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找老呼市——呼和浩特地区的古战场

     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说:“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

  历史上的呼和浩特地区水草丰美,气候温和,是我国北方民族的天然乐土和繁衍聚居地。它北倚阴山山脉。大青山脚下的坝口子是一条天然的峡峪通道,南有大小黑河,不但宜于大军安营扎寨,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往来的重要关口,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呼和浩特地区曾是几个著名战役的古战场。

  托县古城:

  赵武灵王大破林胡、楼烦

  战国时,为了抵抗经常侵袭西北边境的林胡、楼烦,赵武灵王毅然扔掉了笨重的战车,脱下了宽袍大袖的军装,“胡服骑射”与敌开战。

  赵武灵王的大军与林胡、楼烦在大青山以南(今呼和浩特平原地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战争,终于把强大的敌骑兵赶出了阴山。为了长治久安,又在新开辟的疆土上,建立了原阳、安阳、九原、云中等军事据点。还在他大破林胡、楼烦的战场故址,建筑了一座城池,即今呼和浩特西南45公里的古城(今托克托县古城村)。它位于阴山、河曲之间,地势开阔,雄踞于平原之中,遥控着阴山各峪口的要冲。

  在这个遗址的西南方,考古发现不少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陶壶、陶罐、布币、铜链等战国时的遗物。说明历史上这里曾有过较长时间的战争,并有相当多的军人在此驻扎过。此外为了防止胡人南下,赵武灵王还在北边国境上筑了一条最早的长城。

  据史料载:这条长城东起今河北宣化以北,中经山西北部,再向西北折入阴山,直到今乌拉特中旗什兰计狼山口。今天,在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和包头西北的乌拉山上,还可以看到当时的长城遗迹。

  定襄、云中、武泉:

  汉匈争锋之地

  西汉时期,定襄在云中和代郡之间,为匈奴南下要冲,而云中又比定襄更为接近匈奴的前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史上,在云中与定襄两郡进行的战争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是空前的。

  史书记载,西汉大将军卫青先后较大规模地出击匈奴共有7次,其中从中路出兵,经过云中、定襄、雁门等郡就有4次以上。呼和浩特北面大青山各处峪口,大都有汉朝为了防御匈奴或其它游牧民族南下侵袭而建的城塞或碉堡。

  在今呼和浩特东北大青山南麓的塔布土陀罗亥古城,即汉代武泉县,汉初曾多次击败了匈奴。武泉在未建置县城以前就已经是一处有名的军事据点。而汉、匈双方争夺的主要战场就在这座古城。

  武泉县是武泉水(今小黑河)发源地,是呼和浩特地区最大的一座汉城。城周围共长3500米,合七华里,略呈正方形,有内外两城,平面呈回字形,内外城都有坚固而高大的城墙。西南20公里的坝口子是阴山南北的咽喉要道,古称云中塞。

  南30公里大黑河北岸的沙梁子古城,是汉代云中郡的中部都尉驻扎营地,也是汉、匈之间重要战场之一。在城东50多公里的陶卜齐城卜子村,有一座汉代大型城塞,防御自阴山峪口来袭的匈奴骑兵,保卫后方的安全。以南的大黑河南岸,有二十家子、黄合少、八拜等古城,位于云中、定襄两郡的右翼,武泉的后卫,是军事防御性的古城。

  二十家子古城中,发现了大型铁工场、陶窑、很多粮窖、封泥、武器等,都是战备物资。翦伯赞的《内蒙访古》说:“阴山南北和黄河渡口一带的汉代古城,不是由于经济的原因,而是由于军事的原因建筑起来的。严格地说,这些古城不能称为真正的城市,只是一种驻扎军队和屯积军用粮食、武器的营垒。居住在这些城堡中的主要是军队,也有小商人和手工业者,但这些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是依靠军队生活的,只要军队撤退,这些城堡也就废弃了。”

  白道城和武川镇:

  北魏、柔然及六镇起义

  汉、匈战争之后,今呼和浩特市北部的白道峪和白道川,继续上演着北魏与柔然的战争以及六镇的反抗战争。

  汉以后鲜卑族所建立的北魏王朝在拓跋力微时,自阴山以北南下,在汉定襄郡的成乐县(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建立了国都盛乐。

  424年,柔然六万多骑兵突破了阴山缺口白道峪直下白道川,攻拔了盛乐宫,大肆屠杀官民。太武帝拓跋熹闻讯后,自大同发兵三日两夜赶至白道川,却在这里被柔然骑兵包围五十余重。据传当时战场上“骑逼马首,相次如堵”,终因魏方英勇善战,使柔然大败而遁。

  北魏王朝徙都平城以后,为了加强阴山以北的边防,曾在缘边设置六镇,恃为藩卫。但因北魏统治阶层腐化,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2年),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起义,杀死镇将,改元真王,亲率大军南侵,并派遣卫可孤包围武川镇。《水经注》载:“芒干水(大黑河)又西南经白道南峪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

  白道城和武川镇城一样,都是北魏时期遗留在呼和浩特以北地区古战场的遗址。破六韩拔陵的起义,促使沿边六镇的各族“华夷之民”纷纷群起响应。北魏王朝为了镇压六镇人民的起义,曾经多次派兵遣将,自六镇的南面,大肆进行残酷讨伐。这次战争的战场,就在呼和浩特地区。

  归化城:后金与林丹汗

  在明崇祯元年(1628年),林丹汗率兵进入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后因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等部叛离,他又回师东征。次年,后金统治者皇太极联合蒙古部兵力,打败林丹汗。林丹汗败退到归化城,因怨恨土默特部没出兵帮他打仗,纵兵大肆蹂掠,城中百姓纷纷逃入大青山中避难。

  皇太极大军得胜入城后,纵兵四出虏掠逃难的百姓,城中辉煌的宫殿,稠密的民舍,几乎都被烧成了一片焦土,只剩下银佛寺和一尊银佛保存下来(现存大召)。清初高其悼有《青城怀古》诗云:“劫火东延名胜尽,前尘难向再来僧。”证明了呼和浩特人民在三百多年前,曾遭受过封建统治阶级发动的战争浩劫。

  被战火破坏了的归化城,没能按原来的规模修复起来,只是在旧城垣的基础上重建了一座小城。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时,为了驻军和战备的需要,又在小城的外围增筑了一道外城,大于原来归化城的范围。南北250米,东西500米。四面城垣各设城门,每门外筑瓮城。现在恒昌店小学的东面,还保存着一段土城墙。

  平定噶尔丹叛乱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清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地位,清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始在归化城东面2.5公里,筹建一座八旗军队的驻防城,历时五年,到乾隆四年(1739年)告竣。乾隆赐名“绥远”,并将驻守山西的“建威将军”调遣到绥远城,并改称“绥远将军”,“绥远”意味着绥靖远方,和“归化”一样含有歧视边远少数民族的意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归绥六厅(呼和浩特)
《水经注》卷三河水(呼和浩特段)新考
呼和浩特历史你明白吗?
遗落在草原上的历史遗痕/北魏重镇-武川
武川:宣示武功的河流
城市的变迁-呼和浩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