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皇皇者华.崇拜和图腾》:蛇崇拜和蛇崇拜与龙崇拜的统一

皇皇者华 华夏文明流源史谈 第二部  崇拜和图腾

第二章 蛇崇拜和蛇崇拜与龙崇拜的统一

文|黄饮冰

对于龙崇拜,我在《华夏祥龙》一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主要探讨蛇与龙的演变关系。蛇崇拜可以说是人类的共同崇拜。华夏族群的不同在于,蛇崇拜跃变成了龙崇拜。

一、蛇崇拜是人类丛林时代的普遍崇拜

    蛇(巳)是丛林狩猎时期远古华夏人普遍崇拜的动物。蛇无所不在,蛇会在不知不觉中,在无声无息中,悄然侵入到人的生活领地;人在丛林中活动也会猛然与蛇相遇;蛇会在你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向你发动攻击。在丛林时代,生活于原始山林的华夏先民们,对蛇的恐惧和敬畏,恐怕是从猿人时代就一直累积下来的,为求得蛇的保护,丛林时期就形成了对蛇的崇拜。当然,远古人在了解了蛇的习性后,蛇也进入了远古人的食谱,对食之源的感激,也更加会加固蛇崇拜。

蛇崇拜在早期人类的生活中是普遍的和基本的崇拜之一,原因就在于,人类在起源时期经历了漫长的丛林时代。蛇崇拜是人类丛林时代的历史记忆的遗迹。

二、蛇身无足复合龙

兴隆洼出土的石头堆塑龙形图腾

红山文化的源头,兴隆洼遗址(公元前6000-5000年,距今8000年到7000年)发现的石头堆塑龙,是中国目前最早的龙,其造型是蛇身。

 红山文化 c型龙

从考古资料看。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的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时期,红山玉龙的头部有不同的造型,身体都是统一的蛇型,统一没有足,而且出土的不同时期红山玉龙自始至终没有脱离蛇的造型。

 

陶寺盘龙

在帝尧时期(公元前2200-公元前2100年)的“中国”,现在的山西陶寺遗址上,出土的蟠龙,就是一条大蛇,其蛇“信子”十分明显,说明从红山文化时期一直到帝尧时期,蛇形是龙的最基本的造型,龙的形象其实就是一直保持着蛇形。


石家河玉龙

湖北的石家河文化的玉龙,与红山文化的玉龙惊人的一致,也是“蛇身”。

夏代蛇形龙

这样看,蛇形无足复合龙是一个文化体系。统一的特征是蛇形身体,不同在于头部。蛇形无足复合龙是蛇形身子和不同的头部造型结合的产物。这实际就是蛇崇拜族群发生分化后形成了不同的蛇龙崇拜,以不同的蛇头加以区分。

三、蛇形有足复合龙——只有蛇化鳄鱼有足龙一种

 


西水坡考古发现的蚌塑龙(今约6460±135年)

1987817日,西水坡考古工地T137(137号探方,下同)第四层下清理出一座蚌壳摆组的龙虎墓。编号M45。墓主人头南足北,其东侧为一龙图案,长1.78米;西侧为一虎图案,长1.39米,皆用蚌壳摆组的圆角三角形图案,它的东边平行摆放两根人腿骨,指南龙角。第一组45号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身长1.84米,仰卧,头南足北。M45南边是圆孤形,北边是方形,西、北东三边各殉一个未成年人,西边是十二岁的小女孩。

1987910日,坡考古工地T176的东部第四层下,打破第五层的一个浅坑中,发现第二组用蚌壳摆组的图案。经认真清理,图案有龙、虎、鹿和蜘蛛(暂名)等。龙头朝南,背朝东,张口、伸舌、瞠目。龙口前方有一椭圆形的图形;虎头在北,两耳竖起,虎脸上眉、眼、鼻、口清晰可辨,背朝东,龙虎蝉联为一体;鹿似卧在虎背上,头朝北,臂上似卧一鸟,头北尾南;蜘蛛摆组于龙头东边,头南躯北;另在蜘蛛和鸟尾之间,安放一件精致的石斧,刃朝西北,背向东南。

T215第五层下清理出第三组蚌图:为北虎南龙,背相对。龙头朝东,昂首、挺颈、舒身,前后两腿呈八字斜伸。龙背骑一人,皆用蚌壳摆组而成。人面向东,口中吐出一细长物,人腿下垂,两臂前后斜伸。虎头朝西,颈直前伸,尾翘起,腿均弯曲,鬃毛高竖,呈疾奔飞跑状。龙虎人北、东、南三面有三片疏密有致的散蚌壳,酷似浩翰的星空。

C14测定,该墓主及蚌塑龙虎等距今约6460±135年(4460±135年)。

西水坡的蚌塑龙,可以看做是东方龙的代表。西水坡龙接近现在造型的龙,有足有角,身体被拉长如蛇形,所以西水坡蚌塑是真正的中华第一龙,它是蛇形、鳄鱼身和狼尾的结合。西水坡龙的原型,应该是蛇、扬子鳄、狼结合的产物。西水坡龙的造型基础,还是蛇。

西水坡蚌塑龙的存在,说明在黄河南、中国的东部,很早就有了真正的龙。说西水坡是真正的龙,原因就是西水坡蚌塑龙已经有了足,与现代龙的造型很接近。

四、龙的本质——蛇与其他动物的复合形态就是龙

蛇和龙的区别在哪里呢?在研究蛇崇拜和龙崇拜之前,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蛇就是原本的自然界存在的爬行动物——蛇。龙是蛇身和其他动物的复合体。对龙的区分,就是有足龙和无足龙的两系划分,最终演变成了更加复合的蛇形有足龙。

与其它蛇崇拜族群不同的是,华夏先人的蛇崇拜,演变成了龙崇拜,因为“蛇”在不断加强的复合过程中最终跃变成了现代“龙”,蛇和龙最后融为一体。

无论我们怎样描绘龙,龙的身子是蛇身,所以龙的本质是蛇,也可以说龙的本源物是蛇。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肯定,龙崇拜在远古是存在的。龙起源自丛林时代的蛇崇拜,以后分化成了有足龙和无足龙。龙是农业的保护神,龙在远古时代,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农业族群中。

五、龙与远古族群的分化和融合

有足龙可能起源自中国的东南方。有足龙在东南方的原始物,是蛇和普遍存在于南方河流、湖泊、沼泽地带的鳄鱼的复合体。鳄鱼被神化,是在东南方的洪水期间,人们看到了水的摧毁力,特别是洪水来临之际,由于当时古河道还没有形成,巨大的洪水在长久的积蓄后瞬间将大地撕裂、一泻千里的情景,在古人心中留下了永久而深刻的记忆,他们把这种威力给与了水中之蛇化鳄鱼。在东南方族群因为洪水和海侵被迫北迁到鲁西豫东后,将蛇化鳄鱼龙的形象带到了鲁西豫东地区。这里所说的东南方,还包括沉没于东海的东海古大陆。西水坡蚌塑龙的尾巴是狼尾,说明在鲁西豫东时期,也有北部的狼族群加入进来。

无足龙可能起源自中国西南及中南丛林。无足龙分布的范围要广大,从东北的辽河流域经中原及江汉地区到西南的古老族群,都是无足蛇龙。无足蛇龙族群是远古华夏的主体族群。

从传说中看,伏羲、女娲、黄帝、西王母等人都是以蛇形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有人统计说,《山海经》中所记载的454个人物中与蛇形有关的人物就达到138个。可见,用蛇形来描述先祖是远古时期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崇拜方式。这也证明我们现在认为的先民的龙崇拜,本质是当时的蛇崇拜,蛇头部的变化,代表了蛇系族群的分化历史——由同一原始人群分化成多个不同的姓族;由同一姓族,分化成多个不同的氏族,但无论如何分化,在各族群的铭徽中,依然保留有蛇的特征,所以远古先祖多蛇形,不是因为先祖们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而是因为他们所在的族群都起源于蛇系原始人群。

从古代的记载来看。《山海经》记载的女娲,是“人首蛇身”。有学者指出:“伏羲出生于蛇系氏族,并且以蛇为尊。”,流传下来的伏羲像中,他身上穿的树叶或鹿皮,形右蛇之鳞身或花纹,这正是蛇系氏族的族徽标志。可见,远古华夏族群,的确经历了蛇崇拜阶段。

从姓氏的起源来看。远古时期人们的姓氏大多与姓氏的敬畏有关系,有些姓氏的文字就直接来自于族徽。如伏羲女娲姓“风”。关于“风”字,在《说文》中有“风动虫生”的解说,在甲骨文的卜辞中,“虫”和“巳”为同一个字,而“巳”就是“蛇”(《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有“虫为蛇”之说)。由此可见,风与蛇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由此看来,伏羲的“人首蛇身”形象是从风姓姓族的姓徽“蛇”演化而来。

从蛇的古文字和和古音也可以看到蛇系族群的分化。巳、虫、巴、丂、己等均为蛇,可以看做是不同的蛇族群对蛇的称呼。同一个蛇有不同的称谓,很可能就是分化时期产生的语音变化。

从古史记载中也有“太昊以龙纪”可以说明,伏羲和太昊的确是两个系统。而且“风”也可以是“凤”。所以太昊之“风”姓其实是“凤”,而伏羲之“风”实际是“風”,在伏羲和太昊合一之后,“凤”和“風”都归一于“风”。只要搞清楚了在龙的起源阶段有无足龙和有足龙的区别,就会承认伏羲和太昊的确是两个文明系统。

目前在考古上发现的有足龙只有这个西水坡蚌塑龙,具有唯一性。而无足蛇形龙在红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都存在,以至于到夏代还是蛇形无足龙,这是很有意义的,它证明了东部族群是另外一个体系。

从蛇形来看,蛇形无足复合龙人群和蛇形有足复合龙人群在起源阶段是具有共性的,这两个族群均来自丛林族群,以后发生了分化。这与我的中华民族一元(华胡原始群)两系(华尼人和胡尼人)多族(现代诸族)形成理论是一致的。拥有无足龙的族群属于华人,拥有有足龙的族群是胡人。有足龙与无足龙代表的是华夏族群最早的分化。在以后的发展中,胡人几乎没有分化,而华人分化很快,在远古华夏大地上占主体地位。

六、龙从语言到形态的统一

从语言来看,无足蛇龙在远古可能被统称为虫,有足龙可能被称为龙。虫(chong)(long)发音转换,就可以在语音上统一为“long”。这个语音转换或者是语音统一成“long”可能跟距今4800年时的一次陨星撞击有关。

距今9000年—3000年前后是华夏先古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期间也是一个气候剧烈波动的时期,其中距今48004600年间的一次突然的降温事件(被称为“小冰期”)影响巨大,这一时间是中原文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引起这次降温的原因,是由陨星撞击导致的,撞击区域在河北平原中部,现在的白洋淀地区。

巨大的撞击灾害来临后,造成了华北平原中南部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使古白洋淀地区繁盛的古文化就此中断,华夏先民的心理创伤和生活禁忌也由此产生,对天的敬畏,对龙的敬畏,由此产生。

在雷击之后,“轰隆”声中,华夏先民心中的“long”随之产生,雷之声是龙的发音,和雷相伴的闪电是龙的形状,风雨是龙的功用,雷电雨风和北方族群固有的“蛇龙”崇拜结合,形成了古老龙的形象。伏羲后裔也用雷击事件神化了2000多年前的先祖华胥孕育伏羲和伏羲诞生的历史,即华胥与雷神(龙)的结合,诞生了“人首龙身”的伏羲,开启了华夏先古文明的先河。

商代妇好墓出土玉龙


战国龙形佩

龙在形态上的统一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有足龙与无足龙并存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夏代的龙还是无足龙,而商代的龙又变成了有足龙,到西周重新变成了无足龙,春秋战国时代出现有足龙。以后才统一成蛇身有足龙,实现了龙在语言和形态上的统一。这也与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夷彻底演变成了华夏编户的民族融合历史相一致。

黄饮冰2014726日发于网易博客chutianguke2016111星期二修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女娲形象是怎么从蛙变成龙蛇的?
黄剑华:中华文明与龙蛇崇拜
三星堆
中国龙与西方龙同为一物
伏羲 华夏之龙
[原创][假想]汉族、苏美尔人、玛雅、埃及王族同源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