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编辑工作必备的组稿能力

做了一辈子的编辑工作,还是有一些感悟和体会的。真想做好这份工作,首先必须具备组稿能力。

其实,一说到编辑工作,人们马上想到的是文字加工能力。没错,这是你选择该职业时应该具备的能力,否则你不会去求得该职业,任何一家出版单位在招人时都会出具明明白白的录用条件,如必须具有某某专业大学本科或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等。这样要求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保证从业人员有相当的阅读理解和文字加工的能力,当然还同时具备了一定的鉴别能力。也就是说,文字加工能力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在这里不专门强调。除此之外,作为编辑,我认为首先要强调的就是必须具备组稿能力。

因为现在的出版单位大多都是企业,都要求你创造效益。不同于其它企业的是,不仅要求你创造经济效益,还同时要求你创造社会效益,因为你做出的产品——图书确实具有这样两个效益。也许你刚进单位,会分配给老编辑带一带,教你一些编辑的基本功,或由编辑室领导直接把现有的稿子分给你审读。但过一段时间,就会要求你自己组稿,以便开始进行经济考核。总之,作为一名编辑,应该学会自己组稿,这是头等大事。但这里面的学问不小。绝不能理解为找个人写一部书稿交来就行了。这就碰到了组稿环节里的第一个问题,找谁写?你首先需要搞明白的是你所在的那家出版单位具体的出版范围是什么?已形成了哪些出版特色?都有哪些作者是你们的基本骨干?其中哪些人的作品影响大且好销?只有真正摸清楚了这些情况后,你才知道组哪方面的稿?找什么样的作者写才能既有影响又好销?别忘了,出版社是企业,要算经济账的,稿子组来了,费时费力费钱做出来的书卖不出去,不但你拿不到钱,恐怕也不会让你做下去了。这就是现实,只能多观察,勤思考,用心学。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因此,培养、掌握组稿能力是一个编辑的立足之本。但向谁去组稿呢?组什么稿呢?这是问题的关键!你是新人,还没有人脉,这对谁都一样。但要有心。领导分给你的书稿,要特别珍惜,把这看成是锻炼的开始。审读中遇到自己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请教领导和老编辑,甚至直接请教作者。这样做既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能加深同作者的感情,把作者团结在自己的身边。同时还要主动要求和领导、老编辑一起去拜访作者,通过做好服务性的工作,达到结识作者的目的。还有要多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和活动,开阔自己的眼界和认识,知道哪些人是业界翘楚和权威,把他们作为自己未来的作者。接上头之后,下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你就可以登门拜访了。久而久之,你认识了一批作者,他们就是你最重要的人脉资源。我强调要结识的作者最好是业界的翘楚或权威,因为他们的名气大,影响大,能组到他们的稿子,自然就不用担心两个效益了。这一点应该是现在的编辑在组稿工作中时刻不能放松的核心!但即便你通过自己的努力结识了这些重要的作者,那也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还不能保证你就能拿到他们的稿子,在他们的身边围绕着许多出版社的编辑们。如果你所在的出版社既非大社、名社,又非实力雄厚,能开出优越的条件,那他为什么要把稿子交给你出版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就是说,人家已经写好的现成的稿子,不管是否已经允诺他家了,似都不宜染指了。真想拿到这些人的稿子,我以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你直接向他组稿。这样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他会答应给你写稿呢?这正是问题关键所在。要想有组稿能力,必须要有自己的作者队伍。有了作者队伍,还要认真分析和把握每个作者的写作特色和长处。然后要考验的是编辑制定选题的能力。以我主编《学林春秋》(共三编六卷150万字,1999年由朝华出版社出版)为例。

图1  学林春秋(1999年朝华出版社出版)

1986年中华书局创办了《书品》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杨伯峻先生撰写的《我和〈左传〉》,介绍了他一生研究《左传》的心得体会,一时好评如潮,希望能继续发表大师谈治学心得的文章。作为责编,我又组织陆宗达先生写了《我与〈说文》周祖谟先生写了《我和〈广韵》等文,陆续刊出,颇受欢迎。《书品》是季刊,三个月才出版一期,一年组好四篇稿子就行了。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这些老先生当时都已是耄耋之年了,如不抓紧时间,怕是写不了了。如缪鉞先生,还没等我请他写,人却驾鹤西行了。王利器先生我倒是请了,他也答应一个月内交稿,但二十多天后却接到了讣告。面对这种情况,我内心颇为焦急,却也十分清醒。那就是绝不能让这批宝贵的治学经验随风飘逝!当务之急是着手抢救!于是我首先想到了要尽快组织学术界八十以上的著名学者撰写治学回顾文章,题目就叫《我和……》《我与……》。

图2  书品(中华书局出版)

我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书局领导和老编辑们的支持,他们看了我开列的组稿名单后,纷纷帮我做了补充。于是我开始了约稿工作,凡是外地的作者一律采用写信约稿,顺便征询意见和建议;凡是本地的作者则多是当面约稿征询意见。还记得杨志玖先生推荐了王玉哲先生,邢公畹先生介绍了刘又辛先生,王锺翰先生送我下楼时指给我马学良先生的楼门,季羡林先生写给我林志纯先生的地址和电话。是他们的引荐,我得以结识了更多的作者。很快在各方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向全国各地一百多位大师正式约稿,经过不断催稿,收到了四十篇文章,以《学林春秋》为名于199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并为此召开了隆重的新书发布会,受到各界读者的欢迎和好评。该书收录的绝大多数为当时年龄八十以上的大师。

图3  学林春秋(1998年中华书局出版)

书出版后,我马上意识到七十和六十以上的重要学者的治学经验也应该着手抢救,否则也会留有遗憾。于是说干就干,如法炮制,又先后向全国各地的二百多位重要学者约稿。经过不懈努力,收到了近九十篇文章,在此期间,还收到了原来组织的几位八十以上老先生的文章,于是按年齿为序,将八十以上的编为初编,七十以上的编为二编,六十以上的编为三编,共计150万字。因我当时已调入朝华出版社工作,遂由该社于1999年出版。我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组织起全国各地的大学者共同撰稿并很快推出了三编六部150万字的总结了130多位学术大师的宝贵的治学经验的巨著呢?我以为制定好选题最重要。当时正值世纪之交,20世纪初出生,三四十年代声名鹊起的学术大师们已进入耄耋之年。他们用一生的学术实践积累起来的宝贵的治学经验需要整理和借鉴。这个关头,我们把目光投向他们,请他们用《我和……》为题,把自己一生的学术生涯做一总结,对他们是最大的尊重,对后学是最好的借鉴,故大多数作者愿意写,大多数读者需要看。这样的选题不仅是不可多得的好选题,而且还是颇具双效益的最佳选题。只要你能最大限度地找到作者并落实好每个作者的选题,及时地向每个人组稿,应该说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这个时候,虽然你和作者的关系不一定很熟,你所在的出版社也不是很有名,甚至你开出的条件不一定是最好的,作者可以肯定都很忙,但只要你能制定这样的选题,又能及时地向他们组稿,当然了,还要不断地催稿,大师就会给你写稿!你就能编辑出重要的大书,就能赢得大师们的信赖,就能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眼界,就能建立起自己的作者队伍,就能源源不断地组织并出版更多更好的图书!你就能体会到做编辑的乐趣和重要性了!

人们说到编辑,还常爱用“眼高手低”形容。能做到“眼高手高”最好,应该是我们的目标,前辈中不乏其人。但大多数做不到。其实能真正做到“眼高手低”也不容易。“手低”可以慢慢锻炼改进,但“眼高”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用心在实际工作中慢慢培养。这可是衡量一个编辑水平高低的重要一条。你也许再努力都写不出一篇有很好借鉴作用的总结治学经验的文章来,但你可以组织季羡林、张岱年、钟敬文、白寿彝、程千帆等大师们写。正因为你的“眼高”,才能策划出高水平的选题,这些高水平的大师才能欣然接受你的约稿,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最终经过你的编辑给社会奉献上高水平的大作。故“眼高”是必须的,“手低”应锻炼提高。通俗地讲,编辑可以自己写不了,但他知道可以组织谁能写好!这一点很重要。有了较高的眼界和较强的组稿能力,就为做好编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4  作者与季羡林先生

图5  作者与张岱年先生


图6  作者与周一良先生

作者简介

张世林  1984年调入中华书局,1986年参与创办《书品》杂志,并任责任编辑。1992年调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参与创办《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杂志,并任责任编辑。1999年调入朝华出版社。2000年调入新世界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至今。主编《学林春秋》(六卷)、《学林往事》(三卷)、《名家心语丛书》(二十部)、《想念大师丛书》、《情系国计民生——政协提案的故事丛书》及《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丛书(副主编)等。著有《大师的侧影》《大师的感召》,编著有《大师绝响》《大师趣闻》。一直以抢救文化遗产为自己的编辑工作方针并践行不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是怎样组到名家书稿的
徐俊|在学术行列中为时间所认定的位置——《傅璇琮文集》出版感言
早期的杨氏太极拳大师的经典著作及作者简介!学杨式者有必要了解学习一下!
学林出版社“人文社科学术著作自出版平台”上线
自出版:出版企业从观望到涉足
我与中华 | 我与中华书局的三重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