩特北高南低的地势影响,大青山的清泉可以顺利地流向以南任何一处地方,虽然人们在大青山的南面建了归化城和绥远城,但这丝毫不影响河流从城市之间穿过。归化城是这样,绥远城也是这样。就在水源街上,原本除了房屋街道之外,还有一处空地是一片湿地,因为这片土地太过湿软,不能建造房屋,于是人们就将它空了出来,成为一处长满树木花草的好地方。

     在这片湿地的东面有一个小小的天然喷泉,不停地从地下涌出泉水来,加上呼和浩特的地形不光北高南低,还是东高西低,于是这源源不断的泉水涌出,就往绥远城的西南方向流淌,一直流淌到现在的昭乌达路东侧,也就是绥远城南街的东面,再流出南门,汇入护城河里。所以绥远城南街的东面总有一条潺潺流过的小溪,因为溪水很窄,人们一迈步便可以跳过去,所以并没有修桥,人们也不十分在意这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有时路过还会弯下身子,捞一把清凉的溪水洗洗手,洗洗脸,再迈过小溪而去。

      从小就生活在绥远城的老居民告诉我:“很小的时候见过这条小溪,小时候的印象里,溪水很清澈,低头还能看到里面的蝌蚪和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溪水的两旁还有拂面的垂柳,垂柳紧靠路边,叶子耷拉在小溪的水面上。不过到了后来,小溪就变成一条稀泥路了,虽然还有水流,但已没有原来的宁静清澈,不知是不是水少的原因,又或是人多了,踩得多了,变得脏脏的。不过这小溪有个特点,就是笔直笔直的,顺着南街贴着边走,不像野地里的小溪弯弯曲曲的样子。

      虽说水源街上有个会喷水的泉眼,但当时人们还未想到来这里打水喝,毕竟泉眼离湿地不远,泥糊糊的路也不好走,所以也没人去。不过到了宣统皇帝在位的时候,来了一位大人物,嫁给了准格尔旗王爷扎那嘎尔迪的四王子拉苏伦多尔济。皇帝就在绥远城水源街的这片湿地上建造了一处阿王府,作为这位大人物的陪嫁。这位大人物就是宣统皇帝的亲姑姑,绥远城的老百姓称呼她为“四奶奶”,因为不敢直呼其名,所以起这个代号,就是因为拉苏伦多尔济排行老四,所以这么称呼。

    据《准格尔志》记载:扎那嘎尔迪遂乘备着皮鞍韂的马,进京觐见年方十二岁的同治皇帝及垂帘听政的慈禧。慈禧对其非常赏识,赐其“御前行走”、“多罗贝勒”,并将皇室的两位郡主许配给他的两个儿子。扎那嘎尔迪生有四子,长子、次子因酒色过度少亡,两位郡主就下嫁给他的三子、四子。准格尔旗人不敢直呼郡主之名,便尊称为“三奶奶”、“四奶奶”。“四奶奶”是清廷极有权势的定王之女,宣统皇帝的姑姑,名声显赫,下嫁时,原绥远城的阿王府、旧城小十字的两千间铺产,都是她的陪嫁物。

     所以,在水源街上,一提到阿王府,没有人不知道,因为那和皇家有关。据说,在建王府时,为了把湿地里的水引向别处,就把水源街上的泉水移向街的北边,并且把地下的水抽干,又建造了这座王府。王府院子当中有松柏、杨树、柳树和花卉,十分美丽,加上这里的水土好,树木总是郁郁葱葱,成为一处景色。皇室等级的房屋自然要比其他房屋气派庄严,泉眼被重新引流之后,水源变得更加干净,老百姓们也纷纷推着自己的水车前来打水。

     据《地名志》记载:清乾隆年间,该街道西面有一座城隍庙,故名城隍庙街,民国20年,这条街道被命名为城防街,日伪时期,因为在城隍庙街内有一自流井后,故更名为水源街。

    所以这股清泉一直都在,只是自流井在日伪时期才有。水源街这个名字也是从日伪时期开始的,不过虽然人们这样称呼它的时间最晚,可也最为贴切。日本人打的这口自流井,不在原来的泉眼那里,而是在城隍庙的院子里。据老人们讲:日本人还给自流井安上了水龙头,彻底截住水源,用的时候拧开,不用的时候关上,和现在的自来水管一样。自流井的出现,断了小溪的水源,原本在新城南街上自由流淌的小溪,也就渐渐变干,甚至消失了。

   自流井建在城隍庙里,水源街最早的名字就叫做城隍街,就是因为水源街1号院,原来就是绥远城里的城隍庙。城隍庙原本是供奉“城”和“隍”的,但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所以城隍庙又与阴间有关。所以,过去每一座城市里都会有一座城隍庙,绥远城也不例外,绥远城的城隍庙就在水源街上。

   古时候,为了保护一方百姓的平安,都会在城池周围修建城墙和护城河,古人认为:能够保平安的所在一定会有神灵庇护。于是大家把高高大大的城墙称之“城”,用来引水护城的城壕称之“隍”,统领它们的神就被叫做城隍。为了城池不被攻破,百姓生活太平,便要修建城隍庙来供奉“城隍”这位神仙。城隍庙是比较重要的庙宇。

    据资料记载:1739年(清乾隆4年),先后有道教寺庙与绥远城同时建起,其中有鼓楼顶上的玉皇阁,东瓮城里的关岳庙,西瓮城里的龙王庙,南瓮城里的火神庙,北瓮城里的真武庙,还有马神庙街的马神庙,城隍庙街的城隍庙,关帝庙街的关帝庙,东门外的东娘娘庙,西门外的西娘娘庙,城西的财神庙,新城南街的文昌庙。绥远城建好后,随着清朝八旗部队的进驻和城里汉族人口的增加,这12座道教庙宇一直是香火不断,鼎盛时期绥远城共有道士100多人,全都享受官府的俸禄,出入于道教庙宇的信众也大多是贵族和军政显要。

     可见,城隍庙当时的香火非常旺盛,与其相伴的庙会也很频繁。康翠玲等晋剧名家也总是现身于此。尤其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城隍庙还要举办一次隆重的“城隍出巡”活动,人们从庙中抬出用藤子做成的城隍老爷,在绥远城内绕街转巷,出巡民间,前面锣鼓开道,后面大人孩子相随,前呼后拥,一路吹吹打打。出巡结束后,人们将城隍老爷抬到绥远城北门外的城隍行宫,让他在那里住三天,之后再乘夜把城隍抬回城隍庙中,在这三天中,绥远城最热闹的大街,就是这条。所以现在不少绥远城的老人们,依然称呼水源街为城隍庙街,城隍庙留给人们的记忆太深刻了。

    在巷子里还有一处蒙古卫生院,成为城内出名的卫生医疗场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政府卫生署在绥远省设有蒙古卫生院,后演变为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卫生所,另增设阿拉善旗卫生所。蒙古卫生院就设立在新城水源街9号的位置。因为内蒙古地处高寒地带、气候多变,牧民逐水草而居,生活条件艰苦,极易遭受病患。而在草原生活的牧民缺医少药,十分需要专门的救治机构,于是就有了蒙古卫生院。

    据说,这所医院里大部分都是藏医和蒙医,一部分人还是庙里的喇嘛,治病的方法都是最传统的,甚至草药也都是医生们亲自采摘的,这样的行医模式,方便了许多没钱医治的穷人,所以很受百姓喜欢。而民国政府为了扩大医院的规模和影响,帮助更多的穷人看病,又下设了多处分点,免收出诊费等措施都十分受百姓欢迎。只不过这所医院存在时间不长,所以知道的人已经不多。

一条小小的水源街里,有了许许多多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故事,虽然街巷不大,但其中的历史可不少,最早这条街巷叫“城隍庙街”,到了民国叫“城防街”,到了日伪时叫“水源街”至今,水源街不但是人们饮水的源头,也是文化的源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泰安城的老街巷和村庄——看看有你家吗?
南横东街 | 一条千年古街有多少秘密?
话说老烟台街巷之(178)。街篇(129)时彦街时彦街,位于烟台市芝罘区奇山所城内,西起西门里北胡同...
万万没想到!几百年前固始是这样的!
【年选征文.散文】张凡玉||跟我逛逛古颍州
隐匿在浮华背后的高州老街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