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皇皇者华.创世先祖》:新农业文明的开创者神农氏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五部  创世先祖

第四章  新农业文明的开创者——神农氏

——由两湖古华人糯农族群到中原神农氏的演变

文|黄饮冰



研究华夏远古族群,一是依靠传说要能弄清楚众多的传说人物,因为人物的传说和族群的生活历史是相通的;二是依靠文字弄清楚远古人们的信仰,因为信仰包含了族群形成的信息。

这其中,神农氏族的历史,是千古一脉的,是华夏民族形成的主线。

司马迁说:“神农以前尚也”,是说神农以前的历史,到司马迁时,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中国的历史,依据记忆和传说,历代学者们只能追记到5000年以前的氏族时代(父系氏族时代),对姓族时代(母系氏族时代)只有华胥氏的零星记忆(这里的氏应该是姓,后人记叙时用氏记姓导致的,是用父系氏族时期的观点来阐述母系姓族时期的历史)。所以对于神农的定位,我一直很难把握,所以迟迟没有写神农氏。

现在写,是因为我觉得,把握住了大洪水之后新农业的再兴,就可以解开神农的面纱,写出一个真实的神农来。

但是,接着问题又来了,神农无疑是中原史观,大量的事实表明,神农族群是由南迁移到北方中原地带的,是大洪水之前迁还是大洪水之后迁,神农族群在南方做了什么,是什么种族?写的人很痛痛苦,几易其稿,终不得安逸。

向南看,看到的是稻,向北看,看到的是粟,稻是神农的起点,粟是神农进入中原的起点,这样把握,我也十分惶恐。

真如司马迁所言,神农以前尚也!

一、传说和典籍中的神农氏

1、推广种植业

《淮南子.休务训》记载: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饶高下。

从考古看,在湖南道县蛤蟆洞,出土了距今10000年以上的稻谷种子,在湖南洞庭湖畔的澧县彭头山,发掘出距今8000年的稻壳和稻草,在彭头山不远的城头山,发现距今6500前的稻田及配套设施。说明距今10000年之前,人们就开始种植水稻了,并一直延续下来。

在河南,距今9000-7800年前(公元前7000—公元前5800年)的贾湖遗址(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发掘出了我国最早的炭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

在浙江,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其遗址第4层较大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

在甘肃,大地湾文化居民,在7800年前就已经在种植黍和十字花科油菜。

在东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碳化黍和粟距今约7650年。

在中原地区,距今75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和距今7300年的磁山文化遗址,都是种植粟的。

在陕西,距今6800年~6300年的仰韶文化半坡居民,以种植粟为主,也种植蔬菜。

北方种植黍是大地湾文化的特色,距今7800年。

北方种植水稻是贾湖的特色,距今9000年种植水稻,其文化到距今7800年结束。

北方种植粟最早在兴隆洼,距今7650年。在仰韶文化未开时前,粟的种植就开始了。

在南方,水稻种植有10000年以上的历史。

显然,“播种五谷”非神农氏一人或一个氏族的功劳。

2、首创耒耜等农业工具

《易.系辞下》记载:庖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利天下。

根据考古资料:

1)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骨耜是最典型且数量最多的一种农具。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

2)公元前4800─前4300年的半坡文化。半坡人的磨制石器中,有很多的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锄、石耜、石铲、石刀。

3)公元前4000~前3000年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

4)公元前3250~2150年的良渚文化。石器磨制精致,新出现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镰和锛等器形。琮、璧一类玉器数量之多和工艺之精,为同时代其他文化所未见。

显然,“耜耒”非神农氏一人或一个氏族的功劳。

3、开启制陶业

《逸周书》记载,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制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考古界在河北徐水南庄头发现了燧人氏晚期遗址,遗址中发掘出两种陶片,一种为夹沙深灰陶,一种为夹沙红褐陶。经科学考证,其生产年代距今约在一万二千年前。南庄头遗址向世人公布:早在一万二千年前,我们的先祖已经能生产制作陶器,这是中华人种从原始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重要物证。

河姆渡人的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

半坡人的彩陶,品式多,上面绘有构思巧妙的花纹。

红山的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 

良渚人的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良渚文化时期最先进的的陶器制作方式是轮制,黑陶豆盘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良渚文化时期炊器大多是鼎。

显然,“作陶制釜”非神农氏一人或一个氏族的功劳。

4、首创纺织业

《庄子.盗跖》记载: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

山顶洞人已经在用兽皮缝制衣服。河姆渡先民已开始纺纱织布,半坡先民也纺织麻布,缝制衣服。

显然,“耕而食,织而衣”非神农氏一人或一个氏族的功劳。

二、定位神农

《尚书大传·卷第四》说:“神农为农皇也。……神农以地纪,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于地”。这段话指出了神农的功德的实质在发挥地力,所以称“地皇”。神农氏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发挥地力上,其发明创造,亦在于使地力发挥最大的效率。

所以,神农的功德,就在于发挥地力为人类更好地生活服务。“农”是神农氏的根基。“神”只能是在中原诸族面前“神”,在长江流域,农已经可能司空见惯。而且在中原地区6000年左右时期的大洪水以前,农业也是司空见惯的,并不神奇。

1、神的封号,是中原诸族给予神农氏的

从我对远古的崇拜和图腾的探讨可以肯定,“神”属“S”崇拜系统,是由“SA”(夏)崇拜衍生的。故可以肯定,“神”的封号,是中原诸族给予神农氏族的,不是南方诸族封的。

2、农的称号,兴起于南方

农具的发明,跟农业生产有关,最早的农具应该是由最早的农业族群发明的。

农业起源于南方,一是从目前的考古来看,北方的旱作农业比南方的水稻农业要晚,二是低温对农业是不利的,冰川期的北方也不可能产生农业。所以最早的“农”,兴起于南方,北方“农”的思想是由南向北传播而来,最早的农具,也在南方。

总的说来,农业在南北普遍兴起,只有在末次冰川期结束之后才有可能,即距今13000年以后才有可能。在末次冰川期内,中国的北方是不可能诞生农业的。

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北部寒流在南下的过程中受青藏高原的阻挡,总是由西北折向东南,导致中国东南在冰川期内也是冻土,不适宜于农业的诞生。

由于青藏高原的庇护,两湖地区和云贵高原成为气候最好的区域,最早的农业最有可能在这里诞生。

现代栽培稻——粳稻,出现在距今9000年到8000年的中国长江地区,是末次冰川期结束后,人类生活的适温区向北推移到长江地区所致。长江中游的栽培稻起源于野生稻的人工栽培,古栽培稻在距今18000年到14000年的湖南道县玉蝉岩就已经出现了。长江中游的稻作族群,把栽培稻命名为“谷”,谷中之粘性者命名为“糯”。所以关键性的耒耜的发明地,也在湖南澧县。因为没有农业,就不会有农具的发明。

住居在长江中游的原居民是湖人。在冰川期内,已经有不少人从西南泛长江上游地区迁徙到湖南定居形成了两湖地区的原居民——湖人。末次冰川结束后,即距今13000年以后,大批的人口从西南泛长江上游地区迁徙而来,形成了长江中游灿烂的农耕文明。

水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18000年。

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距今9000年以前有一个洪水泛滥期,到距今9000年到8000年气候相对平稳。这一段时间湖南的稻作农业文明兴盛,标志是彭头山。一部分稻作族群迁入到河南淮水上游的贾湖地区。所以在距今9000年到距今7800年,彭头山和贾湖是两个稻作农业文明的样板区。

遗憾的是,距今7800年后,洪水又开始泛滥。长江流域的彭头山和淮水流域的贾湖都消失了。大部分文明毁于洪水,遗留的人口撤向水中高地和周边山区。

距今7800年开始的大洪水,逼迫部分稻作族群进入鄂西山区,在神农架逗留一段时间后,沿汉江挺进中原,活动在豫西、豫南和鄂西鄂北,这一拨,就是神农氏的前身——古华人(华尼尸(夷))糯农族群。糯农部不仅会种谷,也会种植糯,而且糯是糯农部独有的技术,远古的糯,主要在祭祀中使用,糯是专门用于祭祀的,后来由糯造出了酒,这就注定了“糯”的神圣性和神秘性。

3、粟的来历,可以佐证神农族群来自南方,也可以证明神农氏之“神”

中国古代有“五谷”之说,“五谷”是指“稻、黍、稷、麦、菽”,五谷中没有“粟”,只有“稷”,所以我认为“稷”就是“粟”,“粟”是后人的称呼,古人谓之“稷”。黍不是稷,古人不可能在五谷中列入了黍,同时也列入和黍是同一作物的稷。

“稷”在古代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如古时农官谓之“稷”,国家的根本称为“社稷”。《说文解字》说:“稷”,齐也,五谷之长。楚人谓之“稷”,关中谓之糜,其米为黄米。《通志》说:稷苗穗似芦,而米可食。

从五谷的名称排列看,稷与稻、黍、麦、菽是不同的品种,特别是稷与黍是不同的品种。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黍是北方最早种植的旱作作物。如大地湾,种植的作物应该是“黍”,而不是“粟”。兴隆洼既发现黍,也发现了粟,说明兴隆洼古人是黍粟双种的,对于兴隆洼人来讲,黍和粟都是引进的。

从考古中看到的“粟”,就是“稷”,东北地区的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碳化黍和粟距今约7650年,这是目前最早的粟种植的证据。中原地区的距今75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和距今7300年的磁山文化遗址,都是种植粟的。西北地区的距今6800年到6300年的西安半坡遗址是种植粟的。从距今7650年的时候粟就开始在北方干旱地区种植,“粟”的种植后来传遍了整个仰韶文化区域和红山文化区域。

从兴隆洼既种植黍又种植粟看,兴隆洼是黍粟双种植的。而西部的大地湾在距今7800年是种植黍的。所以兴隆洼的黍和粟可能是引种而来,不是原种的发明者。这个最早种植“稷”(粟)的族群,可能是神农氏族。神农族群在距今7800年后生活于鄂西到豫西地区,在这个期间发明了粟的种植。

为什么说粟是神农氏族在鄂西山地居住时培育出来的旱作作物呢?因为粟的原种,是现在还遍布湖北的狗尾巴草。狗尾巴草是热带和温带禾本科植物,在原始生态下不分布于冰川期的北方地区。所以稷(粟)的原种在湖北。

从《说文解字》的解释可以看到,“稷”是楚人的称呼,进一步证明了“稷”跟南方的关系,“稷”是南人进入中原前,培育出来的旱作品种。

对于神农氏来讲,北方在距今7650年已经在种植粟(稷),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粟在北方的出现,只能跟神农氏进入北方相关联,否则神农氏之“神”没有由头。

可以依据粟的种植年代推测,粟的发明在距今7800年到距今7650年之间,神农氏的前身——古华人(尼夷)糯农族群在此间从南方逐渐迁移到了北方豫西地区以至于东北。

考虑到贾湖的水稻种植存在的事实,南方稻作族群事实上在距今9000年的时候,在中原地区第一次大洪水以后,利用中原地区人口空虚的实际,已经迁移到了北方。由于贾湖的文化只存续到距今7800年,新品种粟的出现最早在距今7650年,可以肯定粟的发明与贾湖无关。贾湖人可能在中原地区第二次大洪水期间放弃了农业。我倾向于贾湖人与粟的发明没有直接的关联。在中原地区第二次大洪水期间,贾湖人可能大部灭亡了,也可能融合到伏羲族群了,兴隆洼的居民也可能来自贾湖。

再考虑到湖南彭头山文化结束于距今7800年。说明第二次大洪水在距今7800年的时候已经开始了。第二次大洪水在距今7800年的时候,影响到了河南贾湖人、湖南彭头山人的生存。

进而可以推论,神农氏的前身——古华人(尼夷)糯农族群,在距今7800年的时候,开始北进。在鄂西北,生活了大概100年。神农架当是其活动遗迹之一。

神农族群在进入中原之前,是生活于两湖地区的稻作族群,在第二次大洪水期间(距今7800年到6000年),云梦泽扩大到了极致,两湖地区的平原和河谷地被淹没,他们由平原和河谷地带迁至鄂西北山地,又沿汉江逆流而上至豫南和豫西,以庙底沟为中心发展。

在豫西,神农族群在与仰韶文化居民的融合中发展壮大,于公元前3900年(距今5900年)创造出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南北文化(南部的大溪文化、北部的仰韶文化)在豫西融合有产生的新文化,我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看做是神农族群的文化。

4、“神”还在于神农氏是大洪水后中原地区新农业文明的首要倡导者和推广者

在神农氏之前族——古华人糯农族群进入到中原地区之前,以黍为主的旱作农业普遍存在于北方地区,以水稻为主的水作农业也普遍存在于南方。农业并不是由神农氏一人或神农氏一族创造的,而是华夏先民共同发明的结果,只是南方居民居首功。

神农氏作为农业文明的统一符号,如果存在于第二次大洪水之前则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二次大洪水之前的各文化区,其差异性太大,没有统一标识的可能,而且其农业都有各自的起源,其间的关联性并不明显。所以第二次大洪水之前没有神农氏这一统一的农业文明符号。如东北有红山文化,山东江淮有两昊文化,中原有仰韶文化,两湖地区有大溪-屈家岭文化,都是不同的文化。就是仰韶文化,也因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特色。

第二次大洪水和海浸期间,旱作农业在第二次大洪水和海浸不及的北方地区,依然存在着,水稻种植在南方也存在着,并没有消失。所以这些地域不具备产生神农氏的条件。

第二次大洪水和海浸影响的区域,是中原地区和江淮之间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第二次大洪水和海浸对水稻的种植,并不会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南方有谚语说“雷打惊蛰前,高高的山上好种田”,“雷打惊蛰后,种田种到湖兜”,水稻种植只要有水、适合的土地和温度就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不可能遭受毁灭,也就不需要神农氏来教人播种五谷。

第二次洪水和海浸对旱作农业却有毁灭性的打击。水多了,平原和河谷地带被洪水淹没,就没有地方来种农作物;雨水天气加重,旱庄稼不适应难生长;在旱作农业遭到毁灭性灾难时,又不能把南方的水稻移植到中原,因为大洪水期间南北阻隔难以引种或者没有可以耕作的水田。所以第二次大洪水和海浸期间,在中原地区,农业不能说不存在,但至少应该是退到了次要地位、甚至是无关紧要的地位。这样长久下去,农业技术势必被遗忘,所以第二次大洪水(海浸)结束后,神农氏出现在中原地区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次大洪水和海浸一起出现的原因是,在距今8000年~6000年期间出现了一个高温期,高温期内雨水频繁,冰川融化加速,导致洪水频发,海平面急剧上升,出现了高于现在的海平面2~5米的海平面。而此时期的中原地区,黄河入海的水道还没有形成,洪水汇聚于中原后,沿豫东和鲁西南的低处向南流向江淮。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海浸托顶,洪水无法下泄,中原地区逐渐地被洪水淹没。在距今6800年到距今6300年的时候,中原和江淮地区的洪水和海浸最盛

距今6300年时候的大洪水,是逐渐累积的结果。从距今8000年后,洪水就开始泛滥,到距今6300年时,洪水和海浸一起,把中原地区、江淮之间、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平原和河谷地淹没成大海,这些地区的远古农业文明遭到了灭顶之灾。遗留的远古居民移居高山和丘陵之上。高山和丘陵被大海分隔,生活于各个孤岛之上的远古居民之间,失去了联系。

在第二次大洪水(海浸)期间,东部遗留的居民被迫移居在被洪水分割开来的丘陵和山头上,人们的眼前除了海就是海面上的山,山被海阻隔。刚刚进入农业文明时代的远古居民,又回到了前农业文明时代:他们靠上山打猎和采集,下海捕鱼捞虾为生,所以大洪水(海浸)时代是传说中的伏羲时代。

随着第二次大洪水(海浸)逐渐消退,平原和谷地显露出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环境的变化又得有新的改变,农业的复苏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新农业文明需要伟大的神农氏在中原大地上出现。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神农的功绩,就在于再教民从事农业生产,而不是发明了原始农业和原始农业工具。

清马骕《绎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说明神农之时,粟已经在鄂西山地培育出来了,不然天如何“雨粟”?神农的功绩是推广和倡导新农业和新农业文明生产生活方式,而不是发明和创造了农业。

神农氏作为中原地区第二次大洪水结束之后的新农业文明的倡导者和推广者,则是合情又合理的。所以我把第一代神农氏出现的年代定位为中原地区第二次大洪水之后,距今约6000年~5900年之间。中原和江淮地区的洪水从距今6000年就开始消退了,因为距今6000年的时候在鲁西南发生了一次地震,引起了中原地区和江淮地区的洪水消退,但洪水消退缓慢。到距今5600年到5300年之间,气温有过一次短暂的下降期,海平面突然回落,在距今5000年的时候下降到最低海平面。海浸消退,洪水也随之快速消退。人们在克服了渔猎采集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惯性影响后,在第一代神农氏的倡导下,农业的再兴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大洪水期间,很多族群重新退回到采集渔猎的生活状态,以前已经掌握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大洪水期间也丢失了。而处于鄂西、豫西一带的神农族群,却没有丢失农业技术,所以神农氏自然就会从鄂西、豫西的农业族群中产生。

三、神农文明的形成

1、神农文明的标志——黑崇拜

    把中原地区统一起来的文化,是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发端于豫西庙底沟二期文化(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800年),随后整个中原地区及山东地区在黑陶文化上成为了一个统一的文化共同体。黑陶是龙山文化的礼器,表达的是黑崇拜。黑崇拜是新农业在中原地区兴起的标志。

所以,从整体上讲,龙山文化是神农文化,即中原地区的新农业文化。

作为龙山文化即神农文化的发源地,豫西庙底沟一带是神农氏肇事神农伟业之首地。

也就是说,神农氏推广新农业文明,首先是在豫西庙底沟地区,然后才将新农业文明向豫北、豫东、晋南、陕西、山东、江汉、江淮地域推进,使以黑陶为代表的新农业文明传播到整个史前平原地区。

黑崇拜的本质是黑泥崇拜,黑泥是地力的表现。黑崇拜在远古时代被称作“玄”崇拜。黑崇拜的起源地在湖南之彭头山,标志是“尼”(文字X)。

所以从颜色上看,神农的崇拜是黑色崇拜,而不是火之色(如朱色,赤色)。神农是最早的黑帝,朱帝、赤帝或炎帝都与神农无关。黑崇拜,第一次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江淮地区联系和统一起来。

黑崇拜也表明,神农氏族的根在南方之湖南。

2、神农文明、神农族群和神农氏

神农氏所在的族群在神农氏出现以前就存在,因为神农氏所在的族群在进入中原前,发明了新旱作作物——粟,在中原时期推广了粟的种植,所以神农氏所在的族群,在神农氏未出生前,已经被中原诸族视作神农,所以神农氏是承袭了其族群的名号。

神农氏本人因为杰出的贡献,被拥立为神农族群的首领,在神农氏领导下的族群就被称为神农氏族。神农氏族因为神农氏的功绩而进一步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了中原地区新农业文明族群的领导核心,处于上族地位。经过多代神农氏的接力努力,神农氏也成为了中原地区、江汉地区和江淮地区及环太湖地区新农业族群的共同领袖——共主,号称天子,即天帝之子。

神农氏的显著特征就是“不事征伐”,他是因为推广新农业的功绩而获得尊重成为天下共主。《庄于·盗跖》说神农氏“无有相害之心”,《商君书·画策》说神农氏“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都是说神农氏不是军事首领的形象,跟战争没有丝毫的关系。

神农氏作为首领的称号,在第一代神农死亡后,由继任神农承袭,并一代一代承袭下来,一直到“神农氏世衰”,最后一位神农氏被新崛起的轩辕黄帝所取代。

神农文明包括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文化及整个龙山文化、屈家岭-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

神农文明的开启时间在公元前3900年(标志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神农文明崛起的时间在公元前2900年(标志是庙底沟二期文化)。从公元前2900年始到公元前2500年被轩辕黄帝取代,神农氏当天下共主的时间是400年。从公元前3900年始到公元前2500止,神农文明在中原的持续时间是1400年。

3、神农文明崛起的原因——气温再次转暖和洪水(海浸)消退

对于中国远古居民来讲,距今5000年(公元前3000年)是一个很重要的文明分野时间点,如仰韶文化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突然中止。东北的红山文化(距今6000年~5000年,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也是在公元前3000年突然中止。南方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5300年。公元前5000年~3300年)是在公元前3300年中止。

从诸文化开始的时间看,仰韶文化的前身是大地湾文化。大地湾文化开始于距今7800年;红山文化的前身是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开始于距今8200年。由此可以推测,在距今8000左右,地球的气温开始有一个改变,这个改变逐渐加强,在距今7000年的时候,产生了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在距今6000年的时候,气温变化影响到东北,产生了红山文化。所以,对于这次地球气温变化,距今8000年是一个起始点,距今7000年是第一个变节点,距今6000年是第二个变节点,距今5300年~5000年是第三个变节点。

从大地湾遗址看,遗址从距今60000年开始到距今4800年终止,都有远古居民在此生活。从其遗址的文化分层看,距今60000年~20000年为第1~3期文化层,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距今20000年~13000年为第四期文化层,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量上处于从属地位;距今13000年~7000年,为第五文化层,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距今7000年~5000年,主要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

从大地湾遗址看,人类在此经历了原始的狩猎采集、发达的狩猎采集、大地湾原始农业、仰韶早晚期成熟农业等4个经济发展阶段。

南头庄遗址,其年代在距今10500年~9700年,位于河北省徐水县南头庄。贾湖遗址,距今9000年~7800年,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属淮河上游地区,主要种植水稻。长江彭头山遗址,距今8300年~7800年,种植水稻。

这些遗址文化内涵的变化与地球的气温变化紧密相关。

距今8000年~6000年,地球进入高温期,海平面比现在的海平面高2~5米。这种温度升高是逐步的,海平面上升也是逐步的。距今8000年左右,地球气温开始上升,在距今7000年的时候,温度上升到最适宜,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兴旺起来。在距今6000年的时候,地球温度进一步上升,东北的气候适宜,中原地带炎热,江南更热,东北的红山文化兴旺起来。气温升高对中原和南方平原上的远古文明来讲,是巨大的灾难,尽管温度升高有利于远古居民在北方生存,但是由于洪水泛滥、海平面急剧上升,低洼的中原地区和南方平原及河谷地带最终成为了大海,中原及南方古文明遭受了灭顶之灾,文明西撤到湘西、鄂西、豫西和秦晋及东北,或留置与东部海岛上。

在距今5600年~5300年的时候,地球气温短暂下降,海平面突然回落。海平面回落,中原地区从大海中解脱出来,陆地显露出来,但低处依然是沼泽和湖泊,陆地被沼泽、湖泊和河流分割成无数的水中之“洲”。陆地显露出来为中原地区的农业的再兴和人气的恢复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气温降低对于远古人类是不利的,这种气温降低,在距今5300年的时候使河姆渡文化中止,在距今5000年的时候,使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一起衰落。

我把末次冰川结束的时间定在距今13000年,因为这一年大地湾四期文化和五期文化产生了绝然不同的变化。在距今13000年~8000年之间,气温回暖,为北方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距今8000年~6000年,气温进入高温期,对中原地区的远古文明带来致命的伤害,对南方文明也带来深刻的影响。在距今5600年~5300年,气温进入短暂的寒冷期,这种寒冷使海浸和洪水消退,海平面降低到最低位置,但寒冷对远古人类不利,沿海的河姆渡文化、中部的仰韶文化和东北的红山文化消落了。但是在南方,距今5300年,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却进入盛期。

在距今5000年到4800年之间,地球气温回暖,中原文明再度兴旺起来,龙山文化首先在公元前2900年的庙底沟出现,神农氏在此地倡导和推广新农业,统一的神农文化由此诞生。

4、神农氏族与女娲氏族的关系假说

在距今7800年后,古华人糯农族群在进入中原后,就与豫西仰韶文化族群(夏族群)混居在一起。初入中原的糯农族群,带来了粟的种植和耒耜农具,在中原取得了立足资格,被中原诸族视作神农族群。南来的神农族群在豫西庙底沟一带发展,在距今5900年的时候,与西迁到豫西的伏羲女娲族群一起,形成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存续时间在距今6000年到距今5300年。

开始于距今7800年左右的第二次大洪水(海浸)在距今6300年前后大爆发,占据中原河川平原的夏族群的一部分支系被洪水毁灭,一部分迁移到豫西高地、豫南山区或秦晋高原,一部分遗留在东部被淹没后形成的大海之中的高地或高山上,总之,幸存于东部的夏人,退回了采集渔猎的生活状态,他们是夏人东支——伏羲女娲族群。

在大洪水开始消退的时候(距今6000年后),夏人的东进支系——女娲伏羲的后裔——伏羲女娲族群离开鲁西南,由江淮地区经大别山地区游居到豫西庙底沟一带,与神农族群相会,建立了婚姻关系。在距今6000年~5900年之间,女娲氏族之女与神农族群之男结合,诞生了第一代神农氏。伴随神农氏建功立业,神农氏族也横空出世。

5、神农氏世衰

神农氏从公元前3900年于豫西庙底沟崛起之后,在中原的发展并不顺利。距今6000年开始的洪水消退,为神农在中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到距今5600年到5300年气温下降,神农氏只能在低气温的逼迫下逐渐南撤,标志就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于距今5300年在中原地区消失,但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在距今5300年兴起了,这说明神农氏南撤到了江汉地区。

到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800年,气温回升,神农氏又向中原发展,标志即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出现。但是公元前2800年的时候,由于一颗彗星在公元前2800年的某一个时候撞击了地球,导致了北方气温再度变冷,刚刚得到振兴的农业,又遭到沉重的打击,标志就是庙底沟二期文化(早期龙山文化)在公元前2800年~2600年在中原地区再度消失。但是这个时候,公元前2800年的时候,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兴起,说明神农氏族又回到了江汉地区。

在公元前2600年的时候,气温可能再度转暖,农业在中原地区再度复兴,豫西、豫北、豫东再现龙山文化。随着农业的再度振兴,神农氏有在中原回复了权威。这个时候神农氏族出了一个新的人物——蚩尤,他把神农的事业在中原地区发扬光大了,并把神农文化推进到了豫北、豫东。作为新兴的农业族群,蚩尤氏族在首领蚩尤的领导下,向晋南、冀南和豫东及鲁西南发展,成为了一个实力强大的氏族,所以这个时期中原和江淮的真正实力派是蚩尤,而神农实际上还处于江汉地区的石家河。开始蚩尤氏族还接受神农的领导,到后来,逐渐地脱离了神农的领导,并对神农氏的天下共主的地位,产生严重的威胁。处于中原和江淮的蚩尤,还对南下的姜族炎帝和黄族黄帝产生了威胁。

神农氏与蚩尤氏的分离,可能是在距今4600年后,神农居江汉而蚩尤居中原导致的。神农与蚩尤的裂隙,给黄人以可乘之机。从东北迁徙而来的黄人,其首领是黄帝,黄帝进入中原,在实力不如蚩尤强大的情况下,靠扶持中原江汉和江淮的老权力代表神农氏族,取得了正统地位,最终击败了蚩尤,黄帝成为了中原共主,代神农而为天子。

在距今4300年之后,神农氏迁移到豫北焦地(今河南三门峡市)。《史记·本周纪》载,周武王伐纣成功,“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焦在现在的三门峡市。焦是神农氏在中原最后的驻地。

6、神农氏族在五帝时期大部退回了南方

从传说看,神农氏最后从中原退回了湖南,是退回了祖居地。

强调一句,退回湖南的是神农氏,不是炎帝。炎帝姜族迁到了东海,其后裔姜姓氏东海大族。

迁回湖南的神农族群,被称为黔人。黔人最后被秦国统治,秦朝把所有的百姓都称作“黔首”。

四、神农族群的发展假说

神农族群的起源地在云南,发源地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地区,种族属性是华尼人尼夷支系,即华尼夷人,也就是古华人。是两湖文明的创立族群之一。

神农族群北移,与夏人东支系伏羲女娲族群融合,形成早期华夏族群,成为史前江汉文明和中原文明的主导族群。

1、本源是华尼

中原神农氏的前身,先在云南种植原始的栽培稻“秜”,可以称其为秜农,种族属性是尼人(华尼)。

秜是旱稻。由于他们崇拜华(火)和尼(先祖崇拜),种植旱稻秜,所以叫他们为华尼人,简称尼人。

华尼人的语言是华尼语。以h音和n音多为特色。我称之为HN语音系统。

2、华尼迁入湖南,融合胡人之后,演变成古华人(简称尼夷,也可称华夷,夷也是尸)

华尼人一部在迁移到湖南时,这里的胡人已经在种植谷,他们跟胡人学习稻谷的种植。在稻谷的种植中,华尼人发明了“糯”,此时神农氏族的祖族才开始在农业上处于领先位置,在两湖地区被视作糯农,此间可以称之为糯农。

华尼人与胡人进行了大融合,在湖南形成了以彭头山为中心的新族群——古华人(尼夷人)。他们种植谷和糯,崇拜华和尼,产生了丧葬习俗——在丧葬习俗中,增加了尸(夷)的崇拜。尸是祭祖时代替祖先处于祭祀位接受祭祀的人。夷是披麻戴孝腰缠稻草绳的孝子。

华尼和胡人融合后,形成了多个部族,如古华人糯农部、古华人谷农部和互人(祭祀团体)。

尼夷人的语言,是华尼语和胡语的融合体。以HNU音多为特色,我称之为HNU语音系统。

3、古华人之糯农部经鄂西北进入豫西,演变成了中原神农族群

在距今7800年的时候,糯农离开彭头山地区,进入鄂西北山区,培育出了稷(粟),稷(粟)的本名也应该叫做ni,进入中原地区后演变成了稷(ji)。此时糯农演变成了稷农。

在距今7800年后,稷农经鄂西北迁移到中原地区的豫西地区,在豫西一带发展,并与西部的夏人之间进行融合。

因为稷农在中原地区推广了稷(粟)的种植技术,在中原地区被的夏族群视作神农。

糯在中原地区失去了优势,所以在中原地区稷农不可能被称作神糯。

4、神农族群与夏人东支系伏羲女娲族群融合,形成早期华夏族群

神农族群和伏羲女娲族群,都是西南尼(华尼)人的后裔。尼(华尼)北迁渭水上游地区形成古夏(尼夏)人,伏羲女娲族是夏(尼夏)人的东支。神农族群是古华人(尼夷人)的糯农支系。两支在豫西地区汇合,形成了以伏羲族群为主、神农族群为辅的早期华夏族群。

5、神农氏出世,取代伏羲,成为早期华夏族群的领导人

神农氏时期,中原地区、江淮地区、长江流域,在崇拜上成为了一个统一体,他们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农业文明、共同的语言,尊神农氏为天下共主——天子,形成了以黑崇拜为主体的神农文明。古华人和古夏人在豫西江汉地区重新融合后的神农集团,自称华夏。

所以神农文明即华夏文明。

6HNS崇拜统一于中原神农氏

从崇拜上讲,我把神农族群归于HNS系统。

H是华夏大地上诸族的共性,N是神农族群的个性。S是夏人的个性。

H是火崇拜,即华系统,华崇拜。由华衍生的皇崇拜,神农为地皇。由尼衍生的黑崇拜,这三个,在神农时期,是黄河流域、江淮地区和长江流域共同的文化特色。都可以归于H崇拜。

N系统就是尼系统,农(nong)是由尼(泥)引发出来的种植文明,所以神农文明是泥土文明,其人种来自华尼人(女娲用泥造的崇拜火的人),其生活依赖尼土(泥,水稻种植)。

神农族群从众多的农业族群脱颖而出,在其“神”,“神”属S崇拜系统,S是夏(SA)崇拜,夏人的基本崇拜。

神农时期,华夏诸族在文化上第一次实现了大一统。神农族群的种族属性在中原地区演变成了华夏族群的共性。

五、神农族群语言演变的研究

(一)神农族群的语源——华尼语

西方《圣经》说在远古时期,人类的语言是共同的,后来被神分化了。《圣经》关于共同语言的记载,应该是真实的,只是这个共同的语言,起源自泛长江上游地区的华尼语。《圣经》起源太晚,《圣经》转述的是华夏创世史。

1、推理根据

前面说过,我对远古崇拜的分类,使用HNS三个符号,来源是语言。如H来自hua,是远古语言中对火的称谓。N来自ni,是远古的尼能崇拜。S来自SA,是远古的夏崇拜。是与语言有关的。而且这些东西,都是族群最基本的要素,也能反应语言的起源和特色。我对语言的分析,也基于此。

神农族群的母族是华尼人的一支,其母语是华尼语。

华尼语,以H音和N音为多为特色。华尼人对主要生活要素的命名,都与H音和N音相关联。如华音ha。尼音ni

2、语音举例

1)华尼语水稻名称——秜。对水稻种植而言,在神农语言中,水稻最原始的名称是“ni(秜)。神农的前身是农族,农族的一部分迁移到中原演变成神农氏族。农的命名与N有关,水稻也一样。而且水稻的称谓应该比农的称谓更原始,因为先有水稻种植,后才有农的总结。水稻既然与N有关,在远古时代,水稻肯定不叫稻,按照神农族群命名习惯,稻的原始称谓应该是“ni”,即稆生稻,稻谷今年落地来年自生。记作文字,ni就是“秜”。水稻生长的主要要素泥土,被称作ni(泥)。祭祀先祖的活动,也称尼。

2)华尼语——水(hei)。在孝感的土话中,水的发音是fei,考虑到古汉语中f音发h音,水可能的发音hei。在传统文化中,北方是黑色属水,秘密就在这里。黑就是水。“腓尼基”的来历,也与此有关,西方之腓尼基人,实际就是西迁的华尼夷人。

(二)神农族群谷糯时代的语言——尼夷语(古华语)

1、尼夷语是胡和华融合的新语言

中国的栽培稻,名字叫做“粳”,而不叫做“秜”,含有什么信息呢?

这与栽培稻的起源有关。粳稻起源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曾经叫做荆楚。

既然粳稻的起源地在荆地,荆地就是长江中游地区。因为这里的原始生态是荆棘丛生,按照远古华夏人命名的习惯,原居民把这里命名为“荆”。荆地多湖,所以这里也叫湖南、湖北。

从历史看,荆的称呼是楚国建立之前的称呼,应该在湖的称呼之后。两湖地区在距今9000年以前,生活的是hu人,也就是胡人。胡音的基本音是hu,以u音较多。根据胡人的语言习惯,粳稻应该被称作“谷”(古音为hu)。称水稻为粳稻是后来的事情,不是水稻在两湖地区的原始称谓。两湖地区现在也有称粳稻为稻谷习惯。

两湖地区江河湖泊密布,是野生稻的生长的地方。生活于两湖地地区的原居民在距今14000年以前,就知道了野生稻的食用价值,在食用后还知道了保留野生稻的种子,来年播撒。这种播撒开始是自然状态,直播而不知道管理。后来知道了耕耘、施肥、选种,野生稻逐渐演变成了栽培稻,他们借用地名把栽培稻命名为“谷”(hu),时间在距今9000年以前。这期间称水稻为“秜”的族群,才刚刚从泛长江上游地区(滇黔)迁徙到这里,不是主体族群,所以没有命名栽培稻为“秜”的权力。这也证明,“秜”的确是神农族群的原始语言,神农族群的确是两湖地区的后来者。神农族群在自己的范围内,还是叫栽培稻为“秜”,保持着独立性。

这些胡人,是长江流域的原居民,这些人是早期从泛长江上游地区(滇黔高原)上陆续迁移而来的。称水稻为秜的族群是末次冰川结束后从云贵高原(滇黔高原)迁徙来长江中游的,尽管两批人起源一样,但已经有了“谷”和“秜”的语言分化。说明在末次冰川结束时,泛长江上游地区(滇黔)的人与长江中游地区(两湖)的人们,就已经发生了分化。前者是华尼,简称尼;后者是胡。

在两湖地区的神农语言,是在两湖地区与湖人融合之后形成的新语言。以此类推,可以窥探在两湖地区的神农语言的大概。

2、尼夷语(古华语)的特色

1HNU音融合组成新音节。神农族群许多重要的东西,命名都离不开HN音,现在要加上湖人的hu音。如黑崇拜之hei,农的名称为nong,奴、怒、努为nu,都是由基本崇拜的语言中衍生出来的命名。再加上转音、借音和变音,神农族的语言就丰富起来了,如nuo音,新神农语言有很多的nuo音。

2)新音之nuo音——糯。据上可以肯定“糯(nuo)稻”是神农族群发明,由此也可以探明神农族群的起源。神农族群的前身华尼人一部从大西南泛长江上游地区迁到长江中游地区时,在水稻种植上并没有优势。他的优势是发现和栽培了糯稻。华尼人发明了糯稻后,被周围的胡人称为糯人。糯人称稻谷种植业为农业,糯农融合胡人,形成了一个新的谷糯族群——华尼夷(简称尼夷、华夷或夷,就是古华人)。尽管他们是一个大族群,但由于有华尼和胡的因素,他们可能形成尼夷糯农(融合胡人的华尼人)和尼夷谷农(融合华尼人的胡人)两部。

糯农族群进入鄂西北山地后,糯失去了种植优势,糯的种植被抛弃,稷(粟)被培育出来。糯农在进入中原时,把稷(粟)的种植带到了中原,改变了中原种植黍的生产方式,糯农也把先进的农业工具耒耜带到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方式也带到了中原,二次大洪水(海浸)后又在中原地区传播农业文明,教人们播种五谷,被中原诸族封为“神农”,在中原地区,糯的优势也不存在了,但农的优势存在。

神农氏的前身,是两湖地区的糯农。

南方人都知道,糯米是个好东西,如汤圆、糍粑、制阴米、炒炒米、制糖果,许多小吃,都以糯米为食材,真可谓之“神糯”。糯的一个重要性,就是用于做祭祀中的贡米饭。而且,远古华夏人在种植了糯稻后,还把糯米神奇地应用于土木建筑中,把糯米浆糊当做水泥用。用糯米煮成糯米浆,参合水和泥土,用来做粘合剂砌墙;也可用糯米煮成糯米浆,参合水和泥土作成三合土,做坟墓,修城墙;都坚硬无比。中国的糯米起到了水泥的作用。

所以,“神农”也可能起源自“神糯”。只是在神农的原始语言中没有“神”,所以神农族群在发明糯稻后,可能被叫做“糯农”——会种糯的农人。

总而言之,神农的崛起,始自“秜”的种植,神自“糯”的发明。所以神农在长江中游的历史,可以用“糯农”概括之。

3)尼夷语之喏(是)。语言中还有一个基本的词汇,就是“是”,各个族群都有这个东西,“是”也是语言的最基本的元素。至少在汉代的时候,汉人说“是”不说“是”,而说“喏”,所谓唯唯诺喏。“喏”是楚人的风俗,楚地的最早居民是神农族群。所以“喏”也是神农语言的遗迹。

4)尼夷语之傩。在民俗上也有一个遗迹,就是傩戏。傩戏最早记载于《周礼》,傩是禽被束缚的意思。傩戏起源于图腾崇拜时期的傩祭,是远古民间驱鬼逐役的祭祀仪式上举行的舞蹈。从语言上看,傩是N崇拜的一个形式。傩祭是神农族群的习俗,是祭祀农神的舞蹈。

5)尼夷语之倮。湖北孝感的方言中,称男性的生殖器为“luo”。南方nl是没有区分的。

6Hua(华)的称谓,也可能形成于两湖地区,与华尼人和胡人在两湖地区融合有关。在华尼人原始语言中,华的发音为ha,与胡人融合后,吸收了胡人之音u,形成了华的合成音——hua。所以古华人的起源地在湖南。

7nu音。如奴。胡人在进入草原后,恢复了胡人的属性。自称hunu

华尼人在两湖地区演化成了华尼夷人,也可以称为华人,尼夷人或夷人。华尼夷人就是古华人。

3、尼夷语是夷人母语

两湖时期的谷糯族群的语言,在语言属性上属华尼语系尼夷语种,其前身是发源于大西南的华尼人的华尼语,简称尼语。

尼夷语伴随稻作文明的外传和谷糯族群向外迁而向其他地区传播。在一个时期,尼夷语是稻作族群的共同语言。

以糯农发明的糯稻为基准,也可以将尼夷语称为“糯语”。糯语就是夷化的华尼语。现在的彝族语言,可以与其相同,或者说,彝族语言,就是糯语的遗迹。

尼夷语,就是俗称中的鸟语。尼夷语是整个夷人文化圈的共同语言。

遗留南方的谷糯,演变成了后来的荆民,也称荆蛮。

(三)中原神农语——华夏古语

在谷糯文明向中原地区扩散的过程中,神农族语与尼夏语融合,形成了当时华夏的基准语言——华夏古语。 

华夏古语,是HNSU融合后形成的语言。除了前面谷糯语言的特色外,由于S音的加入,形成了SHSUSUO等新音。

在华尼人的后裔——彝族回到云南后,彝族支系中,有诺苏(nuosu)、聂苏(nisu)、纳苏(nasu)、乃苏(nesu)等称呼,苏(su)就是在中原地区形成的称谓。                                       

黄饮冰2014116日首发于本人网易博客chutianguke的博客。本文是2009-08-20发于本人网易博客chutianguke的博客的《华夏先古族群——由燧人到神农概述 》一文一部分改写而成。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江汉形成说》(题目待定)。黄饮冰在网易、凤凰、新浪均开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网、博客中国和一点资信开设黄饮冰专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饮冰:良渚古人是夷鸟,为古书记载之九黎(原)
近代南方非常繁荣,宋朝之前南方为什么一直落后?
五个文化遗址,给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划分时代
黄帝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帝系,而是两个不同的帝系,都称黄帝
王朝前夜的中国,波澜壮阔的中华大地,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草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