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踪夏朝.夏朝的文明本色1:虎吴(巫)之“虞”和游耕之“夏”

追踪夏朝  第三篇  夏朝的文明本色

第一章  吴(“虞”和游耕之“夏”

——与亚布、文行先生的关于虞和夏的一次对话

作者 黄饮冰

内容提示

虎吴(巫)“虞”

、殷商祭祀之“西邑”即是夏

、夏朝不是行国(游牧),而是游耕之国

中心词:虞 夏 西邑 游耕

2019116日下午,在大同思想.文明起源群,因为一篇题目为《甲骨文中的夏朝——Menories of old-今日头条》的文章,我与亚布先生、文行先生之间,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对话。为把意思表达清楚,特撰写此文。

虎吴(巫)“虞”

关于“虞”,我在《有虞氏和史前平民革命的受益者虞舜》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在《良渚古国的起源、形成与泯灭史考》、《石峁古城建设者的破解又添新证据,所谓戎狄所造是瞎说》又继续进行了论述。

对话截图5

总之,“虞”是由“虎头”加“吴”组成,无论如何解释,也不可能是亚布先生所认识的“鱼”,这个把“虞”解释成“鱼”的观点,只是亚布先生的一家之言,《山海经》没有这个解释。

“虞”起源自猎虎活动和猎虎成功后的庆祝活动。“吴”是猎王,猎虎活动的指挥者。“吴”也是“娱”,猎虎成功后的庆祝活动,就是砍下虎头、剥下虎皮,由猎王举起虎头、披上虎皮,举行庆祝歌舞。“吴”的这种猎虎的神力,以后就转化成了通天通神通灵的神力,“吴”就由“猎王”演变成了掌握神权的“大巫”。所以,“吴”也是“巫”。

史前声誉很高的有虞氏族,起源于猎虎族群,发展成了掌握神权的“巫族”之一支;到虞舜的时候,因为出了帝舜,有虞氏又成了王族;虞舜之后,有虞氏又降格成一般氏国;在夏朝,有虞氏国依然存在,少康复国,就获得了有虞氏国的支持。

有虞氏的历史有多长呢?远远不止1500年的历史。有虞氏的历史要追溯到距今7800年时期的高庙文化,我已经说过,高庙的“獠牙兽面图”就是最早的“吴”,也就是最早的“虞”。由“吴”发展成“虞”,又由“虞”回归于“吴”。所以有虞氏的起源地在西南的武陵山区。

人类的权威的起源和发展也是很有意思的。最早出现的是“君权”,就是原始群、姓族或者氏族以及氏国的领导权。接着出现“神权”。再出现“王(军)权”。早期的神权掌握在“巫觋”手中,服务于君权,所以早期的有虞氏不是王族,是巫族之一支。

有虞氏的图腾,就是良渚的“人兽面图”,如下图所示:   

对话截图6

对话截图7

或者说,有虞氏在良渚时期的图腾是“人兽面图”。在良渚古国的前期历史中,有虞氏是大巫族,掌握着良渚古国的神权又是王族,掌握着良渚古国的君权,这样的亦神亦君者,就是“神而帝”的帝君在良渚古国的后期历史中,良渚古国的王族是“鸤鸠氏”成鸠氏失去帝君位置的有虞氏很长的时间不见于历史记载,到帝舜才再现于历史。我在研究石峁古城遗址的时候,隐隐约约感觉有虞氏的历史可能隐藏在石峁古城的一些石刻中。结合黄帝设“东西大监监于万国”,我认为有虞氏在黄帝设立东西大监的时候被西迁失去帝君位置的有虞氏被归并到了西少昊昌意部,即以西少昊昌意为宗主,归入西少昊昌意系统。

《良渚古国的起源、形成与泯灭史考》一文截图1

《良渚古国的起源、形成与泯灭史考》一文截图2

上古中国的诸多古老氏族,都有成千上万年的历史,并不单单是有虞氏上千年的历史。有虞作为氏族或者氏国的历史很长,但是并没有作为一个朝代而存在过,只是有虞氏的姚重华继承了帝尧的帝位,成为一代天子——帝舜。大禹继承了虞舜的帝位,成为新一代天子。

在夏后氏的父族鲧建立的石峁古城,有虞氏作为神族存在,所以石峁古城发现的石雕,会有与良渚遗址的“人兽面图”类似的图腾,特别是“双眼”,这实际就是有虞氏的图腾在石峁古城的表现

经过神农、黄帝的统一,上古中国诸族群在黄帝时期统一组成了以黄帝为核心的新华夏族群。这种诸族统一的局面一直维持到大禹为天子之时。夏启夺取了益的天子继承人地位,埋下了东华(夷)西夏分裂的雷,这个雷被太康失国所引爆。在夏朝夏启时期,上古中国西部依然是统一的,到太康失国,夏所属氏族在东方建立的国家逐渐被灭亡,夏朝势力逐渐退出东部,东部逐渐从夏朝的统治中分裂开来,帝相的时候东夷出现。东夷分支繁杂,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族系。

在黄河下游的子氏族发展壮大起来后,形成了商氏国。商氏国在成汤时期(公元前1600年),灭了“西邑夏”,建立了商朝。

商朝的统治效力,西不及原夏朝统治的远西地区,东不及山东东部和江淮(远东地区)。所以殷商一朝,面临东西两线作战。这就导致了上古中国之远西地区和远东地区族群分化异常。殷商在夏朝遗族中找到了姬周,并把姬周列为“西伯侯”。

因为经常对西部作战,商朝把西部族群统一称之为“西戎”。商朝也经常与远东和江淮的诸夷作战,所以也称远东和江淮的诸族为东夷。

西戎遍布的是牧羊人羌,在殷墟卜辞中,羌就是羊。羌人被商朝作为牺牲用于祭祀,所以在殷商,羌人实际被当作了羊。所以甲骨文中的那个象羊一样的字,到底是羌还是羊,或者既是羌也是羊,说不清楚。我认为既是羌也是羊,即牧羊人和被牧之羊身份等同,没有明确的羌人的概念。直到汉代,才有明确的西羌名称。

那些把古羌、前羌或西羌当作远古族群、并将其视作华夏族的族源的造说,是无厘头的。以模糊的概念说,古羌最早也只在殷商出现。

再向上追溯,上古中国中部和西部以至于泛西域地区,生活的都是古夏人,其图腾就是“人面鱼纹图”。鱼和羊,在古夏人的生产生活中是占有重要的位置,也就是农耕不足以渔猎补之。

、殷商卜辞中的“西邑”即为夏朝

对话截图1

题目为《甲骨文中的夏朝——Menories of old-今日头条》的文章,是亚布先生转发到大同思想.文明起源群的。亚布先生说“夏,也可能被商朝称为西邑,有道理”。

其实,这个“西邑”之说,早几年就有人提出了。理由就是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西邑”之称,在《尚书.商书.太甲上》也有“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的记载,这个记载直接把“西邑夏”联系在一起,指明“西邑”就是“夏”即在商汤与黄尹共谋夏朝的时候,商人就称夏朝为“西邑夏”。

我的呼应是:西邑,在卜辞中有在其它文献也存在,不是孤证。殷商自称天邑商。周自称大邑周。所以那么辛苦到印度河、到埃及去寻找夏朝,精神可嘉,但方向不对。

因为亚布先生是在印度河寻找夏朝,并认为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就是夏朝,并且还在哈拉帕发现了虞朝。另外兵策儒剑先生把古埃及定位为夏朝。据我所知,还有个叫做孙卫东教授认为夏朝其实就是古埃及,不过好像在兵策儒剑之后。我是一并反驳。

西邑卜辞(来源于网络)

“西邑”卜骨(来源于网络)

发现的殷墟称“西邑”的卜辞,是武丁时期的卜辞。在武丁时期的卜辞中多次提到“西邑”,这个“西邑”是个已经灭亡的国家。因为商朝认为这个已经灭亡的“西邑”经常作祟于商朝,对商朝的太平有很大的危害。所以经常祭祀这个“西邑”。

为什么商朝有这个认识呢?古人是迷信鬼神的,把一切祸害的原因都归之于不利于他们的鬼神在作祟。那么只要商朝出现灾祸或者不顺利的状况,他们就会祭祀他们认为的不利于他们的鬼神。他们最大的心病在哪里呢?当然在被他们灭亡的“西邑”。

这里实际上涉及到古史研究中的一个公案,就是“甲骨文中没有夏字,所以夏朝不存在”。对于这个观点,我也是多次批驳的。甲骨文中有没有“夏”字呢?我有一篇专门的文章《“夏”没有甲骨文是当今最无知、最幼稚的造说(兼论其它的什么字没有甲骨文)》对此说进行了批驳。

那么殷墟卜辞中的“西邑”是不是“夏”呢?当然是。殷商一朝,消灭了很多国家,这些国家的重要性难以与夏朝堪比,所以不会对殷商人形成多代记忆。在殷商历代人心中留下深刻记忆和影响的,只能是夏朝;在占卜中阴影不散的也只能是成汤与黄尹合作灭掉的夏朝。

对于夏朝,大致在河南中部和西部、山西南部、陕西和甘肃,殷商在河南东部、河北、山东、安徽一带。所以殷商所谓的“西邑”是夏朝无疑。结合殷墟卜辞有“西邑”,《尚书.商书.太甲上》有“西邑夏”的记载,考古和文献记载是吻合的,所以殷墟卜辞中的“西邑”就是“夏朝”,夏朝被成汤灭了。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西邑”经常与伊尹一起被商朝祭祀其原因就是消灭夏朝的真正功勋人物是伊尹。成汤灭夏(西邑),主要功勋人物就是伊尹。伊尹是谁呢?《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適夏”。

伊尹名阿衡,伊尹在殷墟卜辞中为“黄尹”在金文中为“小臣尹”。说到“黄尹”,就不得不重复古黄人和黄帝了。古黄人是从汉水流域迁移到河南贾湖地区,与贾湖地区的原居民古胡人一起创造了贾湖文化。古黄人继续北迁,进入燕山北部的黄水流域(西拉木伦河),与这里的原居民玄鸟氏等族群一起创造了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古黄人成为了黄水流域的主体族群。距今5600年到5300年,古黄人南下河北北部;距今4800年古黄人进入山东,不被山东大族凤鸟少昊集团所容纳,古黄人离开山东进入豫东和山东交界处的寿章地区;古黄人连续出了天鼋氏、有熊氏、轩辕氏三氏黄帝,在黄帝轩辕氏之时代神农为天子。以黄帝轩辕氏为宗主的黄帝王朝,经历少昊玄嚣之衰败、颛顼帝喾之重建、尧舜禹之禅让后,夏启驱逐了大禹的继承人益,夺取了天下的统治权,废除“族天下”,建立了“家天下”,夏朝和东夷之间的分裂埋下了因子,太康失国之后,夏朝逐渐失去了对东夷的统治。东夷诸部经过益之后,没有了核心人物,处于散马无龙头的状态,互不统属,对于东夷诸部来讲,大禹是他们的天子,夏朝不过是他们的“西邑”而已。古黄人在这个分裂期间,演变成了黄夷。黄夷的首领没有称黄帝,而是降格成了“黄尹”。所以,黄尹是东部黄夷(古黄人的后裔)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黄尹是降了格的黄帝。

明白了以上关系,就会明白为什么伊尹能够去汤適夏黄尹接受了成汤的任用,离开成汤去到夏朝,因为尽管夏朝王族属于古夏人,但是夏朝王族夏后氏曾经也以昌意为宗主,扯起来都是黄帝的后裔,而且黄尹在夏朝面前,还是正宗的黄帝后裔。所以黄尹能与商的成汤交好,也能与夏朝的夏桀交好。但黄尹支持的是成汤,黄尹与夏桀交好的目的,是“灭”。黄尹灭夏的手段,就是联合夏桀之妇“喜妹”。

夏桀之所以亡国,后代学者多扯“洛伊竭”而亡,这实际是附会之说,目的是显示“天谴论”和“天命论”,夏桀亡国的真实原因还是得罪了妹喜,妹喜联合黄尹反夏。

夏桀、妹喜、伊尹之间的关系,《甲骨文中的夏朝——Menories of old-今日头条》的文章也说的很到位,就是【关于夏桀、妹喜、伊尹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在当时定然是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所以即使是非常严肃的左丘明也在《国语》中记载了这段历史:“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虽然是寥寥数语,但却交代了妹喜和伊尹之间的关系。而成书晚于《国语》的《古本竹书纪年》则讲述了一个更完整的故事,夏桀抛弃了结发之妻妹喜,将其流放到了洛水之滨。在这里,妹喜和伊尹开始了交往,并最终向自己曾经的挚爱报仇,灭亡了那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在甲骨卜辞中,妹喜这个命运多舛的女性被称为“蔑”。她也和自己情人伊尹以及恩深怨深的故国一同在商朝的神坛上接受着膜拜和祭祀。】【1】

因为这三者是关联的关系商人形成了祭祀传统:黄尹、喜妹、西邑一起祭祀。祭祀的原因,就是殷商是在黄尹与喜妹的联合下灭了夏桀,殷商自己觉得不那么正大光明,总是担心夏桀会报复,国家出现一些天灾人祸也会认为是夏桀“作祟”,就用祭祀西邑求安;因为能够镇压夏朝作祟的是伊尹和喜妹,所以同时祭祀伊尹和喜妹。

二、夏朝不是行国(游牧),而是游耕之国

对话截图2

《甲骨文中的夏朝——Menories of old-今日头条》的文章说【最后再说一说关于夏朝没有城市遗址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早就给出了答案——匈奴为夏朝之后,也就是说夏朝其实是一个游牧国家。在《尚书·五子之歌》中也记载了夏帝太康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生活特征。而夏朝的中兴之主少康也曾经做过牧正,也就负责畜牧的官员。可知夏朝统治者与畜牧业上有多么密切的关系。而夏朝存在的时期,也正好是东亚地区游牧文明开始大规模出现的时期。所以说,作为一个行国,也就是游牧的王朝,没有城市遗址简直可以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2】。对于夏朝的行国即游牧国家的结论,我是不同意的。

《史记.匈奴列传》的确说匈奴是“行国”,也就是说匈奴是一个游牧国家,但是并不能以匈奴是夏朝之后来判断夏朝也是一个行国。

进入草原成为匈奴王族的,是夏朝的一部分族人,不是夏朝诸族的全部。这部分进入游牧地区的夏朝人改变了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很正常的。

对话截图3

遗留中原的被商朝统治的夏朝人以及南归江汉和四川及滇黔的夏朝人,依然保持了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两部分人口,才是夏朝诸族的主体,所以夏朝不是行国,而是农耕之族。

在上古,农耕并不能固定一处长期进行农耕,因为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环境破坏,长期居于一地的农耕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而导致环境枯竭,所以上古农耕之族群也是不断更换地方进行游耕的。夏朝的都城多次更换地方,这个在《古本竹书纪年》中记载得很清楚。

《史记.殷本纪》记载【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就是说从商之祖契到成汤,迁移了8次。成汤到盘庚,也迁移过7次。到盘庚,才定居北蒙(殷墟)直到殷商灭亡。你不能说殷商也是行国吧?这种现象,我早就总结了,就是“游耕”。“游”并不是游牧族群的专利,农耕族群也“游耕”。

对于夏代无城的说法,其实也是以偏概全,不准确的,我在《公元前3300年,上古中国整体跨入城国与城邦新时代》一文论述过。夏代无城是夏代考古发现的一种现象。但是并不意味着夏代没有城市,而是有城市而无城墙。比如二里头到现在也没有发现城墙,但是就二里头的规模,肯定是一个夏代城市。

夏代早期是有城墙的。

如王城岗遗址,就是大禹进入中原时期建立的古城是有城墙的

如陕西的石峁古城,是石头城墙,我认为该城是鲧(包括有虞氏)建立,是有崇伯鲧的有崇国。该城被大禹堕毁,大禹登天子位后又派夏启去恢复该城,因为该城对西部和北部防御太重要了。所以夏启龙兴之地,就是石峁古城,石峁古城也是夏启的“夏邑”。

如夏启到太康时期的新砦古城,不仅有城墙,而且有三道防卫设施。

对话截图4

对于天子之称,最早的天子,是神农氏。黄帝代神农氏为天子,所以黄帝也是天子。夏后、商王、周王,都是天子。

黄饮冰2019117日星期四此文主要解决某些人念念不忘的“虞朝”,如果“虞”是一个朝代的话,那么轩辕、高阳、高辛、陶唐都应该是一个朝代。

注释:【1】【2】引用自《甲骨文中的夏朝——Menories of old-今日头条》一文。

关于“西邑夏”的资料附录

1.尚书.商书.太甲上》:躬先见于西邑夏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  惟嗣王不惠于阿衡,伊尹作书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祗。  社稷宗庙,罔不祗肃。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 师,肆嗣王丕承基绪。惟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其后嗣王罔克有终,相亦罔终,嗣王戒哉!祗尔厥辟,辟不辟,忝厥祖。王惟庸罔念闻。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旁求俊彦,启迪后人,无越厥命以自覆。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钦 厥止,率乃祖攸行,惟朕以怿,万世有辞。王未克变。伊尹曰:兹乃不义,习与性成。予弗狎于弗顺,营于桐宫,密 迩先王其训,无俾世迷。王徂桐宫居忧,克终允德。

2.《白虎通》:夏曰夏邑,商曰商邑。

3.清华简.尹告唯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

4.《说文》,国也。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

5.《尔雅》邑外谓之郊。郭璞注:,国都也

6.《诗·商颂·殷武》商邑翼翼。

7.· 慧琳《一切经音义》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也。

8. 《左传》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商朝军事家
弘扬传统文化:中华古圣先贤 你知道多少? 三
殷商绎史(上)
反复的权谋者
浅说殷商帝王“日名”的由来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伊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