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踪夏朝.夏朝的文明本色22:从古夏到夏朝~中华国家化演化的根本在“中”

这个题目,以前就在多篇文章中提到过,今天想集中谈一谈,以正视听。中国的考古也好,文明起源论述也好,大多是以“否定古籍记载”或“前人论述”为乐趣,在“疑古”的惯性下狂奔不息,这是世界考古中独见于中国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人们去认真研究。

一、虚“中”是一个应该被抛弃的学术顽疾

在《唐虞夏商周时代天子、中国与天下的共主盟约式国家体制》一文中,我谈到过“满天星斗论”。根据考古发现,“满天星斗论”似乎很正确。如在考古上,在元始前2600年,龙山文化真的是呈“满天星斗”状。如下图:

龙山文化覆盖中国

这不就是“满天星斗”吗?但是与古籍记载对照,这个时期的中国以“五帝”为中心,即以五帝为天子君临天下,不是什么“满天星斗论”。之所以肤浅地认为是“满天星斗”,是因为没有深入研究“满天星斗”是以“北极星”为中心。

所以我认为:

“满天星斗”说,是只见“满天星”,不见“二十八宿”,不见“北极星”,也不见“北斗”。所以“满天星斗说”,是从根本上不知道中国上古国家体制和国家维系机制。

星宿,就是星团。人类是社会化组织化和人伦化的。人类最原始的组织是原始群。自人伦开始,人类就组织成姓族和姓族群、氏族和氏族群、氏国和氏国群。每个群都有一个“中”,由万国(中国)到多国(中国)到一国(中国),这才是华夏族群由组织化到国家化的演化历程。认识不到这一点,就认识不到“中国”的存在,就解释不了上古姓氏史,也解释不了伏羲神农-炎黄-唐虞夏商周的国家演化历史。

二、考古文化的分布:区域分布,每个区域必有权力中心,否则区域社会都会处于无系状态

我们一起看看新石器时代中国大地上的主要考古文化分布图,其主要特点,就是在全域王朝出现前,考古文化是分地理区域分布的。每个地理区域的考古文化,就是一个地域氏国集群,每个氏国集群,都有一个权力中心,所以每一个地狱考古文化集群,就是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集权中心。这就是我说的“多中国”并立时代。

《从地图来看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龙山文化曾经一统中原》(北斗维斟)。我对图片加注了考古文化的时间。

看以上的考古文化呈区域分布,每个区域如果没有权力中心,其社会必然是纷争的,纷争就不会有区域文化的趋同。


每个区域的考古文化,在时间轴线上也有变化,这也说明权力中心也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演变的。

具体看东北地区考古文化的演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在红山文化时期,富河文化与红山文化并存,红山文化是农业文化,富河文化是渔猎文化。在距今5500年,红山文化逐渐衰落。因为距今5600年~5300年是一个“小冰期”,降温对红山文化的主产业农业不利,所以红山文化逐步南迁了。红山文化迁移,一个方向是阴山南晋东北地区(老虎山文化遗址,乌兰察布~张家口地区),二个方向是巢湖地区(凌家滩文化遗址),三个方向是河北迁安(黄氏族谱记载),四个是河北束漉(黄氏族谱记载)。

再看东方考古文化的演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

再看中西部考古文化的演化:北磁山、西老关台(大地湾)、南彭头山、中裴李岗~仰韶文化(城背溪~大溪)~屈家岭(马家窑)~庙底沟二期(石家河)~河南龙山文化。

这种演变,反映的就是上古历史的真实变化。

三、龙山考古文化时期是上古中国从万“中”到多“中”走向一“中”的时代,一中也经历了从五帝之一中到三代之一中的历史传承

近期网络推送一篇题为《从地图来看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龙山文化曾经一统中原》(北斗维斟)。其实这个题目的立足点,在东方,而不在“中原”,他要表达的是龙山文化以山东江淮为起源地,统一了中原。进一步说,就是要表达东夷统一中原。实际上,从考古来看,在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的核心区域还是在“河之南”,在数量上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并不比中西部的龙山文化遗址有优势,所以说龙山文化从山东向中西部覆盖,是一个倒逆的臆想。

从上图观察分析,龙山文化源出河之南北,或者龙山文化氏国集群出现在河之南北。也就是说,龙山文化时期,权力中心还是在河之南北。副中心出现在河西、豫北鲁西太行山东麓、关中、海岱河淮。龙山文化西区比东区强盛。海岱海淮区要统一西区几乎没有可能。在龙山文化晚期,中心区域在晋南(河东区),这实际上与尧舜禹时期的冀都是合恰的。

在屈家岭文化时期到石家河文化时期,两湖地区也形成城市群。城市群可以分辨出两个集群。这也与东王公和西王母两大集团对峙的历史相对映。屈家岭文化(元始前3300年~元始前2600年)在时间上正好对接我推论中的神农南下。


从考古来看,夏朝是在龙山文化晚期的历史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在前期文章说过,二里头文化的始发地在东夏冯遗址,只是因为这种能集中体现夏朝文化的考古文化,首先发现于二里头而得名二里头文化。历史记载夏启称帝后归于冀都安邑登天子位君临天下,​夏启设立的安邑都 ,就在东夏冯遗址。自此夏朝之都始终在安邑,直到夏桀失安邑而夏朝亡。其它的所谓夏都,是“夏后之居”。

四、由古夏、中夏到夏朝

如果以考古发现的古城遗址为标志,中国最早的古城遗址,是湖南的城头山古城遗址,城头山古城最早的建城时间,在距今6300年。城头山古城最显著的特征,是出土带有陶文“五”的文字陶器,所以城头山古城是中国最早的使用文字的城国。

北中原国家化的历史,从考古来看,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时期。

我在庙底沟文化控制区域是女娲神农伏羲氏氏国联邦,即古夏王朝》一文中,把庙底沟文化视作古夏王国文化。

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载体的古夏王朝

早期的古夏王朝是由关中的半坡文化居民、山东凫山(尼山)的女娲伏羲居民、南部的大溪文化居民汇于豫西而形成。在豫西,女娲结束了以太昊为伏羲(夫婿)的历史,与来自半坡文化的神农氏建立婚姻联盟,历史在豫西进入女娲神农氏伏羲时代,即古夏王朝时代。大约400年(距今5600年),“小冰期”来临,这个事件造成了女娲氏与神农伏羲氏的分裂。由于神农氏原本来自两湖,气温下降的时候,神农伏羲氏选择南下江汉。所以在距今5600年~5300年期间,古夏王朝分裂成北女娲南神农的局面。在“小冰期”的驱使下,西部的古姜炎帝集团向东迁移到秦晋地区,东北的古黄黄帝集团向西向南迁移到晋东北到冀北冀中地区,进入到了古夏王朝的北部疆域。在考古中,这个时期,从关中到豫西到豫中,出现一系列的古城,其原因就是炎黄集团的到来,把古夏王朝的北部防线压缩到了甘南~关中~陕州~河洛~郑州~开封一线。



在元始前3300年~元始前3020年前,神农氏在江汉开疆辟土,逐步在形式上统一了两湖地区。说形式上的统一,是因为以城头山古城为中心的西王母集团作为附庸北神农集团兼并,但西王母集团依然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个形式上的统一,让神农集团获得了蚩尤氏族的归附。在元始前3020年,神农氏抛弃了伏羲的外衣,自称神农天子,君临两湖。在北中原,女娲氏也发生了演变,其坚持女权的一部,继续号称女娲氏,并在元始前3300年,选择了举族西迁,所以在西部出现马家窑考古文化。女娲氏一部演化成有蟜氏,有蟜氏居伊洛。所以在元始前3300年~元始3000年,北中原没有权力中心,实际处于氏国混战的时期,其中强大集团姜人炎帝集团、黄人黄帝集团和少昊太昊集团。有蟜氏作为女娲氏的后裔,在北中原也有较高的地位,体现在炎帝集团与黄帝集团与有蟜氏建立婚姻关系。
大约元始前3000年,神农天子出江汉,携蚩尤氏族北上,进行北伐战争,以图统一古夏王朝北部疆域。在考古上,庙底沟二期文化出现于北中原。这个庙底沟二期文化,就是神农统一北中原的佐证。

神农天子建立了天子体制,上古中国最早的君临天下的诸文化圈之共主出现于历史。


古夏王朝的第二次劫难,发生在元始前2800年。这次劫难就是我经常说的彗星撞击地球,撞击区域在豫西晋西南一直延伸到冀中。这个撞击在冀中冀南有遗迹。
偶然看到一张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的陶器上的图案,这个图案,我认为是这次天文事件的记录。


图解读如下:

这次撞击,对庙底沟二期文化是一次巨大的打击,遭此天灾,神农氏再次南下江汉。处于秦晋高原南部的炎帝集团一部、集中南的黄帝集团一部收到重创,而处于豫东北冀南鲁西的蚩尤、处于海岱海淮的两昊集团,避开了这次天灾。天灾后,爆发大洪水,黄帝集团南迁入山东,不被两昊集团接纳,于是转而向西进入鲁西冀南豫东北地区,与蚩尤集团发生矛盾;炎帝集团也南下进入豫北,同样与蚩尤集团发生矛盾。

由于炎帝分工不合理,前期就引发了炎蚩矛盾,这次炎帝蚩尤的矛盾,经黄帝干涉而化解,所以蚩尤与黄帝集团的关系,这个时候是父子氏族关系。所以蚩尤对炎帝进行反击,炎黄二次联手,第二次诛杀了蚩尤。蚩尤余部逃会江汉,再次依附于神农氏。炎黄两族在河南发展共处。大约元始前2700年前,炎帝居陈留,黄帝居登封。大约元始前2700年,黄帝东征两昊,立天鼋国于少昊之都曲阜。在元始前2700年~元始前2600年,两昊集团反攻黄帝,黄帝退至新郑,建立有熊国。

在元始前2600年,重新组建的蚩尤氏族奉神农天子之命北伐,重新恢复对北部的统治。蚩尤与两昊结盟,驱逐黄帝至涿鹿,驱逐炎帝到晋南。又与炎帝争夺运城盐池,逼迫炎黄再次结盟,黄帝杀两昊蚩尤,代神农氏为天子,轩辕氏以黄帝称号君临天下。


神农氏的存在,如果以“玄(黑)”为线索,是可以系统追溯的。

我曾经在研究良渚文化的黑陶的时候,就一直从良渚文化追溯到了彭头山文化巷,在彭头山文化找到了黑崇拜的源头“尼”。然后再向北,找到了屈家岭文化的“黑灰两系陶”。进入中原地区,就找到了“玄玉”与“彩陶黑绘”,这就是崇黑的神农氏在中原的足迹和在江汉的足迹。所以龙山文化普遍的黑属性,根子在神农氏的黑崇拜,而黑崇拜起源于崇黑习俗,崇黑习俗的根,在彭头山文化。见《良渚古人是鸠尼,为古书记载之九黎——良渚古人的种族属性及其起源、分化、融合的探讨》一文。后来又有学者提出“玄玉时代”,但是不知道玄玉时代的主人是神农氏。


所以我把龙山文化的统一,看作是神农天子的统一。黄帝一统,是在神农一统天下的基础上建立的。神农势衰,但神农建立的天下一统的政治体制已经深入人心了!

在《 诸文化的统一即神农到黄帝的统一——考古与文献的对应假说》一文中,我说了“庙底沟二期文化”是龙山文化的源头的观点和庙底沟二期文化是神农天子文化在考古上的表现的观点。庙底沟二期文化区域,就包括了炎帝东部(晋中南)和黄帝南部(冀中北)。这就是神农建立天子体制以“炎黄二帝为后(摄政)”的考古证据。

神农氏在北中原,经历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彩陶黑绘”。这是神农氏与北方陶神赤帝合作的结果。

彩陶黑绘的底色是“红陶”。红陶预示的就是“赤”的存在。“赤”是陶工们崇拜的火神赤帝。所以后人也有时候把“神农”视作“赤帝”。在炎帝从西部迁入到秦晋地区的时候,炎帝也有被视作“赤帝”的历史。所以要加以辨析。


从大地湾考古文化时期到半坡考古文化时期,就是从南中原迁入到北中原的神农氏逐步融入到主导北中原历史进程的历史。
所以,我把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视作神农氏主导的考古文化类型。

神农氏在北中原,经历的第二个阶段,是“彩陶黑白绘”。这是神农氏与女娲氏合作的结果。

“彩陶黑白绘”,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特色。对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我的定位是神农氏(半坡文化)与女娲伏羲氏(山东凫山即尼山)为主体族群创立的。“白”是女娲底色,“黑”是神农底色。



女娲氏的前身,是南方女娲族群中的风姓华胥姓族。风姓华胥姓族,在距今1.8万年~距今1.3万年的升温期已经从南方(泛滇黔)迁徙到上古中国西部,即大地湾文化区域。这个时期上古中国北方西部的神祇是燧皇(燧人氏),风姓族与燧人氏结成婚姻联盟。风姓华胥姓族的女娲神祇处于雪藏的地位。在新仙女木事件(距今1.28万年~距今1.15万年),燧人氏和华胥氏都是东迁的,燧人氏到了商丘,华胥氏到了雷泽。

一直到大禹治水前,空桑穷桑地区是沧海桑田区域

在雷泽,华胥氏与雷泽雷龙氏建立婚姻联盟,生一男一女。男是伏羲,女是女娲。华胥把自己女儿命名为女娲,是要恢复女娲神祇的统治地位。大洪水大海浸淹没了雷泽,伏羲女娲漂流到了凫山,选择了兄妹成婚繁衍后代。

凫山是大汶口文化区域,大汶口文化区域就是两昊文化区域。所以在女娲氏繁衍开来后,与太昊氏族建立婚姻联盟。为纪念伏羲,女娲氏把自己的夫婿统称为“伏羲”,所以我说“伏羲原来是夫婿”。与太昊氏族建立婚姻联盟,太昊在女娲氏族,就被称作“太昊伏羲氏”。


我之所以说庙底沟另一族是女娲伏羲氏,并定位女娲伏羲氏来自山东龙山,一是凫山有大量的伏羲女娲传人的传说和爷娘庙,二是在庙底沟早期有大量的太昊伏羲氏的标志存在。这些假说,具体论述在《大汶口陶文之内涵解析,伏羲与太昊伏羲氏,黄帝对两昊的统一》一文中。

在元始前3600年~3300年的小冰期,神农氏从豫西庙底沟文化区域逐步迁徙到豫南(大河村),再迁入鄂东北的随孝地区(屈家岭文化兴起),元始前3000年北伐北中原(庙底沟二期文化区域)。元始前2800年因天灾再回江汉(石家河文化区域)。这就是整部神农氏后期迁移历史。


蚩尤氏族对上古中国的统一的贡献,或者说对神农天子的统一的贡献,从历史的记载中是很难读到的,但在考古中是可以追溯的。

在龙山文化覆盖上古中国图中,豫东北鲁西太行山东麓是一个显著的历史区域。这个区域,就是两次北伐的蚩尤氏的立国之本。

元始前2700年~元始前2100年的后岗二期考古文化,实际就是蚩尤氏族两次北伐的结果。后岗二期发现很多城池,分布集中,形成城国林立的态势。在太行山南麓的新乡、焦作等地,发现辉县孟庄、博爱西金城、温县徐堡3城。在太行山东麓的安阳、濮阳,发现后岗、柴库、高城、戚城4城。这个区域,与河南龙山文化关系近,与山东龙山文化远,原因就是它的创立者,是神农氏集团的蚩尤。

蚩尤氏族两次北伐失败,败在不懂政治。他执行的是天子神农的天命,却在做大做强之始忘记了神农天子的存在,甚至要取代神农。

所谓“中夏王朝”,就是黄帝王朝。对于黄帝王朝,我有《黄帝一统~黄人、黄帝和皇帝王朝》专著。这里不重述。

五、再论诸考古文化的定位

不想多说了,以图说。

一是“夏”:


二是“昊”,太昊和少昊


三是“黄”


四是“夷”。神农五帝夏朝早期无“东夷”

五是“炎”、“姜”和“羌”。上古没有“羌”,只有“姜”。“炎”出于“姜”。“羌”在商朝时期才出现,是商朝祭祀用的“羊”。根据《西羌传》,古羌是三苗被迁于西北三危山形成。


六是关于贾湖文化,这里也给出论述截图

黄饮冰随笔2023022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脉络之3、三皇五帝,众神归位
燧人、伏羲、女娲、神农,把这些人串联起来,复盘中国史前史,一切都通了
三皇五帝能和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文化对应吗?
《山海经濮语解读》:《山海经》与神话的关系提示
伏羲、女娲、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关系
上古魔神一览 十大魔神大半为黄帝所杀(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